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业科学专业普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践

2022-10-29苏军虎孙小妹柳小妮曹文侠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9期
关键词:草业思政生态

苏军虎,孙小妹,柳小妮,曹文侠,焦 婷

(1.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课程思政是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如何有效融合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新时期各类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

草业科学专业立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理论,培养掌握草业科学基础理论,具有草业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草业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致力于服务草地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构建美好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普通生态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为主题,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面阐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指导应用于实践。该课程推崇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和方针有效契合,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突显思政育人的效果。

通过努力发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挖掘、发挥普通生态学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价值观培育、塑造融入课程,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思想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法治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培养国家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者,完成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1 课程总体设计

通过普通生态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学基础理论,指导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管理与利用等工作,认识当前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实质,从而辩证地思考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修养,增强生态环境法治意识、伦理道德等,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生态文明”被提及12次,并首次将“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限定词之一,体现出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是生态安全建设的切入点,而草业科学专业是草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主要专业。普通生态学也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可指导建设、管理各类生态系统,提升草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通过寻找与价值观、专业伦理、学习伦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设计运用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一是挖掘和梳理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确立思政融入点,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二是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须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途径以及德育成效评价方法。三是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课件、修改教案、搜寻案例,配套有关课程资源等。四是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通过“教与考”的改革,有效保障育人的效果和课程的教学目标。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生态文明已被写入国策。在课程绪论上应下好功夫,提出生态的“系统观、层次观和综合观”,引导学生认识该课程、了解研究内容和研究手段,定位该课程在生态保护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专业课程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绪论以祁连山生态破坏、甘南草地生态系统退化、会游泳的北极熊为什么会被频频淹死等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从理解生命活动过程的正向和逆向思维入手,分析生境破坏对该区域生物生长、发育的动态影响,让学生意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联性。通过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生态学研究对象与解决人类生存发展问题的关联性,意识到生态学能广泛指导人类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生态问题,科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观,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

在个体生态学部分,研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有机体是生态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了解物种个体与其环境条件或资源的相互关系或相互作用,才可能更深入、更高层次地理解生态学知识。通过分析生态因子(光、热、水、养分、二氧化碳和火)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和主导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以及环境条件对生物形态、生理、生态和行为特征的影响,反过来,生物的生命活动又改造和影响着环境;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恶化、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思政元素“可持续发展”“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是应对当今地球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状况的必经之路。通过资源的可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节约资源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种群是生物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和基本功能单位,探讨种群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及其调节,是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种群生态学强调生物种群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生物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学科之一。通过参与式教学比较分析选择和选择的异同点,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说明在生物保护中应采取的对策。通过种间关系讲解,分析“生命共同体”的生态学特征,解析这部分思政元素的生态学本质,帮助同学们理解“利他行为”和“群体效应”。结合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加深对人体与病毒之间寄生关系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学习医护人员“舍小家、爱大家”的精神。正是因为有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支柱,全国上下党员群众勠力同心、坚守阵地、共克疫情,才能取得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的阶段性抗疫胜利,实现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机融合,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生态系统是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功能单位。认识自然、保护自然,都要以生态系统为切入点展开工作。将国家战略引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对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的培养。同时,从进化的角度理解生态系统的状态和结构;从生态系统平衡原理理解人类干扰影响生态平衡的方式。理论分析步骤如下: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认识全球变化的机理。例如:土壤盐渍化、水华现象、酸雨、气温升高、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下降这几个环境问题之间看似没有关联性,实质上是“氮循环”失衡的表现。课程教学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结合,融入思政元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美丽中国”,教育学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科技水平不同,对自然界的需求不同,对自然界的影响和干扰方式不同,因此会出现不同时期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面的资源和环境危机时代。尊重自然,敬畏生命,按照生态规律办事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展开问题的思路如下:从资源承载力方面分析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分析环境容量问题;参与性讨论——人类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引导同学们思考认识人类面临资源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本质,掌握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切入点。“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从来都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每个人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引导学生将“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共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3 授课方式的创新

该课程采用理论讲解、专题介绍、综述和课堂讨论的方法对重点内容进行讨论。除了传统的理论授课外,通过授课方式的创新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以启发式、案例教学为主,结合草业科学专业的设置,在巩固专业思想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充分,处于破碎化状态,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透彻,也不能很好地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将知识结构化理出逻辑,易于记忆和应用。知识结构图是将讲授内容进行整理,用精简的词语在组织结构图或树状组织结构图中表达,揭示知识体系间的关联性,类似于思维导图的模式。在该课程中引入ProcessOn软件工具。在授课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制作每章授课内容的知识结构图。该图不仅可以加深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促进同学们之间的思想交流。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图,比较不同结构图的合理性,分析各组的优点,掌握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轻松做到查漏补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通过参与式授课,主讲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并及时把握该课程的最新动态,查找当前的一些科学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加入课程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安排4位同学,每人15 min的课堂展示后,教师再进行归纳评价;无论是在哪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随时都可以举手提问,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教师也进行启发式提问。每一次课结束前,都针对下一次课的内容,布置学生需要重点阅读的文献,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是有备而来,使教学更加富有成效。

根据课程中重要的内容,设置辩论题目,从正反两方面安排学生自主查找课程知识点进行辩论,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思政教育意义的认识。例如,选择环境建设问题,如“退耕还林是否有利于环境的发展”,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双方提出各自的观点,从而加深理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改造环境的指导作用。通过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形成宏观思维,提高对当前草地资源管理利用问题的认识能力。

基于草坪建植中的生态过程,草坪养护、管理,边坡防护、生态环境建设,环境污染和环境园林绿化等应用中相关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结合应用性和趣味性进行讲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结合野外实验,采用实例教学的方法完成对草地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

4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通过课程的考核改革,可以有效保障课程的教学效果。要实现课程育人,就要引入思政相关内容的考核机制。普通生态学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期中、期末和实验考核4个环节,在各环节中加入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阶段性小测验(以口试为主)成绩;期中考试采用口试或笔试形式,期末考试采用笔试形式,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两部分。

课程综合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期中成绩和实验成绩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50%、30%、10%和10%。其中,“过程考核”包括出勤、课堂笔记、讨论、团队作业、小论文和实践活动6个环节。团队作业和讨论环节增加对中国传统美德和文化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心得和总结展示部分,通过学生自身思政课程的学习,结合思政元素的分析,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需要多个环节的协同。在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目前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导的局限性愈发明显。自实施教育部“三全育人”项目以来,笔者结合普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从草业科学专业的背景和发展态势出发,剖析了普通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基础、专业背景和课程思政意义,对普通生态学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实践,旨在努力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课程融入将思政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为同类院校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草业思政生态
青海草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2017 年第1 期《草业科学》审稿专家
2015年3月草业科学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