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东北电影的审美特质及建构

2022-10-31郭天光胡欣茹

声屏世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黑色幽默新世纪特质

□ 郭天光 胡欣茹

为新中国电影贡献众多精品的东北电影是我国电影版图中的重要组成。从区域电影研究视角看来,基于其特殊的地域空间、文化环境及东北人的精神、情感等原因,在具体的电影作品特质上呈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但是长期以来占据银幕、荧屏更多是搞笑派。这是东北电影需要打破的一个刻板印象。同时,东北电影也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环境、精神情感的变化发展也促使东北电影的审美特质不断变化发展。在新世纪以来的东北电影中,出现了一批区别于东北根深蒂固的搞笑派作品,在具有现实关怀之外还具有了黑色幽默、诗意等特质。比如“厂区电影”的开端《铁西区》、张猛的东北三部曲、耿军的部分作品以及《Hello!树先生》《白日焰火》《北方一片苍茫》等作品,呈现出了一种现实关怀混合黑色幽默或充满诗意风格的特点,甚至三者杂糅组合成了东北电影在新世纪以来极具区域特色的一种审美特质。

审美特质的建构

独特的地域空间。东北作为一个地域概念,广义上包括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在东北与其他地域的自然地理对比中,最明显的一点差异就是东北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形成了东北独特的冰雪文化,即使在后工业社会的今天,冰雪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依然具有崇高美。区别于将冰雪作为一种叙事的背景或者单纯作为景观来书写的方式,新世纪以来的东北电影,尤其是在具有现实关怀、视角下沉到底层的作品中,将东北地区的冰雪结合森林如《雪暴》,结合厂区如《铁西区》《钢的琴》,结合农村如《北方一片苍茫》《锤子镰刀都休息》,结合城市如《白日焰火》《东北虎》,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冰雪+”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更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或传递着冰冷压抑的情绪氛围,或是浪漫元素的组成,这种区域特质担当着重要的表意作用,构成了东北电影特质风格的一部分。

东北地区由于地处祖国东北边疆,独特的东北方言及民俗文化塑造着东北地域特征、人文语境。在新世纪东北电影中,方言成为一个重要的表达手段。相比于普通话所代表的精英阶层或者官方话语来说,东北方言则是一种平民视角或者草根话语,作为这种平常化、个性化的语言系统有助于构建人物准确、独特的性格与状态。同时东北方言还具有幽默的特性,尤其能为影片带来一种喜剧效果,但是透过这种幽默方言的表象,人们还应该看到深层的、镌刻在东北人民骨子里的乐观、自信的文化印记与集体无意识心理,也能看出他们在面对困难、挑战时的一种积极的态度。在具有喜剧意味或者黑色幽默风格的东北影片中,最根本的力量是讽刺或者揭露,而且相当程度的表达效果也来自于东北方言这种直观形式的魅力。

东北地域空间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还来源于东北亚地区特色的民俗,如萨满文化在东北地区民间有着“大仙”“黄皮子”或者从事这种“仙”文化的算命先生、巫师等怪力乱神。在影片中,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特殊文化或者被导演结合二人转、歌舞来展示民俗主题,或者是成为一种观察东北农村生态的一个独特的视角,利用现实到魔幻现实的手法,采用臆想、疯癫、巧合的形式来展现社会百态与人性冷暖,寄托导演的思考。在这种魔幻的“仙”文化的表达形式在特殊的音乐、舞蹈、仪式的加持下,影片通常带有一定的美感与诗意。

复杂的文化品格。文化品格是文化起源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沉淀在人们头脑中并形成稳定而强大的深层次文化心理。在大众认知中,东北除了喜剧文化的刻板印象以外,还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工业、工业基地的符号,基本以工厂、工人、锅炉、钢铁等形象为代表。在长期“共和国长子”的建设及贡献中,东北形成了浓厚的工业文化,钻研、奉献、拼搏的工人阶级,集体、自信、团结的工业氛围。这构成了东北近几十年优秀的区域性格与文化品质,赋予了东北人一种特殊的钢铁般的精神状态,并不断塑造着东北地区的工业文化气质。

从历史发展来看,东北人民在长期与冰雪博弈、在困难中求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顽强、豪爽、坚毅的性格特点与实诚、友好的待人方式。但同时,由于东北地区冷酷的自然环境,东北人民长时间闲暇在家避寒,客观上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较少及早期移民对土地依赖的特性,长久以来在文化上形成了相对保守的观念,其中包含着自私、懈怠、落后的小农意识,继而影响了区域民众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业惯性使工人极易被强大的工厂机器、体制麻痹成缺少主体性的工业“零部件”,循规蹈矩,求稳怕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转型和改革大潮下,东北地区发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变革,直接、突然地中断了几代人赖以生存的国有工厂体制,也直接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文化气质,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东北人民充满了阵痛、惶恐与绝望。

这种在工业文化上钻研、开拓、“铁人精神”的品质与长久以来形成的保守、求稳的性格,再加上突变的体制造成的复杂影响,形成了东北地区文化品质上的一个复杂场域。这为东北电影现实关怀的视角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黑色、幽默、荒诞的表达提供了冲动与情绪。

审美特质的表现

厚重的现实关怀。新世纪的东北电影及东北影人们的创作秉承了新中国以来东北电影现实关怀的基因,涌现出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生百态、社会时代。新世纪东北电影题材愈发丰富多样,除喜剧外还涵盖了工业、女性、现实、犯罪、农村等题材,在文化表达、美学追求、价值反思上均显现出新的变化发展,但同时在众多题材、类型的表达中,或因东北文化独特的现实基调与文化氛围,新世纪东北电影有着浓厚的现实关怀的视角与态度,聚焦于社会现实,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比如工业题材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从小在辽宁沈阳铁西工业区长大,对于工业有着特别深的情结,面对萧条的工厂、烟囱乃至那个时代的平静、理想、幸福有着一种强烈缅怀的情绪。在《钢的琴》中,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得到充分还原,破旧厂房、冷清街区奠定了全片写实的基调。影片中的人物也是因改革而下岗的工人,他们现在或是乐队的领队、杀猪匠或是街头的混混,总之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已然困苦的陈桂林需要一架“钢琴”来留住前妻对孩子抚养权的争夺时,工人兄弟们无条件地积极支持与帮助,虽然最终一架钢的钢琴造出来了,但是最终孩子还是被妻子带走离开了自己。在影片中,导演不乏对那个时代工人阶级的理想乐观、集体主义、创造精神的赞美,但就影片的现实意义来说,导演在借缅怀来反思现今生活的意义、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以及该如何的生存。正如影片结尾,陈桂林造出“钢琴”以后女儿问他想听什么曲子,陈桂林若有所思地说:“越简单越好。”而这也正是导演的一种观念表达,生活不应该那么复杂,越简单越好。

东北导演耿军创作了一系列展现黑龙江小城鹤岗生活的艺术电影,耿军经历了东北工业转型、经济改革的阶段,在家乡鹤岗读完中专后步入社会中,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影视创作的视角。在《镰刀锤头都休息》中,耿军描述了两个笨贼和另一个笨贼一起做坏事,但由于太笨或者太软弱,他们看起来竟总像在做傻事。在访谈中,导演说道:“镰刀和锤头是劳动工具,镰刀是农民的工具,锤头是工人的工具,现在都闲置在那,它会变成防身的器具还是干坏事的凶器呢?”而看似黑色幽默、荒诞不经的叙述下面藏着导演对人的现实关怀,反映特定时期生活的艰辛。

同时,也有很多优秀的东北电影转向工业、农村以外题材的现实书写,比如女性题材。蔡成杰导演的《北方一片苍茫》讲述了东北一个农村妇女颠沛流离的悲惨命运。还有犯罪题材如《白日焰火》中,在东北冰、雪、灰等迷离的意象中构建了一种朦胧、危险的氛围,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暴力、毁灭的犯罪故事,充满挣扎与拯救的纠缠,发出对复杂人性的追问。

深邃的黑色幽默。东北喜剧的刻板印象集中在相对的浅表层面,诙谐的东北话、活泼的情节往往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但是在过度娱乐化的背后是对东北文化深邃内涵的消解。东北人民粗旷朴素但幽默豪放的性格和文化品质有着更为丰富的解读内涵。黑色幽默是一种以荒谬、无规律打破原本的理性之美,通过讽刺性和荒诞性矛盾来引发观众的笑意,而这种“笑”的实质是消解,消解观众原有的期待视野,产生一种陌生感,体味到一种荒诞的生存继而引发对于周围社会关系、生存处境的思考。黑色幽默多采用现实题材,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形象完成对传统的背离和突破。东北地域因矛盾性的人群、文化场域上的复杂状态从而成为黑色幽默充沛的创作源泉,新世纪东北电影中有着丰富的黑色幽默表达。比如《钢的琴》片子开头,主人公陈桂林和他的工友伙伴们在一个丧礼上演奏,曲子较为沉重悲伤,但是雇主却突然要求换一首轻快的音乐,于是一首与丧礼格格不入的音乐《步步高》响起,本该庄严的丧礼变得滑稽扭曲。而这场丧礼的背景是两根巨大的废弃烟囱,这可以看作是一部对东北老工业的挽歌,这个场景的氛围本该是感伤、怀旧的,但是并非如此,荒诞的音乐消解了这种本该严肃的叙事。《Hello!树先生》中树先生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不被人尊重,平时懦弱、敏感,但在兄弟小庄被霸道的二猪欺负时他勇敢挺身而出,随后也被二猪要求下跪道歉,在经历一连串打击后树先生“疯了”,意外拥有了“通灵”的能力,竟得到了众人的尊重,羞辱过他的二猪反而跪在树先生面前给他磕头。“疯了”的树先生不再压抑自己,他恢复了原本应有的开心、自由,在所谓的疯癫、臆想中获得了价值的实现。在这些滑稽、荒诞的场景中,人们不免进行一些思考自己是否在现代社会的裹挟中也陷入了某种异化状态。

新世纪东北电影中丰富的黑色幽默恰到好处地结合了现实关怀的视角,关照了处于底层或是边缘的小人物,为这些弱势人物的刻画与主旨揭露提供了契合的表达方式。

自觉的诗意表达。新世纪东北电影在现实关怀的基础上留有相当丰富的表意空间,在写实性的叙事中蕴藏丰富的审美感受,将孕于东北文化的审美情绪与冲动进行诗意的处理,进行情感与哲理的双向揭示。诗意是对人的生存本真的揭露和真理的阐明,解开世俗枷锁,挣脱意识束缚,实现人生的审美化。就这种诗意表达来说,张猛的《钢的琴》讲述了在工业转型的背景下,一名落寞的下岗工人为留住女儿与实现女儿的音乐梦,在工友的鼎力相助下打造出一台“钢”琴,展现了困苦生活背后的温情,发出理想与现实的追问。诗意的表达下反映的是东北工业文化与工人精神的不屈与延续。耿军的第一部院线作品《东北虎》表达了在东北小城发生的一起“复仇”故事,一条狗、几个如困在动物园的东北虎一般困在小城的中年人,演绎着生活的一地鸡毛。影片中安排了丰富的诗意意象,有精神病的诗人、有些傻痴的小二、两个仇人在破房子里的和解酒,不管是诗人无厘头的吟唱还是小二带来的带鱼、风筝或者单纯的一顿闷酒,影片中表达的都是生活困境中留有的精神温存,是困苦生活的突破口。导演旨在启发观众思考,是愤怒的力量大还是宽容的力量大,就像导演为剧中人物设计的台词:“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

诗意的表达源自于文化、精神引发的冲动,同时也依赖于视听语言和表现技巧。在耿军的《锤子镰刀都休息》结尾,三个笨贼被一个妇女击倒在地,镜头缓缓上摇,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他们身上,莫扎特的交响乐响起,三个笨贼就像受到挫折一般趴在大自然的雪地中休息。在《钢的琴》陈桂林偷琴被抓的段落中,有一段舞台化的处理,一束顶光将在独自弹奏的陈桂林照亮,雪花飘洒、光影交相辉映,仿佛置身主人公精神世界,感受到他的辛酸,也感受到他的不屈。

源于现实的诗意表达与充满寓意的视听语言,归根结底还是指归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剖析、东北文化精神的提振,形式之美表达的是精神上的赞美、憧憬与希望。

结语

新世纪以来,东北电影的创作实践精品不断,为观众展现了东北大地上所积淀的文化与精神,人们亦可归纳出一些东北电影独特的审美特质,即往往在兼顾现实关怀的前提下,既有黑色幽默、荒诞的特性还有着诗意的表达,或许可以概括为诗意的黑色现实风格。但是在回顾中,人们也可以看到目前较为明显的具有东北特质或者东北影人气质的影片还主要集中在文艺电影中,而东北商业大片较少或聚焦于单一的喜剧视角或没有挖掘出东北地域独特的韵味。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导演投入到东北电影的创作与挖掘,在新的东北文化、时代氛围的感召下,更加多样、独特的东北电影也将被创造出来,结合当代东北文化、东北精神的东北电影特质与品格也将更加清晰与深刻。

猜你喜欢

黑色幽默新世纪特质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黑色幽默及其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