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新模式的构建

2022-10-28杨惠珍

上海商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商业银行资产

杨惠珍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发展直接关联的是我国市场各领域的资金流动。倘若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余额持续低位,即较大程度上意味着市场的繁荣,各行各业处在良性共生状态,而负责调控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人民银行也更容易施策,使市场向稳向荣。反之,不良资产余额明显走高,其对应的局面就往往是负面的,比如会出现社会信用体系崩塌等相关问题。

二、数字化转型概述

1.数字化背景概述

相对于其他发展渠道的投入产出情况而言,互联网的开发见效快、成本低,所营造的数字化环境能覆盖行业内的业务,工具性强。以本文的银行主体为角度来看,其进行数字化转型,受益的方面有:线上吸引注册用户、业务高便捷性操作、数据实时形成及采集等等。总之,互联网技术所支持打造出的数字化环境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其特点,即“跨越”。它使银行向内可跨业务、跨管理,向外可跨行业、跨客户。

2.数字化转型视阈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不良资产是资产的派生物。一些不良资产是由于企业达到了一定困境所形成的。通俗地解释不良资产,即已然被判定为坏账的资产。当该资产的持有主体是商业银行时,其所指的坏账现象为,贷款借贷者欠缺归还本息的能力,不能够如预期履约。这些商业银行把债权实现视作一个指标,细分出五个等级,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前两个等级被认定为正常资产,后三个等级就是对应的不良资产。现今,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不良资产率呈上升趋势,不良资产已发展为众多商业银行运营中的“一根刺”,这一点在下图中可见一斑。如图1,我国商业银行2014—2022年第一季度的不良资产余额情况,到2022年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居然升到了29123亿元人民币。其数据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正不得不承受着不良贷款走高的风险。可见,怎样安全、高效率地处置这些不良资产,已然是各家商业银行不容回避的问题,其向数字化方向进行求索,有合理的主观动机。

图1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走势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1.创新可使不良资产有机会演化为正常资产,甚至使银行持续收益

例如,在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上,若选择了债券股权处理路径,那么在外界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助力下,商业银行原本的不良资产就自然地化债权为股权,而原借贷公司也能受益于企业并购或者股权交换及转让,得到现代治理逻辑的帮助,推动其内部资产结构升级。

2.创新可使资产市场的竞争趋于理性,表现为和谐的繁荣

不良资产余额的走高,印证了其不良资产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不易调控。倘若不良资产市场始终表现为这样的状态,就会驱动越来越多非理性的报价竞争。这其实能够促使其相应的处置模式加速创新,但也有不利于该市场和谐的一面。因此就需要商业银行推出更为新颖、高效的处置模式,以维持该市场竞争局面的理性。

案例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呈现出了新的形态。在模式创新方面,以下案例中的银行选择了数字化方向,且颇有成绩,创新情况如下:

(1)某地银行数字化发展情况。该银行在全行范围内做了数字化顶层设计,着力改变业务流程断点、数据分散、系统因部门分裂等问题。其利用三年时间,赋能内部数字化建设,取得以下显见成果:其一,在数据支撑下,政银企信息交流畅通,再无“信息孤岛”。其数据支撑工具为“金服云”主题数据库,做到了对各个信息主体权益的深度保护;在此基础上还有赖于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模型做到了数据价值纵向挖掘、利用。其二,在技术支撑下,政银企合作模式更新,能够围绕着“快服贷”“纾困贷”等产品按需、按计划精准对标借贷企业的痛点。其间,技术平台可跟踪借贷企业情况,而借贷企业成本也大幅降低,其对应的产生不良资产的因素就更可控。其三,在开放思路支撑下,数字化普惠生态圈获得构建。这不仅使该银行进行业务对接的渠道变得广泛、开放,也使其技术平台功能、数据采集机制变得开放。

(2)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自2021年起,该行打响了新一轮五年计划战役。其各项战略规划都绕不开一个关键方向——数字化转型。其至2022年上半年截止,从转型所收获的成果中,有一项尤为亮眼:不良贷款率1.15%,并且是比年初降低0.1个百分点。这一成果得益于以下实践:其一,数字化底层建设。该银行自2000年就有预见性地提出“科技兴行”口号,力图以科技支撑全行数据的大集中;其在接下来的年份中持续进行数字化底层奠基,推平台、建成集团化流程、嵌套市场化激励机制,还协同了SA(系统分析师)、BA(业务分析师)双机制,以进行带有绿色生态特点的逻辑运作。由此,该行逐步建设和准备好了诸如金服云、兴财资、钱大掌柜等高科技开放平台,有了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赋能场景。这使得银行与万千客户的互联更为紧密,其对不良资产处置的数据支撑也更有力。其二,调整科技背景人员占比。该行充分尊重战略规划,力图以三年为期限,把科技人才比例提升到7%,后续也还会继续大力引进该类人才。由此,其数字化业务的开发、运营能力得到彰显,不良资产处置水平也一路上升。

过去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模式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不良资产需要不同的处置渠道和方法。但由案例可见,相应的数字化转型并非言之凿凿般简单,而需商业银行充分认知对应的数字化现状,对标自身的不良资产处置需求,合理地、层层推进地去推动相应的平台建设、体系或机制建设等。

四、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现状

1.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

该模式下,撮合买卖的双方主体,一个是借贷企业,一个是资产清收服务公司等类型的平台,它们专业地利用大数据手段,来支撑其达成不良资产撮合买卖的交易行为。其中,技术支持下,双方主体可很快实现智能化匹配,沟通也快捷、即时,不会出现信息不对称,过程中的成本消耗很低。该模式对解决信贷企业清收处置不良资产类型的问题十分有帮助,也便于对应的监督的实施,所以能够受到企业和用户的支持。

2.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

该模式的出发点在于“资源整合”,即充分采集不良资产的真实、完整信息,诸如资金方、处置催收方信息等,继而于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上整合它们。该类平台可细分信息,以帮助有需要的银行搜索到企业诉讼、债务、资产等方面信息,由此,商业银行即可更进一步知悉贷款人的不良或隐匿资产情况,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就能游刃有余,提高处置效率。

3.不良资产委托处置资产拍卖平台模式

该模式下的对应平台,在属性上应属于中介机构,专门服务于不良资产委托处置方,帮他们实现资产有序、合理拍卖。因为是在线上,所以其对应的拍卖平台要坐拥一定的流量,依靠流量来推动竞拍处置的实现。这类平台上,可拍卖的对象有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房屋、资金等。因此,很自然地,商业银行也成为该类平台的流量用户和服务对象之一。商业银行通过支付相对合理的费用,请平台方来撮合竞价人与资产所有者,待信息匹配后,即可推进不良资产拍卖。

五、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

1.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从案例银行在数字化方面的努力即可看出,新型的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产生、发挥作用,都需要较大依赖于开发程度较深的网络平台。诸如上述现已存在的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模式、不良资产撮合买卖交易平台模式等,都是先得有基础的平台为准备条件,继而开展不良资产差异化类型的交易。商业银行需要着力去操作的事项是,综合分析自身的实际以及年度战略,而后进行个性化的互联网平台基底建设,包括要做好功能设计、机制梳理、贷款企业和用户的大数据分析等等。同时,网络平台建设还要做好服务的发散,让平台得以形成分化,即,像案例银行一样,发散式地开发兴财资、钱大掌柜等类型的系统,从而使行内的平台搭建更加丰富,趋于体系化。

2.优化处置制度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需要完善制度。鉴于不良资产处置要涉及对多方面资产信息的采集,也涉及信息披露程序,因而其过程中必须有制度这一约束力存在,以确保相关处置行为的规范、不僭越法律。因此,商业银行要有意识地遵照法律法规,专业地制定对应的处置制度,并且能够结合已然得到认可的新型处置模式来细化这些制度,使制度能够全方位覆盖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买卖交易、委托拍卖、投资分配等情况,逐渐走向体系化、专业化。处置制度的优化能够给予不良资产处置所涉及的各方以更多的信心和使他们对市场产生信任感。

3.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合作

该类平台在市场上并非只有一个,它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而且各自所掌握的抵押物、担保人、债权等信息也是有差异的,均能覆盖到市场相关信息的某些局部。也就是说,在投资者想要基于某一平台来购买心仪的不良资产时,该资产的处置需要相关人员花费一定的精力、时间来搜索、调查信息,处置很低效。那么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把个体化的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聚集起来,整合为一个更全面、更大的服务平台,或将起到更好的资产处置效果。因此,提倡让现有的不良资产数据服务平台协同起来,主动合作,将是一件顺应市场规律的好事。

六、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实施成果的获取并非偶然,其以对数字化形势的前瞻性地认识为引导,不断筹备建设,做了多年的蓄力,所以才能一朝得报,成为不良资产处置创新的佼佼者。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对数字化转型报以敬畏心态,虚心进行必要的技术平台建设,以及进行配套制度体系建设等等,从而真正抓住当代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痛点,使自身处在良性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商业银行资产
这才叫创业!90后水产追梦人打造一条龙式技术产品服务平台
高校财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探讨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守住硬核资产是“硬道理”
福州首家“奶爸版”母婴服务平台上线
“商业银行应主动融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基于自媒体的编程服务平台研究综述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