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动画“留白”创作手法的情感传播及其未来发展
2022-10-31董文韬
□ 董文韬
中国风动画发展简述
中国风动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时上海美影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乌鸦为何是黑色》获得威尼斯动画电影奖,但看到这部作品的评委们却认定这个创作手法出自苏联的绘画家,这让中国动画的创作者尴尬不已。这种误解无疑刺痛了中国动画制作人的心,大家开始意识到我国必须创作出拥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作品。上海美影厂厂长特伟开始倡导中国动画在内容上的民族化,创作者们提出“敲喜剧风格之门,探民族形式之路”的理念,开始从民俗文化中吸取内容,融入到动画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内容的叙事之中。
艺术家们把目光转向国粹京剧从中汲取灵感,在1956年创作了《骄傲的将军》,其中融合了大量的中国传统艺术,也因此被后人们誉为“中国动画学派的开山之作”。此后,更多具有民族元素的动画开始出现,在美术风格中融入山水画的色调,在剧本内容上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叙事模式上也完全不同于其他国家,甚至还创新出水墨动画和中国特色动画,比如生动又具有趣味性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九色鹿》以及《宝莲灯》等。中国此时创作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力的动画作品,这也成为了中国风动画发展的起源。
新时代中国风动画的特征
随着“文化自信”的提出,我国动画产业也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此时的中国风动画也融入了新时代的含义,它以中国元素为题材形式,逐渐进入到大众视野,中国风的构建也逐渐成为了创作者主要描绘的风格,“中国风”也因此成为一种潮流。今天的中国动画是一种以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为基础,适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要使“中国风”动画的表现形式具有艺术性,就必须将传统民族文化融入其中,这是一种含蓄的生活状态和情感表达。任何与中国风风格相关的动画作品都是一种“表达”艺术,这与西方的“复制”艺术不同。
首先,题材的选择具有中国风的特征。无论是《铁扇公主》《大闹天宫》还是《宝莲灯》,这些在中国动画史中被人熟知的经典作品,它们的题材都选自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故事,或者是一些民间故事、古典小说等,不仅这些知名作品,还有很多出自《山海经》等其他富有灵异奇幻的典籍。总之,“中国风”动画的题材离不开这些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其次,在绘画风格上受到了中国绘画风格的影响。人们在看动画时很容易区分出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因为两者风格迥异。日本动画细腻、柔和、温暖,美国动画线条简明、干脆。而中国学派的美术风格源于我国的传统绘画和壁画等,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因此,在绘画风格中常常有历史古迹的痕迹。
最后,中国风动画有着自身独特的音乐风格。音乐在剧情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画面的完成少不了音乐,带有中国特色的作品时常采用我们独特的戏曲和民间音乐,比如锣、鼓、唢呐等,随着“叮咚锵锵锵”的音乐响起,一股浓浓的中国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留白”创作手法的情感传播
情感符号生成:视觉留白与听觉留白。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说:“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仅仅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它本身定义了信息的传播速度、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深刻地影响着特定时空的社会关系、结构与文化。”可见,动画中的情感传播在当下依然有研究价值。其中,符号生产是传播过程的开始,也是打造情感共鸣和共享空间的关键因素。传播学中通常将符号视作传播的基本要素、传递意义的载体。其中情感传播则以情感为基础,借符号来传递内容当中的情感要素。
首先,视觉的“留白”不仅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是情感符号生成的来源。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动画开始重视画面背景的作用,主要采取“留白”的方式。“留白”是国画的常用手法,构图不宜过满,否则就无法营造“虚实相生”的画外之境,这种手法在动画电影的背景设计中应用较广。
以郑午的《识途》为例,开篇黄沙漫天黑云压城,画面整个上空“留白”,给人寂寞苍凉之感,天地之间的广阔令人顿生“苍茫大地何处是归处”的悲怆。在画面构图中,城池的画面处于中下方,整个场景大面积“留白”,上空的风沙飘渺给人一种空旷、悲凉之感。人物出场时背后的烟尘更显凄凉,有一种古代水墨画中的写意风格。一排排灯火与寒梅在一起,左侧的“留白”更能给人由近及远的一种无尽延伸的感觉,灯到梅花的变焦手法模拟了人眼的视线转移。在女子化妆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胭脂盘上方的“留白”和人物局部的特写,都更加突出细节,很多镜头都给人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这种“留白”手法,使得剧情发展的前后细节产生对应效果,比如在后半部分红妆换丧服时,对主人公镜头特写的描绘,“留白”场景的运用很好地起到了空间转换作用。在回忆与将军分离时,“留白”部分模拟了视线被窗帘遮挡的效果,描绘出欲罢还休的感觉,此时将军面部的“留白”,恰巧昭示着将军无法归来,记忆中逐渐模糊的脸,情感表达含蓄而悲怆。
其次,听觉的“留白”也是情感符号生成的来源之一。此处同样以郑午的《识途》为例,背景音乐采用马头琴,抑扬顿挫的节奏表达可圈可点。马头琴的配乐表达出了悲壮之感,压抑沉重的感觉令人窒息,很好地诠释了“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决然。在等将军归途前一夜箫声突然停顿,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塞北孤寂出征时,苍茫而又无助的情感填满了每一位等待者的心,家中壮士征战沙场,而这绵延不绝的牵挂一旦断了心就空了,只剩下塞北萧瑟的风声。情绪的调动离不开音乐节奏的烘托,音乐与镜头的配合往往可以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随着情节的发展,画面当中红白影调意味着气氛开始转变,灯纸的燃烧忽明忽暗,此时马头琴声的低吟与停顿令人惊叹,音乐的“留白”诠释了内心痛苦达到顶峰,悲恸万分却无法释放,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感表达。在几乎不展现女主全貌的情况下,音乐配合发丝的垂落、眼波的流转、体态的轻微运动以及最后褪下喜服现丧服的情节,将古典传统汉族女子从体态到心灵美的东方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情感传播路径:网络互动表达情感。在情感符号生成之后必然会触动观影者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抒发的平台与方式也会成为一种情感传播路径。情感传播在实际生活中是最容易实现的,当观众聚集在封闭的观影场所时很容易形成情感传播链条。当同一空间某位观影者哭或笑时,会引起周围其他人情绪的持续波动,但同时也会受到物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尽管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如现实中那么强烈,但它已经打破了物理屏障,任何看过影片的人都可以随时参与网络讨论,表达自身情感。这种传播方式可以通过自我表达引起其他观影者的认可,从而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传播的效果,而这种互动共享的网络传播平台,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内容与情感的高度统一。
《识途》的背景为汉武帝十三年西征匈奴时期,举国男丁凡年十六者征,致使妻无夫,子失父。十五年后冬夜,征而归,迎军时,妻以红装裹素服持灯而待,着红装,立红幡以迎凯旋,裹素服待归夫之尸骨灵柩。然而风沙渐起待归时,归者寥寥无几,彼时雪起,老马识途人失途。驰骋沙场的枭雄未归,月影烛光下只剩虚无,识途之马鞍上的人早已不在,期待随着飘零星火而落空。这种情感的表达触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弦,红装相迎与单薄缟素成为情感传播的符号。主人公手中早已燃尽多半的烛火悄然落下,让人联想到无情的战争使多少战士与家人阴阳两隔,也将多少相思斩断于滚滚黄沙。观众在网络平台就可以通过弹幕的形式来参与讨论,表达实时观点和情感诉求,具有及时性和参与性。
中国风动画未来发展策略
塑造“国风”文化认同符号。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了情感传播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据此,中国风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塑造文化认同符号。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来进行创作。“情感”是优秀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而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形成更加强大的精神合力——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这种情感导向能够形成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和根深蒂固的精神支柱。情感传播不仅具有激发个体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情感属性,也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优秀的作品能够通过高度的情感链接与认知符号,引起群体关注度上升,对内容的二次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以短片《万华镜》为例,该片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21届本科生周方圆的毕业设计作品。全片虽只有2分50秒,却融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服饰群像,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形成符号,每一个细节都有历史依据,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比如,苗族女孩头冠上的芽,象征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白族女孩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关下的“风”,艳丽的花代表山岗上盛开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这样的元素合并起来代表着“风花雪月”的美好含义。作品对于民族代表元素的使用让人眼前一亮,传统服饰的特征有着独特的美感,在展现中国的风俗与文化的同时,包含着中国风格的鲜明特色,展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新媒体时代与传播模式变革之际,创作者应当发挥网状传播模式的力量,促成传播行为在更广泛的群体中的持续性,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情感—行为”链条。
再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数字影视学院王雅卿的毕业设计作品《春困》,在转场的设计中采用了《千里江山图》的色调作为背景,两只白色蝴蝶的渐入成为视觉引导将两位主人公联系起来。在《春困》中人们不难看到对绘画技法知识的汲取,天空和湖水的颜色也没有采用传统蓝色,而是采用低饱和度赭石色铺底,与之对比的是两岸“荷花”和水中“红鲤鱼”,其色彩随着画面层次越高越明艳。在游船转场时,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技法。此外,女孩“入梦”时,通过“梅兰竹菊四条屏”的构图模式,将人物的灵动和穿越时的欢愉表现出来,也体现了在动画中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从普世价值中构建中国动画体系。2019年,《哪吒》与《白蛇:缘起》共同冲击奥斯卡最佳故事动画长片与最佳国际影片奖,但最终未能如愿,可见中国动画还未找到国际主流普世价值的关键点。近些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内容均来自于古典故事人物,国内观众没有背景知识盲区,能够很好地理解片中含义,但中国动画在“走出去”时却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相反,皮克斯在2020年推出的暖心动画《心灵奇旅》却广受好评,影片描绘了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探索的过程,从而发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这样自我斗争的经历是所有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因此观众更容易理解影片的价值理念。
尽管这些年中国动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制作技术也日益成熟,但奇怪的是始终未能进入国际视野,难以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究其原因,根本在于中国动画尚未形成自生体系,时常有日韩风格的影子,因此创作者应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风格、精神内核与人物造型特点,将“中国动画学派”风格继承发扬下去。中国动画经经历过辉煌的时代,其优秀作品无一例外是对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民间艺术传统和独特审美、意境的再现。我们希望中国动画创作者能够创作出更多既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又具有国际包装、国际风范和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诉求的精品,让“爆款”成为常态,让我国的动画产业能够越来越繁荣,让中华民族文化能够拥有更强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优秀的动画作品离不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不同观赏者在理解其含义时也会受到个体审美经验的影响。动画产业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和社会影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由于疫情的影响,人们线下观影频次不断降低,移动端的传播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因此如何建构具有中国韵味的动画艺术风格,怎样将中华民族美学以更加便捷的方式传播下去成为当下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挖掘历史中的故事,将其融入到动画中,并赋予其精神内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把国产动画推出国门,走向国际。此外,民族文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并非要成为别国动画的复制品,而是以开放、包容、吸收的姿态,将民族文化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