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感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2022-10-27韩昕怡黄绮杨杨新理林叶舒
韩昕怡 黄绮杨 杨新理 林叶舒
摘要:国家认同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得天独厚的教育素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利用这些优秀的教育素材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文章从数学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数学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意义,分析数学教材中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并对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国家认同感;小学数学;爱国主义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5-0081-04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主权、政治道路、政治主张、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和赞同,并由此而产生的归属感。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和政治资源,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国家凝聚力的源泉所在,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国是最大的家,家是最小的国。国民具有国家认同感,就会像爱家一样爱国,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高度的国家责任感,自觉爱护国家、建设国家、捍卫国家,这才是真正的爱国。”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感是维护国家长期繁荣稳定的“精神长城”和“思想防线”。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对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把握恰当时机,运用多种方式、通过多个渠道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以确保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国家认同是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升华,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所属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以国家认同教育培养国民的国家认同感,是国民教育、爱国教育的最核心内容。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内,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国家认同教育,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研究非常少。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说,专家和学者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语文、地理、历史等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认为这些学科才是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有效路径,而忽视数学等理工类学科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这直接导致数学等理工类学科教师不重视在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导致学生难以通过数学等理工类学科提升国家认同感。
其次,从教育观念角度来说,长久以来,部分数学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具体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情况,常常以学生数学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数学水平,缺乏对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机渗透,导致学生通过数学学科培养国家认同感的机会较少。
最后,从具体教学角度来说,部分数学教师自身国家认同感不强烈,也不善于从数学教材中挖掘和捕捉国家认同教育素材,其在实际教学中要么融入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过于生硬,要么干脆忽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融入,导致数学教学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国家意识
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认识、情感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品德课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基本途径,而开展课程思政,通过数学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无疑是提升学生国家认同感的一项创新途径。与语文学科不同,数学学科没有过多的文字渲染,通常是通过一道具体的题目直观地体现国家认同感,以此利用无意注意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深入探究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提升国家认同感。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时,教师便可引入中国地图,为学生介绍祖国各个地方的位置与方向,以增强学生的地理认同感,让学生对祖国的疆土有更深入的认识。数学教学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使数学教学内容不再单一、枯燥,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祖国地域辽阔,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突显数学生活特征,培養学生学习自信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和理解,其教学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从而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因此,数学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国家认同包括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情感认同、国民身份认同等,其范围广阔,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基于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能够充分突显数学的生活化特征,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例如,在教学“对称”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的剪纸文化,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对称的定义,以及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对称进行剪纸,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文化之美,提高数学学习信心。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剪纸文化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产生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让数学课程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更加生活化、具体化,以此提高数学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夯实学校德育基础,加强学生养成教育
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国家认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化方向和思想认知根基,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可以为学校开展德育奠定良好基础。在数学课程中渗透国家认同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夯实学校德育基础。例如,在教学“圆周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在教学“正负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给出的用算筹区分正、负数的方法等。这些与数学有关的国家认同教育故事可以让学生对我国的数学成就有更多的了解,有效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坚守理想信念,自觉努力读书,争做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笔者通过对部编版各年级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分析发现,各年级数学教材内容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部编版各年级小学数学教材中共包含国家认同教育内容145处,并且各方面的教育内容随着年级升高呈增长趋势,其中一年级教材中只涉及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两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而其他年级均涉及身份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地理认同和历史认同等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且涉及文化认同和地理认同的教育内容较多。下面,笔者就这些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身份认同。数学教材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教育内容共出现17次,主要为国旗、少先队队旗和大熊猫等内容。其中涉及国旗的教育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归属感,提高学生民族身份的认同感,涉及少先队队旗的教育内容可以增强学生作为少先队队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涉及大熊猫图片和大熊猫玩偶的教育内容则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大熊猫的国宝身份,增强民族自豪感。
(2)政治认同。数学教材中关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共出现11次,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的确立方面,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如教材中列举的中国科技成就:“神舟五号”“天宫一号”“嫦娥一号”“蛟龙号”等,这些都能让学生从中了解我国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促使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3)文化认同。数学教材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教育内容共出现48次,是数学教材中關于国家认同教育出现最多的内容。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中出现了北京故宫、北京颐和园等,四年级下册出现了脸谱、古钱币、西游记、茶叶等。数学教材较全面地介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4)地理认同。数学教材中关于地理认同的教育内容共出现47次,涉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领土意识等多方面内容。教材既讲述了新疆的吐鲁番盆地、四川的峨眉山等自然风光,又讲述了故宫、天安门、天坛、颐和园、少林寺等人文景观,还提到了多个省份和城市,其中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被提到的次数最多。数学教材介绍我国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促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
(5)历史认同。数学教材中关于历史认同的教育内容共出现22次,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事迹和成就。如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等。这些内容不但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成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国家认同感并非与生俱来,它既来源于每个个体在现实中的体察与认知,如亲眼看到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民生不断改善,并对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也来自于学校、媒体、舆论等的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即教化熏陶。数学教师要想在数学课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就必须结合数学教材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数学课内外活动有效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1.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基于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结合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引入与国家认同教育相关的数学历史、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等内容,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国家认同感。例如,部编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中提到的“算盘”就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合理引入关于我国璀璨辉煌的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另一方面,数学教师在讲解教材上的具体知识点时可以引入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穿插古诗词等,以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例如,教师在教低年级学生认识数字时,可以引入“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等与数字有关的诗句和对联,以此有效增强学生对“数”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又如,教师在教学“分数”相关知识时,可以引入庄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理论,让学生对“分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2.通过教学方法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渗透,既易于学生接受,又便于学生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穿插国家认同教育内容。例如,在教学“圆周率”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创造性提出“割圆术”的故事。教师可以先介绍刘徽在数学上的成就以及“割圆术”相关知识和发展历史,再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割圆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以此丰富学生的数学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
3.借助教学活动渗透国家认同教育
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通常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两部分。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从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两方面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渗透。具体而言,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有关国家发展的数据。例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的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为470多万平方千米、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4.13亿等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人文等情况,有效增强学生的身份认同和地理认同感。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数据,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上年增加267亿斤,增长2.0%,其中全国谷物产量12655亿斤,比上年增长2.6%,而稻谷产量比上年增长0.5%,小麦产量增长2.0%,玉米产量增长4.6%。这些直观的数据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到祖国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家认同理念,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课外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接受国家认同教育。教师可以组织第二课堂并进行专题活动,让学生讲故事或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进行专题活动。例如,教师可以“拼搏、自信与绽放”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数学专题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设计数学小报的方式介绍与数学有关的奥运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竞技的魅力,体会到祖国的富强与进步,有效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当代少年儿童是我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对他们开展国家认同教育意义重大。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很大比例,是渗透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借助豐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进行国家认同教育渗透,从而让学生认清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现状,对国家拥有自豪感和归属感,将自我成长与价值实现融入祖国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刘乐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D].山西大学,2021.
[2]梁玉龙.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科德育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1.
[3]焦丽卓,安粉粉.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应用策略[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05).
[4]曹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6).
[5]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6]曾锦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08).
[7]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8]武双桃.小学数学教学的德育价值浅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Research on the Penet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Han Xinyi, Huang Qiyang, Yang Xinli, Lin Yesh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Zhaoqing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61, China)
Abstract: Nation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e competence. Mathematics textbooks contain rich element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which is a unique educational material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ly use these excellent educational material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Starting with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filt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infilt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textbooks,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of infiltr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nationalidentity;primaryschoolmathematics; patriotism education;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