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2022-10-30李鹏
李 鹏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近几年来随着“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推行,劳动教育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是高职学生与社会有效对接的桥梁纽带,也是高职院校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有关文件政策的出台,各高职院校纷纷在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师资保障等方面基本落实到位。但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在现有研究中也鲜有关涉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因此亟需补上劳动教育评价这块短板。
一、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内涵和意义
近年来国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丰硕,以“劳动教育”为关键词,在知网中检索到2 636 篇有关文献,但以“劳动教育评价(评估)”为关键词,仅检索到13 篇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专门探讨中小学劳动教育评价的意义、紧迫性、改革思路和实施路径等(7 篇);站在提高学校劳动教育质量、破解现实困境的宏观层面,基于教学评价的视角探讨学校劳动教育的改革实践思路(4篇);也有专门探讨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问题(2 篇),其中《高校劳动教育评估的现实构想》着眼于检验高校劳动教育政策是否落地生根,评价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强调“坚持科学的评估理念、正确的评估规律、切实的评估原则、合理的评估设计和科学的评估管理”。学者吴河江在《基于WSR 系统方法论的劳动教育评价研究》中,将WSR 系统方法论引入劳动教育评价环节,主张从物理、事理和人理三个维度对劳动教育评价进行分析,为劳动教育评价研究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与理念。
(一)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内涵
我们这里所探讨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是指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对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习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参与劳动实践等进行综合、系统和全面的评价,从而检验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培养具有较强劳动素养的时代新人。可见,评价环节是劳动教育活动开展的指引与保障,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发挥着“指挥棒”和“助推器”的功能作用。
(二)构建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意义
1.促进《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重点任务的落实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由此可见,教育评价改革作为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日益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而《方案》中这些重点任务的落实与实现,需要构建起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高职劳动教育而言也不例外。构建高职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既是对《方案》有关精神和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也是不断完善调整自身和发展的需要,符合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2.补齐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的“短板”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现阶段广大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劳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开展日益重视,但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师资保障和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考核与评价环节关注甚少。评价体系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指挥棒”。综观高职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考评体系,有思想政治表现等德育考核、各专业课成绩和体育成绩,美育的考核一般融合在人文社科类等综合素质课程中,唯独劳育尚未建立起独立的考评体系。因此,聚焦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体系中的“评价”这块短板,搭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框架,探索具体实施路径,可为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制订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提高高职劳动教育质量提供根本保障,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高职生扛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
3.有效发挥育人功能,保障高职劳动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国家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职生毕业后走向各行各业,尤其需要吃苦在前、顽强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受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及“躺平”“佛系”等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一些高职生厌恶、轻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在面临职业选择时挑挑拣拣、拈轻怕重,表明其劳动意识、劳动态度等方面都出现了问题,迫切需要有效发挥评价体系的积极引导作用。劳动教育是旨在提升包括劳动素养在内的高职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有效利用评价体系这根“指挥棒”,构建科学完整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育人目标,确保劳动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高职劳动教育评价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评价目标指向不明
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以“教”为本位主义展开,侧重考核教师“教了什么”“如何教”,以及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等进行量化打分和等级评定。这种评价对准的目标是不明确的,评价过程也缺乏对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的关注,因此难以衡量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意见》强调应从思想态度、情感价值观和能力习惯三个维度把握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强调了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和价值性。基于此,评价目标应明确指向高职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形成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的良好风尚,锻炼基本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评价主体单一不全
现有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主体较为单一,仍以任课教师为主,缺少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参与。为有效检验高职劳动教育是否达成既定目标,既要考核包括劳动知识、劳动价值观在内的理论课,也要对学生参加技能培训、实习实践等环节进行评价,还要有对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基于此,高职劳动教育评价需凝聚多方共识和价值取向。形成教师导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以及家庭、学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各方面协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从而充分调动利用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发挥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支持劳动教育的应尽义务和协同责任,为劳动教育提供更为多元、更为宽广的文化环境。
(三)评价内容模糊不清
建构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首先依赖于评价内容体系的建立。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内容范畴广、形态多,既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等,又包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等教育内容。对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这类认知性、显性的内容尚且可以做到清晰明确的界定,但对于情感类、隐性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等评价内容的界定则模糊不清,犹如“水中望月”。为此,应做好将隐性的、抽象的评价内容具象化、清晰化,使得评价工作“有据可循”。
(四)评价方式简单不当
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核心在于运用恰当的考核评价方式检测、鉴定学生在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效,因此很难从期末的一张考试卷中完全检验出来。但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仍主要采取期末“一考定音”的终结性评价形式,突出强调结果性的量化评价。也有学校引入形成性评价,但仍主要侧重从认知领域检测学生对劳动知识和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较少从情感和态度领域考察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是否形成尊重热爱劳动的情感和价值观,也忽略了在动作技能领域评价学生在生产性、服务性劳动(实习实践、义务劳动)过程中的体验感受、素质培养和能力形成等。有学者指出,应采取多维评价方式,比如设计劳动任务清单、劳动评价手册、劳动日志和劳动成长档案袋等进行课内外、校内外劳动学习与实践过程的记录,以实施学生劳动素养的精准评价。
(五)评价功能发挥不力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关注点放在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资源建设等方面,而对评价的功能作用不够重视,评价的作用仅限于鉴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高职劳动教育的评价功能在某些方面和某种程度上出现“障碍”。如此一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未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综合作用。评价具有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高职劳动教育评价通过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内容开展考查、鉴定和评判等,以此判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此外,劳动教育还应充分发挥“指挥棒”的导向功能、“听诊器”的诊断功能和“调节器”的发展功能,根据评价结果回过头来再去纠正和调整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与开展中的相关问题,形成高职劳动教育实施的一个“闭环”。
三、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我们立足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着眼于实现“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聚焦高职劳动教育评价这块短板,研究视角聚焦在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主体(高职院校、教师、企业和家庭等)对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这一行为上,将“成果导向”教学改革理念引入劳动教育评价环节,搭建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框架,构建高职劳动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探索具体实施路径,致力于解决现阶段关于劳动教育评价目标指向不明、评价主体单一不全、评价内容模糊不清、评价方式简单不当和评价功能发挥不力等问题,有助于为提高高职劳动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保障。
(一)成果导向教育的内涵和相关研究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由美国学者William Spady 等于1981 年率先提出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OBE 强调以预期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学过程,其内涵就是明确学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即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成果,并且让学生知道自己取得了这些成果。
随着OBE 理论在国外工程教育领域的应用,近些年被引入大陆部分高校,主要运用于工程教育的改革。也有学者尝试将OBE 理念引入高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吴石金等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和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系统论述了当前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策略。也有学者运用OBE 理念构建某一门专业课程(如英语、会计和机械制造等)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并付诸教学实践。
(二)基于OBE 理念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主张实施“评价即学习”的评价理念。主要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点指导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果、评价学生是否达成学习成果、改进优化教学,保障学生取得顶峰成果;其次,以学习成果达成为焦点,侧重对学生个人当前水平的成长程度和进步状况进行纵向比较,而不强调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最后,主张通过教学评价明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体验和目标达成度,为学校、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供参考,以保障课程教学能有效支撑专业学习成果达成。
基于OBE 理念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理论框架设计,拟遵循科学性、达成性、导向性、发展性和开放性原则,沿如下思路展开:高职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学校、教师和行业企业等)如何明确阐释劳动教育应取得的学习成果(见表1)—如何阐述高职劳动教育的学习成果评价内容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将高职劳动教育的认知性目标、参与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技能性目标、情感性目标和创造性目标等恰当地纳入到劳动教育学习成果考核与评价中)—如何采取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高职劳动教育学习成果实施评估。为验证上述理论框架是否正确可行,采取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广东省内3~4 所高职院校及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2~3 家代表性企业为调查样本,围绕高职劳动教育预期学习成果的设定、高职劳动教育目标纳入劳动教育学习成果评价的路径及有效评估方法等问题,开展问卷调查、现场访谈,为下一步评价体系的构建奠定实践基础。
表1 高职学生预期达成的劳动教育学习成果
四、结束语
在上述研究框架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劳动教育评价在实践层面,可采取直接评量和间接评量等考核评价工具和方法,构建全过程、动态的多元化多层次考核评价体系。对预期达成的学习成果可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并将每个维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定性和定量结合。评价标准方面可遵循真实性、多维度和差异性等原则。真实性原则,例如要求学生在定岗实习和实训过程中,通过完成具体生产劳动任务来展示对所学劳动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劳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劳动素养的全面提高;多维度原则,即主张建立多元评量机制,评价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使学生能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此外评价主体、呈现方式和手段也是多维的;差异性原则即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订个性化评定方式,如从不熟练到优秀设置不同等级并适时进行评定,评价结果由达成最高绩效成就的标准及内涵来反映。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公平和有效地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的兴趣,并且能够提升高职劳动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