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植物园五洲温室群改造提升规划研究★
2022-10-28王伟菡张钰箫
张 辉,宋 恒,王伟菡,闫 帅,张钰箫
(国家植物园,北京 100093)
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批复在北京设立国家植物园(国函〔2021〕136号),由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植物园构建南、北两个园区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挂牌、统一标准、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1]。2022年4月18日,国家植物园正式挂牌。国家植物园是开展植物迁地保护,兼具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宣传教育、园林园艺展示和休闲游憩等功能的综合性场所,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基地[2]。现收集保护植物1.5万余种(含种以下单位),其中温室群收集种类占总数一半以上,温室群是国家植物园发挥迁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场所。
展览温室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545年世界上第一个植物园在意大利帕多瓦建成,这时展览温室开始成为植物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传承以及植物保护的意识逐渐增强,开始研究和致力于创造更加专业、全面的植物园展览温室。展览温室是在一个人工控制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通过科学的、艺术的布展珍奇植物,供人们游赏的室内空间;同时,也是进行植物收集、栽培和适应性研究以及植物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地,是园艺景观、建筑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是青少年和游客认识自然界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3]。建设高水平的温室群是世界优秀植物园的必备条件,可以为珍稀特色植物提供更好的种质资源收集与迁地保护空间,同时发挥科研、科普的功能,提高植物保育和科学研究水平。
1 现状综合分析
国家植物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脚下,地处华北平原北部暖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规划面积590余hm2,现开放面积约300 hm2。其最主要的温室群是位于北园的西北侧的五洲温室群,研究范围约9 hm2。现状温室群由万生苑温室、低温温室群、科研温室群三大主体建筑(群)及周边绿化构成(见图1),共收集展示植物6 000余种(含种以下单位)。
1.1 万生苑温室
万生苑温室(如图2所示)是国家植物园的第二代展览温室,也是现在开放的主要展览温室,其设计理念为“绿叶对根的回忆”,占地面积为7 000 m2,建筑面积为12 900 m2。曾是北京市迎接建国50周年的重点工程,于1998年3月28日开工建设,2000年1月1日开始接待游人[4]。整体结构为钢结构桁架形式,最大跨度55 m,最高点20 m(室内净高18 m)。现状划分为四个展区:热带雨林展区、四季花园展区、沙生植物展区、兰花凤梨展区,分别展示了不同气候带下的典型植物景观[5]。
1.2 低温温室群
低温温室群为国家植物园第一代展览温室,修建于1986年,占地面积10 000 m2,建筑面积1 900 m2,为徽派建筑设计形式。低温温室冬季最低温度不低于5 ℃,以展示栽培原产亚热带地区的植物为主、展示蝴蝶等世界珍奇昆虫为辅。分为3个独立展室,展室之间有游廊相连,形成三个院落[6]。但因年久失修,现已不具备面向公众开放的条件,自1998年起作为科研温室及办公地点使用,现主要收集、保育暖温带和亚热带植物。
1.3 科研温室群
现状科研温室群修建于2000年,建筑面积6 000 m2,包括沙生及多肉植物、兰花、热带雨林植物、凤梨及蕨类植物等4个独立的温室,保存了3 600种12 000株植物,主要功能为满足植物园温室植物进行繁育、生产及科研实验的需求,同时服务展览温室满足植物换展、轮休的需求。
1.4 小结
国家植物园现状温室群建设年代久远,低温温室群建成已超过30 a,万生苑温室建成已超过20 a。大部分设备设施及管道已达到使用周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展览空间饱和且植物生长空间不足,游人路线难以满足大客流,不利于运营管理,室外景观以绿化为主,缺少景观。整个温室区域,尤其是展览温室区域应重新规划改造提升,以满足新挂牌的国家植物园的需求。
2 目标定位与理念原则
2.1 目标定位
对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现状温室群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规划:改造提升原有一、二代展览温室,同时新建一个展览温室以弥补现有植物生长空间的不足,同步更新科研温室群的布局规划,以满足新展览温室的储备和科研需求。对温室建筑群周边绿化统一设计,打造符合国际形象的温室入口广场及接待交流室外景观。五洲温室群建筑造型新颖,设备先进,体现节能环保的要求,能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展览温室内营造适合五大洲各种气候型植物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展现出植物种类丰富,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新奇性。景观特色鲜明,融合科学性、艺术性与地域文化。配套设施完备,信息化系统先进、实用,满足游客游览及运营、接待和服务的需求。五洲温室群规划收集展示的植物种类将达到2万种以上(含种以下单位),成为特色鲜明、种类丰富、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温室群区域。
2.2 规划理念
充分体现中国作为世界园林之母的特质,突出国家植物园功能,完善迁地保护功能、加强科学研究、丰富科普宣传、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展示及服务水平、拓展国际交流,整合资源,规划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时统筹全域的温室群景观。
2.3 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与环境资源,建设改造适宜的温室建筑群。尊重现场,保留和保护现场古树,尽量利用现有地形和大树,成为温室群景观的一部分。
2)统筹考虑:新建展览温室的风格与现有的万生苑展览温室风格相和谐,进行统筹设计,其他配套设施可根据需要进行改扩建,统一考虑票务管理、景区划分、服务位置、游览路线等问题。
3)功能适用:充分考虑游览、展览、服务的功能需要,建设适用的温室。温室环境要适当,能满足不同植物对温度、湿度、光照、水分等环境条件的需求[7]。
4)科学美观:做到地栽与盆栽结合,平面布置与立体布置结合,植物与山石、水景融合,固定展览与临时展览相结合。以优美的环境吸引游人,并为游客提供优美的游览空间、活泼的科普形式和丰富的科普内容。
5)经济环保:运用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材料,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资源,同时兼顾后期管理与维护的经济性与便利性。
3 空间结构与布局
3.1 规划结构
遵循五洲温室群的功能结构和运营要求,结合现状资源和周边景观,规划结构为“一心联动三馆、一室支撑全域”(见图3)。新建展览温室、万生苑温室、低温温室群、引种生产温室群与室外景观空间共同组成新的温室群区域。
“一心”是以国际友谊林和休闲仪式草坪为主要景观的生态交往核心。是三个展览温室围合的绿化空间,承担国际交流、门面展示、游憩互动功能。
“三馆”是新建展览温室、万生苑温室、低温温室群三大展览温室,结合其功能分别定位为“五洲馆”“中国馆”“生态馆”,承担室内植物展示功能。
“一室”是引种生产温室群,承担科研与植物储备功能,是全域的支撑与后备力量。
3.2 功能分区与建筑景观布局
根据规划结构将五洲温室群规划为“展览温室区”“科研支撑区”及“室外景观区”三大功能区域。同时合理布局每个功能分区内的建筑及景观(见图4)。
3.3 展览温室区规划
温室群定位收集五大洲涵盖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各种气候类型的植物,通过科学和艺术的配置,向公众展示国家植物园在植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8],传播植物知识,宣传植物文化。展览温室区为五洲温室群的主体,包含三个主体建筑(群)及服务大厅、连廊等配套建筑,对植物分区域收集展示做出了合理的布局规划(见图5)。
1)新建展览温室:定位“五洲馆”,外形设计为连绵起伏的山峦,寓意建筑隐于山林,与背景西山、周边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收集世界五大洲特色植物,每一个大洲选择一个特色气候类型进行植物展示。主要分为六大展区,包括一处热带展区:展示热带棕榈、奇花异果、热带兰;三处温带展区:分别展示欧洲地中海植物、澳洲东南海岸植物、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等地区植物;两处其他气候植物展区:美洲干旱展区展示美洲沙生植物;高山植物展区展示世界高原植物。
2)万生苑温室:定位“中国馆”。改造提升后的万生苑温室内部重新布局规划,用以收集中国特色植物。由于北京地理区位特点,我国西北、东北、中部地区植物基本可以在国家植物园露地越冬,温室内由我国南方特色植物结合生境展示。主要规划有三处固定展区:中国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展区;西南阴生植物展区;华南地区开花植物展区;以及一处临时展区:位于万生苑温室入口大厅,用以展示中国濒危植物、中国特色亚热带花卉等。
3)低温温室群:定位“生态馆”。围绕绿色生态、珍稀昆虫与家庭园艺进行展示,展区规划为:食虫植物展区;昆虫展区;生态体验区。
4)服务大厅:作为展览温室建筑群的配套建筑,位于温室群入口景观广场北侧、万生苑温室外东南角。采用生态自然的建筑立面与绿化屋顶,建筑形象融于外部环境。作为辅助各展览温室的票务售卖、后勤存储、纪念品售卖等功能,与温室植物展览区域独立分开,最大限度保护温室植物的生长环境。
5)连廊:新建连廊由万生苑温室西北侧夹层作为起点,连接万生苑温室与新建展览温室,途经室外西北植物展园,可漫步至室外五洲景观广场。连廊串联室内外空间,在连廊上可远眺生态雨虹示范花园和国际友谊林区,视野丰富,提高了游览趣味性,同时也分流了室外游览路线的游客,缓解园路压力。
3.4 科研支撑区规划
科研支撑区位于区域西南侧,紧临国家植物园次干道,为满足展览温室展示植物引种和生产的需求,保障植物园展览温室的正常运营及相关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对现状科研温室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建5 000 m2科研温室为新建展览温室提供储备空间,统一规划建设为引种生产温室,包含植物培育室、分子实验室、各种类植物生长储备室等。
3.5 室外景观区规划
室外景观区以生态、科普、休闲为主题,打造多功能体验空间,紧密联系多个温室建筑,形成完整的温室群景观。以自然弧线为主要设计形式,引导游客的同时,保持视觉和空间的自由度,响应大自然的原始形态,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现状古树。合理布局区域内室外空间,设计满足入口迎宾、休闲集散等功能的景观广场;满足国际交往需求的纪念林和仪式草坪;配套展示专类园、生态雨虹示范花园、儿童体验园等特色科普互动景观,丰富区域活力。
1)入口景观广场:位于万生苑温室和低温温室之间,同园区主干道相连,作为五洲温室群的门面,是游客进入温室区域的第一印象,承担着展示国际形象的重要职责。设计入口标识和精巧的植物景观,合理布局游线,扩大集散空间,缓解游客滞留情况与人流拥挤的压力。
2)五洲景观广场:位于万生苑与新温室之间,满足游客停留、休闲的需求。南北两侧绿地设置草坡台阶,中心区域成为展示台,以小高差和下沉式休闲中心来丰富、完善温室群的娱乐、休闲的功能。该区域可以进行临时花展摆放,室外活动开幕式、演出、艺术展览等(见图6)。
3)国际友谊林、休闲仪式草坪:位于新温室南侧绿地。五洲温室群作为国家植物园的重要门面之一,承担着国际交流的功能,是举行中国特色庄园外交、传播中国传统植物文化的最佳场所。国际友谊林遍植各国友谊树木,草坪上可举行各种交流仪式和休闲活动,展示中国植物文化和国家植物园科研成果。
4)生态雨虹示范花园:位于入口广场西侧。以局部水面和旱溪为主要景观,配以自然式的景观置石与湿生植物,打造一个微型雨水花园。将海绵城市的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储存夏季多余的雨水缓解园区夏季洪涝压力,同时也是生态科普体验场所。
5)西北植物展园:位于区域北侧,万生苑温室西侧。露地栽培收集展示我国陕西、青海、新疆等省(区)特色植物。与万生苑温室内西南、华南植物展区共同体现“中国馆”的规划定位,在展园北侧结合岩石园栽植形式,展现西北地区自然山石地貌和植物景观融合之美。
6)儿童探索园:位于低温温室南侧。体现中国儿童自然文化教育理念,发掘探索乐趣,同时突出关于植物的互动与学习。通过引导儿童探索、游戏,寓教于乐,向下一代传承生态保护意识、科学探索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4 结语
国家植物园的诞生是我国向生态文明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我国对植物科研与科普的重视。本文放眼时代背景、置身专业知识领域为国家植物园温室群建设提出合理的布局规划,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为下一步区域内各展馆、绿化景观的改造提升设计方案把握总体方向,提供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