21 世纪中韩反腐题材电视剧对比差异
2022-10-31邵长顺周峰
□邵长顺 周峰
在研究中韩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对比差异前,先要厘定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内涵:“反腐题材电视剧是从题材的角度给出的命名,指的是正面表现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演剧形式。在反腐电视剧产生之前,也有不少剧作涉及腐败问题,但反腐败往往不是一种题材,而是作为主题出现的。”在中韩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被深厚的政治生态所影响,并且有着明朗的沿革脉络。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演进过程也都相继出现了热潮和低谷,在近十年的周期中,由于中韩两国推进的反腐败运动,反腐电视剧进入创作高潮,涌入了大众视野并成为影响热点和大众议题。因此,本文通过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差异对比,使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找到更为有效的方式去反映现实社会。
中、韩反腐题材叙事策略差异
情节结构差异。电视剧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而时空的表现力是多维度的,是完整、立体的视听叙事。在情节叙事结构上,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出现了情节叙事模式化的现象,其基本情节是:突发性事件为爆点引入案情——正面人物调查——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进行斗争角力——反面人物占据上风使案件进入困境——困境因意外发现或上层支持出现转折——反腐败案件调查取得胜利。这种复制式的情节结构在《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刑警本色》等多部电视剧中都得到了体现,虽然它使得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能够有迹可循,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但随后的大量反腐题材电视剧创作则落入了这个窠臼,愈加僵化,削弱了反腐剧的艺术表达和社会价值。
但近几年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有了新的变化,在我国反腐败电视剧的叙事结构中,呈现了以“多线叙事”的特点。传统的情节模式在《人民的名义》中有了突破。《人民的名义》没有将笔触完全落在反腐叙事的主线上,而是兼顾了剧情叙事,通过对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类权力斗争甚至是剧中人物家庭的描写,将官方主流话语与民间社会的叙事语言相互结合,将反腐败斗争中公众话语的立场进行了统一,契合了关于反腐败斗争的强大社会舆论,也将这些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和指向融入剧本创作的叙事安排中,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正义和廉洁的期待。
韩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检察官、总统的个人描写而非像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以表现官场权力斗争的话题。在结构上,韩剧一般是以“悬念式”结尾,近几年的犯罪类型以及反腐类型韩剧并没有像普通的电视剧选择“斩断式”结尾,以《黄金帝国》为例,让人永远看不到黑暗的尽头,光明何时到来。以《秘密森林》为例,它既没有大快人心的对“恶”的审判,也没有“一刀切”式的指出幕后的人物,而是以“一个镜头”“一段音乐”结尾,最后被推到审判席上的只是几个“小人物”,让人思考是否“邪恶力量”已经深入到国家体制中的位置之中,实则是韩国基层对韩国政治生态的不满与谴责。韩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打破了“常规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叙事方式,避免了复制式的情节结构,反腐电视剧《迷雾》以“新形势”倒叙的方式展开剧情讲解。如政治题材《辅佐官:改变世界的人们》讲述了在聚光灯背后操纵这个世界的真实政治玩家们的危险赌局与众位政客之间进行危险的权力拼搏以求得生存的故事,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反腐电视剧都充分说明了中韩反腐题材电视剧叙事结构的不同。
中、韩“主流文化”价值差异。“腐败群体”作为与“主流社会”相对立的群体存在于社会,在组织和体制构建上却与“主流社会”有着相同之处。“中、韩两国腐败群体”的共性,在于组织以“高级领导”为首,拥有着等级森严的权利制度,这在电视剧中是可以体现的。而中、韩两国的差异,在于韩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传统文化价值还是以本国文化为主流意识。在众多韩国的政治剧、犯罪剧、反腐剧中,韩国的腐败队伍底层基本都拥有着“黑帮”,这一“角色”为整个“腐败群体”充当着骨干的作用。“黑帮”坚持《头师父一体》中的道德观念,与《重击》《城市猎人》《秘密森林》等电视剧所尊崇的观念基本相同。在中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中国流行了上千年的谚语,也是中国传统电视剧遵循的规律,叙事上以“善恶终有报的普世心理”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胃口。在此文化基础上继而发展现代反腐题材电视剧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查党内腐败”为主流,进而探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性”所造成的“腐败群体”的问题,透析人的本质的价值所在。
人物形象及女性角色嬗变
人物形象选取塑造差异。在人物形象的选取与塑造上,两国也有所区别。我国的反腐败电视剧的正面人物多来源于典型的国家机构,如警局、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政治机关。在角色的具体勾勒和描绘上,我国反腐败电视剧的主角有着极其出色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大多极具个人性格。比如《刑警本色》中的肖文正气凛然却又个性十足、《绝对控制》中的薛冰正直热情却又小错不断、《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的外号“猴子”也侧面反映了角色的活泼性格。同时,在近几年的反腐类型的电视剧中,脸谱化、典型化的人物不受青睐,《人民的名义》中,在沙瑞金这样的正部级干部的塑造上,创作人员也融入了爱打篮球、爱骑车、“小金子”等具有生活气息的元素和称呼。在反面人物的选取和塑造上,我国反腐剧主要反腐对象多是政府高级官员,因为权钱欲望而渐渐背弃了自己的个人理想和政治抱负。如《刑警本色》中的潘荣、《大江东去》中的贺远鹏、《人民的名义》中的高育良等。在韩国,复杂巧妙的人物关系、悲欢离合的故事情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电视剧作为视听艺术首先要追求的内核因素。
中、韩反腐败剧女性角色差异。“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现代社会里,女性主义表达‘观念’的‘声音’实际上受到叙述‘形式’的制约和压迫,‘女性的叙述声音不仅仅是一个形式技巧问题,而且更重要的还是一个社会权力、意识形态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反腐电视剧中,女性似乎一直处于“失语”的状态,不论是上层领导者、反腐推进者还是反面人物形象,大多是以男性为主导。现存政治生态和社会倾向默认着女性在政治领域中处于协同地位。因此在我国反腐题材剧中,开发女性角色潜在的能量和价值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人民的名义》中的陆亦可、《人民检察官》中的夏静茹等角色的塑造就是很好的典范。近年来韩国反腐题材剧当中涌现了大量的女性演员作为剧中最主要的角色,打破了电视剧以往以“男主人公”为中心的剧目,随着社会的进步,“男尊女卑”的“文化认同”已被“男女平等”所替代,在新世纪韩国腐败题材电视剧中例如《大物》《IRIS》《城市猎人》《秘密森林》《钱的化身》等电视剧中女性角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主要归结于韩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当女性面对职场性别偏见与犯罪案件也不再选择集体性失语,剧中女性意识的成功建构激发了女性受众的性别文化观念,成为中国在反腐题材电视剧中的借鉴意义。剧中女性角色在反腐题材极为关键,女性作为反腐侦查时,先天性对女性“柔弱”的认同观可以使剧中情节更具有反转性,是中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借鉴的一个方面。
产业体制——各有千秋
生产观念差异。 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生产观念差异在第一步就决定了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不同风貌。时代需要反腐题材电视剧对此及时作出审美表现。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社会及时代根基决定了其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的制作中,社会诉求和商业诉求是并行的。上层主流话语需要借助电视剧这一种大众艺术来宣扬意识形态,大众也需要以电视艺术来消化社会话题、参与到反腐运动的讨论中去。韩剧的生产观念与中国电视剧极为不同,韩剧的生产观念是把电视剧作为商品,同样反腐剧也不例外,因为“商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是要进行“等价交换”的,所以在生产观念上韩国人无疑是用拍电影的方式来拍摄电视剧,如“美工、服装、道具、音乐”都是精耕细作。“边写、边拍、边播”的运作模式,使韩剧博得众多观众的喜爱,在创作过程中只会写出“三分之一”的剧本,随后根据拍摄进度,把剩余的部分发在各大平台后,根据观众及网上意见在进行改进。“韩剧作为商品”的生产观念导致韩剧不再是经典化的文艺创作,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文化产业活动。
管理体制差异。 管理体制的差异是进行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对比的另一重要维度。管理体制是履行生产观念的重要外部框架,也是影视剧创作和价值实现的制度手段。在我国,国家广电总局一直扮演着影视文化产业的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它对内容低俗、价值观越轨等不合规的方面进行限制和矫正;另一方面,它也在积极地与其他国家机构和民间文化公司或企业寻求着交流与合作。当涉及反腐剧等敏感题材,也需要国家广电总局进行审核和把握。有趣的是,一些其他的国家部门也进入到了与反腐等社会热点问题相关题材的策划和生产环节中,如公安部参与了《湄公河大案》的拍摄。韩国自1998 年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由民间组成的“影像物等级委员会”,进行评级,对色情、恐怖、政治等题材不再限制,直击历史与现实,自由创作。从20 世纪90 年后,政府不但准许开办民营广播电视,而且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具体广播电视业务,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扶持,为自由“韩剧”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中、韩两国的“现实隐喻”
从本质上说,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繁荣源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社会现实,也是中国电视剧直面现实生活的必然结果。现实隐喻是中韩两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共有的特征。例如,在我国《公安局长》“预言”了公安部副部长孙力军的被捕,《国家干部》在改革开放浪潮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贪官在现实社会中也绝不在少数,《人民的名义》中,第一次将反腐败对象的身份地位提升到了副国级的高度,正反映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周永康、徐才厚、苏荣等副国级以上干部的落马。在电视剧《扫黑风暴》中,同样体现了反腐的内容,其中如董耀、胡笑伟等中层干部的腐败包庇行为更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某些基层官员的不作为。而公安系统中的贺芸为了包庇儿子孙兴成为黑警,与“孙小果案”形成了极为紧密的互文关系。将法律和大众前沿的热点内容融入到了电视剧中,反映着我国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的治理浪潮。
在韩国电视剧《秘密森林》的“幼儿园春游车祸”以及电视剧《鬼客》在电视剧的开头迷雾笼罩的海面上一艘孤船,不禁都让人联想到2014 年在珍岛郡屏风岛以北20 千米发现的“4·16 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悲剧发生后,监管部门简单解释,避重就轻,海警在检方督查后依旧没有悔过之心,继而制作“虚假文件”,删减“监控记录”企图瞒天过海,韩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李明佑导演的《重击》直接折射出韩国高层领导人、司法、执法、集团等各部门争夺权力的现象,《浪客行》完全根据真实事件100%改编制作完成,大量的真实案件与复杂、丑陋的社会现实为韩国反腐题材电视剧提供了大量且丰富的素材,使“腐败问题”成为了荧幕上常见的话题,印证了在韩国观众口中的“一部电影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思想。这种现实主义对照写实的叙事方式,无怪乎使观众对韩国社会产生强烈的共鸣,不仅可以在电视剧中找到现实中的原型,而且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社会腐败的根源。
结语
中韩两国在反腐题材电视剧上的种种差异,本质上是由社会体制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两国反腐电视剧需要以适宜的叙事策略、产业体制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诉求。在差异对比中,我国反腐题材电视剧应该得到更为明晰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方向。在反腐题材电视剧的表现上,多元叙事模式、多重人物展现以及运行机制的持续革新仍是其进行历史回溯、促进现实改革、思索文化价值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尤其在新时期的时代大背景下,反腐题材电视剧仍会以现实为源,服务于广大受众和社会主义建设,继续承担其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