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三教”价值观 彰显语文核心素养
——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2022-10-31曾语录汪先群张小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4期
关键词:樊哙项王鸿门宴

曾语录,汪先群,张小平

(1.重庆云阳教师进修学院,重庆 404500;2.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重庆 400026)

随着时代进步及经济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其要求也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担当着直接向社会培养和输送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和建设者的责任,其作用重大,意义深远。

一、发挥语文学科优势,助力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作为母语学科,内涵丰富,将看似简单的文字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妙趣味,字—词—句—段—篇,鲜活意境自然呈现。“中国几千年的语文都不仅仅是语言形式,而是带着思想、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的话语和篇章。”学习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方法掌握,而应以“富于情感、精于思想、工于表达”为旨归,因其关涉“正当地做人”。由于“素养是人身上的综合品质,存于内而现于外,素养往往是微观的心理和细节在行为上的体现”,因此,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人的素养。

随着产业变革和产业升级,各企业对学生的关注点也在不断变化,从原来仅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向关注学生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养,由技能型人才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其中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提升综合素养提供了智力支撑和行动支撑,也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二、重建课堂价值观,提升学生发展价值

对于中职语文,人们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不一。有人认为,职业学校就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学语文不能直接产生效益,何必劳神费力!其实世界是多彩的,学科也是多彩的。我国教育家叶澜曾说过:“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这一精辟论述给语文教师很大启发,如何构建课堂价值观,让语文“富于情感、精于思想、工于表达”“正当地做人”,最终提升学生的发展价值,这是语文课程应该深思的问题。

三、形成“三教”合力,彰显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师有教学专长:语文核心素养的“温度”所在

教师作为“三教”改革的主体,必须承担起“教什么”“怎么教”的艰巨任务。教师必须是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方法好的统一体。总之,教师应该是教学专长型、复合型的人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攻”通俗地讲就是专门研究,特别擅长某方面。教师的教学专长恰恰就是专攻的体现。语文作为语言文字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因此,语文教学带有很强的感性色彩,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书写能力、情感展现等丰富了教学专长,体现着教师的“温度”。

一个有温度的教师打造的课堂也是有温度、充满活力的。在教学中,师生共情,和谐相生,教学相长。在教师的感召下,其学生也是有温度的,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修养也会得到发展,其“温度”特征也将不断彰显。

(二)教法要因材施教:语文核心素养的“灵度”所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过程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出彩。“因材施教”中的“材”,其本义是指学生,也可以延伸为文本,对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教法。教育有法,但法无定法,凡是能促进学生成长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无论哪种教学法,都要师生、生生“活”起来、“动”起来,做到“学”“讲”“作”“评”相得益彰,让师生有获得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1.教授得当。在传统教学中,大多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明确要求、阐明规则、解释动作要领等。即使是对个别或少数参与的特定活动“开小灶”,也通常采用教授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授”,“并不是向容器中灌水,在学生静听的外表下,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努力,是大脑深层能动、紧张、丰富的建构过程。”

教授法在文言文教学中,通常体现为诵读法、串讲法。以《鸿门宴》教学为例,由于篇目长,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把课文注释带有注音的字词在文中标注出来,把通假字圈点并标音,然后再带领大家诵读。跟着读、个人读、齐读,在琅琅书声中一节课就这样悄然而过。通过诵读,从语感层面将字音和停顿这一表象解决,以此走进文本。

2.教导得法。教导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的行为,是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进行引导、指导、疏导和辅导的过程。鸿门宴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同时是刘、项两大阵营实力交锋、矛盾较量最为精彩的一场戏。为让学生更快走近文本,不妨将影视《鸿门宴传奇》带进课堂。英雄美女,猛将谋臣,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看电影之前,教师应该将事件背景及作者简介一并讲解,使学生带着对司马迁的敬佩与对故事的好奇认真观看视频,为文本学习作铺垫。

在教学中,师生是互动的。既有教师的倾情讲授,引导得当,又应有学生的跃跃欲试,一比高下。当然,教授和教导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先教后导”还是“先导后教”,抑或是“边教边导”并无定论,但最终都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3.教育有度。教育,普遍意义上是指一切影响人的发展、发展方向及发展水平的社会活动。教授、教导本也是教育的一种表现方式,是教师把一个时代的社会需求影响到新的人群并得以发展的具体行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从知识接受和建构上影响学生的发展,还要主动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

仍以《鸿门宴》教学为例,在对文本教授、教导完后,引导学生对刘邦和项羽在经历鸿门宴事件后的不同结局进行延伸讨论:性格还是命运?如果当初项羽能采纳范增谏言并果断出击,何至于乌江自刎!命运如此多变,日常点滴或许彻底改变人生。在教学时,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知己知彼、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谦虚谨慎、“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教育力量自然呈现,课程思政在润物细无声中也得以体现。

(三)教材应激活:语文核心素养“刻度”所在

常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教师比作巧妇,那教材就是米,教师将教材消化再传输给学生就是炊的具体体现。教材为教师所用,教师借助教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教材这一客观载体,师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将在同一频道共鸣,再精彩的教学如果抛开教材、游离文本都是无稽之谈,因此,教材必须规范,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师生互动也必须从教材寻源,把教材“激活”,这个“刻度”不能抹掉。

在教授《鸿门宴》时,要求学生熟悉文本,厘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主旨,环环相扣。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刘邦、项羽自然是核心人物,但樊哙不能忽略。作者花很多笔墨来塑造,鸿门宴群英谱,樊哙赫然占据“C位”。项羽“瓮中捉鳖”,刘邦“羊入虎口”,因樊哙贸然闯入,刘邦全身而退,安然脱险。樊哙自然成为焦点人物。在分析樊哙形象时,可以如此使用教材:进文本找出处。凡是与樊哙有关的词句全部圈点出来,师生共同分析。

1.出场——一马当先,“忠”心可鉴。项羽在新丰鸿门为刘邦设宴,本是一个杀掉刘邦的绝好时机,宴席上范增多次示意,但项王“默然不应”,只好叫来项庄以舞剑助乐,“因击沛公于坐”。结果,“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庄、项伯一击一护,沛公命悬一线,谋士张良至军门叫来樊哙,其得知“甚急”,当即表示要“与之同命”!其忠心和果敢由此可见,言语不多,但自带赴汤蹈火的忠勇。

2.入场——虎虎生威,“怒”气冲天。侍卫,本无权进入重兵把守的宴席场所,但樊哙全然不顾,带剑拥盾豁出性命前去保驾。横冲直撞,擅自进入,直接“单挑”项王——“披帷西向立”,这胆识和气魄恐怕也只有樊哙才能做到。不仅如此,其“怒”也不是常人所及!“瞋目视项王”——怒目而视,“头发上指”——怒发冲冠,“目眦尽裂”——怒不可遏,好一个“怒”!其气场之强大,甚至“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王也被“hold”了:“按剑而跽”“客何为者”,如此礼待这位不速之“客”,真为项王的反常表现所咂舌,但又何尝不是因樊哙气场强大?由此可见,樊哙“怒”得非凡,从气势就占了上风。

3.场间——从容淡定,“豪”情四射。樊哙私闯军营,项王不但不呵斥、不拿下,反而称“客”。得知此人乃“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羽欣赏尤佳,称“壮士”!赏“卮酒”“彘肩”,面对这些,樊哙全部以“豪”应之:“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值得一提的是,项王对私闯军营的“敌方”侍卫如此高规格“接待”,连项羽的下属都看不下去了,当要求“赐之彘肩”时,实无可忍,则“与一生彘肩”,只好以此抗议项王的“糊涂”!樊哙作为当局者,他何尝不知项王下属的抗议呢,但表现从容淡定,豪气!“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这举动与其说是“装腔作势”,不如说是豪情四射,大庭广众之下,有如此吃法非樊某莫属!

4.场中——言之有理,“义”气风发。樊哙的“豪横”,令项王赞叹不已:“壮士!能复饮乎?”也正是这又一声“壮士”“复饮乎”,令大快朵颐的樊哙变得更加敏锐,洞察出了项王,立马扭转局势,掌握场上主动权,将宴席“禁地”变成自己的“演讲场”!一番义正词严,表面揭露秦王虎狼之心,博得项王情感共鸣,实则暗讽项王粗暴征服。假借怀王约定为日后刘邦得天下,实乃为“有约在先”作铺垫。又详说:“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如此仁义之师,如此恭敬,如果此时项王杀沛公,岂不是被天下人不齿!

樊哙句句在理,言之凿凿,粉饰刘邦不遗余力:“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完全置项王于不义!字字句句,紧扣“义”字,大做文章,为沛公获“义”,置项王不义。“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掷地有声:项王如若今日杀沛公,便是走秦国灭亡老路!

5.收场——藏而不露,“行”之有效。樊哙慷慨陈词,项王“未有以应”“坐”。樊哙见“救驾”即将达成,便“从良坐”。单一“从”字,足见樊哙胆大心细。作为刘邦的侍卫,应该到刘邦身边。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两国交战,不宰来使”,在某种程度上,樊哙不是为自己撑起了一个保护伞吗?其智慧和细致由此可见。

6.离场——悄无声息,“情”有可“圆”。鸿门宴,一场关系刘邦性命的宴席,危机四伏,瞬息万变。因为樊哙贸然闯帐,刘邦暂时化险为夷。本以为樊哙该谢幕退场,刘邦以“如厕”之名脱身并“因招樊哙出”。逃脱前,刘邦看似无助的“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又将樊哙形象凸显了出来。此时樊哙不是侍卫武夫,而是哲学家,一副识透人间百态的长者:“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其大智慧又凸显,“刀俎”“鱼肉”如此鲜明,给仓皇逃命的沛公以体面和尊严,何等智慧!何等忠义!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樊哙形象。纵观全文,我们发现司马迁对樊哙情有独钟。其闯帐场景,将其形象塑造得近乎完美。本是“沛公之参乘”,却集勇士、侠士、辩士于一身,其忠勇之举、凌厉之气,一览无余;其风华几乎盖沛公,其智勇更超项王。真可谓忠勇之举护沛公,凌厉之气震项王!

总之,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四大核心素养,语文教学也绝不仅指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师、教材、教法三者中要知道“由谁教”“教什么”“怎么教”。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能为自身终身学习奠基,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以语文这门公共基础课程为依托,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方法和思维的训练,为创造新生活做准备,最后能够发现、欣赏和表达学科之美,形成健全的人格。让我们为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喝彩,更为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樊哙项王鸿门宴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猛人樊哙
鸿门宴(二)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鸿门宴(一)
四面楚歌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自勉
《鸿门宴》中一个几十年来一直被译错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