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2-2021年陕西省NPP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2022-10-27梁一萱

陕西林业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降水量植被陕西省

姚 遥,梁一萱

(1.陕西千渭之会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陕西 宝鸡 721004;2.西安理工大学,西安 710048)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表征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状况的重要指标,可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特征[1],与碳水循环等全球变化重大问题密切相关[2-3]。同时还表征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CO2的直接吸收能力,定量反映生态系统碳源/汇情况,因此也是表征生态系统碳收支的重要指标[4-5]。在当前强调碳中和及森林是“碳库”的大背景下,开展NPP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陕西省行政区划南北狭长,地跨我国南北方,具有从东南湿润气候向西北干旱气候过渡的特点,植被覆盖率由南向北逐渐递减。陕南秦巴山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湿润温和,山林茂密;关中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人口密集、农耕发达;陕北黄土高原属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四季温差大,历史上曾是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地带,尤其是北部长城沿线游牧活动和耕垦活动多次交替。对过渡特征鲜明的陕西省开展生态系统NPP动态特征研究,有助于加深对NPP动态变化规律的认识。当前,陕西省NPP相关研究大多以省内一些重点区域为对象展开,如陕北地区[6-10]、黄土高原[11-12]、陕南[13-14]、秦巴山地[15-19]以及渭河流域等地[20-21],但陕西省全域NPP研究报道不多,缺乏系统性,且大多针对气候因素对NPP的影响,而对于人为活动所引起的NPP变化以及NPP变化热点区域识别未见报道,如石志华等人[22]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陕西省2003-2012年逐月NPP,并分析其年际、年内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王连喜等[23]运用遥感和GIS手段,结合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植被类型数据,应用CASA模型估算了陕西省2013年NPP数据;王娟等[24]基于MOD17A3及MOD16数据产品,研究分析了2000-2014年陕西省植被NPP与ET的时空分布特征;王钊等[25]利用MOD17A3 NPP时间序列数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气象数据、MOD16蒸散产品、地形数据等,分析研究了2000-2015年陕西省植被NPP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另外,还有一些对更大区域,如西北地区、北方地区的NPP研究涉及到陕西省,如贾俊鹤等[26]利用CASA模型,对过去34 a间西北六省区NPP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研究发现,陕西南部NPP以3 a周期变化为主导,陕西北部以长期变化为主;任志远等[27]、朱莹莹等[28]均对西北地区NPP时空分异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因此,为揭示气候因素与人为活动对陕西省NPP变化的影响,给陕西省植被保护与森林碳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研究分析了陕西省生态系统NPP时空动态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识别了NPP变化热点区域。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东部(105°29′~111°15′E,31°42′~39°35′N),南北向880 km,东西向160~490 km。地势南北高而中部低,南部为秦巴山地,北部为黄土高原,中部则为关中平原,全省海拔在500~2 000 m。年均降水量576.9 mm,年均温13.0 ℃,无霜期218 d。全省自南向北分布有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和温带草原等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陕南及秦岭地区较高,陕北地区较低。陕西省是我国水土流失与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2020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水土流失面积64 111 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31.18%。

图1 研究区位置图

1.2 数据源及处理

本研究所采用的NPP来源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MODIS数据产品,分别选择2002——2021年逐年MYD17A3数据产品,其空间分辨率500 m,时间分辨率为1 a。运用Modis Reprojection Tools,对MYD17A3数据进行投影、重采样与拼接处理,最终通过掩膜运算,生成陕西省NPP逐年数据,该数据采用兰伯特投影坐标系统。DEM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空间分辨率90 m,在ArcGIS10.2平台下通过栅格分析功能,提取陕西省高程、地形坡度、坡向等信息。气象数据主要包括1980年以来逐年年均温度与年降水量数据,来源于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http://www.geodata.cn/);该数据集根据各气象站点的气温与降水数据插值得到,为栅格形式,采用地理坐标系,空间分辨率1 km;在ArcGIS10.2平台进行均值计算及掩膜运算,并重采样值500 m,得到陕西省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空间分布栅格数据。陕西省土地覆盖类型数据来源于NASA发布的2020年全球土地覆盖数据MCD12Q1数据产品,该数据产品是基于MODIS的一套年度土地覆被数据,采用多套土地覆盖分类系统,本研究采用IGBP分类系统划分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该分类系统将全球土地覆盖分为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郁闭灌木、稀疏灌木、有林草原、稀树草原、草地、永久性湿地、农田、城市与建成区、农田/自然植被混合区、积雪、荒地、水体等17个类别;为便于后续分析,将土地覆盖重新分类为森林、草地、水体、农地、建设用地、裸地等7大类,采用兰伯特投影坐标系统,空间分辨率500 m;到建设用地距离用到建筑的欧几里得距离表示,在ArcGIS10.2平台下通过栅格分析功能得到。由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处理数据量有运行上线,最大可容量数据量为32 767[29],为保证研究区数据得以相应处理,本研究采用ArcGIS10.2平台下的子集要素工具对研究区数据随机选取训练样本,以满足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数据量上限的处理要求。

1.3 统计方法

1.3.1 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为分析2002-2021年间陕西省区域生态系统NPP趋势性,本研究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Mann-Kendall趋势性检验法。Mann-Kendall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与其他参数检验方法相比,不需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受异常值干扰小,更适合顺序变量。Mann-Kendall检验可用于判断变化趋势的显著性[30-31],其统计量Z按照如下公式计算:

其中,S为Man-Kendall检验的随机序列,其计算方法为:

其中,xj和xk分别为第j时间(本研究中为年)和第k时间(年)的NPP值;n为系列长度,本研究中为20;sgn(xj-xk)为表征函数,根据xj和xk之间的相对关系确定符号函数,sgn如下:

随机序列S的均值和方差计算如下:

E(S)=0

为计算陕西省近二十年生态系统NPP变化趋势,基于年度NPP的栅格数据,利用ZS进行趋势统计显著检验。当ZS为正值时,表明NPP有上升趋势;ZS为负值时,则表明NPP有下降趋势。本研究选取90%、95%和99%三个置信水平,分析NPP的变化趋势。

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通常与Mann-Kendall检验结合使用,在植被长时间序列分析中广泛应用[32]。该方法又被称为Sen斜率估计,是一种稳健的非参数统计的趋势计算方法,计算效率高,相比于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不需要数据样本遵循特定分布,不易受离群数据干扰,具有很强的避免测量误差能力[33]。Sen斜率估计计算公式为:

式中,β为NPP变化趋势,i与j均为时间序列的表征,xj和xi分别表示时间j和时间i时刻的NPP值。β>0表示NPP呈增加趋势,反之则表示NPP呈退化趋势。

1.3.2 地理探测器模型 为了深入分析陕西省生态系统NPP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NPP空间分布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通过探测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异特征,揭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因素[34]。同时,可以有效克服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地理探测器模型不仅能探测各因素的贡献率,还能对两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探测[34]。因此,在地理要素格局演变与空间分异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29,35-36]。

本研究以各像元NPP变化趋势为因变量,以高程(Elevation, ELE)、坡度(Slope, SLP)、坡向(Aspect, ASP)、土地覆盖类型(Land covers, LND)、年均降水量(Annual mean precipitation, AMP)和年均温(Annual mean temperature, AMT)等为自变量,并对各自变量指标按照自然间断点进行离散化。其中,高程划分为,各区域各自变量等级分别以1、2、…、9表示,主要自变量变化等级见表2。最后,开展地理探测模型分析,模型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探测、交互作用探测和风险探测。

(1)因子探测

(2)交互作用探测

用以分析不同自变量因子的共同作用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地理探测器通过比较因子单独作用时的q值(q(x1)和q(x2))与交互作用时的q值(q(x1∩x2)),对两个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界定(表2)。

表1 地理探测器模型因子交互作用类型

表2 2002-2021年陕西省NPP变化趋势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因子分析结果

(3)风险区探测

风险区探测用于判断影响因子区域间的属性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用于识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热点区域。风险区探测用t统计量进行检验,计算公式为:

1.3.3相关分析NPP的影响因子包括气候因素和人为活动二方面。为识别气候因素对NPP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NPP与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以该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定量化气候因素对NPP变化的影响,而将气候因素解释效率之外的部分作为人为活动的影响。R2的计算方法为:

R2=

式中,β0、β1和β2为回归系数,n为样本数量,NPP表示年NPP。R2越大,表示气候因素对NPP变化的解释程度越高,反之则表示人为活动对NPP的影响越大。

2 结果与分析

2.1 陕西省多年平均NPP空间分布

2002年以来,陕西省生态系统年均NPP 461.16 gC·m-2,高于我国陆地植被多年NPP平均值(273.5 g C·m-2)[37]。空间上大体呈现从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各地级市中,汉中、宝鸡、安康三市生态系统年均NPP超过600 gC·m-2,商洛市和西安市年均NPP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陕北的榆林市年均NPP仅209.94 gC·m-2,只有汉中市的1/3,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年均NPP的空间分布与植被分布有关,南部秦巴山地植被以森林为主,中部则为关中平原农田广布,陕北农牧交错带植被以灌木与草地为主。进一步分析各土地覆盖类型年均NPP发现,森林年均NPP最高,达610.44 gC·m-2;其次为灌木林地和农田,其年均NPP均在450.0 gC·m-2以上;裸地年均NPP最低,仅126.89 gC·m-2,只有森林年均NPP的21%。

2.2 陕西省年NPP变化趋势

2002-2021年,陕西省NPP变化趋势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图2)。整体看,陕北地区NPP变化明显,而中南部NPP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按照P=0.01和P=0.05两个显著度水平以及NPP年际变化趋势的增减趋势,将陕西省NPP变化趋势划分为极显著减小、显著减少、不显著变化、显著增加、极显著增加等5个等级,分别统计各等级面积占比结果显示,2002年以来,陕西省NPP极显著增加的面积占比达56%,显著增加的面积占比17%,而极显著减小和显著减小的面积比重则均在1%以下,而不显著变化的面积占比也只有26%左右。由此可见,陕西省NPP近二十年来显著增大,NPP减小的区域极小且呈零星分布。其中,在延安市北部、宝鸡市西北部等地NPP增幅最大,均超过9.5 gC·m-2·a-1;榆林市西北部长城沿线以及中南部等地NPP增幅较小,平均在1.4 gC·m-2·a-1左右;NPP减幅最为明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城市周边。各地级市NPP变化趋势为,陕西省各地级市NPP均呈增加趋势,表明近二十年来陕西省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呈增长趋势,商洛、渭南、安康、西安、汉中及铜川等位于中南部的城市NPP增幅较小,均在5 gC·m-2·a-1以内,延安、宝鸡、咸阳、榆林等西北部城市NPP增幅较大。

图2 2002-2021年陕西省多年平均NPP(a)、NPP变化趋势分布图(b)、各地级市NPP变化趋势图(c)、各土地覆盖类型NPP变化趋势图(d)

2.3 陕西省年NPP变化热点区域识别

从整个研究区看,气候因素对NPP变化的影响强于地貌及土地利用因素。各因子对植被NPP变化影响程度排序为:年降水>土地覆盖类型>年均温>坡度>高程>坡向>到城镇距离。气候因素中,年降水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其q值为0.22,解释率在22%以上;土地覆盖类型的q值为0.09,解释率约9%;地形地貌因素对NPP的解释率均较小,q值在0.07以下,解释率均不足7%。

在陕西省NPP变化中,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增强,不存在独立起作用的因子。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NPP变化解释率最高的六组为: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0.37)>年均降水量∩高程(0.367)>年均降水量∩土地覆盖类型(0.342)>年均降水量∩到城镇距离(0.308)>年均降水量∩坡度(0.307)>年均降水量∩坡向(0.228)。表明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中,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气温间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年均降水量与高程的气候因素与地形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这与单因子分析的气候因素作用的结果一致。

将年降水量、年均温、高程、坡度、到城镇距离等因子分为9个子区域,用数字1~9表示;土地覆盖类型共7个,采用1~7表示;坡向共9个类型,采用1~9表示。各因子子区域NPP变化趋势见图3。

图3 2002-2021年陕西省各高程等级(a)、坡度等级(b)、坡向(c)、土地覆盖类型(d)、到城镇距离等级(e)、年均降水量等级(f)和年均气温等级(g)NPP变化趋势图

从图3可见,随着年降水量增加,NPP变化呈减小趋势。陕西省在年均降水量达到2类型时NPP变化趋势达到最大值。随着降水量增加,NPP变化趋势逐渐减小。这表明陕西省内降水量较少的区域,其NPP增势明显。

随着年均温升高,NPP变化趋势呈现先增大而后减少的变化特征。在5类型区时NPP变化幅度达到最大值。高程与坡度对NPP变化趋势的影响与年均气温相似,随着高程和坡度的增大,NPP变化趋势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特征。对于高程来说,在4和6两个类型时,NPP变化趋势达到最大值;对于坡度来说,在3类型时,NPP变化趋势达到最大值。对于坡向因子,除平地NPP变化趋势较小外,其他8个坡向NPP变化趋势均在5~6 gC·m-2·a-1之间,其中以朝南坡向区域NPP变化趋势稍大。对于到城镇距离因子,随着到城镇距离增大,NPP变化趋势先增大后减小,在远离城镇的区域NPP又有较大的增幅,在2和9两个类型区NPP变化趋势较大。各土地覆盖中,灌木林NPP增幅增大,达7.23 gC·m-2·a-1;其次依次为草地、农地和森林,年NPP增幅均在4.5 gC·m-2·a-1以上;裸地NPP则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幅达1.30 gC·m-2·a-1。

2.3 陕西省年NPP变化影响因子

气候因素对NPP的影响有显著的空间分异(图4)。榆林西北部沿古长城一线,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另外在陕西东南部秦岭等地气候因素的影响也较为显著。进一步分析降水和气温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显著影响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影响较为吻合(图4b、4c)。在榆林古长城沿线,降水对NPP有正向影响,随着年降水量增多NPP也逐渐增加;而在陕西东南部秦岭地区,降水对NPP则有负向影响,随着降水增多NPP则有所减少。温度对NPP显著影响的地区则主要位于陕西省西部,包括宝鸡、汉中等地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年NPP随着年均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大,显示温度升高对该地区NPP增加有促进作用。整体看,相对于年均气温,年降水因素对陕西省NPP的影响更为显著,不过陕南与陕北的影响截然相反。在陕西省西部地区,温度的影响逐渐变得显著。不过,气候因素的影响相对还较弱,显示陕西省相当一部分NPP变化可能由除气候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所导致。

图4 2002-2021陕西省NPP与气候因素复相关系数(a)、年均降水量影响(b)、年均温影响(c)及人为活动影响变化趋势

采用残差分析方法,结合Mann-Kendall检验及Sen斜率方法,计算其他因素所导致NPP变化趋势的结果显示,除气候因素外,其他因素中的主要者近年来也主要呈上升趋势,显示其他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大。其他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陕西中北部地区,包括延安及宝鸡北部等地。这与该地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等人为措施有关。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NASA发布的MODIS数据产品作为陕西省NPP的数据源,研究结果大体在已有研究的相关结果范围内(表3)。但不同模型的NPP估算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年均NPP空间分异以及NPP年变化趋势等相对变化方面仍具有可比性。如前期研究发现,陕西省南部以林地为主,NPP较高;其次为关中平原,但在西安、咸阳等城市周边较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及长城沿线风沙区植被NPP最低[24]。对于NPP变化趋势,前期研究也发现全省植被NPP呈增加趋势,仅陕南大部分地区及关中南部部分地区增势不显著,而陕北及关中西北部与西部地区增势显著[24];灌丛与草地的NPP增势也高于林地[14]。陕西省年均NPP及NPP年际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与我国西北部植被NPP变化趋势即陕北与宁夏NPP快速上升[27]相似。

表3 本研究结果与前期研究结果比较表

陕南地区NPP变化趋势较小,而陕北地区NPP增势显著,这与二地土地覆盖类型及人为影响有关。陕南地区包括秦巴山地及汉水谷地,森林广布,植被覆盖良好,年均NPP高于省内其他地区。在研究期内,植被覆盖状况并无显著变化,因此NPP变化幅度较小。而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原始植被覆盖较差,自2000年以来,陆续开展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并在长城沿线开展防风固沙工程建设,因此陕北地区NPP增势幅度较大[11],这也导致黄土高原人为活动所引起的NPP增势最为显著。我国西北部NPP研究也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以及以粮代赈、限制放牧、生态移民等人类活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逐年改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植被NPP上升趋势明显[26-27]。关中平原则由于农田广布,因此NPP仅次于陕南秦巴山地,同时因西安、咸阳等城市及城镇扩张,基础设施大量占用耕地,因此在城镇周边NPP减势明显[26]。

年均降水量与年均温度为表征的气候要素对NPP年际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有较大影响。陕西省位于我国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过渡的半干旱地区,降水是影响植被生长变化的首要气候要素[38]。NPP高低是水热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降水增加促使NPP提高,水分是主要制约因素,而温度对NPP积累的作用较为有限[13]。

4 结论

陕西省地跨我国南北方,气候与植被过渡特征鲜明。在当前强调碳中和及森林是“碳库”的大背景下,系统研究陕西省NPP时空动态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MYD17A3数据产品,定量研究2002-2021年陕西省NPP动态规律,结果为:

(1)陕西省多年平均NPP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而年NPP变化趋势却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格局;近二十年来,陕西省NPP普遍增大,尤其是在黄土高原和宝鸡市西北部等地;关中平原城市周边,NPP显著减小。

(2)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对陕西省NPP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异有较大影响,其中年均降水量影响更大。

(3)气候因素对陕西省NPP有显著影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陕北长城沿线及陕南秦岭山地东段等地;相比于气候因素,人为活动对NPP变化的影响更大,在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等地,人为活动引起NPP的增势最为明显。

猜你喜欢

降水量植被陕西省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路域植被生物量计算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成都市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1961—2018年高密市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
1956—2014年铁岭县降水变化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