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10-31俞赟,李云,黄洁,刘亮,孙斌
俞 赟,李 云,黄 洁,刘 亮,孙 斌
(1.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a.新生儿科;b.耳鼻咽喉科,江苏 苏州 215000;2.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儿科临床医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5)
导师制,源于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被认为是英国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也被认为是其卓越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一直被称作“牛津皇冠上的宝石”。2005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2018年6月22日,150所高校在成都联合发表《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提出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本科教育重要性的提升,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很多学者认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强有力的保障。而医学高等教育需要适应全民健康的目标和社会保健服务的需求,努力提高医学本科教育的质量。
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自2012年起实行本科导师制,以提高本科生临床和科研能力、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为目标,旨在全面提升本科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导师制明确要求导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学习计划;定期与学生见面沟通;安排学生参加学术活动;安排学生针对性研读书籍及期刊,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传授临床知识,培养临床思维,指导临床技能,寒暑假可安排学生参加临床工作;经常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学院规定的《导师联系表》。本科导师制自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该学院通过对2013—2016年入学已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并全程参与本科导师制的学生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情况,发现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分析,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以完善。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21年6月至7月,调查对象为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2013级至2016级本科儿科毕业生,毕业生总人数为113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76.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网络发放问卷对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113名本科毕业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22个问题,涉及导师相关信息了解度、学习规划、导师与学生的沟通频率和方式、临床实践、科研学习,以及导师制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问卷还包括学生对本科导师制的建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二、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收到有效问卷86份,其中男生24人,女生62 人。2013 级学生总人数的65.52%(19/29)、2014级学生总人数的72.22%(13/18)、2015级学生总人数的72.22%(26/36)、2016级学生总人数的84.85%(28/33)完成了问卷。40.7%(35/86)的学生对导师非常满意,46.51%(40/86)的学生比较满意,8.14%(7/86)的学生觉得一般,4.65%(4/86)的学生不太满意。有33.72%(29/86)的学生觉得导师制在专业学习、科研、就业等方面对其有很大的帮助,52.33%(45/86)的学生觉得有一定帮助,13.95%(12/86)的学生觉得基本没有帮助。2013级至2016级学生对导师的满意率分别为52.63%、38.46%、73.08%、71.43%。考虑到2014级学生人数较少,统计存在一定的偏差,2015级和2016级学生的满意率明显增高,这意味着在导师制实施的过程中,随着导师制的逐渐推进与制度的逐渐完善,其效果越来越明显,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学生对导师情况的了解度
8.14%(7/86)的学生对导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表示不清楚,91.86%(79/86)的学生明确了解导师的专业技术职称。在学生明确了解专业的79名导师中,主治医师11名,占13.92%(11/79);副主任医师56名,占70.89%(56/79);主任医师12名,占15.19%(12/76),说明该学院遴选的导师均为苏州大学儿科临床医学院优秀的骨干力量。其中,以副主任医师占比最多,以高级职称为主,但同时这部分导师相比主治医师工作更为繁忙,年龄也更长,这可能是导致导师和学生沟通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而对于导师的教学职称,有63.95%(55/86)的学生表示不清楚。在学生明确了解教学职称的31名导师中,讲师13人,占41.94%(13/31);副教授12人,占38.71%(12/31);教授6人,占19.35%(6/31)。说明大部分学生对导师的教学职称、教学经历并不太关注。
(三)学习规划的制定
50%(43/86)的学生表示导师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计划,50%(43/86)的学生表示没有个性化的培养计划。41.86%(36/86)的学生表示导师会安排其参加学术会议或科室讲座等学术活动,44.19%(38/86)的学生表示导师偶尔会安排,13.95%(12/86)的学生表示导师基本没有安排。39.53%(34/86)的学生表示导师会安排其研读书籍及期刊,60.47%(52/86)的学生则表示没有被如此安排。有20.93%(18/86)的学生表示导师经常会在节假日或寒暑假安排其临床学习,参与导师所在科室的临床工作,44.19%(38/86)的学生表示导师偶尔安排,34.88%(30/86)的学生表示导师没有安排。大部分导师会按照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安排学习,但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这与导师个人侧重临床或者科研,或者两者并重有关。
(四)导师和学生沟通频率和方式
26.74%(23/86)的学生经常和导师交流,44.19%(38/86)的学生偶尔和导师交流,29.07%(25/86)的学生和导师基本没有交流。交流方式中见面沟通占19.77%(17/86),电话联系占2.33%(2/86),电子邮件占1.16%(1/86),微信联系占76.74%(66/86)。对于是否会主动联系导师,29.07%(25/86)的学生表示经常,65.12%(56/86)的学生表示偶尔,5.81%(5/86)的学生表示不会。说明导师和学生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待提升。
(五)导师对就业、未来规划的影响
有80.23%(69/86)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硕士阶段的学习,其中仅15.94%(11/69)的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导师所在专业一致,84.06%(58/69)的学生选择的专业与导师不一致。有24.64%(17/69)的学生专业选择受导师影响,75.36%(52/69)的学生认为所选专业与导师专业无关。有82.56%(71/86)的学生期望在进入临床工作后成为本科生导师,而有17.44%(15/86)的学生表示不愿意成为本科生导师。数据显示,虽然本科导师制对学生就业和未来执业方向选择的影响较小,但有82.56%的学生期望成为本科生导师,说明在本科学习阶段,本科生导师对学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愿意成为导师去帮助和指导本科学生。
三、讨论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是本科导师制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根据调查可知,仅有29.07%的学生会经常主动联系自己的导师,26.74%的学生经常和导师交流。医学生学习任务重,可能是其缺乏热情参与交流的重要原因。另外,导师临床、科研工作繁忙,使得学生与导师沟通的时间机会少,导致彼此不熟悉,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2.学生对所选导师或其科室不了解。在选择导师时,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上关于导师的简单介绍单向选择,这种介绍相对官方且简洁,更新较慢,选择前师生没有见面沟通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导师。可能该导师所在科室或者工作侧重点并不是学生感兴趣或者中意的,可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参加导师制的积极性。在问卷中就有学生建议导师可以这样介绍自己,“同学,或许我可以在临床某方向给你提供一些帮助,欢迎你每周几来某某科参加查房/门诊”;或者“我正在负责某某科研项目,如果你也感兴趣,欢迎来学习实验技术”;等等类似的介绍。
3.学生对导师制的意义不清楚。导师制的实施是期望导师在专业学习、临床技能操作、科研创新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全面提升本学院本科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医学生早期学习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繁重,而对临床情况又极度陌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临床导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和导师交流的机会,有时反而觉得定期的见面交流是负担、是形式,甚至还有学生建议导师可以提早协助办理门禁卡和饭卡。
(二)导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临床、科研工作繁忙,对学生关心不够。导师除从事繁忙的一线临床工作外,同时还要兼顾科研、教学等多项工作,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导致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临床技能培训及科研工作,让学生觉得导师制流于形式。
2.持续时间短。我院本科导师制是从本科第四年开始,即逐渐进入临床工作后才开始进行,持续两年时间。时间短,导致导师不了解学生,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个性化指导。学生不了解导师,导致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问卷中有学生提出,建议从大一就开始实行导师制。
3.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不同,本科生导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清楚本科生导师的要求,可能导致导师没有充分理解其需承担的职责,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指导,没有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也没有对临床科室相关的操作及内容进行充分的讲解。
(三)健全导师制的对策及建议
1.明确选择标准,建立培训体系,完善考评机制。优先选择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热爱教学并有较多时间、精力的医生担任导师,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多的沟通交流。同时需要建立培训体系,通过医院教学办公室统一培训,明确在导师制中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并明确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每年围绕导师制定的计划对导师、学生同时进行考核。将病历书写、技能操作比赛、读书报告会等纳入考核,提升导师及学生的积极性,考核结果可作为导师教学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2.实行全程导师制。我院导师制是在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开始,而非基础医学学习时就开始。全程导师制是在学习基础知识时接受科研训练,进入临床工作时接受临床技能培训。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又能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在不同阶段匹配不同的导师,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同时各阶段的导师之间相互沟通衔接,更有利于导师了解学生的情况,便于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
3.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导师制的意义和具体实施办法,让学生有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导师的介绍应更个性化,充分体现导师的优势和特点,同时学院应在选择前提供导师和学生见面沟通的机会,让导师和学生互相有基本的了解,再双向选择,这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导师应主动与学生交流,用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解决学生专业、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增强学生的信任感。
本科生导师制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思维,在我院实施的数年时间里体现出它良好的优越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本文分析了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真正发挥本科导师制的作用,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