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2022-10-31邓喜英宁高倩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攻坚精准育人

邓喜英,罗 演,宁高倩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a.医学院;b.财务处,湖南 衡阳 421005)

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突出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从实践和精神上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最宝贵、最生动、最鲜活的思政育人资源与素材。

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脱贫攻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赓续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所涌现出的时代典型,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展示爱国主义和顽强意志品质,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生动写照。以此为范,铸魂育人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引领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梦”实践的最好“营养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因此,将脱贫攻坚精神及其伟大斗争实践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既可以深化学生对“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的认知,引领他们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抱负,脚踏实地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又能教育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在实现中国梦中放飞“个人梦”,激扬“青春梦”。

2.以例释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实效性的鲜活范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学生思想契合呼应,才能够既“顶天”,又“立地”,引领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此,脱贫攻坚伟大斗争中所涌现的时代人物及其典型事例和由此所锻造形成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为我们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范例。将这种源于生活实践的“有形”范例,植入高校各类“铸魂”场和“育人”阵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改变教我学、要我学的“灌输式”说教,形成以伟大事实和精神浸润、感染学生,升华其情感,拷问自我如何立德、立言、立功;如何为学、为事,为人;如何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等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实效。

3.进行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的现实教材。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作为在脱贫攻坚战伟大实践中诞生的脱贫攻坚精神蕴含了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1)从精神特质来看,它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拓展深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三观”教育的重要精神食粮。(2)从立德层面来看,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对大学生开展“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立政德”教育的重要“范例”。(3)从树人角度来看,脱贫攻坚时代楷模的担当、攻坚、大爱、奋斗、创新、实干等精神与行为特质,无不是大学生见贤思齐的榜样和传承的精神“范本”。

二、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

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从宏观层面说,是引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从微观层面讲,是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内驱力源泉。因此,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效应。

1.提升认同,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及其伟大精神内质,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等,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心一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大政方针,取得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从思想、精神与实践层面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根本问题。这极大提升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有助于引领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2.增强认知,引领大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使命。“毛相林:脱贫路上的当代‘愚公’”“张小娟:扶贫一线永不凋零的格桑花”“李玉:每年280多天奔波,用科技助力脱贫”“赵亚夫:40年不忘初心,促成科技兴农”等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典型事迹,无不彰显了他们的使命担当与责任。这些鲜活的事例,可以激发和增强大学生对自身责任与时代使命的认知,引领他们自觉地把自身需求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3.精神观照,引领大学生奉献奋斗自我。八年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共有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夜以继日,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甚至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了李保国、张桂梅、黄诗燕、黄大发等坚守基层、奉献自我、鞠躬尽瘁,终生奋斗于脱贫攻坚事业的时代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精神,无疑是当代大学生继承和弘扬的宝贵财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精忠报国是紧跟时代脉搏的不懈奋斗,也是胸怀人民幸福的无私奉献。当代大学生应自觉积极践行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向时代楷模、优秀扶贫干部学习,勇立于时代改革潮头,自我奉献、自我奋斗,创造不平凡的人生。

4.经验启迪,引领大学生精准创新干事。脱贫攻坚之所以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一条重要经验在于坚持精准扶贫方略,执行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思想;一个制胜法宝就是勇于开拓创新。“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构成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核之一,以此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可以使其自觉自主地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内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坚持精准思维和创新思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合理地分析和化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遇到各种矛盾与难题,成为有思想、有思路、会实招的“实干家”。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要使脱贫攻坚精神能够真正被大学生接受,入脑、入心,生根发芽,发挥其铸魂育人实效,必须解决好怎么融入的问题。

1.融入课堂教学,找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及其精神内涵与各专业课程的融通点,以课程思政或思政课程方式,实现脱贫攻坚精神育人功效。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其他各门课也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功能。对此,课堂教学可以做如下规划:(1)充分挖掘、收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契合育人目标的翔实数据、鲜活案例和生动故事等各类“活素材”,建设脱贫攻坚育人精品资源库,以资教育教学之用。(2)各任课教师需结合教学内容知识点与脱贫攻坚实践及其精神的融通性,巧妙设计教学思路,运用恰当教法,达到既传授专业知识又精神育人的“双效果”。即在不同课程的相关知识模块间插入与此相适应的脱贫攻坚育人素材,打造融入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政课程或课程思政之“金课”,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育人的融合对接。(3)创新教法,综合运用案例式、故事述评式、体验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现代化多媒体等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呈现、讲故事谈感想、现场观摩体验、观看视频或纪录片等方式,将脱贫攻坚的故事、事例、成效等物质和精神的素材融入教学,浸润学生,陶冶其心性,锤炼其品质。

2.融入第二课堂,充分运用校园各种载体平台,将脱贫攻坚精神深入融进大学校园各类文化活动中,形成传承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良好氛围。大学校园文化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大学精神的集中反映,潜移默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道德理念。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1)举办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譬如利用党团主题日开展“传承脱贫攻坚精神,践行时代担当”“我眼中的脱贫攻坚”等活动,进行脱贫攻坚精神的学习交流。(2)举办脱贫攻坚事迹报告会或故事分享会,邀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或先进个人、最美奋斗者等,亲身讲述自己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想所感。(3)利用校园各类载体与平台,线上线下开辟本校脱贫攻坚的“事迹展”“人物展”“帮扶展”等专栏,全方位、多方面展示本校脱贫攻坚的积极作为与成效。(4)开展以“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通过演讲、情景剧表演、知识竞赛、合唱等形式,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创设与活动,营造弘扬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的浓郁氛围,引领学生将“奋斗、创新、奉献、精准”等精神内核融入学习生活的点滴,自觉克服“佛系”“躺平”等心态,积极作为,自觉驱动自我革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融入第三课堂,充分挖掘利用本地脱贫攻坚育人资源,绘制脱贫攻坚实践育人“地理图谱”,有针对性地开展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实践育人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于推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能力、涵养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设法挖掘本地脱贫攻坚实践育人资源并绘制“地理图谱”,因地制宜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譬如建立不同内容的实践育人基地和志愿服务定点社区,推动实践育人和志愿服务常态化;组织学生深入周边地区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健康服务、文化教育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实地考察调研活动,推动“乡村振兴有我”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十八洞村观摩学习,感知其前后历史性变化。总之,让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体认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以实现思想上的洗礼和才干上的蜕变。

结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亲和力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三个贴近”原则,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与时俱进,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觉融入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新的育人元素,培养出具有高度的爱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攻坚精准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