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灾难报道中的专业主义意识
——以澎湃新闻对湖北柳林镇洪灾报道为例

2022-10-31谢紫怡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随州柳林洪灾

□ 谢紫怡

灾难报道概述

灾难报道是指对新近发生的灾难事件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早期社会学者S.Fritz曾指出:“灾难是一个发生于特定时空的社会事件,对社会或该社会的某一区域造成严重损坏,招致人员及物质损失,以致社会结构瓦解,无法完成重要功能或工作。”由于灾难包含着巨大冲击性,会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媒体对灾难的如实和恰当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灾难报道的历程,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3年非典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等牵动全国的重大灾难事件就难以回避,这些时间节点也见证了媒体的灾难报道从封闭走向开放。王蕾(2008)将我国的灾难报道分为了三个时期,分别是:1949-1978年,积极宣传抗灾成绩,但反对纯客观记录灾情的慎重报道时期;1978-2000年,追求灾难新闻的时效性与受众的知情权,但存在对灾难信息控制的客观报道时期;2002年至今,为不断突破禁区力求信息透明的以人为本报道时期。董天策、蔡慧(2009)认为新中国60年来的灾难新闻经历了“党本位”的单向度闭合模式、“事本位”的多向度客观报道模式,最后到“人本位”的全息化开放报道模式。新的媒体技术环境也推动了灾难报道的进一步改进。白皓(2019)指出,汶川大地震后的又一个十年过去,媒体积累的灾难报道经验正伴随着媒体转型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生发出新的报道理念。

尽管灾难报道的开放与包容程度得到加强,但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一些媒体过度渲染灾情,造成了二次创伤;一些报道不注重隐私,影响了灾民后续生活;一些记者一味媚俗与煽情,以伤感盖过了理性与反思。苏虹(2008)就指出,恐怖化、媚俗化、娱乐化、商业化、随意化是灾难报道的次生灾难。新环境下的灾难报道应往何处走?笔者认为,好的灾难报道,既要保证公众对灾情的知情权,又要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恐慌;既要关注到灾民的真实生存状况,也要注意合理介入而不造成干扰;既要追问灾难发生原因,也要跟踪灾后重建进展。这一切都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支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普遍遵循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新闻专业主义经过在中国的特色化发展,大体可概括为客观公正、自由独立、服务公众。在灾难报道中,就要求媒体能够坚持客观性、真实性、独立性等原则。本文拟通过内容分析法,探讨澎湃新闻对湖北随州随县柳林镇暴雨洪灾报道体现了哪些专业意识的操作,又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

澎湃新闻对柳林洪灾的报道

2021年8月8日以来,湖北发生了一轮强降雨,造成襄阳、孝感、随州等地28.61万人受灾。11日21时至12日9时,随州随县柳林镇累计降雨503毫米,达到本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强降雨造成柳林镇8000余人受灾,21人死亡,4人失联;受淹、受损房屋商铺2700余间,其中倒塌221间;冲毁道路11.3公里、桥梁63座、电力通信线杆725根。

柳林镇洪灾之所以值得关注与探究,有其特殊之处:一、柳林镇洪灾发生在8月11日,距离7月20日河南特大暴雨洪灾并不久,此时全国范围内对洪灾议题的关注并未消退,且河南洪灾留下的一些经验与反思,也可以在柳林镇洪灾中得到检验;二、柳林镇洪灾受灾人数多、经济损失大,是湖北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但作为隶属于湖北随州市随县下辖乡镇,柳林镇的灾情并未得到全国层面大范围的重视;三、柳林极端强降雨发生在晚上,由于水量巨大,镇区三面环山,短时间内汹涌的洪水使当地居民受困,从网上流传的视频可以看出灾情严重。

澎湃新闻是较早关注柳林镇洪灾暴雨的媒体之一,从8月12日至8月15日,澎湃新闻记者深入现场,进行了包括航拍、直播、短视频、文字等形式的全方位记录,直到8月27日对灾情责任人的通报报道后关于柳林洪灾的报道才算结束。作为一家面向全国、在媒体融合生产上颇有建树的专业媒体,澎湃新闻具有研究的典型性。

因笔者曾奔赴现场参与过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暴雨洪灾的部分报道,因此对此次的报道有一些经验层面的了解和把握。根据统计,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洪灾的报道共计25篇,从报道形式来看主要以短视频为主,以文字为辅并配有直播,数量分别为18篇、6篇、1篇。从首发时间来看,短视频新闻《降雨量超300毫米,有乡镇被淹!随州防汛应急响应升至Ⅲ级》于8月12日11:09最早发出,可见短视频新闻是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洪灾报道的主攻点,其在发稿速度和篇幅上均占有相当比重。短视频能直观展示现场画面,能快速进行碎片化表达,能通过展示现场情景实现价值引领,澎湃新闻显然已经意识并利用了这些优势。

从新闻发布的时间段来看,澎湃新闻的短视频新闻自12日最早开始报道柳林镇暴雨情况以后,在12-15日连续4天都持续了跟进,并在28日对灾情处置结果进行了最后通报;文字新闻则在12-14日连续3天保持跟进。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入现场的第二天即13日,记者还开启了面向全网的直播《湖北柳林遇极端强降雨平均积水3.5米,直击救援现场》。灾难事件的直播往往能够直观呈现现场,快速反映和整合核心信息,汇聚权威观点,在信息传达、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动员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在时间上的持续关注与社会上的广泛动员,都证明了澎湃新闻对柳林洪灾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与重视。

从报道框架来看,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洪灾的主要报道框架是“灾民讲述”“灾情通报”,其次是“救灾安置”“灾区现场”,“灾后反思”次之。可见其十分重视对灾难本身的陈述,这种陈述是通过灾民之口与官方通报来表达的。即澎湃新闻不会直接对灾难进行审判与定性,而是将讲述的权利交还给处在现场的灾民,交还给客观的灾情数据。在借他人之口讲述灾难的同时,澎湃新闻也重视对灾难现场和灾后救援工作的记录,前者是灾难后的前台行为,后者是灾难后的后台行为,澎湃新闻等视二者,表明其视角并不偏狭。最后,在关注灾难本身以及灾后如何解决之外,澎湃新闻也并未忘记追问灾害为何发生,在预警救援是否到位和是否存在相关责任人失职等方面也进行了反思。

从报道的主要内容来看,澎湃新闻对柳林洪灾的短视频新闻在通报险情、采访灾民、报道救援进展等方面均有涉及,其中还包括“直击随州洪灾”和“水过柳林”两个系列报道,以及“柳林暴雨夜”的典型报道。“直击随州洪灾”分别从超市老板、遇难者丈夫、乡镇干部三个灾区当事人口中了解到群众受灾后的状况;“水过柳林”则分别采访到了四名遇难者的家属与朋友,听他们追忆遇难者;“柳林暴雨夜”是对暴雨当晚的值班民警的专访,塑造了灾难当夜执勤民警不怕牺牲、坚守岗位的形象。而文字新闻主要是对灾情的通报与说明,也有对灾民的采访。总体来看,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洪灾的报道在内容上是丰富和多元的,在对灾难的常规报道基础上还善于直击现场,挖掘富有新闻表现力的人与事,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这无疑说明了媒体对灾难本身就具有深刻的认识。

专业主义分析

客观:全时全面跟踪灾情进展,千人千面回忆灾难当夜。灾难报道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呈现灾难自然的一面,而不加以人为地矫饰,澎湃新闻对柳林镇灾后的报道就保持了一种纯粹的第三方记录的态度。在关于灾情的前三篇通报中,其短视频新闻就借用直观的现场画面表现出灾情的严重性,而新闻源头分别采用随州发布、随州市水利局、湖北消防等官方来源,从权威角度对柳林镇的降雨量、水位、救援等具体灾情进行了说明。而进入现场后,记者保持了全天候、全方位的记录和跟进,在现场的第一天发布短视频新闻《航拍洪水过后的随州柳林镇:多辆车被掀翻,电线杆倒地》,以航拍的镜头俯瞰整个小镇的受灾面貌。随后几天,记者深入灾区一线对灾民的生活和安置情况进行了跟进报道。总的来说,不管是短视频新闻还是文字新闻,叙事都是从被淹受灾——展开救援——伤亡情况——灾民生活——灾后反思这一脉络进行的,这一报道逻辑与客观事实的发展逻辑是大体吻合的。澎湃新闻记者在潜入现场的几天时间内秉持了冷静客观报道的原则,其视频画面是直白、无装饰的,文字也是克制、不煽情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呈现暴雨当夜的情境,澎湃新闻的采访并不是给出唯一的、具体的画面,而是通过选择不同的当事人,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共同拼接出“暴雨夜”场景。无论是超市抢货的老板一家,收到妻子诀别短信却过无法前往救援的丈夫,亦或警车被淹的执勤民警,在外地参与防疫工作而无法照顾独自在家的母亲的辅警……这些人身份不同有各自的职责和使命,却遭遇着相同的悲痛,通过千人千面的讲述达成了一种微妙平衡,还原了灾难当夜的大体样貌。

真实:特写、细节聚焦局部真实,灾区白描呈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专业媒体信奉的准则。由于事实是变化发展的,新闻的真实则体现为在局部和整体上都要保持真实,灾难报道中尤其如此。在柳林镇现场,记者的特写镜头、细节刻画展示了灾区正在恢复生活的一角,保证了局部的真实与活力,而其全景画面白描式的概括与对人物百态的描绘,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灾难实景图。分析澎湃新闻短视频报道的镜头特点,最重要的就是现场感,这也是一线记者的可贵之处,能捕捉到最原汁原味的现场:灾民排着长队领取食物,沿街居民用铁锹清理堆积厚厚的淤泥,超市老板对着只剩泥泞废弃物的商店抹泪哭泣,轮胎店主回忆没能将邻居救回时眼中闪烁着泪光……茫然无措、痛失亲友、渴望重归秩序,镜头聚焦的都是灾区群众对洪水汹涌过后最真实的反映,这种人物的真实状态与真情实感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当然,除了关注灾后居民的生存状况,澎湃新闻对灾后救援建设也有着墨,比如《随州多家企业凌晨开始准备,送四千份早餐至柳林镇抗洪一线》《随州武警紧急出动,地毯式搜索参与抢险救援》《水退后防控传染病,随州疾控赴柳林镇开展大面积环境消杀》这三篇报道就将社会援助、武警救援、疾控消杀等不同方面的灾后工作表现出来了。灾难后的柳林镇,镜头所及之处是泥泞的道路、倒地的车辆与电线杆、被水冲毁的房屋,以及失去亲人、朋友、爱人的幸存者,但镜头并未停留于此,而是看到眼泪逐渐流干、房屋清扫干净、电力恢复检修、太阳重新升起……这种流动、发展中的人物百态,既呈现出一个遭受重创的柳林镇,也表现出灾难过后如何重新开始的柳林镇。

独立:独特选题关怀具体之人,悼念过后不忘追问反思。巨灾中释放的人文关怀,实为传媒之魂。澎湃新闻对柳林镇洪灾的报道,凭借独立的选题和报道方针肩负起了公共服务的责任,体现了媒体人文关怀的传媒之魂。在短视频新闻中,进行的两个系列报道和一个典型报道均是独家新闻,说明澎湃新闻在寻找线索、编辑新闻上有一套独特的旨趣和眼光。在系列报道“水过柳林”中,记者选取了四个遇难家庭作为讲述者,他们或冷静、隐忍,或悲戚、痛苦,复杂的情感背后却也包含共同的感受——无力与遗憾,无力是面对灾难的无情,人变得格外渺小;遗憾是对于亲人的永逝却无法好好告别。澎湃新闻捕捉到了这份独特的情感,并让这些具体的人成为叙述主角,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表达与寄托,体现了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当然,在灾难报道中媒体的重心不应仅仅是抒发对罹难者的悼念和对受害者的祈福,也不是引导公众集体抒情,而应当致力于探求和寻找真相。笔者发现,澎湃新闻对受害者的人文关怀背后,同样倾注了对灾情的反思,其潜台词也在追问“灾难为何发生”,以及“它是可以避免的吗”。因此,在后续的灾难通报中,澎湃新闻也转述了气象部门对灾情预警做总结,省纪委对防汛的失职行为进行调查等。

专业主义之思

总体来说,以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媒体已摆脱了以往灾难报道中讳言伤亡情况、过度煽情、侵犯隐私等问题,其对柳林镇洪灾的报道,兼具了速度、深度与人文,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受灾群众的关怀与担当。其对突然袭来的自然灾害不缩小、不讳言,对劫难中人的力量不放大、不夸张,恪守了媒体的客观、真实、独立的专业精神。另外,其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现场直播,进行短视频的丰富表达,更突出了融媒体在媒体应变中的潜力与优势。

当然,没有绝对的褒扬。完美并不存在当下,而是一项值得追求的事业。澎湃新闻此次灾难报道也仍存在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譬如,其短视频的镜头语言太过直白,有些甚至是粗糙,在艺术性和美学上缺乏考虑;部分新闻的配乐还存在煽情和不恰当之嫌;在追溯灾难的原因上,表现得较为含蓄,缺乏更直接的质问;在灾难的反思上,也只是转述官方的失职通报,缺乏更深度的分析与报道;对灾后的回访与观察也是不足的。

猜你喜欢

随州柳林洪灾
浅论执法中队如何在洪灾中发挥能效
How to survive a flood 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How to survive a flood如何从洪灾中活下来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中英双语阅读 柳林风声
柳林风声(节选3)
柳林风声(节选2)
柳林风声(节选1)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