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2022-10-27王嘉虎
文|王嘉虎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洲”。江苏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淮安人杰地灵,是周总理的家乡,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江苏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于2013年获科技部批准创建,2017年通过验收。“十三五”期间是园区打基础的发展阶段,2016年-2019年连续3年在科技部组织的创新能力建设评价中位于创新引领园区。2019年在全国118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中被评为20个优秀园区之一。2020年11月,获江苏省政府批准建设全省首批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坚持典型示范引领,培育特色产业领头雁
一株兰花沟通两岸。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是淮安台资花卉重点企业和全省唯一花卉出口创汇企业,持续引领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就业致富。该企业以台湾义守大学、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为技术支撑,主营蝴蝶兰新品种引进、研发、组培、种植、展示及销售。该企业的白色鲜切蝴蝶兰花因农残低、保鲜期长、运费较低,深受日韩市场欢迎。公司拥有智能温室11万平方米,年产花卉500余万株,产值可达1.5亿元,亩均产值达60万元,吸纳周边农民用工约300人,年人均收入达3万元。企业还生产蝴蝶兰喷雾、面膜等深加工产品,延伸花卉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园区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中心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江苏天丰种业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农业科技型企业,中国种业协会“AA”资质、江苏省种业协会副会长单位。入驻园区6年来,该公司在淮安布点繁种基地约5万亩,在淮安市外布点繁种基地约15万亩,带动万余户制种基地农户发家致富。公司自主培育的淮稻、淮麦、苏玉系列种子具备良好的抗病、抗倒、高产等特性,可有效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淮稻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2400万亩,淮麦系列品种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含自留种),新挖掘的抗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基因突变水稻种,可大大降低除草剂用量,正准备推向市场。公司常规水稻种销售额常年位居全国八强,小麦良种销售额居全国十八强。园区还建成金地种业、渔业产业园等种子种苗企业,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
一项服务贯穿全程。江苏稻之道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致力于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广泛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稻麦规模化种植提供包括技术预案、平价种药肥供应、测土配肥、农业金融、农机作业、植保飞防、粮食烘干等从种到售的全程服务,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粮食流通现代化、农产品经营品牌化。在全市实施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年累计达83万亩,其中,农资规模集采30余万亩,无人机日防治面积达20万亩次以上,烘干中心及中转库服务网点达2000余个,化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稻、麦生产每亩可实现节本增收100元至150元,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新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自2013年创建至今,园区逐步探索出一条“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引领,精准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生物技术,做强做长种植业”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坚持“安全环保、产业引领、高新技术、亩均效益”四条项目入园标准,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高质高效农业。淮安市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形成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的“三特”主导产业体系,园区在此基础上聚焦种子种苗产业,带动一稻(水稻)、一果(甜瓜)、一菜(百合)、一花(蝴蝶兰)4个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建成了皇达花卉、渔业产业示范园、四新成果展示基地等一产农业项目近20个,带动示范区建成优质稻麦面积47.8万亩、高效园艺面积23.5万亩、畜禽年出栏生猪68.14万头、家禽1125.37万只、特色水产产量2万吨。园区新引进的淮上花田项目,通过有机无公害方式生产的“银杏林生态稻米”,通过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认证、中国“一乡一品”指定产品、“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等,获第二届中国“好米榜”金奖,每斤售价达98元。
延伸绿色产业链条。先后引进建设顶隆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项目8个,提升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引进国峰清源生物质燃气、爱之澍环保稻筷等新业态项目,仅国峰清源一家企业,年处理秸秆量达4万吨、处理畜禽粪污达60万吨,年产生物天然气1050万立方米、有机肥7.5万吨。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将新品种引进展示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菜趣园、花趣园、鱼趣园、果趣园等网红打卡点,并将之整合为休闲农业的精品线路。提升主导产业产品供给质量,打造“淮农高科”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2017年和2018年成功举办了两届江苏淮安蝴蝶兰博览会,累计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以旅游为媒,促进绿色产业培优培强。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带动绿色农业提质增效。淮安地处长三角,周边科教资源丰富,淮安本地拥有中等职业学校22所,普通高校7所。围绕主导产业培育有针对性集聚科技要素,确保所有入驻的科研平台有项目,科研人员留得住,科技成果转得了,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台湾义守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市农业科学院等21所科研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园区科技服务超市、桂建芳院士工作站、皇达兰花组培中心、江苏省区域现代农业与环境保护协同创新分中心、江苏省植物生产与加工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功能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15个,其中省级以上平台4个;争创国家级淮安湖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中心。获批涉农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审定新品种、新产品等36个、授权专利530件,其中发明专利35件,获批绿色食品11项,有机食品1项。
为更好地推进绿色成果转化,园区投入3亿元建成“四新成果”展示基地并投入运营,推广示范各类果蔬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等共计700余项,其中仅牡丹、芍药新品种就达120余个,四新成果展示基地目前已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主体15家,涵盖蔬菜、花卉种植等领域,技术输出服务面积达2万亩,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基地内创业公司淮安市天英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丁蓉蓉获2018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上,园区建成2.2万平方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创业中心一期并投入使用,满足园区内部办公和部分入园企业日常办公及创新研发需求。引进长江学者1名、万人计划1名、省双创团队2个、淮上英才8名、科技副总6名,获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还与淮阴师范学院联合共建淮安乡村振兴学院,为淮安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培育和技术支撑。设立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产业引导资金,为园区企业和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园区“四新成果”展示基地
园区坚持以健全管理体制为动力,激发绿色农业发展活力。从获批创建以来就得到省、市、区三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从组织协调、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园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组织管理上,园区参照工业开发区模式进行管理,成为江苏省政府批准的省内唯一的副处级行政建制的农业科技园区,内设“一办四局两中心”共31个行政事业编制,基本满足园区建设管理和高效运行需要。淮安市委、市政府和淮阴区委、区政府对园区建设也高度重视,均建立了相应的议事协商机制,定期会办园区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
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绿色生态园区。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城乡规划院等都深度参与了园区的规划设计。园区核心区选择京杭大运河与古黄河两河之间作为核心发展轴,总面积58.06平方公里,重点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农业科技创新集聚区、农高新城示范区、花漾年华田园综合体四大板块,城镇规划建设用地5.1平方公里,为园区绿色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规划保障。核心区包含京杭大运河清口枢纽核心遗产保护区,对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也提出更高要求。
园区按照市政建设标准,完善道路、给排水、污水管网、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与新奥燃气集团合作,完善农高新城片区天然气管网覆盖,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和消防站,确保园区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降至最低。
坚持深化改革,破解要素瓶颈制约
深化改革始终是绿色发展的动力源。深入研究生态要素下乡、路径模式选择等问题,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着力破除绿色发展中的“人、地、钱”等要素制约,提升区域农业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破解用地要素制约。淮安是江苏全省的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市,在推进措施上,全市安排五个功能片区作为试点主战场,核心区所在片区是其中之一。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叠加加以推进,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自身平衡。2018年到2021年,与核心区内的马头镇、示范区内的徐溜镇和省农发行合作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整治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实现3836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高标准建设17.8万平方米的城镇新建型农民住房,有效促进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
另一方面,抢抓投融资体制改革窗口期,破解资金要素制约。实行党工委管委会领导下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下辖农发公司、台创园公司2个平台公司,农发公司及其子公司主要负责融资管理、科技合作、旅游发展、基础建设和技术推广等工作。建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和专项建设基金为主、商业银行为补充、债券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服务体系,开展基础设施、土地整理、园区建设。比如与江苏省农村商业银行合作总投资7.5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合作4亿元的乐田小镇项目。设立产业基金对园区具有成长性潜力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探索园区下属企业与相关目标企业共同设立股份制公司,并以市场为导向直接开展经营活动。
未来,园区将以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培育创新主体、做强主导产业、集聚科教资源、促进融合共享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