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29张博锴康正王海鑫张洪宇张婷刘剑石淇许金鹏田国梅
张博锴,康正,王海鑫,张洪宇,张婷,刘剑,石淇,许金鹏,田国梅
1.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社会医学教研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2.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医学科,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 402万,占18.70%,与2010年相比,上升了5.44个百分点。其中,东北三省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均超过14%,老龄化程度居全国前列。同时,由于其劳动力长期大量流失,截至2018年底,人口赡养比已超过60%[1],养老问题尤为突出。对此,适宜且具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供给就变得非常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养老意愿的现状,以合理分配养老资源。本文旨在调查东北三省老年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1年9—10月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根据地理分布特征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别从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抽取3个市(区、县)作为调查样本,分别为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绥化市、大连市、盘锦市、阜新市、长春市、松原市、辽源市。每个地区随机抽取50名60岁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并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其进行面对面调查。最终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40份,有效回收率为97.8%。所调查老年人均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通过阅读文献和个人访谈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的养老方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候鸟式养老(即旅游养老的老年人)四种,并概括总结出可能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有人口学特征、居住情况、经济条件、社会保障、子女探望和生活与健康状态等。因此,围绕上述内容展开问卷设计,具体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居住方式;是否经济独立;有无医疗保险、有无养老保险;子女探望方式、子女探望频率;生活幸福感、孤独感、邻里关系、生活自理程度、健康状态自评。
1.3 统计分析
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随后导入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由于养老方式为无序多分类资料,先后应用卡方检验和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中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在440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占41.4%,女性占58.6%。年龄分布方面,60~64岁组人数最多,占37.5%。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学历人数最多,占43.0%。居住地在农村的人数最多,占43.0%。居住方式为与配偶单独居住的人数最多,占63.2%。经济能够部分独立的人数最多,占57.3%。生活能够部分自理的人数最多,占57.3%。社会保障方面,94.3%的人有医疗保险,74.8%的人有养老保险。子女探望方式为上门探望的占比最大,为53.9%,探望频率为每周1~3次的占比最大,为34.8%。见表1。
2.2 老年人生活与健康状态自评
在问卷调查中,老年人对其生活与健康状态分别进行了自我评价。在生活状态方面,48.2%的人认为晚年生活是不幸福或一般的,15.7%的人经常感到孤独,15.0%的人邻里关系并不融洽。在健康状态方面,大部分人的评价为一般,26.8%的人认为自己是不太健康或非常不健康的。见表2。
2.3 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情况
在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调查中,选择家庭养老的有199人,占45.2%;选择社区养老的有91人,占20.7%;选择机构养老的有26人,占5.9%;选择候鸟式养老的有124人,占28.2%。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4 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4.1 单因素分析 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性别(P=0.018)、文化程度(P=0.001)、居住地(P<0.001)、居住方式(P<0.001)、是否经济独立(P=0.017)、有无医疗保险(P=0.004)、子女探望方式(P<0.001)、子女探望频率(P<0.001)、生活幸福感(P=0.009)、邻里关系(P=0.002)、生活自理程度(P<0.001)、健康状态自评(P=0.014)。
表2 调查对象生活与健康状态自评
2.4.2 多因素分析 将养老方式同上述各类影响因素依次进行赋值,如表3所示。随后将其纳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以家庭养老为对照,文化程度更高、居住在城市、子女探望方式为上门探望且探望频率较低、邻里关系不融洽的老年人选择候鸟式养老的可能性更大;文化程度更高、居住在农村、经济完全依靠子女、无医疗保险、邻里关系不融洽、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养老的可能性更大;居住方式为独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可能性更大。
表3 变量赋值表
表4 养老方式选择的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东北三省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现状分析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近一半的老年人选择了家庭养老方式,这说明家庭养老仍是东北三省主流的养老方式。产生该现象的主观原因可能是:一方面我国孝道文化和养儿防老观念历史悠久,并已深入人心[2];另一方面老年人渴望从家庭中获得足够的精神慰藉,提高生活的幸福感。其客观原因可能为,一方面家庭养老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东北三省均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以家庭为单位养老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3];另一方面老年人大多需要子女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而选择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z1]占28.2%。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老年人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有机会和能力追求更加时尚的养老方式,以满足自己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4]。同时,东北地区严寒、干燥的气候条件也给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康复疗养等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因地制宜,选择更加灵活的候鸟式养老。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作为主要的社会养老服务形式,选择的人却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东北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可能在医疗、社会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存在不足,在环境气候上优势不明显,在东北地区如何促进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需进一步探究。
3.2 养老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3.2.1 城乡性质与经济条件 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独立的候鸟式养老,而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可能选择以家庭为依托的社区养老。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更高,接受新鲜事物更快[3];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经济完全依靠子女的老年人无法承担成本更高的养老方式[5]。同时这也表明,无论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由于空巢老人不断增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等原因,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社会的养老功能在逐渐发展和凸显[6]。
3.2.2 健康状态与医疗保障 健康与医疗一直是老年人养老的核心话题,当然也对其养老方式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生活完全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或机构养老。这是由于其对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存在很大的刚需,而大部分子女没有时间或能力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7]。同时,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区养老。这表明他们期望通过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免费体检、社区义诊等服务[8],来减轻家庭的疾病经济负担。而只凭这些并不能有效缓解老年人大量的就医需求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因此,在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中,具有良好的医疗保障是至关重要的。
3.2.3 人际关系与精神需求 相对于家庭养老而言,那些子女探望方式单一且频率较低、邻里关系并不融洽的老年人选择候鸟式养老的可能性更大,而独居的老年人可能更依赖于机构养老。这反映出老年人为了摆脱不良的人际关系或孤独的处境,会主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因为随着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的变化,老年人更加需要足够的社会支持与精神慰藉[3],当家庭无法满足其基本的精神需求时,他们便会尝试改变现有的养老方式。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可能做出候鸟式养老或社区养老的选择,因为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并渴望获得高质量的精神生活[9],这再次证明了精神文化需求是养老方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4 建议
4.1 不断完善异地养老模式
地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有关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10],共同探索并建立起完善的异地养老模式,以充分满足其异地养老需求。一方面,要针对目标人群提供多样化的异地养老服务:对于文化水平较高、子女探望较少的城市老年人,可以地区旅游特色为依托,宣传周边的养老住所或养老机构[11],吸引更多的“候鸟老人”定居。同时,两地养老服务提供方应相互交流,在价格、环境设施、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有效融合,让不同的“候鸟老人”享受到兼具异地特色和家乡风格的个性化服务,以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理念,推动异地养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做好异地养老的社会保障工作:关于医疗,应简化其异地就医备案手续,全面实现医保即时结算。例如黑龙江省医保局针对去往海南省的“候鸟人群”推行的“无条件备案,两城一家”政策。关于养老,应建立不同地区间养老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综合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和老年人收入水平,动态调节养老金、退休金、政府津贴等发放标准[11],确保“候鸟老人”在异地与来源地享受同样的养老保障。
4.2 逐步构建医养保一体化的养老模式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健康状态与医疗保障均是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步构建医养保一体化养老模式[12]。首先,要明确医养保结合过程中的管理主体,做好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13],提高医养结合型社区或机构的医保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同时鼓励其与商业保险合作,推出个性化的惠民医保套餐,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进而形成养老、医疗、保险三方机构互相监督、互利共赢的联动机制。同时,应尽快落实家庭医生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13],并将远程医疗与上门照护相结合,根据个人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免费体检或义诊服务,全方位做好老年人的保健与保障工作。此外,要加大对社会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针对低收入老年家庭给予住房、日常生活、医疗等一揽子养老补贴,并通过发展互助养老模式[14],减轻其养老负担。
4.3 注重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本研究中,那些缺少精神慰藉的老年人更倾向于摆脱家庭养老的束缚,转向选择候鸟式、社区或机构养老方式。对此,首先要加强家庭医生与护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提升其人文关怀意识与能力[15],并做好相关服务人员的待遇保障,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此外,应针对独居、丧偶、与子女关系不和等特殊老年群体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同时搭建多样化的展示平台,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16],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最后,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养老服务理念,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杜绝年龄歧视,增强老年人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以促进健康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形成[17]。
利益冲突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