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神韵赵家梅①
——铁骨英姿写梅魂 雪海流香沁人心
2022-10-30张林雨张志永
张林雨 张志永
赵梅生先生爱画梅花,也精于画梅花。因为,他所传神写照的早已不是人们生活中所习见的梅花模样,而是融入了他对自然生命的热情赞颂,对人的坚强品格的讴歌。他画的梅花没有单枝独开的,一向是花团锦簇、团结的,这是他人生追求与艺术追求的浓缩与升华的结晶。他曾言:“梅花是我的解语花。”意即他每次画梅都是在用心灵与梅对话。
赵梅生先生描绘的梅花形象,不是陆放翁笔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落寞、冷清与孤寂,而是毛泽东同志笔下“无意苦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英雄豪迈。难怪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这样评价赵梅生的梅花:“梅生先生前身当是梅,故其落笔得梅之神。昔放翁善吟,一树一梅花,韵味天成。今梅生赵氏画梅,千姿万端以气势取胜。气者,骨也,墨气是也。眉公继儒先生题曰:‘骨气是其人,墨气是其艺。’一言以蔽之者——画如其人,人品即画品也。”他的梅花图被维也纳联合国作品交流展展出与收藏,国内天安门城楼、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也有收藏。
赵梅生先生的梅花图,获得名家如此点赞与单位收藏,何也?这还得从根由头说起。
有人问,你们怎么如此命题?笔者答:一者上文已言,王伯敏先生称梅生先生“前身当是梅”。
二者,农历乙丑年腊月是梅月,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之时,院内的梅花盛开,十分喜人。婴儿之父赵宝臣意识到这孩子是“为梅而生”,便为孩子取名“梅生”。其母杨秋菊则亲昵地称孩子为“梅娃”。
其父是当地驰名的花鸟画家,其母有一手好女红,能缝善绣,常为戏班做盘锦戏袍,还会剪纸。在父母的影响下,梅生从小就爱画梅花等花鸟画,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三者,我们根据梅生先生迷恋梅花、持久不断地画梅的情缘,浪漫地肯定他来生还会是梅。
总之,梅生先生一生爱梅、赏梅、画梅,从他的艺术作品、实践与理论上,为我们创造出了打着赵氏印记的为画界所称誉的“赵家梅”,因而我们就起这个并非空穴来风的命题来加以描述。
梅生12岁时,在栗村寄人篱下,母亲盼儿成才,送他上了私塾。其地点名“碧云洞”,是一座古色古香很雅致的庙院。满院花草树木,琳琅满目。特别是在院的中心有一丛蜡梅,它的树冠铺天盖地,足有一丈多见方。在寒冬迎着凛冽的西北风,黄色的梅花竞放,沁人心脾的暗香袭人而来;尤其是在大雪纷飞之时,白雪压在柔嫩的黄色花朵上,花朵颤巍巍的,煞是美观,构成一个梦幻般的迷蒙世界,实实令人心旷神怡。小小的梅生常常伫立院中,凝神静气地观赏,越看越爱,竟至陶醉、出神,遂产生了描摹的愿望。于是,在赵耀青老师的指导下,参照《芥子园画谱》的传统画法,便进行了初步写生。
这样,既锻炼了梅生画梅的童子功,又使他对梅花铁骨英姿耐寒的品格有了较深的印象,从而为他一生爱梅、赏梅、画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数十年来,历经新中国成立前坎坷的流浪生涯,及1958年受到人生的挫折,梅生断断续续,间或也画一些梅花,但毕竟不是主业。
到20世纪60年代之初,梅生先生专心致志,由杂性画家改为花鸟画家后,到太原山右巷的孙家私人花园正儿八经地进行了绘画写生。
其间,当代美术界泰斗蔡若虹的言论给他的印象很深。蔡老说:
我国传统的写生之道,观察时不是单从一处着眼,记录时也不是单从一处着笔。从观察到描写的过程中,就包括有集中地认识对象和概括地表现对象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段在内。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当然不是作者要看尽天下奇峰,而是多方面地观察奇峰、熟悉奇峰、了解奇峰;作画时也当然不是把所有的奇峰都罗列在画面上,而是在个别峰峦之中写出天下奇峰的妙处。只有进行“以十当一”的观察,才能够达到“以一当十”的表现。所以最关键的是在于观察,而在观察的时候,不单是观察对象的形,而且要观察对象的神(特征);不单是孤立地观察,而且要有联系地观察;不单是观察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外部联系,而且要观察物象与物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具备了这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和这种收集素材的条件以后,才有可能在创作上进入“迁想妙得”的堂奥。
遵照蔡老的这种理论,梅生先生进孙家花园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一进园中,那幽香浸骨的气息便扑鼻而来,仔细观赏,深得梅花傲然挺立的精髓,然后进入写生。临走时,他爱不释手还要采摘几枝,以5角钱一枝买下,回去插入花瓶,再对照写生。
如此这般,熠熠生辉的梅花,又激起了梅生先生爱梅、赏梅、画梅的底火。他索性将梅花的写生与花鸟的写生作为他的日课来加以研习。
此时,由于他的梅花作品人见人爱,索要者日见增多,梅画便成了他对外应酬的主要画种。
多年来,梅生先生了解的有关梅的知识越来越多。即:梅是中国十大名花的魁首。人们把松、竹、梅称作“岁寒三友”,尊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花与迎春、水仙、灵芝合称“雪中四友”,梅与竹、松、水仙、灵芝合称“五清”。梅有风骨,有意趣,更有景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色中的梅,静若处子,并不顾盼流眄,浑身透出一个“纯”字。
中国古代就有爱梅的传统。据传,梅花在我国初植于殷商,兴于汉唐,成于宋,至明清而盛。古人之所以如此热爱梅花,原因是梅花自初生至结实具有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后人还有“梅花五瓣,乃是五福吉象”之说。“五福者”,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也。
多年来,梅生先生潜心爬梳了中国古代文人咏梅的诗词,仔细地加以吟诵、玩味,以备之后创造性地运用。
到20世纪70年代末,梅生先生去无锡观梅、写梅,了解南京把梅作为市花的情况;90年代还去四季如春的昆明赏梅、悟梅、写梅,并了解到云南除南部外,野梅几乎遍布全省。
这三次长途跋涉,有关梅文化的活动,意义重大,使梅生先生看到那么多梅的景象,写了那么多梅的形态,亲身经历了南北方梅的精神刻骨铭心的洗礼,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当时,他在昆明曾喜不自胜地说:“我找到画梅的诀窍了!”额手称庆自己已基本掌握了为梅立骨铸魂的条件,使他画的梅花图加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便产生了质的飞跃,有了自己的特点,凡他所画的梅花图便仿佛打上了赵氏的烙印,一眼便可认出是“赵家梅”。于是乎,“赵家梅”很快便传到了全国乃至海外的一些国家。
那么,“赵家梅”的特点是什么呢?
其一,题材单纯,基本上画纯梅,背景物象很少,以突出梅花主体,呈现勃勃生机。
其二,梅的枝干铁骨铮铮。“生死刚正谓之骨。”(荆浩《笔法记》)从枝干上可以看出,梅的坚强不屈,无坚不摧,在艰苦中它能傲霜耐寒地生长。正如在2012年12月3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三次“赵梅生画展”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所言:“在花鸟画创作中能够出新确实很难,赵梅生先生画的梅花作品巨大,树干像太湖石一样,具有穿插、玲珑剔透的骨架感觉,具有形式的美感。赵梅生先生写意精神更多来自用笔的力量,20世纪以来以海派为主,用笔圆厚融通,赵梅生先生吸收了海派的凝重圆润,又增加了方笔用笔的趣味,在用笔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用色方面,红花墨叶,尤其画梅花的这种红不是薄透的夕阳红,有粉的成分,很巧妙地和用笔结合在一起。”
其三,梅的枝干与灿烂的花朵对比强烈,且“计白当黑”,强调无画处皆成妙境,画面统一于整体的布局之美,并无一重复之作。
在与尚辉参加的同一学术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赵先生人物花鸟都画,我更喜欢花鸟,花鸟里最喜欢梅花,他把太湖石中的那种历经沧桑、丑中有美的独特美感和梅花枝干结合起来,丰富了内涵,基本上不画枝,没有细枝,花直接长在‘太湖石’上,琐碎东西不要了,因此非常大气。一个特点是大气,另一个特点是简朴。展览中有一幅作品《满堂红》,底下是容器,上面是盛开的梅花,还有樱桃、图章的集成,这个没有梅花枝干,像浪花、像流泉,非常美,让人心花怒放,所以我觉得老先生的梅花画得非常好!”
其四,题款赋诗,富有意境,为画面添彩生辉。
何谓意境?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说:“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另一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
我们品读梅生先生所画的梅花系列图,如上特点便一目了然。
笔者问梅生先生迄今共画了多少梅花图?他说他自己也数不清,连大带小,林林总总,起码有上万幅,反正最大的,他画过27米的长卷,最小的只有尺幅大小。他说,大图固然可观,小图也不可小瞧。他在2006年太原晋宝斋曾专门举办过一次“中国画小品展”,撰文称赞过小品的益处。
梅生先生记得最清的是,他所捐赠的几幅梅花大图。计有:
1989年,太原天龙大厦悬挂的《国魂》图,后成为晋宝斋的镇斋之宝。
2001年,中国美术馆藏《雪海流香》图。
2011年,太原晋祠国宾馆9号楼会见厅悬挂的《雪海流香》图。
2012年,中国美术馆藏《欲寿唯其乐》图。
2014年,深圳关山月美术馆藏《雪海流香》图。
2017年,天安门城楼悬挂的《铁骨英姿》图。
梅生先生画梅花图,都是先打腹稿。在构思好后,再进行实地操作,一挥而就。
在构思阶段,鉴于历史上画梅花的大师们已把画梅的技艺与品味推向巅峰,梅生先生的创作原则是,要与古人拉开距离,与今人拉开距离,与本人拉开距离。这谈何容易!
他认为自己的画作必须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方能适应当代读者的审美情趣。他自己对此的解释是:“如果你是画中国画的,那么无论你怎么变,都必须站在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这是根本,不能忘了本。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发挥你的能力,画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作品。到100年后,人们再看你的画,能说出你的特征,就好像我们今天说这是清朝的作品,那是明朝的作品,这才算成功,你的作品才有价值。”
梅生先生还认为,如果对传统的画法只是临摹,所谓高仿、低仿,若没有创新,即使临摹得以假乱真,充其量也不过是赝品,那有什么出息?所以他在艺术理念上就有所反叛。而恰恰这种叛逆精神,正是一切艺术创新的“助产婆”。他曾对“目前画界可悲的是年轻人画老画”表示叹息!
他对旧画画谱中画梅的“四贵诀”等非常反感,在《踏雪成诗雅》中予以反驳,并阐明了自己的画梅方法,他说:
“‘贵稀不贵繁,贵瘦不贵肥,贵老不贵嫩,贵含不贵开’等,如果以此诀为限,这四贵岂不像木偶的操纵者,依诀作画,或受其影响,画家怎能画出合乎时代气息、有自我创新的艺术作品?徐青藤题画曰:‘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这个‘信手’是指画家大品味思维与长期艺术实践与修养。
“画谱与大家们的作品只能启蒙参考,大自然的梅树不外株株皆像桃树,这是梅花的自然形态,清代查礼说:画梅花‘不求形似间,但取神韵足’,即是要画出梅花的精神气质。画梅要在老干横枝上下功夫,从枝干上画出它不畏严寒的精神,从花朵上画出它在严冬雪地艳丽红颜和玉洁冰清的气魄来。多年来我画梅不少,大则10米,小则尺幅小品,我认为在操笔作画中,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法是不可忽视的,在构图、形式、构成上,我注重参考西法取景,还注意色彩的运用、主观图形的排列、枝干的传统所忌走向、反其习惯的延伸长俏、着意参考根雕效果。布局上仍以我法‘堵、塞、挤、压’来强调构图的整体效果,以屈压伸,使梅花精神蕴含于梅花整体的内在美感中。”
诚哉斯言!
在上述画梅的思想贯穿中,梅生先生的构思成熟后,其梅花的画作程序是:第一步,画梅的枝干。要画得遒劲苍辣,斩钉截铁,曲折盘绕,英气袭人。第二步,用墨色点出花瓣,红色勾出花朵。花朵要团聚,营造出团结的气氛。第三步,以风晴雨雪、石头、小鸟等营造背景。第四步,把景物与花卉联系起来,增加情趣。第五步,题诗、盖印,让诗情画意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