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记录的必要性(创作谈)
2022-10-28葛小明
葛小明
近几年来,我努力暗示并强迫自己:不要放下写作。我知道有很多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已经放弃了写作。他们才华出众,写过不少让人短时间内难以忘怀的作品,出现在一些不错的文学期刊上,甚至获得过几个文学上的重要奖项。但是这个过程很短暂,没几年他们便杳无音信,再无作品。他们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变故,也不是遭受到了文学上的伤害,而是遁迹在日常的琐事中了。这很正常,也很无奈。柴米油盐,结婚生子,工作与生活的日常,足以磨灭一个文学青年的热情。对多数人而言,所谓的创造力,最鼎盛时期,不过那么几年。想想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努力提醒自己,不必冒进,不必做佼佼者,但绝不能掉队。我不想过早地为自己的散文定型,或者说标签化,尽管这不利于图书的出版,也不容易让读者记住。我觉得自己还年轻,尚有无限尝试的可能和勇气。
活在日常生活中,便无法回避日常。日常的东西是需要也是值得记录的,放到散文写作上,却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想把日常写好,有不小的难度,这不由得要使写作者对日常进行深加工或者另辟蹊径。我努力尝试从日常中提取一些有用的东西,用一种较为新颖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去重现,去创造。《世界上的早晨》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写出来的,早餐中的油条、豆浆、火烧、肉夹馍,那些热气腾腾的琐碎,都是可以记录的。这里面有无穷无尽的烟火气息,你需要静静地观察它,审视它,融入它,重塑它。
油条在努力思辨,火烧在拼命地渡劫,拉面在沸腾的水中反复挣扎,这些朴素的食材,以一种生动的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对于日常的事物,往往懒于抒情,不屑一顾,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将这些东西夺取,似乎它们是你的,永远是你的。散文恰恰是一种很好的呈现方式,它接近于白描,或者说用一种日常的方式记录日常,这使得它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我最近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发表的《刀笔》《萝藦之死》《肢解一条河》《巷子的哲学》实际上都是这样的尝试,它们不算多么成功,也不至于完全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