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化教育理念视角下高职类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22-10-31杨戴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9期
关键词:行政理念专业

杨戴萍,朱 江

(四川开放大学 a.文法学院;b.省直机关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引言

学信网信息显示,高校开设的行政管理专业在2020年底较2017年底减少了5所,如何破解“供需不匹配”的矛盾,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重要的突破口。本文尝试运用在地化教育理念,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分析,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思路。

实践教学一般是指集中实践环节,如见习、实习、实训等,是相对理论课堂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同时,实践教学也指运用实践的教学方法贯穿全部教学工作。本文所指的实践教学包含上述两层含义。

一、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突破口

2020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规模达到了3285.29万人,居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多变。提升人才素质,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的需求,而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变步伐尚未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初衷相去甚远。借助在地化教育,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和内容是提升人才质量的突破口。

(二)实践教学改革是构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体系的有益探索

我国改革开放后,行政管理专业得以恢复,但讲授的内容是用西方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来解释我国的行政管理现象,缺乏对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行政学思想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行政学的体系构建。通过实践教学,促使教师对行政程序、政策过程、管理实操等层面进行了研究,促进学者和教师在我国行政土壤中思索我国行政学科的构建。

二、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在调研现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后发现,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与地方脱嵌、与现实脱节的困境,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身份的认同不足,对自身发展的定位不清晰,无法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薄弱,与地方脱嵌

当前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仍偏重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思维、沟通表达、信息技术等实践技能的培养较欠缺。同时,行政管理的层次和领域日益丰富,既可以是高层次的决策领导,也可以是通用的日常办公事务管理,涉及领域包括政府管理、基层治理、企业行政管理等。而在现实中,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高校在行政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上同质化严重,且比较随意,既不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效衔接,也无法与本校培养层次和学科特色相联系,无法为学生提供层次对应、就业需要的实践机会。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实践教学常被认为是见习、实习及毕业论文等集中实践环节,理解狭隘,缺乏从方法理念高度的认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将理论知识与我国的实际及地方的实践结合的意识,忽视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相关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践课堂上理论用不上且兴趣不高,理论课堂死气沉沉,与实践脱节。

(三)实践基地保障不足,监管缺位

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不鲜明、可替代性强,在产教融合中,受关注度不高,无法吸引地方各类组织的支持,出现了校外实践基地选择范围窄、合作不稳定的局面。同时,行政管理实践内容零碎、流程烦琐、实践目标不具体,学生缺乏导师的指导和有效监管,到了实践单位多处于跑腿打杂的境况,有时甚至是帮倒忙,往往是“校热企冷”。校地多方共建实践基地的机制不健全、不流畅,实践中学生管理成本高,质量监控方式滞后,制约了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而校内实训基地不全、基础设施配备落后,也使得实践课程形同虚设。

(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单一

一是现有的选拔制度看重教师的学历,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关注不足,无法满足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多极化、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二是时代赋予了行政管理专业更宽泛的学科内涵,需要师资队伍具有多元的学科背景。而目前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多集中于政治学、公共管理专业,缺乏多学科背景的实践型专家,整体师资学科结构较单一。

(五)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评价缺失是实践教学失效的重要原因。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在工作量考核中的占比小,付出较大,付出与认可不成正比,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度和投入度不够。对学生而言,课堂实践评价较为模糊,缺乏量化标准。校外实习由于监管不严,成绩评定更加随意。此外,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信息不透明,评价结果未能及时反馈,不能指导学生的进步,这些都使实践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三、在地化视角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逻辑

(一)在地化教育理念溯源与内涵

在地化教育理念的出现是时代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与迭代。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生态危机、教育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地方”“本土”等概念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以鲍尔斯(Bowers,C.A.)、奥尔(David Orr)为代表的环境教育倡导者反思人、地方、公平、教育等因素,以及它们的关系,在地化教育思想随之产生。

21世纪,“在地化”在各个领域延伸出对“全球化”的反思,倡导在全球化的视野下重视地方、本土的文明发展,从盲目追赶现代化和全球化,回归地方本土,通过地方性、多样性体现与世界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邱建生教授把在地化知识比作生态知识,把全球化知识比作饲料知识,在反思全球化带来的知识快餐化、趋同化、物化中倡导在地化教育,回归人性的美好。台湾大学叶启政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在地化,认为学术上的在地化是与国际化相反的,是劣势地区对自身历史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知识的传授与培育。东北师范大学的邬志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的王继新教授等借助美国的在地化教育理念,探讨了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在地化发展路径,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

本文认为,在地化教育理念包含以下内涵:(1)教学内容要融入当地,强调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学内容是联系本土的学习和实践,是在地化教育的首要理念。通过与当地社区、乡村的各类组织与资源的整合互动,联系地方面临的真实问题,发现解决地方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基于地方的互动中发生学习行为。(2)教学方法是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强调主动学习。在地化教育的教学内容挖掘于本土,让学生参与身边的具体项目,从真实情境和亲身体验出发,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克服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消解可能发生的认知脱节。(3)教学目标是致力于人的整体培养,突出对本土和祖国的归属。从与地方的联系中进行知识建构,更能引发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实现深度学习和整体建构,关注德智体美劳的整体培养。

(二)在地化教育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运行逻辑

在地化教育理念的价值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结构、师资要求等方面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诉求一致,为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突围困境、培养适应地方发展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导向与行动范式。在地化教育理念下的运行逻辑具体如下。

1.革新教育理念,增强在地化的实践情境体验。在地化理念强调教育立足于本国的经济实际、产业结构和历史文化,并将地方各类主体纳入教育资源中,成为教学的情景场域,学校与地方成为支持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教育工作者要革新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施中。教师应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充分运用案例、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提升理论课的实践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例如“会务管理”等专业技能课程可以通过邀请本地企业的行政人员对具体会议事务进行演练,以情境构建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运用。在集中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并为学生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其在思考和理解中真正掌握及运用知识。

2.融入地方元素,创新实践课的内容。融入地方元素应开发本土选修课。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开发介绍本土的选修课实现对本土元素的融入,让学生不仅能达到国家统一规定的教育要求,还能扎根当地土壤,增强同地方的联结,成为地方发展的生力军。同时,通过对现有课程的实践改造,突出地方特色。特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很多具有改造的先天优势。例如电子政务课,可依托“电子政务实验室”变为实践课。行政职业能力等能力提升课,可依托“公务员考试实训平台”展开实训。沟通协作类、调查方法类应用性课程可设置为以任务项目为检验标准的实践课程。不同地方的院校更应结合当地的产业需要和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其实践课程特色。

3.优化实践课的结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优化实践课结构设计,应结合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地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从而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大一、大二的课程以理论为主,大三、大四集中进行实践和岗位实习。还可以利用假期展开学科融合型的实地调研与志愿服务,深入地方展开某一主题的实践探索。学科融合型调研能调动学生运用书本所学的课程知识实现整体性的建构知识,从而弥补分科教学导致的整体性思维不足的问题,实现对人的整体培养,特别适用于多学科综合性强的行政管理专业。

4.打造校地融合的实践教学命运共同体。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建好、用好校内外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实践基地的选择,应该拓宽口径。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行政管理就业向各类社会组织转变,学校应拓宽选择范围,面向地方各类组织构建长效融合的校地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协同共商机制与制度化建设,从培养目标制定、兼职教师教学、实践教学评估、比赛合作、成果利益分配等方面加强与地方组织的联系,不断寻找双方合作的增长点,不断开发实践岗位,构建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融合局面。实践基地作为校地合作的纽带,将纵深推进校地融合实践教学常态化的互赢发展。

5.完善多方参与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建立学生、教师和实践单位参与的评价机制,并完善各个环节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实践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和进步,关注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对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需要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制定各个环节的严格的质量标准,包含实践备课、报告批改、成绩评定、实训方案、组织教学等。只有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学校与实践单位共同组建的考评组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好过程评价监控,利用回访深入实习基地,掌握实践教学中的情况和困难,并协助解决。

6.拓宽师资渠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师资队伍。教师首先应认同在地化教育理念,主动在教学中将地方要素连接到课堂知识中,积极参与到服务地方社会的实践中,从中获取教学资源和积累经验并反哺实践教学。学校应优化整合教师队伍,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选派一些年轻教师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观摩调研、挂职或兼职,从而成为了解地方的应用型师资。探索校外导师兼职制度,邀请企业相关部门的管理者作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与专职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到校开设讲座、参与资源建设、合作申报项目参与创新创业大赛等,逐步培养服务地方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型师资。

结语

从在地化教育视角出发,高职类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地方的联系应嵌入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实践教学在地化将是持续而深刻的过程。未来还需结合在地化实践教学实例,探寻高校与地方产教融合发展的新机制。

猜你喜欢

行政理念专业
行政学人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加快行政审批体制改革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