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 和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探讨

2022-10-30张衍龙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53期
关键词:检出率螺旋病灶

张衍龙

(淄博市张店区人民医院,山东 淄博 255025)

0 引言

小肝癌即早期肝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诊断标准,此时单个癌结节在3cm以内,通常无典型体征或显著肝癌症状,因此误诊、漏诊率较高。未及时确诊影响肝癌疾病早期干预和针对性治疗。小肝癌确诊后通常通过手术切除病灶,延缓病情进展,然而小肝癌病灶规格较小,部分病灶为1cm直径以下病灶,诊断难度较高。螺旋CT扫查与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常见辅助诊断方法,两种扫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优缺点[1]。本文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小肝癌患者中选取100例资料回顾分析,说明MRI与螺旋CT扫查方法,观察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100例小肝癌患者,根据检查方法将资料分组,A 组100例(MRI扫查),B组100例(螺旋CT扫查),性别:男/女=57/43,年龄(31~79)岁,平均(56.24±7.92)岁。资料可予分析(P >0.05)。已获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病理学诊断确诊为小肝癌;(2)合并肝硬化或者合并乙肝病变;(3)资料完整;(4)患者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自主意识异常;(2)智力异常;(3)精神病史;(4)肝病手术史或者介入治疗史;(5)转移性肝癌;(6)药物过敏;(7)沟通能力异常。

1.2 方法

螺旋CT扫查:(1)采用64层螺旋CT扫描仪设备,设置螺距参数1.365,设置准直器宽度参数为1.30mm×16mm。设置层厚参数5.0mm,设置层间距餐护士4.5mm。设置电流参数为280mA,设置电压参数为120kV;(2)检查时,患者仰卧,实施常规平扫,然后肘部静脉注射碘海醇100ml,实施动脉增强扫描。间隔60s,实施全肝动脉期扫描。间隔80s,实施门静脉扫描。间隔130s,实施平衡扫描;(3)完成上述扫描后,使用系统工作站处理扫描图像。

MRI扫查:使用MRI扫描仪设备,首先实施腹部横断面平扫。常规平扫后,采用GDDTPA针对横断面区域实施快速容积三维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对比剂选用钆喷酸葡胺,采用(2~3)mL/s速率肘静脉注射,观察肺部显影情况,显影后10s内进行动脉期影像采集,30s后进行门静脉期信息采集,5min后进行平衡期信息采集。扫查参数如下(见表1)。

表1 MRI 扫查参数

1.3 观察指标

检出率:统计螺旋CT扫查与MRI扫查检出率。

螺旋CT扫查:记录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病情的检出情况。

MRI扫查:记录MRI扫查中平扫、增强扫描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小肝癌患者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出率

病理检查显示80 例患者存在119 处病灶。螺旋CT 检出106 处,检出率89.08%(106/119);MRI扫描检出115处,检出率为96.64%(115/119);MRI检出率(96.64%)>螺旋CT(89.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螺旋CT扫查

动脉期检出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扫查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螺旋CT 扫查结果[n,%]

2.3 MRI扫查

动脉期检出率(94.78%)>平扫T2WI(81.74%),动脉期检出率(%)>平扫T1WI(76.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MRI 扫查结果[n,%]

3 讨论

肝癌属于高发性恶性肿瘤,相关调查显示,在全球肝癌患者中,约55%为我国癌症患者,严重影响国内民众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在肝癌患者中,80%-90%患者由乙肝或肝硬化不良进展为肝癌。病情不良进展后,病程中晚期常见黄疸、肝腹水、癌性肝痛,其中肝痛通常最先发生,患者主述肝部持续性钝痛或胀痛,合并消化系统症状,例如恶心、呕吐等。部分患者可见全身性表现,例如机体消瘦、乏力,或见发热等。肝癌较易导致患者病死,临床治疗难度较高,患者通常预后情况较差。为降低患者病死率,必须采取科学诊断方法促进肝癌早期检出,即有效提高小肝癌检出率。在癌性病变早期及时确诊小肝癌,可为医师科学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2]。

相关研究显示,小肝癌发病与乙肝感染存在相关性,在小肝癌患者中约80%合并乙肝病症。乙肝患者肝组织受到乙肝病毒的长期侵害,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假小叶和纤维化,恶化为肝硬化后,因为肝功能长期损伤,逐渐形成肝癌。在致死性癌症中,肝癌致死率排名第三位,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3]。小肝癌通常单个癌结节规格不足3cm,部分患者可见多个癌结节,但是通常两个结节直径和低于3cm。在临床诊断中,小肝癌的诊断难点在于其通常无显著症状,许多患者在中晚期才确诊,错过手术治疗时机,导致预后较差。基于此种背景,必须积极促进早期确诊,以期给予及时有效干预,降低病死率,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MRI扫查和螺旋CT扫查均为常见恶性肿瘤临床检查方法,各自具有不同应用优势,同时也各有其缺点。临床检查中客观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指导医师科学选择检查方法,促进疾病检出[4]。

MRI检查属于当前比较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检查中,MRI针对软组织等进行扫查时可呈现更清晰的影像,分辨率较高,通过MRI扫查可良好区分和观察筋膜、脂肪、肌腱或肌肉等,还有利于观察膝关节软骨、子宫内膜、前列腺肌肉层、心内膜等部分。采用MRI扫查可直接切层任意方向,在此过程中受检者无需调整体位,对于机体行动不便等特殊患者具有较强适用性。通过多方向切层扫查,全方位观察组织、器官结构,实现无死角扫查[5]。在MRI检查汇总,可获取多维度体层图像,可立体追踪病变情况以及进行解剖结构观察。MRI扫查的显著优势还在于无创伤或者射线辐射等,采用离子化放射技术,不会对组织器官造成生物学或者放射性损伤。此种检查方法的缺点是设备昂贵,检查成本较高,因此普及性不及其他检查方法。此外,进行MRI扫查时检查耗时较长,单个部位扫查通常需要耗时30min以上,部分患者需要耗时(60~120)min,部分患者难以忍受此种检查过程。MRI检查要求患者保持静息状态,机体活动较易导致扫查影像出现伪影,而且MRI机房中无法使用抢救设备或者监护设备,危急重症患者不适用此方法。不仅如此,妊娠期不足3m、内置心脏起搏器患者或者其他体内存在金属物体的患者不适宜进行MRI扫查。MRI的缺点还包括对钙化不敏感,因为钙化灶内无质子,无法产生MRI信号。相关研究认为,在肺部病变检查中,MRI与CT相比无显著优势[6]。

CT检查的优点是可清晰显示高密度组织影像。通过CT增强检查可有效观察血管走向与病变情况,较之常规X线片检查具有较高灵敏度,通过多排螺旋CT可实现三维成像,辅助医师立体观察器官或者组织病变。CT检查的缺点是无法整体获取检查部位信息,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CT在软组织扫查中分辨率相对较低,清晰度不理想。CT扫查具有一定辐射性,部分特殊人群不适宜采用CT扫查方法,例如孕妇等。CT检查与MRI检查相比,设备成本和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经济性较好,因此普及性相对较好。在小肝癌诊断中,应向患者说明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优缺点,合理选择检查方法[7]。

本次研究显示,与螺旋CT检查相比,MRI对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较高。在同种扫查中,螺旋CT增强扫查效果较好,平扫效果相对较差,MRI增强扫查效果也显著优于MRI平扫。通过螺旋CT动脉期增强扫查可较好检出病灶。MRI扫查动脉期检出率也比较理想。

在小肝癌诊断中,通常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然而病理检查为有创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机体造成损伤,患者耐受度较差,应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医学技术和影像学技术发展以后,临床诊断中逐渐应用多样化影像学技术,例如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技术、螺旋CT检查等,此类技术应用显著提高了恶性肿瘤等疾病检出率,成为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技术。

在影像学检查技术中,超声检查可操作性较强,操作难度较低,属于无创检查,可重复性较强。然而在小肝癌诊断中,因为癌结节规格较小,超声检查中较易遗漏病灶,导致漏诊率较高。不仅如此,小肝癌诊断中采用超声检查时要求医师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执行精准操作,该检查手段对于小肝癌检查应用可行性较低。

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均为影像学检查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像特点不同,其中螺旋CT属于放射线成像,MRI是利用磁场成像,MRI检查无辐射性危害,安全性相对较好,对于妊娠哺乳期等特殊患者也可进行检查,然而MRI检查不仅耗时较长,并且检查成本较高。核磁共振在恶性肿瘤检查中准确性较好,螺旋CT对于骨折和外伤等检查中应用效果较好。

螺旋CT检查通常为容积式扫查,可进行快速检查,执行效率较高。在检查时患者维持一次屏息,在此期间实施肝部整体扫描。患者屏息检查的目的是避免呼吸活动影像成像质量,导致影像中出现伪影。实施增强双期扫描时,可敏感扫查小肝癌病灶中血供情况。在实施增强扫描时,注入对比剂后,可显著强化肝脏动脉影像,延迟期病灶部位和常规肝脏组织对比剂增强,观察此时小肝癌病灶表现,可见病灶部位出现显著供血不足,以及存在高分化表现,由此促进病灶检出。门静脉期可见肝实质强化,对比剂密度减弱和快速消退,因为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比剂出现时间也存在差异,医师在扫查门静脉期影像时难以精准控制扫描时间。不仅如此,部分患者血流流速较慢或者合并脂肪肝,存在再生结节供血,在进行螺旋CT扫查时难以精准区分,影响诊断准确性[4]。螺旋CT检查时对患者机体产生一定辐射性,对于部分患者不适用。

MRI技术是当前比较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该检查为序列扫描检查,分辨率比较理想,通过MRI扫查可有效观察病灶与周围组织情况,影像清晰度较高,1cm以下的小规格病灶也可有效检出和观测,对于微小肝癌诊断应用价值显著。MRI检出也具有其自身局限性,例如,实施序列扫描时耗时较长,患者呼吸较易影响扫描影像质量。扫描检查中,肝左叶与膈顶等区域微小病灶较易发生漏诊。在实施该扫查时,T1WI序列为低信号,实施常规平扫时,病灶检出率约为80%,实施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检出率。此外,动态增强扫描可敏感检出病灶周围纤维假包膜[8]。本次研究显示,较之螺旋CT,MRI扫查对于小肝癌病灶的检出率更高。

在临床检查中,应科学选择检查方法,促进疾病有效检出。在实施螺旋CT扫查时,应综合应用多种手段,实施联合检查,对于情况特殊的患者或者病情复杂的患者,应进行增强扫描检查,重点分析动脉期表现[9]。MRI扫查无辐射性,适用于多期跟踪扫查和病情监测,采用此种检查方法时,小肝癌患者通常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通过MRI观察肝脏部位血供情况,分析血供异常,有利于癌症病灶检出。在实施MRI检查时,还应科学选用对比剂,利用血管对对比剂的敏感性提高诊断精度。此种检查较易受到患者呼吸、脉搏等生理活动影响,较易漏诊肝左叶微小病灶,在实际检查中应科学采用联合检查方案,综合得出结论,降低漏诊风险。

综上所述,在临床诊断中,MRI扫查对于小肝癌检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优于螺旋CT扫查,采用增强扫查模式有利于有效检出病灶,提高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均有一定应用效果,应根据实际检查需要,科学选择或者联合使用两种检查方法。

猜你喜欢

检出率螺旋病灶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结核球是肺上长的瘤子吗?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山东中小学生四成视力不良,三成超重
奇妙的螺旋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