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2022-10-28代洪波周媛媛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后路椎体出血量

代洪波 刘 倩 周媛媛

( 山东省聊城鲁西骨科医院,山东 聊城 252000 )

脊柱作为人体不可或缺骨骼系统,与多种脏器、血管神经均为相邻状态,当有意外受创情况发生,患者会伴随严重疼痛感,并有脊柱畸形与功能丧失等情况,促使患者运动能力受到最为严重的干扰,甚至危及生命安全。脊柱骨折是一种骨外伤科中重大损伤性骨折疾病,其主要是因外界外力强力冲击导致,具有患病率高、伤情严重、病情复杂等特点[1]。脊柱骨折病因主要集中于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除脊柱疼痛外,还会使患者活动受到局限。患者脊柱骨折后,以下肢疼痛与麻木为主要表征,会有活动障碍,患者生理痛苦和心理消极情绪较强烈,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如未能及时进行抢救治疗,严重时会出现瘫痪甚至会威胁生命[2]。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脊柱骨折患者来说尤为重要。临床对于该病,多采取以手术方式进行机体脊柱结构的重塑,以尽可能的减轻脊柱损伤程度,但在术式选择方面,颇具争论。传统治疗工作的落实中,外侧植骨融合为较常采用方案,虽可良好实现创伤性骨折的固定,但仍有创伤性大、术后恢复难度大等不足,且患者会有术后脊柱功能障碍性问题存在,使日常生活、工作受到负面影响,促使生活质量大幅降低。伴随临床研究深入,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成为新的选择,所具有的复位效果强、减压效果明显等优势深获认可。在术前予以患者实际病情的全面了解进行手术方案制定,术中,以后背棘突处为切口,予以病灶充分暴露,相较于前路可降低手术难度,避免遇到脏器造成意外损伤。整个术程,规范操作,正确对内固定器进行使用,恢复患者脊柱受损情况,对畸形椎节进行改善。术后加强康复锻炼,以获得更佳预后。本文特选取2020年1月-12月我院诊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0例,以外侧骨融合术治疗为对照,探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术后恢复的影响。详细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90例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日期的单双号采用1:1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的45例20-64岁,计算均值为(46.39±5.15)岁;组内男27例,女18例;致病原因:交通事故导致脊柱骨折总计18例,高空坠落导致脊柱骨折总计15例,摔伤砸伤导致脊柱骨折12例。观察组的45例为21-66岁,计算均值(46.35±5.09)岁;组内男25例,女20例;致病原因:交通事故导致脊柱骨折总计19例,高空坠落导致脊柱骨折总计14例,摔伤砸伤导致脊柱骨折12例。对比2组间病患资料,其年龄大小、男女数量、致病原因等均不影响此次研究比对,可进行有效比较(P>0.05)。(1)纳入标准:①行以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脊柱骨折;②未有脊柱结核存在;③临床资料完善无缺;④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①有手术禁忌存在;②有心脑血管疾病并发;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是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者;③有精神障碍合并;④既往有恶性肿瘤合并;⑤有严重内科疾病。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均予之开展外侧骨融合术治疗方案。术前评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如果患者血压水平过高,应及时控制血压,先对骨折部位的关节囊清除后再行植骨治疗。植骨完成后,以生理盐水清理患者的手术部位,并将引流管进行妥当放置,缝合伤口。术后72小时将引流管拔出,之后,进一步展开常规抗感染治疗。患者经外侧骨融合术治疗后需长期卧床静养,同时需对患者肌肉功能展开定期恢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均予之开展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方案。术前对患者行全身麻醉,同时需对患者展开X线检查。手术期间,指导并辅助患者保持俯卧位,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手术操作时取患者伤椎的中心位置作为缺口,首先分离两边的伤椎。然后采取Weinstin定位法选择椎弓根螺钉钉入的具体位置,之后,进一步展开椎弓根螺钉钉入操作,在相邻的2个椎体上实施钉孔操作,根据标准的手术流程规范展开手术操作,拓宽骨道后实施植骨治疗。植骨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一致。

3 观察指标:(1)疗效评定。显效:临床症状消失,且术后脊柱及感觉功能均恢复正常;有效:术后,临床症状与术前相比明显缓解,且脊柱功能逐渐恢复正常,但仅有部分感知功能得以恢复;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疼痛程度。参照视觉模拟疼痛调查法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进行评测对比,分值范围0-10分,分数越低越好。(3)临床预后恢复情况:评测对比2组患者术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恢复情况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4)手术各指标比较,手术操作用时、出血量统计、住院时间。(5)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测评分值:以该量表行以评定标准制定,A级为完全损害,进行骶段S4-5评定,无任何运动、功能体现;B级评价为不完全损害的情况,经骶段S4-5评定,神经功能存在,运动功能却无;C级评价表现为不完全损害,经对神经平面观察,运动功能保留,肌力测评大部分在3级以下;D级:评价标准与C级相比,神经平面下肌力大部分在3级及以上;E级为正常状况。(6)并发症率:感染情况、神经损伤情况、压疮情况。

5 结果

5.1 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然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5.2 2组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术前,2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比较分)

5.3 2组临床预后恢复的比较:观察组的术后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更高,Cobb角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预后恢复的比较

5.4 2组手术各指标比较:观察组45例所统计手术操作用时为(141.83±21.29)分钟,术中出血量统计结果为(196.09±19.79)ml和住院时间统计为(10.54±1.45)天,对照组45例所统计手术操作用时为(189.56±20.32)分钟,术中出血量统计结果为(243.39±17.82)ml和住院时间统计为(14.24±1.95)天,测得各指标组间比较,P<0.05。

5.5 2组ASIA评级比较:术前,观察组A、B、C、D、E评级分别有19、14、8、4、0例,对照组依次为:18、14、9、4、0例,组间差异相近(P>0.05);术后观察组A、B、C、D、E评级分别有0、1、11、20、13例,对照组依次为:2、7、22、10和4例,差异显著(P<0.05)。

5.6 2组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病例中有感染者1例、腰脊疼痛1例、压疮0例,占比4.00%;对照组病例中有感染者2例、腰脊疼痛3例与压疮2例,占比15.56%,所具差异显著(P<0.05)。

讨 论

脊柱对于机体而言,为躯干得以支撑的重要部位,由韧带、椎骨与椎间盘等所组成,对于减压缓冲、重量承载及机体平衡等方面有较佳效果。相关研究表明,脊柱骨折以胸腰段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颈部、腰椎,胸椎发生率最低,主要是受到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外力对患者胸腰段造成强力冲击而发生骨折,部分患者由直接外力所致[3-4]。脊柱骨折以男性病例多见,脊柱畸形、疼痛为其最突出表现,并常伴发脊髓损伤,以及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压疮、感染等。脊柱骨折后若无法及时救治,极易导致截肢、瘫痪等严重后果的发生,而骨折较轻者经治疗后仍存在慢性腰疼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5]。临床上对于脊柱骨折的治疗,是以手术为重,内固定融合术为最常采用方案,对于椎体正常高度、稳定性可起到更有效恢复作用,使椎管所致神经压迫得到有效解除。后路、侧路为较常见入路方式,二者之间取何种依然有争议存在。

既往针对脊柱骨折以传统外侧骨融合术治疗为主,虽然可达到一定疗效,但远期效果并不如预期,且手术操作用时较久,术中出血量相对来说较多,延缓了术后恢复进程,还极有可能引发系列术后不良反应,对老年人群抑或是机体抵抗力处于较薄弱状态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不佳。近年来,在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应用较广泛,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及术后恢复效果,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度较高。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以脊柱部位后方正中位置作为切口,完全暴露损伤椎骨,可使医师手术视野得到切实保障,有利于操作更加简单便捷的进行,使各项手术操作获以准确无误的实施,以免对周围组织造成意外损伤。而且自后入路方式于椎弓根位置抵达,可经由椎弓根行以内固定器械螺钉于前方椎体处抵达,自脊柱三柱中贯穿,可使出血量得到最大程度控制,创伤性极小,且手术操作简单,可使手术时间大幅缩短、术中出血减少、术中损伤减轻。同时采用内固定器械促使椎体撑开与伸展,可对突入椎管的骨块达到复位减压的目的,强力固定机体脊柱三柱,具有极好的三维固定效果,拥有较佳的力学性能,可有效对相邻节段的退变进行预防,使患者脊柱后凸的情况得到大幅避免,使脊柱损伤情况得到尽早矫正,予以脊柱功能重建,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显著改善,最大程度予以患者脊柱神经功能的修复,使疼痛程度尽可能减轻或规避,并促使脊柱功能尽可能与伤前保持一致,优势性更强。而且,采用后路手术,可经由伤椎椎弓根置入人工骨,进行椎体空腔填塞至充满,术中,可行以后部损伤结构处理,予以脊柱冠状面、矢状面曲度恢复,增强伤椎负荷,以促使脊柱稳定性得到有效提升,获以神经压迫减轻,助力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后路内固定在手术实施期间不易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而且可尽量保护脊柱及运动功能[6]。本研究中观察组的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优势具体如下:(1)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创口小,入路简单快捷,因此术后不良反应率较低;(2)术中可有固定患者前、中和后不同节段的脊柱,具有良好的力学性;(3)此手术方式是一种短节段性固定方式,可确保长节段脊柱融合效果更佳,使其不因活动而受到影响,早期实现矫正脊柱凸畸形或前后移位的矫正,经椎管侧前方实现椎体后与椎板减压,更简便亦更安全;(4)后路手术内固定操作简单、手术视野可完全暴露及治疗安全性较高[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与对照组的75.56%相比显然更高。此结论与张东山[9]研究中观察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76.0%的结果较接近。提示,同比外侧骨融合术治疗,对脊柱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为(1.18±0.32)分,经评估较对照组的(3.05±1.02)分更低。此结论与薛昌全[10]研究中观察组VAS评分为(1.21±1.04)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1.96)分的结论一致。提示,同比外侧骨融合术,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其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可降低患者疼痛。椎体前缘高度可作为伤椎纵剖面恢复情况的直观反馈指标,Cobb角可对患者治疗后生理曲线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于预后效果可起到积极的预测效果。观察组的术后伤椎前缘、伤椎后缘高度、Cobb角分别为93.28%±1.56%、95.11%±3.18%、6.42°±2.13°,与对照组的56.95%±3.95%、43.65%±3.38%、26.28°±1.64°相比均明显更优,与江涛[11]研究结果中术后观察组椎体矢状面指数为(91.78±11.45)%、Cobb角数据为4.53°±0.23°和椎体前缘高度为94.44%±11.46%,优于对照组的86.12%±11.17%、6.33°±1.11°和84.26%±10.45%,具一致性,提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稳定性更强,预后恢复效果更佳。观察组45例所统计手术操作用时为(141.83±21.29)分钟,术中出血量统计结果为(196.09±19.79)ml和住院时间统计为(10.54±1.45)天,低于对照组45例所统计手术操作用时的(189.56±20.32)分钟,术中出血量统计结果的(243.39±17.82)ml和住院时间统计的(14.24±1.95)天,与高峰[12]在其研究中所得出的观察组手术时间指标、出血量指标及住院时长指标依次统计结果为:(140.24±25.42)分钟、(195.63±20.11)ml 和(10.35±1.23)天,低于对照组(198.21±23.44)分钟、(261.25±22.57)ml、(14.70±2.16)天结果具一致性,提示,后路手术内固定用时更少、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观察组A、B、C、D、E评级分别有0、1、11、20、13例,相较对照组2、7、22、10和4例更优,提示,后路手术内固定可更好改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观察组病例中有感染者1例、腰脊疼痛1例、压疮0例,占比为4.00%;对照组病例中有感染者2例、腰脊疼痛3例与压疮2例,占比15.56%,前者处于更低水准,提示后路手术内固定可以大幅降低并发症率,有利于患者康复。而这是因为创伤更小、出血量更少的情况下,患者术后更获得更快速的康复,切口感染率会降低,疼痛程度也相应减轻,患者可以更快接受康复训练,以使压疮发生率降低。然而需注意的是,手术最终结果与手术时机之间有直接关联,骨折2周后患者的血肿会增加软骨痂形成概率,对骨折复位、手术效果产生最严重影响,故需尽早展开手术医治,最好在7天以内连接好骨折纤维,以确保骨折复位效果。若患者合并有脊髓损伤,则需尽快通过手术予以其脊髓受压解除,时间在伤后的6-8小时内进行,以最大可能恢复、保护脊髓神经功能。在术后要行相关功能锻炼,以加速康复、改善预后。而且,要针对患者进行个性化分析,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需综合考虑其多方面因素,对于上下关节突位置加以注意,上钩最佳位置为胸椎下关节突,下沟则以腰椎椎板上缘为最佳位置。此外,为对脱钩情况进行有效预防,在应用时,需依据患者生理弧度行以弯曲操作,术时在复位骨折时,若撑开较大度,脊髓损伤率会相应增高,需加以高度重视。而且,内固定操作时,单棍会增加脊柱不稳概率,加重临床症状,故需做出有效防范措施,如术中可适当多用椎板钢丝,经棘突根部贯穿钢丝,或是联合应用椎弓根螺钉、Harfington棒,以增强抗横向荷载能力和抗旋转能力。另外,因胸腰段脊柱骨折会有椎管狭窄、脊髓受压与脊柱畸形等情况出现,破坏三维空间结构,不能更好缓解这一情况,恢复中会影响到各项功能,错误的三维空间复位,会伤害到脊柱的平衡与稳定性,影响行走功能、负重情况。故可以椎弓根内固定器实现椎体生理弧度与高度的恢复,尽快恢复移位骨块原解剖结构,确保神经管不会长久的处于被压迫的状态。

综上,在脊柱骨折患者治疗期间介于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对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率,更好改善脊髓功能,促进临床预后恢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猜你喜欢

后路椎体出血量
两种微创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分析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疗法治疗骨质疏松性多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价值研究
蚕宝宝流浪记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10例PK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原因分析
珍惜今天才有“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