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广东省居民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协整分析

2022-10-27叶秀峰夏晓琼王琦董国营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总费用格兰杰城镇居民

叶秀峰, 夏晓琼, 王琦, 董国营

2018年美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百分比约为17%,日本、法国、德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约为11%。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为7.12%,达到72 306.4亿元;广东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百分比为6.4%,达7 073.1亿元。影响医疗卫生支出的因素有很多,Kleiman[1]通过探讨各国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因素,得出收入是影响医疗卫生支出的主要因素。赵郁馨等[2]学者在其研究中,分析收入弹性与卫生总费用之间的关系,1978-1998年期间中国卫生总费用的平均收入弹性为1.2。柏星驰等[3]着重探讨了人口老龄化与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之间的关系。余央央[4]在其博士论文中也提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对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将会日渐增大。其他因素如医学技术的进步[5],卫生资源的供给[6-7]也会影响医疗卫生的支出。而医疗卫生支出、收入及其他影响因素均属于不稳定的时间序列,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方法可能会造成“虚假回归”,计量经济学方法特别是在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与误差修正机制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回归分析方法的局限[8-9],可以从宏观角度上探讨影响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的因素。故本文以广东省为例,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析影响居民医疗卫生支出的因素,并对居民医疗卫生支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指标选取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0-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20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00-2020年《广东省卫生统计年鉴》、2012-2020年《广东省医疗卫生资源和医疗服务情况简报》,2000-2011年人均卫生总费用数据来自于林倩等[10]的论文数据。根据文献资料和历年统计资料的统计口径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人均卫生总费用Y作为被解释变量,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X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3、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X4、床位数X5、执业医师数X6、卫生技术人员数X7为解释变量[4-5]。

1.2 数据处理

为了排除物价上涨对费用变量的影响,利用人均卫生总费用指数(2000年为100)对人均名义卫生总费用数值进行平减变换,全部转化为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卫生总费用、同理转化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让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对数据进行对数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不会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

1.3 研究方法

首先使用单位根检验做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运用协整检验分析检验时间序列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有稳定的关系,再通过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变量的冲击程度及影响占比,最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计量经济法协整分析在既往的研究有大量阐释[11-14],本文不再做详细介绍。

2 结果

2.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利用Eviews 11.0软件分别对变量Y、X1、X2、X3、X4、X5、X6、X7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8个变量原始序列的ADF统计值在1%、5%、10%置信水平下均大于临界值,无法拒绝8个变量的序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说明这8个变量的原时间序列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对这8个变量再进行ADF检验,结果显示,人均卫生总费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等5个变量的ADF检验值小于1%或者介于1%~5%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经过一阶差分后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呈现出平稳的特征,具有同阶单整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对它们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

表1 各变量及其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

2.2 变量的协整检验

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ln X1、ln X2、ln X4、ln X7和ln Y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表2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ln X1、ln X2、ln X4、ln X7和ln Y之间至少存在4个协整关系。而通常情况下,第一个协整向量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对该向量关于ln Y进行正规化后,得到的标准化协整向量见表3。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与人均卫生总费用之间存在的其中一个协整关系式如下所示:

Y=0.64 X1+0.10 X2-0.06 X4+1.93 X7

从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卫生技术人员数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影响高于其他因素,并且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技术人员数都与人均卫生总费用呈现正相关的关系,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弹性为0.64,意味着当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向上变动1%时,人均卫生总费用就增长0.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弹性为0.10,意味着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向上变动1%时,人均卫生总费用就增长0.10%;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弹性为1.93,意味着当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向上变动1%时,人均卫生总费用则增长1.93%。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人均卫生总费用呈现负相关的关系,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弹性为-0.06,意味着当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向上变动1%时,人均卫生总费用就下降0.06%。

表2 各变量之间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表3 各变量标准化的协整关系

2.3 方差分解

在人均卫生总费用的波动中,不考虑其自身的贡献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贡献率最大,峰值可达到12.22%,并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而其他3个变量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贡献率较小,并且大体上呈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的贡献率最小。见表4。

表4 各变量方差分解结果

2.4 格兰杰因果检验

本研究检验分析可知,人均卫生总费用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这4个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但现有分析并不能确定这些变量的变化是否为引起人均卫生总费用变化的原因,因此对上述4个变量与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由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序列的滞后阶数较为敏感,又考虑到样本量较少,在做该检验时将滞后阶数设置在1,2,3,4的水平分别作检验,滞后阶数为4时,检验结果较为理想。在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卫生总费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中,在5%显著性水平下,能够拒绝第一个原假设但不能拒绝第二原假设,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的增长是人均卫生总费用的格兰杰原因,但人均卫生总费用增长不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变量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两个变量与与人均卫生总费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中,在5%显著性水平下,既不能拒绝第一个原假设,也不能拒绝第二个原假设,说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相互独立,无格兰杰因果关系。见表5。

表5 变量之间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3 讨论与建议

3.1 人口老龄化与人均卫生总费用之间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增加对人均卫生总费用有明显促进作用。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变化能够引起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变化,从这一角度也同样说明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对人均卫生总费用有重要影响。医疗卫生支出与人口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年龄本身并不是造成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因素,但年龄代表的是健康状况,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慢性病、失能风险,会增加医疗卫生开支。Anderson和Hussey[15]的一项研究表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人均医疗卫生费用是65岁以下人口的2.7~4.8倍。黄成礼[16]在其研究中通过使用“增长因子”的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卫生费用增长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老龄化的过程的确会导致卫生费用的增加。李中斌等[17]和余央央[4]也通过实证分析证明老龄化对医疗卫生支出有显著影响。李乐乐和杨燕绥[18]对北京市进行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老龄化每提高1%,人均医疗费用增长0.29%。因此,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口的健康管理,对各种老年慢性病、常见病及早预测、预警并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干预,强化老年人口健康管理,从而降低老年人口医疗卫生费用支出。

3.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卫生总费用之间的关系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卫生总费用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10,并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贡献率最高可达12.22%,说明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够直接促进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长,这主要由于当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后,直接的表现就是可用资金变多。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构成人均卫生总费用增加的格兰杰原因,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能引起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变化。从这一角度,同样说明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人均卫生总费用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拥有的更多资金可用于医疗保健支出,医疗卫生服务购买力得到提升,让“健康”成为一种生活品质的理念逐渐为更多人所接受和追求,这自然会带来相当规模的医疗卫生消费[19]。黄成凤等[20]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人均医疗保健支出就提高1.04%,说明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医疗保健支出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努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减轻医疗卫生费用负担;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服务支付能力。

3.3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关系

从长期来看,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卫生技术人员数都与人均卫生总费用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在协整方程中,卫生技术人员数的系数为正数,这表明以上变量与人均卫生总费用呈现同向变化,并在长期发展中,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长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系数却为负数,这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它对人均卫生总费用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但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来看,两者与人均卫生总费用相互独立,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供方因素,如卫生技术人员数、医疗技术等,可能不是导致居民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主要原因。也有研究结果表明,与医疗服务需求拉动相比,供方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可能不是导致居民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重要因素[12]。

本文的局限性:现有的统计数据采集受限,数据收集范围为2000-2020年,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间跨度越长,数据分析越精准;本研究指标选取是参照有关文献资料和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但尚未做到深入细致研究分析居民医疗卫生费用支出影响因素,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总费用格兰杰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京、津、沪、渝四直辖市卫生总费用的比较研究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榜单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
21世纪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例首次低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