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科技助力牡蛎产业 带动区域乡村振兴
2022-10-27文丨孙东旭刘卫国
文丨孙东旭 刘卫国
乳山市作为“中国牡蛎之乡”,全市牡蛎养殖面积60万亩,年产量50万吨,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近年来,乳山市针对乳山牡蛎面临的良种选育、病害防治、精深加工、远距离运输等一系列问题,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落地为抓手,探索出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高校院所技术支撑、创新平台助力发展的发展模式,引领牡蛎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乳山牡蛎产业已初步形成育苗育种、养殖、加工、废弃物利用全产业链条,产值过百亿元,产业上下游有效带动2万余名从业者年均增收近12亿元,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一、政府牵头完善服务,保障牡蛎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坚持从标准入手,将养殖、加工和防伪等作为牡蛎行业标准的重要指标,通过发文件、明标准、建体系,筑牢产业发展的铜墙铁壁。先后出台了《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方案(2018—2022年)》《乳山牡蛎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乳山市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乳山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等系列文件,明确了未来几年牡蛎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为牡蛎产业发展指引方向,确保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并出台了《乳山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科学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提高牡蛎养殖行业准入门槛。
二是运营牡蛎协会。2021年4月乳山市政府成立了牡蛎产业发展专班,由专班办公室承担协会秘书处的工作,推动协会实体化运转和“乳山牡蛎”品牌管理保护工作,技术推广与品牌管理保护工作取得初步明显成效。牵头制定了三倍体单体牡蛎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规范,并累计培训牡蛎养殖主体436户、销售主体198户,培训同期发放行业管理制度手册、系统使用技术教程、牡蛎生态疏养技术明白纸、品牌保护执法通告等材料2500余份,有力的推动行业技术创新,为有效解决渔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三是推动牡蛎产业园区化。建设牡蛎产业融合发展园区4处,安置牡蛎养殖主体400多个,园区内实现牡蛎养殖、清洗暂养、电商销售、物流快递、生产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建立乳山牡蛎7级标准,改变简单清洗、不分规格混合包装的粗放做法,升级为流水线筛选分档、清洗净化、冷链物流直销配送的全新模式,牡蛎价格由原来的2-3元/斤提高到10-20元/斤;建成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为每件牡蛎产品设定唯一防伪标签,方便消费者鉴别真伪、获取养殖信息。目前,已获权使用“乳山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养殖、销售主体近300家,基本实现防伪追溯管理全覆盖。
二、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汇聚牡蛎产业创新资源
一是搭建校地合作创新平台。乳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创建乳山市牡蛎产业研究院,聚焦基因育种、健康养殖、活性物质提取等牡蛎产业增值关键环节,加速牡蛎分选智能信息设备研发、牡蛎净化与精深加工、牡蛎壳综合利用、牡蛎新品种培育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与研究院建设相衔接,一体打造海洋科技应用性基础研究平台、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海洋科技人才智库平台、海洋品牌培育及服务平台、海洋产业招商推介平台、现代海洋产业孵化平台等6大平台。通过学术研讨、招商推介、创业孵化等多渠道对外合作,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海洋科技研发中心。
牡蛎养殖海域
牡蛎育苗池
二是搭建牡蛎行业交流平台。每两年召开一次牡蛎国际高峰论坛,集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资源,邀请国内外海洋专家及行业龙头企业带头人来乳进行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共同分享研究成果,促进企业建立与国内外专家的常态化沟通渠道,深入落实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对海洋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高等院所合作,聘请国内外8位顶级专家担任牡蛎产业特邀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并同步开展牡蛎育种、养殖加工净化等专题培训。每年举办一次牡蛎文化节,建设乳山牡蛎文化园、乳山牡蛎文化博物馆等展示乳山牡蛎文化的地标性场馆,进一步提升乳山牡蛎影响力。
牡蛎筛选分档流水线
三是搭建牡蛎科技推广平台。依托乳山海洋贝藻及精深加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了牡蛎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培育创业团队,定期开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家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孵化出一批牡蛎产业创业企业。以“乳山华信海洋星创天地”“乳山正洋牡蛎农科驿站”建设为抓手,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鲁东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开展合作为创业者提供了技术、专家、专利等资源,充分发挥科技指导员、特派员作用,组织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时指导、技术解答、农技培训、技术示范等科技帮扶活动;为解决小户单干存在的技术、信息、市场盲点,在全市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发挥华信食品(山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信食品集团”)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散户成立或加入合作社,实行“统一苗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标准化生产。目前,已引导成立合作社45个。
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乳山市以牡蛎产业龙头企业牵头,充分利用青岛周边高校院所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在牡蛎产业已形成从育苗育种、规范养殖、净化处理、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活性物质提取的全产业创新链条,在牡蛎产业转化落地高校科研成果30余项,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0项。
在育苗育种方面,乳山不断强化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推合作,联合开展长牡蛎高抗新品种、牡蛎耐高盐新品种的培育,以及牡蛎壳型、肥满度等分级分选技术研发,先后引进推广了“海大1号”“海大2号”“海大3号”“海蛎1号”长牡蛎新品种,以及三倍体长牡蛎。此外还有部分褶牡蛎、近江牡蛎,牡蛎良种覆盖率达90%。其中“海大3号”是华信食品集团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培育,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最终形成壳型规则、生长性状优良的牡蛎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约10万亩。目前,乳山市共有牡蛎育苗企业7家,育苗水体约30000立方米,年育苗量2.1亿片,53亿粒。
30000
目前,乳山市共有牡蛎育苗企业7家,育苗水体约30000立方米,年育苗量2.1亿片,53亿粒。
在规范养殖方面,华信食品集团等牡蛎龙头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编写《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标准,正式发布为山东省地方标准。制定了乳山牡蛎生态疏养技术规程,对单个牡蛎生产作业区、养殖筏架间距、养殖笼数量和投苗时间等多个指标逐一明确生产标准,有效提高牡蛎成活率和肥满度。另外,在牡蛎科学饲养方面也做出积极探索。威海金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落地华中农业大学在牡蛎饲料加工方面的技术,目前已取得牡蛎饲料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落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水监测方面的科研成果,建立了具备前沿技术的海水养殖病害远程诊断平台,为牡蛎养殖保驾护航。
在销售运输方面,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转化落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自动化清洗科研成果,开发建设国内首条高端牡蛎全自动清洗净化流水线;转化落地广东海洋大学牡蛎净化技术,建设了标准化的牡蛎净化车间,打造国际一流生食牡蛎标准;转化落地广东海洋大学低温储存与冷链运输技术,开发超低温速冻生食牡蛎技术,建设超低温冷冻生产线,解决牡蛎断档期的市场供应;开发牡蛎保活流通技术,在上海、重庆设置冷链中转仓,确保全流程产品质量安全可控。
在精深加工方面,山东波士生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在生物提取技术合作、牡蛎精华素提取加工方面取得突破,包含人体每日所需微量元素的、适于各年龄段的牡蛎精华产品,被成功研发并投入市场。乳山市华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烟台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多个高校院所合作,围绕牡蛎精深加工深入研发,开发出牡蛎肽、牡蛎啤酒等系列新产品;好当家乳山荣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以牡蛎肉为原料加工牡蛎罐头、干粉牡蛎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还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综合利用方面,乳山市充分利用牡蛎壳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大力发展链条“末端”产业。威海温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海洋大学开展牡蛎壳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牡蛎壳粉生产饲料添加剂、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添加剂产品及生产牡蛎钙片、活性化钙粉等医药保健产品,研发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牡蛎壳填料、新型环保渔礁等新材料产品,年可利用牡蛎壳2万吨,生产各类产品5万吨。目前,年生产土壤调理剂、饲料添加剂等相关产品4万余吨,产值约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