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马头滩林区鼠害调查初报
2022-10-27姚军善张鸿斌
姚军善,张鸿斌
(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陕西 宝鸡 721006)
鼠害是林地主要有害生物类群之一,取食树木根、茎、叶等器官,影响树木生长和存活,危害严重时危及林地安全和森林生态、经济效能发挥[1-2]。陕西秦岭西部林区是我国西北重要林区,在西部森林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野外观察发现鼠害时轻时重,严重时威胁落叶松、椴树、油松等重要林木生长,亟需探明其发生、危害规律,为制定有效防控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秦岭西部宝鸡市马头滩林业局神沙河林场和沙坝林场以及陕西神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坐标34°01′~34°37′N,106°53′~107°14′E,海拔1 300~2 450 m。该区属暖温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形复杂,小气候特征明显,年均降水量 600~900 mm,分布不均,主要在7-9月;气温日差大,年均气温 11 ℃;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土为主,土层厚度为30~60 cm。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区内,根据秦岭植被带状垂直分布特点和林型,在天然阔叶林(椴树+锐齿栎)、天然针叶林(油松)、天然针阔混交林(油松+椴树)、人工阔叶林(椴树+锐齿栎)、人工针叶林(华北落叶松)等5种林型设置监测样地,每种林型布设2个样地,样地面积1 hm2,调查总面积10 hm2。
2017-2020年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各调查1次树木受鼠害情况,同时采用环形布设捕鼠器调查样地内种群数量,利用10 m×10 m样地布设捕鼠器,每次连续捕鼠3 d,调查鼠类组成与种群密度,且在危害林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林木树皮;比较笼捕法和陷阱法对林区害鼠的捕获效果,提出林区害鼠防治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林地鼠害情况
2.1.1 不同林型受害情况 由表1看出,研究期间不管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也不管是春季还是秋季,不同林型受鼠害情况不同,单位面积受害株数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表明在秦岭马头滩林区,针阔混交林有利于鼠害的生存,针叶林最不利于鼠害,可能是由于针叶林一般郁闭度较大、林下灌草生长较差,不利于鼠害隐藏,针阔混交林既能为鼠害提供隐藏场所,又能为鼠害提供较多的食物(松果、栎果等)。
表1 不同年份不同林分受鼠类危害情况 单位:株·hm-2
2.1.2 不同树种受害情况 鼠类危害的林木主要有椴树、槭树以及落叶松、华山松等。危害的林木部位集中在基部和地面裸露根部;危害程度基部危害大于根部,落叶松基部大于椴树基部。
2.1.3 林地不同季节受害情况 林地树木受鼠害春季重于秋季,这是由于鼠害发生多集中于冬季雪后至次年早春积雪融化前,秋季林木果实成熟季节,鼠害食物来源广、种类多、数量大,春季特别是晚春,鼠害上年秋季储藏的食物经过冬季消耗后,留存较少或消耗殆尽,采食树木树皮、根系也就较多,危害树木严重。
2.2 鼠害种类及其种群数量
从表2可看出,马头滩林区主要鼠类有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鼠3种,在整个鼠害个体数量组成方面,尽管不同试验年份不同种类占比不同,但大林姬鼠最高(51.9%~66.9%、平均61.3%),黑线姬鼠次之(21.7%~28.3%、平均25.7%),褐家鼠数量最低(7.1%~19.8%、平均13.0%)的结构特征不变,表明马头滩林区鼠害种类以大林姬鼠为主体,即大林姬鼠是马头滩林区鼠害的优势种。
表2 不同林分鼠害种类及其种群数量
2.3 笼捕和陷阱捕鼠效果
表3显示,天然针阔混交林中不管是春季还是冬季,采用陷阱法捕鼠效果好于笼捕法,不仅捕获的各鼠类占比冬季与春季接近,且与各林分中鼠类占比接近,说明不同种类害鼠对诱捕的规避没有差异或规避差异较小。
表3 不同捕鼠器在天然针阔混交林捕鼠结果
不管是笼捕法还是陷阱法,春季捕获数量都多于秋季,这也和春季鼠类食物较少、采食活动相对频繁有关。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陕西秦岭西部马头滩林业局林区鼠害种类主要有大林姬鼠、黑线姬鼠、褐家鼠3种,其中大林姬鼠是优势种,黑线姬鼠是次优势种,不同年份鼠类种群构成没有显著变化,鼠类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基本稳定。鼠害数量天然林多于人工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鼠害春季重于秋季,主要危害椴树、槭树、华北落叶松、华山松等树种,啃食树木基部树皮。陷阱法捕鼠效果好于笼捕法,捕获数量春季多于秋季。
3.2 鼠害防治建议
(1)调整林木结构,加大针阔混交林比例
营林时,调节各种树种的布局,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易于生存、免受害鼠危害的林地上保留适合的树种,多保留云杉、油松、华山松等针叶树[1-3]。我们试验观察发现,栎类+油松混交林,可减少鼠害,提高林木保存率16%以上;造林时,选择根系发达、抗鼠性强的树种,选择云杉、华山松等针叶树,可减轻害鼠的危害。
(2)幼林抚育,改善林地卫生条件
加强幼林抚育,及时清理地面树枝和底层植被,清除林内灌木、藤蔓植物,改善林地卫生条件,间伐强度控制在5%~15%,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及食物储备;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增强林木自身抗性;在鼠害严重林地,抚育时,把采伐剩余物如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堆积在林内,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2-3]。
(3)增加造林密度
造林树种是云杉、油松等针叶树时,密度控制在 6 000株·hm-2左右为宜,株行距1.5 m×1.5 m,过密则导致树高生长下降;采用大苗带土造林,苗龄以4~5 a为好,可使林木提早郁闭成林。
(4)加强人工防治
在地面设“诱捕阱”、鼠类诱捕器等环保型捕鼠工具灭鼠或在树干基部涂白、涂抹泥沙或捆扎芦苇、干草把、塑料布等物,阻挡直接接触树木而防止啃咬[1,4]。
选择不同的化学农药灌根或喷洒于鼠洞周围植物上,使其因取食带毒植物而中毒死亡。投放不育剂,降低雌、雄害鼠的生育能力和害鼠种群密度。封山育林,保护、禁捕、禁猎、招引猫头鹰、雕、蛇、黄鼬等害鼠天敌,改善天敌生存环境,增加天敌种群数量[5];在人工林内垒积石堆或枝柴、草堆等招引鼬科动物,在人工林缘或林中空地,保留较大的阔叶树或悬挂招引杆以及安放带有天然树洞的木段,以利于食鼠鸟类的栖息和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