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查分析

2022-10-31陈虹汝杜文琪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陈虹汝,李 斌,刘 燕,杜文琪,刘 寿

(青海大学 医学院公共卫生系,青海 西宁 810000)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于14世纪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19世纪末开始用于本科生教育,几百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也在尝试探索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注与日俱增,对预防医学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的预防医学本科生,是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新问题。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已有多所高校尝试实施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2019年起,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青海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实行了预防医学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三年级开始给本科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学业和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指导。经过两年多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在本科生导师制大力推行的背后也出现了诸多困难,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只是作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处在探索中,缺乏约束性,难以取得理论上的成效。现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情况作出调查总结,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为下一步更好地改进这一制度提供依据,以更好地提高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资料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青海大学预防医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和部分指导教师作为调查对象,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导师访谈3种方法。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检索近年来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和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加深对研究目的的把握,为现场调查提供理论支持。对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和信息(生源地、学生成绩层次、性别)、导师指导情况、学生科研情况、导师制实施效果,以及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参与导师课题等情况,共发放问卷89份,回收有效问卷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5%。对指导教师采取访谈法,访谈提纲包括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导师制的考核激励机制、对导师制的建议等。

(三)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利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数据分析采用SPSS27.0软件。学生的成绩分类按照前四年所有考试课成绩的平均分分为60~74分、75~84分、85分以上3个层次,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使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有85名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参加,其中男生22人,占25.88%;女生63人,占74.12%。前四年考试课成绩平均分在60~74分的有38人,占44.71%;75~85分的有44人,占51.76%;85分以上的有3人,占3.53%。有51名学生来自青海本地,占60.00%。

2.导师制实施情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35%的学生对目前导师制的实施情况表示满意,认为导师制对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提高科研能力有很大帮助,学生性别、生源地、学习成绩等均与满意率关系不大(P>0.05)。本次调查显示,87.1%的学生会定期主动联系导师,青海本省生源的学生较外省生源的学生更愿意主动联系导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导师制已经逐渐成为本科生与专业教师沟通的重要渠道。69.41%的学生是通过自己主动联系,与导师进行沟通;30.59%的学生是通过导师定期召开会议取得交流。与导师的交流形式主要是面对面讨论,占71.76%;其次是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进行讨论。在与导师交流的内容方面,75.29%的学生会与导师交流科研课题设计和实施,60.88%的学生会与导师交流考研或者人生规划。学生性别、学习成绩均与是否主动联系导师和与导师的沟通方式无关(P>0.05)。

3.学生综合能力情况。自2019年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至今,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有29名学生参与过导师的课题,占34.1%。学生性别、生源、考试成绩均与是否参与导师课题无关(P>0.05)。共28人次获得院级称号,27人次获得校级称号,成功申报8项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科研论文10篇。学习成绩分别与获得校级称号、获批院级以上课题及发表论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4、P=0.022、P=0.001)

4.学生视角的导师制问题。本次调查中有59名学生认为目前制约导师制推行的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的不主动,占69.41%;有26名学生认为导师缺乏责任心,不能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占30.59%。

(二)导师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共调查10名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涉及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儿少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毒理学等多个二级学科。本次访谈的导师中,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最多,共5人,占50.00%;其次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3人,占30.00%;儿少卫生学和毒理学各1人。导师职称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其中讲师3人,副教授5人,教授2人。

1.指导情况。导师进行指导时会采用多种方式,其中面对面交流最多,其次是通过微信和QQ进行指导,与学生反馈的交流方式一致。所有参与访谈的导师都对学生进行了论文指导,60%的导师对学生进行过就业或考研指导,50%的导师对学生进行过生活和心理指导。对于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指导还有所欠缺,绝大多数导师认为在高年级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2.师生比例。调查发现,各位导师指导的学生数目差异较大,目前在一个年级指导5人以上的导师有6人,指导3~4人的导师有3人,指导2人的导师有1人。导师们普遍认为我校导师指导的学生数目过多,指导学生数目与学生通过导师制的收获呈负相关关系,大多数导师认为师生比在1∶3以内较为合适。

3.满意度。在参与访谈的导师中,没有导师对目前的导师制实施现状表示满意,主要问题集中在“学校管理流于形式”“师生比失衡”“导师工作太忙无暇顾及”等方面。大多数导师认可学生参与导师制会获得收益,但是一致认为由于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在目前的教学科研工作量下,导师不可能在本科生导师制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会影响学生的收获感。

4.期望与建议。7名导师认为从大三开始实行导师制是合适的,但是也有3名导师认为从大一开始实施导师制可能效果更好,但是实施难度会更大。10名导师都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工作,包括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明确导师职责、增加导师培训、增加导师资源等。

三、讨论

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项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全力配合的系统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鉴于目前预防医学本科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实施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公共卫生实践,将来更好地适应公共卫生工作。但是目前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总体利用率不算高,低于国内推行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较早的南京医科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我校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仍然存在指导模式较单一、师生沟通频率较低、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基于学生视角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

导师与学生沟通频率低、互动时间有限是制约导师制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校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有些学生愿意积极主动联系导师,与导师探讨专业、生活和人生;有些学生考研或就业压力较大,没有过多的时间和导师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导师沟通,出现消极情绪。导师除了指导论文外,如果能在学科发展动态、社会需求等方面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就业思想,提早进行职业规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基于导师视角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建议

由于我校大多数导师自身工作繁忙,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无法将工作重心放在对本科生的指导上,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难以与学生有深度沟通,甚至部分导师连沟通见面的时间都无法保证。沟通渠道的不畅通必然制约着导师制的推行。

目前制约青海大学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因素在于导师的匮乏和导师的积极性。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内容均有较高的一致性,但由于我校导师数量少、学生数量多,还需进一步优化现有导师制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的积极性。目前我校平均一名导师每届带教5~6名学生,若在高年级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就意味着一名导师需要带教15~20名学生,而大部分导师的心理期望值仅为3~5名学生,由此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在导师制运行环境中,教师资源相对缺乏,难以保障导师制的顺利运转。基于目前的导师带教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现有的本科生导师体制,选择本专业优秀的硕士生担任导师助理,缓解部分带教压力。另外,由于导师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加上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导致部分导师制工作流于形式。

(三)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学校重视和投入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有助于学生创新人格素质的培养和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值得学校重视和投入。学校和学院层面应该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视,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而促进该制度的有效实施和长久推行。目前由于青海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师资缺乏,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一种尝试性探索阶段,还需进一步完善,应进一步明确导师的职责和定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知识丰富、专业能力强和思维复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不仅在提高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上对学生有帮助,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格特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契机。

结语

总而言之,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符合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有效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当前我校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持续改革和探索,以积极促进高原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