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探索
2022-10-30辛志成
辛志成
关键词: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学习动机
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竞争。作为以培养幼儿教师为主体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其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级各类幼儿园的良性发展,并对幼儿、专业、学校、社会发展等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对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进行探讨。
一、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现状
课堂是将课程所承载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学生自身知识、技能的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就课程而言, 不同的标准下分类各有不同,本文拟从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这个维度展开论述。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理论课程既包含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语文等通识类课程,又包含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接受度以及学习努力情况,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其综合素养的形成。为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笔者采取整体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三个年级2%000 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理论课和技能课、实践课,更喜欢理论课的学生占到13.46%,更喜欢技能课、实践课的学生占到41.76%,一样喜欢的学生占44.78%,可见学生更偏向于喜欢技能课、实践课。结合日常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生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课前学习缺失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朝向某个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当前,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尤其在理论课学习上更加明显。具体体现在对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桑代克的准备律告诉人们: 当任何传导单位准备传导,经过传导就引起满意; 当任何传导单位不准备传导,勉强传导就引起烦恼。由此可见,提前进行相关内容学习的重要性。
提前预习可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在课堂学习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不提前学习,学生会对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一无所知,特别是对于相对晦涩的理论知识更是难以将其与之前所学的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面对教师的讲解显得力不从心,完全不在状态。
2.课堂气氛消极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对于课堂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反对的三种类型。实践证明,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和技能课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无论是唱歌、绘画、舞蹈还是口语等技能课,学生大多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使课堂呈现出良好的氛围。理论课堂虽然也有课堂气氛积极、教学效果良好的范例,但整体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些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要么自行其是,要么被动地听老师满堂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多,即使有,也是一些很简单的封闭性的问答,很少出现那种深层次的交流。这样,就使得课堂在很多时候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学习效果欠佳
课堂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诸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更是作为教学主导和教学主体的师生双方共同协作的结果。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认真思考等内在因素作用的发挥,教师的外在作用很难得到体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样,会使得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动机不足,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更谈不上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二、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现状及成因
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对理论课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效果不好是客观存在的现象。然而理论课的学习并非真的不重要,笔者在和一些幼儿园教师、园长的座谈中,谈到对幼专毕业生的整体看法, 其中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薄弱、技能掌握相对较好是普遍的共识。而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愿学、学不好理论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笔者通过学生座谈、课堂交流、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真实态度和看法,发现导致其理论课学习不积极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奥苏伯尔将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种。这其中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三种内驱力中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如果学生具有强烈的了解、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以及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就会产生强大的认知内驱力。
谈到如弹琴、声乐、舞蹈、简笔画、环境创设等相關技能课的学习, 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己的见实习,知道将来入职幼儿园后,这些技能的掌握对于其更好地开展幼儿园相关教学活动十分必要,是必须学好、必须学会的课程,因此自身的学习动机、积极性相对较高。至于理论课的学习,受自身思维、自身经验、他人经验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认为幼儿园对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做硬性要求,也不像技能一样随时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运用,其直接发挥作用的地方相对较少,所以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就没有那么强烈。
如果学生认为该课程内容在未来的就业中所占权重和比例较低,甚至是不需要,自然很难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产生了理论课程不重要的观念,其在学习中自然不会做到全身心投入,其学习效果自然就会不理想。因此,对理论课程重要性认识的偏差是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重要因素。
2.三种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不明
幼儿教师综合素养的形成,需要在校期间其所学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的共同支撑。三种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应是相同的。其中, 通识性理论课程更多发挥塑造学生思想品德、厚植学生职业情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专业性理论课程更多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学习打基础,发挥夯实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技能课程更多是让学生掌握如绘画、口语表演、环境创设、游戏等技能技巧,为未来从教准备相关技能。实践课程则是解决如何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技能技巧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能够胜任幼儿园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三种课程各司其职,不可偏废。
而造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更好地明确理论课在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弄清楚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3.教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师生共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这其中,作为教学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兴趣、学习心向等主观因素是影响其理论课学习的主要因素。而作为教学主导,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水平、课堂管理方式等因素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实践表明:同样的学生,在不同理论课教师的课堂上表现差异显著。如果教师能够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出发,认真钻研学生、教材、教法,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并且讲课风趣幽默,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得到较好的激发和调动。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出发,不能很好地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必然会导致学生对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动力。
4.学生意义学习难以形成
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形成意义学习必须满足主客观三个条件:一是新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且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二是学习者认知储备中必须具有适当的认知结构;三是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倾向性,愿意将新学知识和头脑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意义学习。
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理论课基础薄弱,再加上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课程完全不同于高中阶段所学的课程,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缺乏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所以很难形成奥苏伯尔所说的意义学习。
三、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措施
课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乃至高效的理论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师始终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有效整合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切实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1.明晰理论课程重要意义
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如果说技能课程解决的是“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那么理论课程更多的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实践课程则是为日常所学理论和技能课程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以检验日常所学,并促使学生利用实习实践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能力。这其中,理论课程的作用虽然不像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技巧那样可以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其对幼儿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却客观存在。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游戏教学为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的大多数活动都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的。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组织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角色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等各种游戏的能力。如何组织游戏?在游戏中涉及的唱、跳、弹、口语等是技能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玩什么游戏,教师在不同年龄段的游戏中发挥什么作用,不同的幼儿个体在游戏中适合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则更多需要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教育心理学等理论课程来提供帮助。例如,有的小班幼儿教师自身各项技能都掌握得相当扎实,且对教学活动的准备十分充分,自认为幼兒应该对其组织的活动十分感兴趣, 所以整个教学活动组织了半个多小时,且在活动中多以自己的讲解为主,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幼儿各行其是,乱哄哄一片。究其原因, 和其对小班幼儿注意力的稳定性不了解有关, 也和其对小班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不清晰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有鉴于此,学校可通过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实习,邀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已毕业学生到校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模拟幼儿园实习实训等形式,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研讨,使学生对三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更加清晰的了解,进而强化其必须学习好理论课程的意识。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动机
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的部分学生理论课学习内驱力不足的问题客观存在,即使放在所有的高职高专类院校中也是一种相对普遍的现象。这与幼专学生的生源质量有直接关系。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动机,首要解决的还是一个兴趣和需要的问题。根据奥苏伯尔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原理,首先,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应从招生、面试上下功夫,切实选拔那些热爱学前教育专业,愿意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进入该专业。这解决的是一个直接兴趣的问题,是一个激发认知内驱力的问题,如果能做到让学生对该专业、对该专业理论课程感兴趣,愿意主动学、投入学,那学习动机的激发将不再成为问题。其次,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角度出发,应助力学生明白所有专业的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扎实的学习将有助于其今后更好地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再次,从附属内驱力的角度出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亲子关系等都有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讲的是这个道理。
此外,要促进幼专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运行,就必须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的转变。只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得到有效发挥,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激发,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3.创新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解决了学生主观上愿意学、必须学理论课程的问题,接下来就是从客观上解决学生会学、易学、爱学的问题。这其中,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布鲁纳在“发现学习”理论中,提出了学习观和教学观两个观点。强调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而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态度和方法等基本结构。同时,考虑到理论课程知识相对枯燥、不易理解,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欠缺,不容易形成意义学习的实际,理论课教师要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借助日常积累的典型教学案例,切实助力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获得和转化,达到会学、易学的目的。
教育部2012 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沟通与合作等七种能力。从项目制人才培养理念来看,实际上每种能力都可以看作一个项目,每个项目既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也需要技能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支持。这对幼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相关的课程教师应组成项目团队,共同分解每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找到相匹配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模块进行分解、组合。这种产出导向的课程的再加工,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4.促进自我效能感提升
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时成绩普遍较低,虽然近几年生源质量有所提升, 但是相对于普通大学生的入学成绩仍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应与其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因素高度相关。由此也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上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较低。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的唤起。这其中,个体自身的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实践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之所以更喜欢技能课程而不喜欢理论课程,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技能课程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展示、表演等方式呈现出来,学生的努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理论课程则缺乏相应的展示其学习结果的渠道和方式。学生不能很直观地感受到自身学习相关理论课程的效果,所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低。
为此, 理论课教师需要在转变学生评价方式、重塑学生学习自信心上下功夫,切实克服以往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只关注成绩优秀学生、忽视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等弊端。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为其创造可以成功的学习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并将其迁移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四、结语
总之, 幼专只有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内驱力和外在诱因两个角度出发,调动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才能改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状态,切实促进理论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