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纪录片中的人文情怀
——以央视《国家记忆》为例

2022-10-31李红坦王雪钰

传媒 2022年18期
关键词:纪录片情怀人文

文/李红坦 王雪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习党史和国史的重要性,历史纪录片是学习历史这门必修课的有效方式。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因视角单一、汇报式制作、距离感强等原因,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国家记忆》,该节目秉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围绕时代热点和历史焦点,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合珍贵的历史资料、逼真的三维动画和具有科技感的历史场景等多种视觉元素,带领观众触摸有温度的历史。该节目在传播中注重人文情怀的表达,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满足了观众对了解历史文化的需求,发挥了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固本强基、培根铸魂的主流价值传播作用。笔者试从人文情怀对历史纪录片的重要意义入手,通过切入视角、节目选题、叙事方式、技术运用等四个方面,对《国家记忆》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人文情怀是历史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艺术形式。人文情怀作为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它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历史纪录片从诞生开始,其在价值取向上就被烙上了人文情怀的印记,具有表现抒写人文情怀的使命和担当。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人文情怀可以说是历史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人文情怀是整个历史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历史纪录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理当具备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生存与需求状况,尊重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引发并培养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历史纪录片能够因人文情怀实现更好的发展。人文是历史纪录片发展的原动力。它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人文情怀则包含着对人自我的关怀,对人的价值、尊严、命运等的关切。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历史纪录片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必然要承担起彰显人文情怀的文化使命。

传统历史纪录片因制作导向、技术等原因,曾一度被视作曲高和寡的影视形态,与历史纪录片人文情怀的历史使命背道而驰。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个人发展的美好生活需求在不断增长,而这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有着人文情怀方面的丰富内容。基于这种现实,历史纪录片就需要进一步体现关怀人、亲近人、尊重人的导向,通过在内容、形式和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和创新来彰显人文情怀,从而赢得受众的喜爱。

二、《国家记忆》诠释人文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纪录片,《国家记忆》在切入视角、节目选题、叙事方式、技术运用中都渗透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文情怀作为第一要素贯穿于整个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摄影艺术、技术运用等多方面,克服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缺乏人文情怀的缺点。它通过讲述人的故事,关注人的生活,还原生活的静水深流和真实鲜活,规避教科书式的解说,将人物故事作为创作核心,客观塑造了真实立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主动地将自己的知觉、思想、情感、意志移入眼前的对象之中,发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在观看过程中发挥凝聚国民情感、强化历史认同的作用。

“为人物立传”是栏目组坚持的宗旨之一,节目选题淡化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宏大叙事,聚焦个体,实现了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讲述的转变。节目通过个体观照展示群体,回应当下。例如,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全民保卫战打响之后,2020年3月栏目组即推出了《战“疫”》系列,展现中国历史上的疾病防治历程。在《鼠疫斗士伍连德》中,节目组以微观视角重述防疫历史,为人物立传,再现了中国东北大鼠疫的危机关头,国士伍连德凭借一己之力拯救数百万人生命,成就国士无双。无出其右的能力和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让人们联想到从“非典”到“新冠”的战疫英雄钟南山院士,强化了受众对信仰、文化、价值观等要素的认可。2020年末播出的系列历史纪录片《跨越山海的家书·家国情怀》,片头叙事主体是侨批局郭有品的传人郭伯龄。该片在叙述过程中,以娓娓道来的人性化叙述方式缓缓推进,讲述一封封海外华人写就的家书,通过家书这在中国人眼中很重要的媒介,表现出了普通人具有的家国情怀这一伟大的精神世界,见证了海外华人关怀故土的赤子之心和爱国情怀,表现了革命历程中海外侨胞报以极大的热情,为祖国和平与发展付出的努力。节目在体现人文情怀的基础上,注重主流价值的传播,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纪录片的故事化是通过人的活动来见证重要事件,而且在题材选择和表现内容上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节目在保证史料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情节化叙事技巧,通过设置有表现力的情节、耐人寻味的悬念、层次丰富的细节、跌宕起伏的节奏等完成叙事,实现向人文世界的挖掘和关注。子片《鼠疫斗士伍连德》开头就设置了情节和悬念,如1910年边境小城的一位商人离奇死亡后的几天,小城遍地哀鸿,人们纷纷逃离;疫情来势凶猛,从满洲里向整个东三省蔓延;沙俄和日本扬言疫情若得不到及时控制,他们将接管当地防疫事务,疫情成为威胁中国领土主权的筹码;哈尔滨火车站里逆行而来的年轻人是谁?耐人寻味的情节、层层的悬念和对立的冲突,加之音效和影像资料,整体营造出疫情汹涌而至、敌国虎视眈眈的不安氛围,达到了激发观众探究心理的作用。在《敦煌守护人常书鸿》里,编创人运用了很多故事片的节奏、细节展现立体人物,以留学法国的常书鸿在书摊上惊奇地发现一本印有敦煌石窟壁画的图录为开篇,设置了国宝在异国呈现的悬念,尔后展开大量矛盾、细节描写,如常书鸿放弃成为世界级艺术家的前途,下定决心回国保护文物但与妻子意见不和;回国后因侵华战争南迁而经历了长达四年的颠沛流离以及最终经推荐终可赴敦煌施展抱负。跌宕起伏的节奏和人物的情感细节,使得纪录片有血有肉有温度,人物立体感十足,由此也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共情,加强了历史纪录片的感染力。

口述历史是用人民自己的语言把历史交还给人民。口述让历史纪录片流淌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在复刻史实的同时实现了以人为本。口述还原历史的表达方式更为鲜活,讲述者的音量、情绪、语气以及节奏都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组充分利用口述历史的优势,邀请一批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马少骅、刘劲等担任主讲人,倾情讲述历史故事。例如,节目组邀请饰演过“领导人”的“主讲人”来口述历史,这使观众既能从当下历史出发,理解历史的全貌,又能够从演员的着装、口音、行为举止等细节,感受历史的逼真性。《周恩来访问非洲》系列的主讲人由多次饰演周恩来的演员刘劲担任,主讲人一出场,熟悉的面孔和沉稳大气的语调迅速将观者带入20世纪60年代。在《改变命运》中,曾饰演过邓小平的知名演员马少骅担任主讲,其衣着、发型和妆容贴合了节目主题,更以其过硬的能力和素养将1977年高考的竞争讲述地具体可感、形象逼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节目组还邀请了多位参加当年高考的知青,由见证高考恢复的亲历者来真情讲述他们各自参加高考的惊险、意外、喜悦,增加了节目的可信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成新媒体时代历史纪录片媒体技术的发展。人是社会的根本,对人的关注和了解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人文情怀要求我们源于人、走向人,人文因素促进技术发展,历史纪录片传播模式中技术的运用也是对人文情怀的响应。随着新媒体平台技术的诞生,纪录片的媒介再也不限于电视或电影,其内容、传播形式和新媒体相互渗透融合,实现互联网化。

节目积极利用虚拟现实和三维动画等科学技术呈现真实生动的画面,打破了历史纪录片的沉闷,重视观众体验,让人们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接近历史,感知历史的温度,从而赢得新媒体时代观众的青睐。如2020年《战“疫”》系列的《鼠疫斗士伍连德》,该节目在讲述瘟疫肆虐下逆行回国的伍连德就采用了三维动画呈现,令观者感受历史细节的同时也感受到节目组在制作电视栏目时的心思和诚意。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历史纪录片作为弘扬珍贵民族精神、凝聚中国梦社会共识的重要媒介,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国家记忆》坚持党性原则,还原国史真相,深度把握新媒体思维,在坚守主流媒体品格的同时积极适应市场需求,秉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以各种艺术和技术手段诠释人文情怀,积极进行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模式的创新尝试,为我国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和各类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做出了有益示范。

猜你喜欢

纪录片情怀人文
人文时光(组诗)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