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发展趋势分析

2022-10-31颜萌萌

声屏世界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纪录片

□ 颜萌萌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指出,在数字时代,“通过超文本和后设语言的形构,历史上首度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态整合到一个系统里,经过人脑两端,也就是机械和社会脉络之间的崭新互动,人类心灵的不同向度重新结合起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和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各媒介形态之间不再具有分明的界限,媒介融合使得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媒体融合与转型的关键时刻,探析国产纪录片展现出的全新的发展趋势对于纪录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录片发展的总体趋势

呈现方式多样化。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国产纪录片也逐渐舍弃传统的旧设备,采用搭载新技术的新设备,在拍摄方式、图像处理、音乐处理和视频剪辑等多方面都有了较为显著的进步。随着高清的摄像设备和高速录像设备的革新,纪录片的画质得到显著提升,更具有可看性,同时也使得导演的创作灵感得到更好的落实,使艺术思维变得具体可感。新的技术手段革新了传统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表达方式、互动方式,为国产纪录片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国产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导演赵琦就曾利用VR技术制作出了VR纪录片《奇遇》,这大大拓展了旅游纪录片的表现形式,VR技术的融入使观众在观看时如同身临其境,可以任意缩放、调整观看视角,承载了传统纪录片难以负荷的画面信息,增强了受众与画面的互动性,拓宽了观众对世界的认知。近年来,随着小型航拍无人机、陀螺稳定仪、摄影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航拍技术逐渐被普遍应用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极大地拓展了人类通过上帝之眼观看自己生存的大地的视野。在豆瓣上每一季均保持高分的《航拍中国》系列纪录片就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社会发展变化。如在拍摄华山时使用三维卫星地图确认自然地理地貌后再利用载人直升机和小型无人航拍设备进行实地拍摄。除此之外,AR、4K等技术也被应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这些新技术多用于风景、旅行等主题,帮助观众拓展认知边界,充分满足了观众探索世界的欲望。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落入技术的陷阱中,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微纪录片逐渐盛行。亨利·詹金斯认为碎片化时代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碎片化时代里,所有通俗易懂的内容都会受到人们的追捧,并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快、短、简成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受众对于长篇叙事的接受能力降低,习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造成早晚餐、通勤等时间段成为受众摄取内容的重要时间点,微纪录片也应需求而生,并因其制作周期短、制作成本低、制作门槛相对较低、个性化程度高的特点逐渐盛行。

大多数微纪录片有着小而美的艺术追求,2020年的纪录片《早餐中国》便是一部轻松活泼的美食类纪录片,在五分钟左右的单位时间里,从早餐这一生活小事入手,只拍摄一个地方的一个早餐店,表现早餐的制作、出售以及老板收工后的平凡生活,呈现出中国各地早餐的原生态面貌和背后故事。虽然在时长的限制下创作者被迫选择了较小的主题切口,却利用“早餐”这一主题和受众紧密联系起来,并试图在小人物的故事里表现人情冷暖,讲述有温度的故事,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微纪录片将视点转移到小人物的小事上,贴近受众生活,但也会出现小而失美的情况,丧失了更大的主题和价值追求。同时也要避免落入产业化生产的窠臼之中,在讲故事的同时也要避免同质化的内容。

纪录片的长远影响得到显现。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著作《影响力》中提出“给予,索取,再索取”的观点,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也遵循着这一原则。在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发展空间被大大拓宽,产生了与以往不同的传播效果,除了当时当地的影响,纪录片也发挥着从未有过的长远影响,这敦促着纪录片从业者在制作优秀作品的同时也要深思纪录片的长远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纪录片的真正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扩大了受众市场,延伸了产业链,纪录片不再因循着电视节目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摆脱了播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优质的纪录片在以内容打动观众的同时可以开拓更多的传播渠道,增强传播影响力。如2016年在央视频首播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甘于寂寞、甘于平淡,在修复文物的过程中与文物对话的故事,题材十分新颖,在浮躁时代传递出难得一见的专注与坚守,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利用其影响力,制作团队同年推出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次年同名书籍得到出版,使纪录片实现多渠道传播,扩大了传播范围,实现了传播价值。

2013年开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一经开播便引发全民讨论热潮,其画面表现形式和解说词迅速成为互联网二创素材,一度被模仿和翻拍。如《舌尖上的宿舍·泡面篇》就因为台词模仿舌尖体,以专业的态度对准泡面甚至情景重现《舌尖2》的经典情节,被赞“深得舌尖精髓”,视频在网上疯传。“舌尖体”成为视频制作行业的模版,被用于地方美食推荐、搞笑视频、文化引介等多个方面,实现了文化价值的长远影响。

纪录片叙事的发展趋势

叙事视角的第一人称化。第一人称叙事是新媒体纪录片的标志性特征,亦即让主人公讲述自己的故事,以此来弥补画面语义的缺失,“因为是个人视角,所以在叙述过程中更有过程感和情节感”。融媒体时代技术成本降低,互联网的环境下个人表达欲旺盛,这就导致纪录片视角的第一人称化。近年来第一人称纪录片频出佳作,以其平实的叙述手法、主人公自述的真实性成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如导演张昕宇和梁红的系列纪录片《侣行》,张梁夫妻二人以第一人称叙述将观众带入到他们的旅途中,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他们的旅行见闻。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中,角色的人格魅力得到展现,吸引观众不由自主地跟随二人的脚步踏上一次次冒险旅程。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化的发展趋势中还有着私纪录片的发展倾向,近年来在First青年影像展和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私纪录片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在私纪录片中创作者既是讲述的主体,又是被言说的对象。这类纪录片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追求个性化的融媒体时代也受到追捧,如2016年的纪录片《日常对话》讲述导演黄惠侦与同性恋母亲的生活日常,2017年的纪录片《四个春天》导演陆庆屹以自己的父母为主角讲述他们的美丽生活日常。

互联网时代的UGC生产模式。约瑟夫·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和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实践观念,意味着作为艺术本质的“创造力”不再只属于以往少数艺术家,社会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全面且自觉地延伸自己的生命力和想象力。搭载着互联网的顺风车,UGC时代也已到来,各行各业都将UGC视作发展的重要力量,纪录片行业也不例外。UGC生产模式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使纪录片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原因的影响变小。如2011年的纪录片《浮生一日》通过全球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邀请世界各地的网民记录下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通过用户生产内容,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个人故事被巧妙地转化成群像展演,使人产生“天涯共此时”之感。

2019年播放于广州时代美术馆、2020年走红于网络的独立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便是UGC生产模式的一次成功试验,导演通过拍摄杀马特群体,重新审视城乡关系,看到时代缝隙中的“失败者”,探讨底层工人的生存困境。由于采访困难,导演不得不从曾经的杀马特群体手中购买其穿着杀马特服饰游玩、工厂内部环境、工厂流水线等录像共915段,但这些自述视频通过导演的挑选和剪辑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UGC纪录片,舍弃了导演评论性的口吻,使观众更加贴近杀马特群体的现实生活,让本来远离大众生活的主题变得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叙事风格平民化、年轻化。在当前“互联网+”的语境下,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受众的注意力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受众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政论片,开始追求多样化的选题。这也影响到纪录片从业者的文化生产,市场上于是出现了大量以普通人为主角的、关注社会生活各行各业的平民化纪录片,如美食类的《风味人间》《人生一串》《寻味顺德》,医疗类的《人间世》《生门》《急诊室的故事》,警务类的《守护解放西》《派出所的故事》等。这些纪录片摆脱了宏大叙事,重点关注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并挖掘其所扎根的时代主题、人与人世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2021年有超过2900部纪录片上映,更新超过20000集新纪录片内容,新纪录片时长超过10000小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2年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20~39岁的网民占到37.2%,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手机成为网民消费文化产品的主要设备,各类APP成为观看纪录片的主要平台,这些都促使纪录片更具网感,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趋向年轻化。

视频平台Bilibili的原创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就是一部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创新形式,进行年轻化表达的纪录片,截至2022年4月22日已获得3718.5万次播放量。纪录片每一集都以风趣幽默的形式重演一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为年轻人量身打造出流行的表达方式,铺“梗”增加互动性,在每一集的标题中都有所体现。如末代皇帝溥仪那集标题为《我在我家偷文物》,模仿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标题;词人李清照那集标题为《请叫我易安大人》,则是戏仿了动漫《十万个冷笑话》中的角色蛇精的经典台词“请叫我女王大人”;清乾隆帝那集的标题为《爱发弹幕的乾隆同学》,则是将乾隆爱给书画盖章的习惯与当代青年弹幕文化类比,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挖掘出历史更有趣的一面,表达更具年轻化。

纪录片传播的发展趋势

多渠道整合传播。融媒体时代纪录片摆脱了传统的栏目模式,趋向于多渠道整合传播的发展模式。传统的电视台播放的形式转化成台网联合,形成多平台播放的多渠道传播模式。如首播于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即便在每天的黄金时段进行播出,反响仍然平平。而该片在一个月后被上传Bilibili,反而引起了观众的竞相讨论,成为站内热点。而后的《人生第一次》等纪录片则采用台网联合、多渠道传播的模式,面向更大的观众群体。

除了传播的多渠道,纪录片宣传也更趋向于多渠道整合营销。如腾讯自制综艺《风味人间》在开播时就采取整合营销的宣传模式,首先作为一个拥有多个强触达平台的互联网巨头,其在开播前就在旗下的腾讯视频、微信、QQ等多平台造势,推出短视频《纪录片的逆袭:〈风味人间〉是怎么抓住年轻人的心的》,并邀请火箭少女101成员段奥娟演唱宣传曲《斯卡布罗集市》吸引“101系”粉丝为纪录片宣传。除了腾讯平台,《风味人间》团队还在微博、Bilibili、知乎等平台引发话题讨论,进行整合营销。

裂变式口碑营销。纪录片作为相对小众的文化产品一直存在着传播难的问题,在融媒体时代纪录片则呈现出依靠口碑营销实现炸裂式传播的趋势。纪录片的口碑传播一方面依靠关键意见领袖的流量转化,比如在纪录片电影《二十二》上映期间便得到冯小刚、周冬雨、李冰冰等120位微博名人的推荐,将小众电影推向更大圈层。除了推荐纪录片,关键意见领袖近年还以更深入的方式参与到纪录片的营销中,其中一种便是参与到纪录片的拍摄过程中。

口碑传播的另一重要方式便是口耳相传。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分享欲更加高涨,观众不再满足于观者的身份,还愿意承担起传播者的身份自发扩散喜欢的文化产品,实现裂变式传播。如2020年引起广泛关注的独立纪录片《杀马特我爱你》,本来只在广州时代美术馆进行放映,而后通过网络传播,在小圈层中引发讨论,最终被观察者网、界面新闻等主流媒体报道。

总结

本文从总体趋势、叙事趋势和传播趋势三个层面对融媒体语境下的经录片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当下纪录片具有多元的呈现形式,微纪录片逐渐盛行,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长远影响不断显现;在叙事方面,当下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有着第一人称化的倾向,UGC生产模式的流行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叙事风格也走向平民化和年轻化;在传播层面,纪录片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走向多渠道整合传播和裂变式口碑的传播之路。这些趋势使得国产纪录片总体上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比如碎片化表达,流于短平快;批量化生产导致程式化的纪录片涌现;只关注技术,忽视主题表达等。

注释:①黄旦.试说“融媒体”:历史的视角[J].新闻记者,2019(03):20-26.

②刘蒙之,刘战伟.“上帝之眼”看中国: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生产创新与价值内涵 [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0):112-114.

③郑艳慧.论美食类微纪录片的创新路径——以《早餐中国》为例[J].视听,2021(06):145-146.

④“舌尖上的泡面”走红网络 官微调侃:被玩坏http://www.rmzxb.com.cn/c/2014-05-26/329527.shtml

⑤邓秀军.新媒体纪实影像叙事:文本的解构与话语权的重构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232.

⑥2021网络纪录片年度观察https://mp.weixin.qq.com/s/Cpj-E1UGLaBjfl4i-lBCag

⑦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68808 86

猜你喜欢

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ROUGH CUT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Simplicity Is More Worthy of Pursuit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谈短时纪录片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