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策略研究
——基于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考察

2022-10-28刘亚娟

关键词:生计易地农户

刘亚娟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公共管理教研部,广西 南宁 530021

在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1]。在此之前的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包括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因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使之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于脱贫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脱贫县而言,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3]。易地搬迁是一项难度大、工作链条长的系统工程,涉及搬迁群众生计保障与后续发展全过程[4],且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搬迁规模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搬入了新家园[5]。其二,集中安置占比高。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的贵州,共计188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超过95%是通过城镇化集中安置的[6]。广西71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中,有67万人在城镇得到安置,城镇安置率为94%[7]。其三,生活生产方式变迁较大。搬迁前不少农户生活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信息较为封闭的偏远山区,主要依赖粗放型农牧业生计模式存活。搬迁后安置区的硬件设施按照城镇社区指标进行规划建设,现代化程度较高,需要易地搬迁农户在生活生产方式上发挥能动性,主动适应新环境。基于此,本研究选择少数民族居住较为密集的广西、云南的部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调查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后续生计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变化情况,以期找到开展后续帮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现状

易地搬迁具有政策主导性。在政策支持下,易地搬迁农户迁入政府规划的集中安置区开始新生活。显而易见,易地搬迁不是简单的空间居住区域的转移,而是一项牵涉搬迁群众生活生产诸多方面的综合性工程。

针对易地搬迁农户“搬得出”目标实现后的扶持策略研究主要有以下视角。其一,易地搬迁农户后续生计发展研究。依托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易地搬迁农户后续生计发展是学界的共识,同时还有学者指出:易地搬迁应构建多元贫困治理主体[8],人、地、境、文化并移[9];开展技能培训,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10],提升农户内生动力[11];强化资金投入和基层治理[12],有效提升就业帮扶效率,切实保障搬迁群众权益;健全安置社区治理体系[13],关注搬迁户健康状况,了解搬迁户多样化需求[14],以高效能治理推动易地搬迁农户后续生计可持续发展。其二,易地搬迁政策及其执行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的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对于解决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具有根本支撑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移民搬迁中存在的“非结构性制约”削弱了扶贫政策执行的预期效果[15],主张建立反馈机制,提升政策执行能力,优化政策实践环境[16],尽可能减少政策执行中的目标偏差现象。其三,易地搬迁工作机制研究。有学者主张多部门协同[17],构筑多元互动的工作推进网络[18],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要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19],构建生计接续机制,保证贫困户“搬得出、能致富、好融入”[20]。其四,易地搬迁农户社会适应性研究。学界的共识是部分易地搬迁农户搬迁后在文化、经济、身份角色转换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且适应性较差,因此有学者建议分类施策、配套公共服务建设[21],推动社会文化融入[22],以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提升搬迁农户的社会适应能力[23],并同步推进就地安置与劳务输出工作,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加快融入城镇社区[24]。

国外研究中与我国易地搬迁较为相似的研究主题是移民搬迁,该类研究侧重从经济和生态等角度展开,强调可持续生计能力建设、社会吸纳和文化适应。其中,值得借鉴的主要有以下两个视角:其一,生计能力建设研究。钱伯斯(Chambers)和肯威(Conway)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可持续生计理论,把能力作为重要因素引入分析框架,指出可持续生计包括能力、储备资产、资源、需求权、享有权和行为活动诸要素[25]。英国国际发展机构(DFID)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开发出后来被广泛应用的可持续生计(SLA)模型[26]。其二,社会吸纳和文化适应研究。人力资本归因论指出,搬迁移民后续发展中的社会融入是新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能力的获得过程[27],且与个体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关系[28]。社会资本归因论认为,移民的社会资本与社会网络对其融入新生活有支持作用[29]。制度归因论强调制度政策(社会保障与救助、子女教育等)对移民后续发展的影响[30]。

自2016年以来,围绕易地搬迁的研究大幅增长,具体来看,普遍性问题研究多,民族地区特殊问题研究少;经济视角研究多,政治、社会、民族、管理等视角研究少。据此,本研究拟从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视角展开后续扶持研究。

二、调研区域的选择依据和主要调研内容

(一)调研区域的选择依据

从区域分布看,民族地区是《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涉及的重点区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内需要搬迁的农村人口占72%[31],而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32]有11个在民族地区(1)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西藏区、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对照分县名单,除了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其余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均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总体来说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相对落后,且语言、风俗各异,这些都容易导致民族地区易地搬迁农户在融入城镇社区时面临更加复杂的潜在障碍。本研究选择调研区域时重点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要处于《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中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二是属于易地搬迁人口数量较大的区域;三是要属于民族聚居区。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还需要考虑调研区域的可进入性。基于以上诸方面考虑,本研究最终选取广西、云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的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调研,具体见表1。本研究的调研主要采用问卷填答的方式,同时辅之以深度访谈。

表1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调研情况一览表

(二)主要调研内容

除了人口学基本特征,调研对象对生计资本及生计环境的感知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生计资本能够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生活生产的改善状况,其指标设计借鉴目前学界使用较为广泛的SLA模型,即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5个维度衡量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环境能够反映国家政策对易地搬迁农户生存环境的硬件设施建设帮扶情况,设计其指标时考虑到我国强力支持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这一突出特点,本研究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对其进行调查。据此,笔者将调查问卷中的生计资本和生活环境列为一级指标,将生计资本中包含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5种资本类型及生计环境中包含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列为二级指标。在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之后,笔者在每项二级指标下设立若干个三级指标,而三级指标中既包括定性指标也包括定量指标。三级指标的选取遵循科学性、简便性、可获得性的原则。各测量指标包含的具体内涵如下:

1.自然资本

自然资本是指易地搬迁农户拥有的自然资源存量,包括耕地、林地等,它是易地搬迁农户进行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其中耕地资源是易地搬迁农户最重要的自然资本,并且易地搬迁农户对于耕地资源的依赖性普遍很强。从安置区到耕种田地的距离可以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生产的便利程度。

2.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易地搬迁农户维持生计所需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工具等,其反映的是易地搬迁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本研究将物质资本设定为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房屋置换情况,主要是考虑到易地搬迁农户的宅基地可以被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的潜在物质资本。第二个指标是易地搬迁农户家庭拥有交通工具种类情况,这一指标是易地搬迁农户生活生产水平的反映。

3.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和健康状况,其有利于推动易地搬迁农户追求不同的生计策略,从而达到生计可持续的目标。本研究将人力资本细化为人均劳动力负担情况、人均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成员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这3个指标。劳动力负担情况用于反映家庭整体劳动力的存量,即负担系数越高,劳动力所需抚养的人口越多。人均受教育年限能反映家庭人口受教育文化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指标,人均受教育程度越高,表明其投入越大。家庭成员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这一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劳动技能的获得性。

4.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主要指易地搬迁农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可以支配或者能够筹措到的资金,主要包括易地搬迁农户自身的现金收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等。本研究采用易地搬迁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和是否有过贷款情况这两个指标来衡量金融资本。其中,人均现金收入能够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现金流入的流量状况,是否有过贷款可以反映易地搬迁农户从外部获得资金的支持情况。

5.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易地搬迁农户在追求生计目标的过程中能依赖的社会资源,主要包括个人构建的社会网络和加入的组织网络。本研究通过设置以下4个指标对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资本进行衡量:第一个指标是家庭中是否有人是中共党员。第二个指标是家庭中是否有人担任村干部(包括曾经担任)。第三个指标是近亲属是否有人是国家公职人员。第四个指标是本人或家庭成员是否参加过经济合作组织。设置第一和第二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家庭与党组织和村组织的关系。第三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家庭与国家机关联系的紧密程度。第四个指标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与村经济组织的关系,是否参与了这些组织对其获取生产经营的资金、技术、市场渠道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能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硬件工程设施。本研究主要突出生活性基础设施,设置3个指标进行衡量:第一个指标是安置区周边交通道路是否顺畅;第二个指标是安置区水、电、气等能否正常使用;第三个指标是安置房的配套设施能否正常使用。第一个指标主要反映易地搬迁农户所在环境的便捷程度,后两个指标则反映易地搬迁农户迁入安置区以后的生活条件改善情况。

7.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是指通过公共资源投入而满足易地搬迁农户各种社会活动需要所提供的服务,例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等。本研究主要通过4个指标来测量公共服务:第一个指标是安置区到小学的距离,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年幼子女受教育的便利程度;第二个指标是安置区附近有无农贸市场,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的生活便利程度;第三个指标是安置区是否有便民服务机构,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办理行政事务的便利程度;第四个指标是安置区到耕种田地是否有公共交通设施,主要是为了反映易地搬迁农户的生产及生活便利程度。

三、调研区域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现状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2)“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举措之一,备受国家重视。在完成“搬得出”任务后,易地搬迁农户顺利融入城镇社区成为落实“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环节。为此,各地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如此一来,易地搬迁农户在相关政策的帮扶下不但提升了生计资本,改善了生存环境,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强了融入城镇社区、开启新生活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受自身生活习俗和社会认知等影响,易地搬迁农户要真正融入城镇社区还需要一个过程,无论是生活方式、生产规则还是社会关系,都可能会制约其融入城镇社区的进程。

(一)调研区域促进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举措

1.出台扶持政策

广西于2019年12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提出包括强化教育保障、强化医疗保障、强化社会保障、强化社区服务、强化产业扶持、强化就业帮扶在内的十项重点任务[33]。对于易地搬迁农户子女受教育问题,该意见明确规定,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做好转学衔接工作,让易地搬迁农户的适龄子女在迁入地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并继续享受相关补助政策。在医疗保障方面,该意见规定,合理配套建设安置区医疗机构,城镇安置区可以参照乡村卫生室标准建成一个或多个卫生室,也可根据人口规模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

云南2020年3月印发《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工作方案》,明确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中的搬迁户户籍迁移管理、房屋产权管理、物业管理、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产业就业帮扶等11个重点工作40项措施要求,形成了权责明晰的责任分工体系[34]。2022年1月,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省乡村振兴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的若干政策措施》,从就业帮扶、产业培育、社会融入、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17项政策举措,支持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扶持;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质量,扩大就地就近就业规模,加快安置区与迁入地融合发展[35]。

2.规划产业项目

以产业带动易地搬迁农户实现就业是效果显著的脱贫举措,本研究所调研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都建设了多种类型的产业项目或者扶贫车间。如百色市田阳区老乡家园是广西易地搬迁示范项目和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该项目位于田阳城区主干道旁边,北靠高铁站,南临农贸批发市场,东连物流园及农民工创业园,西接规划建设中的商贸物流城,交通出行便利,周边产业密集,用工企业众多,产业发展潜力大;项目占地约170公顷,总投资约15.66亿元,其中三期是田阳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建设安置住房32栋,安置3 488户13 999人[36];项目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派出了专门就业帮扶工作队,开展帮扶专项行动,对有就业意愿和培训兴趣的搬迁劳动力进行全覆盖培训(3)数据来自调研访谈,访谈时间:2021年1月15日,访谈地点:广西百色田阳区老乡家园社区农事城办服务中心,访谈对象:田阳区农事城办管理服务办公室Y某。。

在云南,马关县在南山产业园区搬迁安置区附近集中流转土地近30公顷,带动农户100余户发展巴西菇等蔬菜产业;西畴县在街镇集中安置区依托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泡花刺绣”,在兴街镇新兴社区发挥刺绣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搬迁妇女参加刺绣品制作;砚山县则建成9个集中养殖区,养殖牲畜500余头(只),发展经济林果种植近270公顷(4)数据来自调研访谈,访谈时间:2021年5月12日,访谈地点: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楼会议室,访谈对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处易地扶贫科Z某。。

3.落实就近就业

广西通过发展产业,逐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截至2021年11月30日,广西已完成总投资8.37亿元,主要用于解决易地搬迁农户就业创业难题,2021年全年共举办易地搬迁安置区专场招聘会218场,3 465家企业提供67.88万个岗位,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53万人;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共有418家,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16.39万搬迁户中,已实现就业35.41万人[37]。如广西天等县在其易地搬迁重点工程项目龙岩社区建设了“扶贫车间示范街”,共引进了17家“扶贫车间”,可提供就业岗位1 100人以上,吸纳脱贫户就业600人以上;此外,天等县还在距离安置区约5公里的地方,配套建设了返乡创业园区和德青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泥水泥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可提供就业岗位2 783个,满足了大部分易地搬迁农户的就业需要[38]。

“十三五”期间,云南建成集中安置区2 832个,其中3 000人以上安置区33个[35]。针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搬迁农户家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采取推荐周边企业、引进扶贫车间等方式,就地就近转移1 200余人;同时,还在安置区设立了保洁员公益性岗位,安排了50余名特困人员就业(5)数据来自调研访谈,访谈时间:2021年5月12日,访谈地点: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楼会议室,访谈对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处易地扶贫科Z某。。

(二)调研区域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成效

1.生计资本明显提升

调研发现,易地搬迁农户生计资本明显提升,尤其是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两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就人力资本来看,在国家相关帮扶政策的强力支持下,易地搬迁农户家庭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范围实现全覆盖,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通过技能培训成长为能够从事现代化生产活动的新型技术工人。同时,易地搬迁农户中体弱多病者在社区医院的长期规范治疗下健康状况持续向好。就金融资本来看,政府创设的“就业创业服务站”“扶贫车间”“劳务输出工作平台”等拓宽了易地搬迁农户的就业渠道。如位于云南马关县南山产业园区的幸福社区,是依托国家扶贫政策建立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为落实就近就地解决易地搬迁农户的就业,当地政府流转园区周边土地20公顷,采取“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组织102户易地搬迁农户发展巴西菇等蔬菜产业,2019年实现收入300余万元;同时,马关县积极引进务工中介企业,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用工企业的协调联系,及时发布各类招工信息,针对用工需求组织开展电工、建筑、家政等技能培训10余期,实现县外转移务工1 3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5 000余万元(6)该安置区易地搬迁农户的就业情况等详细介绍来源于社区工作服务站的宣传册。。而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临近县城的新民社区,当地政府则通过资产、入股分红提高易地搬迁农户收入,通过商铺和门面对外招租,搬迁户每户可享受10%租金分红,部分以小额信贷委托经营分红每年不低于8%的分红,确保了易地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7)数据来自调研访谈,访谈时间:2021年7月21日,访谈地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新民社区六一安置点,访谈对象:新民社区居委会L某。。

2.生存环境显著改善

第一,基础设施完备,增强了易地搬迁农户的安全感。如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易地搬迁安置区新成立的新民社区所辖六一安置点,主要建设内容为25栋建筑及相应配套基础设施,包括住宅、幼儿园、综合服务用房、广场等公共配套设施,其中12栋为6层纯住宅楼,10栋为沿街且带有2层商铺4层住宅的商业住宅楼,另有1栋5层的商业综合楼、1栋综合服务用房和1栋2层的幼儿园(8)调研中现场实际观察所见。。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住宅楼由4种户型组成,分别是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110平方米,其中50平方米户型有156户,75平方米户型有88户,100平方米户型有86户,110平方米户型有174户;整个工程结构体系为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云南西畴县在“十三五”期间为易地搬迁农户建成安置住房1 025套81 604平方米,水、电、路、网络等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道路通畅率、通水率、通电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100%(9)数据来自西畴县发展和改革局的内部汇报材料。。第二,公共服务便民,更能满足易地搬迁农户日常生活需要。以云南马关县幸福社区为例:一是配置了规范化卫生室、幼儿园、小学,切实保障易地搬迁农户的卫生健康和教育。二是配套建设了警务室、便民超市、文化书屋等公共服务项目,开通了公交车运营专线,切实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警务服务、日常生活服务、文化服务和出行服务。三是成立业主委员会并从易地搬迁农户代表中推选出20个楼栋长,强化对易地搬迁安置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3.融入城镇社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

按照相关政策,易地搬迁农户迁入安置区后,政府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而且通过颁发产权证对其在安置区居住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确认。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易地搬迁农户的安居之所,更容易使其在心理上将安置社区视为物质财富的集聚地和精神生活的活动场。易地搬迁农户普遍认为,与搬迁前的住所相比,迁入安置区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10)“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底气。另外,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容易促使易地搬迁农户主动提升自身能力。迁入安置区生活,意味着能够享受更便利的交通,能够更便捷地进入中心城镇或者市区,在客观上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观摩、学习并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促使其主动学习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所要具备的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进而提高其适应现代化生活生产的能力。

(三)调研区域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面临的困境

1.不适应迁入地的生活方式

易地搬迁农户搬迁前经历的基本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搬迁到安置区生活后,以前的生活模式难以延续,比如日常食材大部分要在市场上购买。部分易地搬迁农户不理解安置区的住户需要缴纳物业费这一规定,甚至对此存在抵触情绪。笔者调研的几个安置小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易地搬迁农户欠缴物业费现象,物业公司因为受到收费压力的影响,转而降低服务标准。如此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有些易地搬迁农户拖欠物业费,物业公司出于无奈降低服务标准,这势必降低易地搬迁农户对安置区的满意度,会影响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进程。

2.不适应迁入地的生产规则

易地搬迁农户搬迁前基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习惯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如果天气不好,基本不安排生产活动,而农闲时如果没有选择外出务工,日常生产活动则比较闲散。搬迁至集中安置区居住以后,在就业帮扶政策支持下,相关部门想方设法落实每户至少1人就业。然而,由于适应新的生产规则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易地搬迁农户在融入社区生产活动时容易遭遇一些障碍。比如某县曾经专门组织过300名易地搬迁人员到县城集中安置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工作,1个月后只剩下30名易地搬迁人员。这些易地搬迁员工因为不适应作息时间与企业管理者产生了矛盾,直接导致就业失败。另外,为帮助易地搬迁农户尽早实现身份和角色的转换,该县还特意带领易地搬迁农户家庭中有就业意向的成员去对口援建的地区考察学习,让他们切身体会现代企业工作模式,如此才使局面得以扭转[39]。

3.不适应迁入地的公共生活

易地搬迁农户在迁出前往往独家独户居住,而且在山区生活的易地搬迁农户大多都分散居住,房屋周边就是自家的承包地或是林地。原有的生活生产布局在客观上容易导致部分搬迁农户缺乏或者忽略“公共”这一概念,迁入集中安置区以后,短时间内他们往往难以对安置区建设的公共设施产生维护意识,也未能意识到自身一些不太好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不便甚至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调研中,笔者就遇到个别易地搬迁农户从楼上往外抛撒废弃物的现象。此外,有些易地搬迁农户还会在靠近自家安置房的公共空地上栽种蔬菜,一些运动器械也被个别易地搬迁农户用来晾晒衣服或是被褥。在与社区工作人员的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这些涉及公共区域或是公共设施的使用权问题往往容易引发邻里矛盾。

4.社会关系的重塑需要一个过程

易地搬迁意味着要搬离原来的居住地,由此也给易地搬迁农户的社会交往带来一些变化。一方面,部分易地搬迁农户和迁出地邻居受远距离空间的影响,彼此之间互动的频次逐渐减少,加上生活生产方式的转变,彼此之间在沟通上容易出现分歧,感情也随之呈现出渐行渐远的趋向。另一方面,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受时间、精力以及个人追求等诸多因素影响,新的社会关系重塑尚需时日。调研中,笔者了解到,云南西畴县新兴社区一位女工对于目前的生产生活情况较为满足,提到自己的日常安排时,她说:“因为是计件工资,每天好早就起床,吃过早饭,带上午饭,一直就在车间干活。这样就能够多挣些钱。孩子们都要成家了,要多挣些钱。晚上回去要干家务,忙完就睡了,也没有多少时间去跟(安置区的)邻居交朋友,有时候碰上了就是打个招呼,邻里关系不像原来村子里的邻居那么熟悉。”(11)访谈时间:2021年5月13日;访谈地点: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新兴社区兴旺电子制造车间;访谈对象:车间务工人员Z某。

5.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

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自主创业的易地搬迁农户不熟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主要表现在:其一,对产品的销售环节缺乏前瞻性思考。比如,有的易地搬迁农户因为没有充分掌握销售市场信息,仅凭表面现象评估市场而导致其农产品滞销,有的搬迁农户则因为对消费群体的定位出现偏差而使农产品积压,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收益损失。其二,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产品全过程追溯的市场竞争意识,有些本身别具特色的农产品甚至因为没有形成品牌而被贴上其他同类品牌产品的标牌。更有甚者,因为不具有辨识度,本来是品质较好的农产品,却被压低成普通农产品的价格销售,最终难以达到预期收益。如此一来,依靠产业带动易地搬迁农户致富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由于经济收益预期未能实现,直接影响了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积极性。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易地搬迁农户后续扶持对策

目前,促使易地搬迁农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稳定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是后续帮扶的重点工作。易地搬迁农户主动融入城镇社区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协同引导。

(一)制定邻里互促共进规章制度,依靠集体力量推动易地搬迁农户尽快调整日常生活方式

在搬迁到集中安置区以后,个体认知及社会交往的差异导致易地搬迁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速度不一样,但因为有相似的搬迁背景和生活规则,彼此之间还是比较容易达成共识的。据此,可以制定一些邻里互促共进的规章制度,比如以楼栋为单位,按照房号制作成表格张贴于各单元内部公共区域。居住于同一楼栋的住户发现邻居中有不符合现代城市生活规则的言行,可以采取在房号后面的空格处张贴相应警示标识的方式友好提醒。而且,可以以楼栋为单位展开评比,对生活习性融入效果好的楼栋进行表彰。此举意在推动易地搬迁农户生活习性转变的同时,通过频繁的友好互动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二)培养易地搬迁致富“领头雁”,形成一支带领易地搬迁农户稳步致富的生力军,增强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自信心

2021年9月27—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作了题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专题讲话,明确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要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40]。这里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者人才等各类人才。其中,农村实用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振兴的主要培养对象。依托人才振兴契机,重点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队伍,通过传帮带引领搬迁农户整体向好发展,能够有效增强易地搬迁农户在城镇社区生活的自信心。

(三)用活对口帮扶协作机制,逐步将易地搬迁农户培养成为讲科学、守规则、敢创新的新型产业工人

用活对口帮扶协作机制,是指借助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理念更科学、科学技术有创新、金融市场更活跃,促使欠发达地区由“接收输血式发展”逐渐转向“自我造血式发展”。第一,争取对口帮扶省份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产业园区进行运营指导和业务培训。利用对口帮扶契机,实现先进理念、高端人才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优势互补,尤其是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处于高位地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借帮扶省份发展领先之东风,推动易地搬迁农户突破陈规,开创产业选择更加科学、业务技术日益精进的良好局面,促使易地搬迁农户能够适应现代化产业园区的更多工作岗位。第二,为易地搬迁农户争取到对口帮扶省份交流、工作的机会,为其提供就业渠道和平台。在迁入集中安置区之前,易地搬迁农户大多居住在偏远地区,接触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的机会少。迁入集中安置区后,他们逐渐脱离了原来的农业生产活动,维持生计是摆在他们面前的头等大事。因为缺乏相应的技术或技能,可供他们选择的岗位并不多。因此,利用好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为易地搬迁农户提供更多开阔视野的机会,容易对其人生定位、人生追求和人生发展等产生正向影响,进而加快其融入城镇社区的速度。

(四)打造民族品牌产业,增强易地搬迁农户的归属感

第一,挖掘民族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独特的地势地貌、民居风格等,打造特色鲜明的民族旅游项目。民族节日特色鲜明,绚丽多彩,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盘王节、苗族的龙舟节等,可将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元素挖掘出来,用于集中安置区组织的“民族节日大家乐”等活动中。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在集中安置区组织开展实景演出,吸纳易地搬迁农户充当群众演员。如此一来,既可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推动其尽快融入城镇社区现代生活,又能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1]。第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结合易地搬迁农户的相关文化背景,对其原有的一些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创新和发展。比如瑶族妇女有将油茶茶籽压榨之后的油渣用来洗头的传统,可以专门针对油料残渣进行深加工,将其打造成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提高油茶的经济效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结 语

本文以广西、云南两个省级行政区域的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考察对象,实地调查了调研所在地相关部门为促进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所采取的多种措施及其成效。在多方努力下,调研区域易地搬迁农户的生计资本明显提升,生存环境显著改善,融入城镇社区的主观能动性也逐渐增强。然而,易地搬迁农户要完全融入城镇社区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境。因此,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区、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协同引导,最终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

当前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窗口期,本文的研究仅从易地搬迁农户融入城镇社区的视角探讨后续扶持策略。实际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还可以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视角进行系统性研究,也可以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开展更为宏观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生计易地农户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