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的实践及探索
——课堂组织形式创新与综合育人
2022-10-30田朝霞
季 璇,田朝霞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金课”概念,指出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障,应当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金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最终具备解决复杂且没有标准答案问题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其特点可概括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对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期望。
英语演讲是一门注重学生自我表达、思辨培养、情感交际及价值传播的人文通识类课程,其所依赖的概念逻辑推理性的西方思维,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束缚,进而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其育人理念与思政价值导向与“全程育人”的理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使得其极大程度上契合了“金课”或“一流课程”的高阶挑战性建设目标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开展超过15 年,一直探索课程在中国高校的本土化,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以落实立德树人,实现“全人教育”的目标。其中,全校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是一个创新性的无缝对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课堂组织形式,其起于朴素的动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其丰富育人内涵得以不断彰显和延展。
一、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的动因
教育部对“一流课程”的打造,说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着眼在课程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上。就教师而言,课程质量的提升体现在教学过程是否能呈现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积极钻研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否使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并最终得到能力的飞跃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学生自我效用的满足间达成最大程度上的共识并形成合力,是建设高质量课程的逻辑起点。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的第一个动因,就是为了强化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要有获得感,特别是要有长久的、渐增的获得感,首先必须加深记忆。课程成果展示赛的准备、参与,特别是仪式感,会使学生记住这门课,进而记住学习的内容。
第二个动因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公众演讲是大众传播和交流艺术的一部分,因此从教学的角度,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公众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跨越班级的全校课程展示赛,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一方面增进了跨越班级的交流,这正是英语演讲课程的一个现实目标。
第三个动因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对接的需求与启发。英语演讲刚开始进入高校时,属于第二课堂范畴,即学科竞赛;后来逐渐发展为课程。竞赛一般只针对少数的优秀学生,而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展示赛应要求全体同学参加,且有别于一般的比赛。
于是南京师范大学全校范围的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就诞生了。相比之下,其至少三个方面更具有第一课堂的特征。第一,这是课程的一部分,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的最后一周,要求全体学生参加;第二,展示赛虽是比赛的形式,但是一个主要目的是考察和总结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因此,赛题的大部分内容为课程学习内容;第三,比赛由课程团队的所有教师共同策划和指导,由学生协作来完成,就像课程团队一起为全体学生上一堂课一样。从2017 年至2021 年的六届展示赛过程中,课程团队不断地探索和实现其丰富的育人内涵。
二、课程成果展示赛的组成部分
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是在前期课堂学习、演练的基础上,对课程学习的进一步探究、讨论和体验,旨在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方式,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给观众。展示赛以教学班为单位组队,展示形式有个人与团队相结合、已备与即兴相结合、知识点与表现力考察相结合。自课程成果展示赛创立至今,英语演讲教学团队设计的活动项目不断优化,有一些常规的保留项目,也有备选项目;每年根据组织方面的需要,如选课人数、学生兴趣、比赛时长等进行取舍。主要的展示项目见表1。
表1 南京师范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项目
“经典重现”:教师事先精选名篇演讲,比赛时,各班参赛队重温、背诵、再现所选择的经典片断。这一环节要求15~20 人在五分钟之内共同完成。学生在赛前准备中反复聆听、诵读演讲名篇,揣摩演讲时的情境、语气与情感,并通过集体合作,展现团队的智慧和气势,帮助不自信的学生在团队他人的陪伴下,打破心理界限,实现公众演讲的零突破。
“最佳演讲”:在本学期所教授的几种基本演讲类型——自我介绍(introductory speech)、信息型演讲(informative speech)、说服性演讲(persuasive speech)中,学生选取自己最擅长、最想要分享的演讲类型和话题进行个体展示,稿件内容可提前在任课教师指导下完成。每班推荐一名选手参加比赛。
“百科达人”:每个班一支五人代表队,回答与课本知识点相关的各种问题。题目内容由团队教师命制,题型多样,有定义题、例证题、实际运用题、演讲赏析题、案例分析题及思维判断题等;形式上包括单选、正误判断、填空及简答等,有必答部分和抢答部分,分值大小基于题目的难度。百科赛题在学期末为全体选课学生提供了一次大班课机会,让学生对所学习的重点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和巩固。
“演绎王者”:每班出一个队,学生两两组队,针对大屏幕上出现的场景或情感提示,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和表情进行情感演绎,或根据赛题所要求的语气,朗读指定段落。此项任务促使学生运用夸张的表演和声音表现力,展示平时羞于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一面,突破公众演讲时的心理障碍,体验与公众交流的艺术。
除了以上常规项目之外,还有几个备选项目。第一个是“大家谈”,选手就同一个辩题进行不同立场的陈述。学生抽签分组来确定所代表的立场,分别为赞成、中立、反对,并根据所抽取的立场,做一分钟陈述。第二个是“降落伞演说”,设置特定情景,要求多名学生通过演讲来获得唯一的一个机会。典型的场景是,飞机突发事故即将坠落,机上有6 名乘客和1 个降落伞,参赛选手根据所抽到的角色极力说服观众,自己的角色应得到这唯一的降落伞。这一项目要求学生实践公众演讲中的人格诉诸(ethos)、情感诉诸(pathos)和逻辑诉诸(logos)。这既践行西方修辞学奠基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三角理论的核心思想,也是践行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和“合情合理”的精华思想。第三个是“部长竞选”,设置情景话题,提供多个部长角色,学生通过抽签决定所要竞选的职位,结合角色进行一分钟即兴竞选演说。
课程成果展示赛以巩固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公众交流为主要目标,故大部分项目不排序评奖,而是从发音、观点、结构、演示、创意和表现力等演讲核心能力要素的不同维度,来发掘和表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长。最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学生都会获得由教学团队所有老师签名的证书。这一创新的全校大课堂形式,有别于传统单向性的知识灌输、教师讲授型的课堂,内容设计将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位置进行交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在体验中自主完成演讲技能的练习与展示,从而有效实现探究性学习,达到语言教学与语境教学的统一。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作为认知主体,学生是知识的体验者、创造者,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学习过程支持者、方案执行协作者,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合理而积极的氛围,以充分激发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与过去更注重学科知识性、系统性的“学科本位”教育思想相比,课程展示赛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注重将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
三、课程展示赛中的育人
以学习者为核心的学习活动设计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考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了解并帮助学习者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习者感受到教学的温度,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并上升为心灵体验,这有助于催生学习者获取新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情。除强调情境创设,建构主义学习观还突出协作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考虑主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多层次、协作型教学任务,使学生丰富自身体验,在会话中获取意义,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一举措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社会需求。
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践行了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其育人价值逐步显现,并通过以下三个特点来实现。
第一,全员参与。英语演讲课与单纯的英语技能训练课的一大区别在于,其依赖于语言训练、思维养成、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整合,促进学生语言和表达综合能力的同步提高。课程成果展示赛的设计聚焦课程的教学目的,强调个体与集体相结合、操练与游戏相结合、竞赛与展示相结合;既主张全员参与,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实现100%参与,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知经验。学生在全程轻松、愉悦的参与状态下获得来自教师、同伴的反馈,在不断反思和彼此碰撞中,个性得到尊重,情感得以释放,体现了课程团队的人文关怀,落实了教学活动的全程育人思想。
第二,挑战与探索。公众演讲令许多人望而生畏,英语演讲更要求演讲者克服外语和公众演讲双焦虑,而在展示赛中,学生还需要克服竞赛焦虑。展示赛赛题的难度略高于课程教学要求,使体验过程充满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挑战,促使学生基于已有知识,运用自身的思辨能力对现场任务和情境进行分析判断,对信息进行逻辑思维整合,以最终呈现自身反思与阐释,实现交际目的。这一过程拓宽了学生的认知维度,是演讲课本身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直观体现。
第三,团体协作。展示赛的筹备和举行,有赖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协作。在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贡献智慧,创造多元的、有层次的、充满温度的创新性学习探究活动,并针对各环节进行讨论和完善,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性探究式学习。备赛期间,各班同学需要集体准备,首先要自行设计带标签的有创意的队名;然后要按照个体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在经典重现的准备中,更需要15~20 人之间的协作。由各班学委组成的比赛筹备组负责整个备赛环节的沟通与推进,以及比赛全过程的组织工作。展示赛的主要协调工作均由学生协作完成,教师仅在必要时进行协助。
学生课业学习效用是检验课程建设质量效果的试金石,一切课堂改革的最终目的须服务于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实际效用能力的提升。汪洁等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演讲教学中基于需求分析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真实任务型教学”“协作学习”和“多元化形成性评估”等方式所营造的课堂环境,有助于消除学习者的外语焦虑,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演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调研得知,在原有课堂的基础上以展示为形式进行拓展延伸,学生无论是作为参赛者还是筹备者,都有强烈的获得感。作为参赛者,上台演讲的机会不再局限于小部分竞赛选手。在任务目标明确、精心准备的前提下,由同伴当观众的大舞台是极好的体验和克服舞台焦虑的平台。学生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复习运用了演讲课内学到的知识,体会了团体项目的协作,在备赛过程中反思自身不足,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此外,展示赛筹备者全部由演讲课学员担任,在与教师商讨设计比赛环节时,学生对教学目标和要求更加清晰,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对课堂的认识。在动员班级同学报名和排练的过程中,学生干部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协调性,努力“脱离社恐大集体”“治愈了拖延症”,感受到了团队的执行力、效率,同时也获得了工作中的友谊。从备赛到比赛,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全局观和综合素质,建构自己的认知体系,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四、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与反思
英语演讲课程成果展示赛是英语演讲课程建设的一部分,是南京师范大学课程团队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所做的一种创新性尝试。第一,展示赛将第二课堂的竞赛改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果展示,以全员参与和巩固学习为焦点。第二,展示赛打破了班级界限,探索全校选课学生同堂上课的可能,提供超大班级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这种模式可为更大的跨校虚拟课堂的可能提供思路。第三,展示赛作为常规教学的最后一堂课,由学生唱主角,展示学习“产出”,是“产出导向”和“学生中心”的集中体现。
总结几年的实践,笔者感觉课程成果展示赛在设计和宏观指导方面,要特别注意几点。第一,科学组织、精心设计。任务设计是优化课堂成果展示赛的关键。教学团队的演示任务内容取舍、设计精当,环节围绕重难点内容展开,同时还兼顾了展示任务的量。第二,合理分配、兼顾个性。确保个人项目、小组项目和集体项目的安排中,不同个性、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为鼓励不同特点的学生,在任务的分配方式上还实现了多样化,采用个人申报与教师建议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匹配到自己最为擅长的项目。第三,充分准备、优化方法。学期初,随着课程大纲和周历的公布,告知学生有关展示赛的安排,并征求方案。学期过半时,团队教师便着手商讨展示赛的具体项目。一方面,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建议,进一步研讨并完善展示项目与教学计划的结合形式,在后半学期中优化授课内容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赛前指导和培训;另一方面,学生亦可结合展示项目,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带着任务调整学习方法,明确努力方向,使展示赛充分彰显“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初衷。
五、结束语
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用为目标,以建设高质量课堂为途径,最终实现为国家培育良才的高校教育目的。作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部分,英语演讲课堂成果展示赛通过真实情境的创建、基于任务的教学设计、合作共享的师生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将第二课堂活力带入第一课堂。学生在此过程中展现学习成果,锻炼胆量,增强自信心,体验困惑和挑战,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内驱力,提高沟通意识和思维能力,促进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课程展示赛的实施是创新英语演讲课堂设计的一项有益尝试,但如何让这一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课程团队仍需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