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都市圈:实干争先锚定创新发展
2022-10-27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调研组
编者按
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一伟大征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三新一高”的内涵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都市圈作为城市化的高级形态,已经成为承载发展要素、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空间载体,并日益成为主流趋势。都市圈经济也成为科技创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自2021年开始,我国都市圈建设明显提速,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先后获批。这些都市圈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承载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为了总结都市圈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经验,《中国发展观察》杂志以“高质量再创新,谋复兴向未来”为主题,在东中西部选择有代表性都市圈主体,围绕“高质量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出系列特别报道,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长沙,我国中部地区一颗闪亮的明星。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出不同凡响的文化创造力、科技创新力、经济辐射力、社会凝聚力……一个个令人称道的“长沙现象”次第诞生,长株潭都市圈的获批,也是这些现象的拓展与延伸。
作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在全国五大国家级都市圈中,唯一以三个城市联合命名,彰显一体化发展的鲜明特色,承载着新时代地区创新发展,乃至有力托举中部崛起之势的神圣使命。
自1997年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长株潭吸引力增强,市场主体活力迸发,经济稳步发展,如今实现常住人口突破1400万大关,经济总量超1.79万亿元,还诞生了湖南首家本土培育的世界500强企业——三一重工,跻身《福布斯》榜单第468位;在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中,长株潭本土企业占4席;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48家;工业千亿企业从无到有共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1000亿元。
长株潭都市圈如何脱颖而出?近日,《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长株潭都市圈,探寻和感知实干争先背后创新发展的力量。
攻坚克难,产业科技创新强动力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带动下,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对于长株潭都市圈来说,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站上了新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新突破。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2019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分两个阶段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天上飞机轰鸣声不绝于耳,地上数个吊臂升腾,多台机械齐鸣,一派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生动景象……《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走进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工地。
“该工程在国内首次采用双层平接方案,建成后将是国内交通接驳方式最多、无缝换乘效率最高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综合枢纽,成为全国机场‘换乘之王’。”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勇说,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是湖南实施“三高四新”(“三个高地”: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四新”使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战略的发展工程、是湖南实现对外开放的窗口工程,是湖南省“头号工程”。
整个改扩建项目于2021年6月开工,工程总建筑面积为49.23万平方米,规划集高铁、地铁、磁浮、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旅客只需步行5分钟约300米即可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换乘便捷性达到全行业领先水平。项目建成投运后,将助力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和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对加快构建“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提升长沙首位度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家总部位于长沙的建筑业产业链“链长”型龙头企业,中建五局三公司成立于1971年,注册资本25亿元,51年来勇立发展潮头,目前位列中建五局二级单位第1名,还是世界500强第9位、全球投资建设集团第1名——中国建筑集团的骨干号码公司。2021年公司承接额近千亿元,新签合同额超800亿元,基本达到“千亿企业,万人团队”的发展规模。
一连串耀眼“成绩单”的背后,陈勇认为,这是产业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结果。
——聚焦“业务转型”。主动应对供给侧改革,深耕产业园区、水务环保、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四大板块,布局科教文卫、城市更新等新兴板块,“做增量、提质量”,严控盲目规模扩张,实现业务转型、品质升级。
——聚焦“管理升级”。推动从“土建施工”到“施工总承包”到“工程总承包”的管理升级,1个工程总承包体系+8个专业板块(设计、研发、土建、机电、装饰、钢结构、工业化、园林)的全专业协同体系日臻成熟。
——聚焦“创新驱动”。全面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积极推动绿色建造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投资建设了湖南省首个现代化装配式机电工厂,诞生了中建集团唯一的机电装配式品牌——“中建奇配”,“城市深废矿坑生态修复与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建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
细数世界最大上回转塔式起重机、世界最高泵送纪录、世界最大旋挖钻机、世界最长混凝土泵车、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长株潭都市圈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突破,一路走来,成就斐然。在众多的企业中,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始终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积极融身国家战略大局,成为长株潭企业科技创新的缩影。
“作为中国中车一级子公司,我们是一家由科研院所改制的科技型企业,前身是1959年成立的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刘亚鹏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说,目前的中车株洲所拥有2家上市公司,5个海外研发机构,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每年科研投入占销售收入比8%左右;企业员工总人数17000余人,其中有6000多名研发人员,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00余名博士和3000余名硕士。2020至2021年年均销售收入400亿元。
企业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据刘亚鹏介绍,中车株洲所坚持创新驱动,立足交通和能源两大领域,聚焦“器件、材料、算法”三大根技术,有力推动轨道交通、材料、风电、电力电子器件、汽车、工业传动、海工装备等八大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中车株洲所已打造了轨道交通、能源、材料三大百亿产业。
在轨道交通方面,其产品与技术的广泛应用,成为中车株洲所发展的基石和支柱。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构建起“器件(材料)+部件(系统)+整机装备”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产品应用于高铁、动车、机车、城轨等轨道交通领域。
在材料层面,中车株洲所掌握材料技术、减振技术、轻量化技术、抗震技术、降噪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轨道交通减振降噪领域全球第一(汽车减振及轻量化领域全球第三、风电叶片领域全球第三)。
在部件和系统层面,最核心的是牵引与控制系统产品,技术国际领先,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在动车领域,被称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为“复兴号”高铁提供了八大核心部件,整个动车市场应用超过2000列,出口马来西亚、北马其顿、阿根廷等多个国家;机车领域全覆盖国内主流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国内应用业绩超过5500台,并走出国门应用于南非、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装车量全球第一。
此外,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方面,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建设,“十三五”获批8英寸IGBT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全球首条按照智能制造标准打造的轨道交通变流模块样板线、传感器、芳纶材料等数字化生产线,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未来,中车株洲所依托掌握的信号处理算法、先进控制算法、人工智能算法研究等控制与算法核心技术,结合少人化、智能化、大系统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参与智慧城轨、智慧路局等建设,有力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拓展智慧产业增量。
刘亚鹏认为,“数字化、智能化”是行业风口和趋势,中车株洲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多系统协同和产业垂直整合能力较强的优势,攻克智能牵引变流器、车脑系统、列车全自动驾驶等一系列核心技术。依托湖南省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着力发挥在长株潭城市圈的示范效应,推动中车株洲所永磁牵引、全自动驾驶信号系统等新产品的应用,形成走向全国、辐射全球,切实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创新是引领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第一动力;先行先试权,是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最大的政策优势。”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童中贤建议,围绕创新做文章,打出组合拳,牵住创新发展的“牛鼻子”。
童中贤认为,依托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产学研融合,共同组建跨区域的技术转移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创新引领发展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7%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左右。例如,全球首条智能轨道示范线、全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湘电舰船推进系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面世,促进了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长沙·麓谷创新谷”“株洲·中国动力谷”“湘潭智造谷”业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精耕细作,城市治理创新添活力
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幅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切实提高特大城市风险防控能力,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标杆”,这是《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一。其中,高水平的建设与治理承上启下,在产业创新领域高质量发展和市民可见可得的高品质生活之间扮演着“桥梁”角色,发挥着转化作用。从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群落到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创新“智造之都”和人才汇聚高地,长株潭都市圈积极发挥城市特色,不断地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湘潭被纳入了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20多个国字号发展平台,拥有湘潭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3个国家级园区和5个省级园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位于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2548.3亿元,人均GDP达到9.46万元,长期稳居全省第二。”湖南省湘潭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江恒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说,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是创新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坚持统筹推进,不断探索创新,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把握长株潭都市圈发展机遇,通过做好数智赋能,助力城市建设与治理高质量发展。
加大数据归集力度,推进长株潭数据融通。下一步,推动金融、教育、医疗、电信、水电气等社会数据汇聚,逐步归集企业数据、互联网数据、物联网数据、物流数据和电商数据等各类数据,不断充实湘潭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资源池。加强长株潭三市之间的对接,共同推动数据共享、项目共建,努力实现长株潭数据互联互通共享,让数据更好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三算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借势长株潭都市圈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科教资源,探索整合三市算力、算法、算据资源优势,推动校地企合作、产研用结合,构建三市“三算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具有长株潭特色、满足区域发展需求的算力服务,不断提升长株潭算力服务品质和利用效率。
湖南长沙橘子洲头 《湖南日报》社摄影记者郭立亮/摄
探索数据要素开发利用,提升数据价值。探索推动建立数据市场交易、收益分配、市场监管等机制,开展数据要素市场的交易标准规范、建设运行机制、合规性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梳理并有序构建数据要素交易市场所需的综合配套服务,引导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数据交易。
宁乡是湖南省会长沙的近郊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至全国百强县第21位,位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14位,连续四年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落实制造强省建设等7项工作获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
“近年以来,宁乡市深入推进城市治理‘八个到位(重点区域清洗精洗、背街小巷环境维护、城乡接合部综合整治、闲置地块常态管控、建筑工地文明措施、桥下空间精细管理、杆线管网梳理清爽、‘僵尸车’清零)、六个严格(责任落实、采集交办、督查通报、拉练考核、依法执法、问责问效)’,促进城市品质建设与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湖南省宁乡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成亮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亮家底”,宁乡市精耕细作,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明显激励县……多种荣誉纷至沓来。
谈及具体的经验与做法,成亮认为,城市建设与治理应有历史担当和开放视野,牢牢抓住功能纾解这个“牛鼻子”,旗帜鲜明地做好“瘦身健体”大文章,以功能疏解促进城市建设综合治理,以城市建设综合治理助推功能疏解,推动城市品质提升。
——优化市容环境秩序,追求“精细、精致、精美”。出台《宁乡市全面推进市容环境卫生常态化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八个到位、六个严格”,推动市容环境由“重点攻坚”向“全域提升”。
——扮靓城市形象,塑造“品质、品位、品牌”。深入实施城市精致管理品质提升,持续推进道路绿化亮化美化综合提质工程。
——完善功能配套,突出“安全、有序、便民”。持续加大“我为群众办实事”力度,科学谋划铺排城市管理实事,包括:推动站厕建设、强化道路整修、供排水设施提质、推进停车场建设、全面梳理管网、提升住房保障水平、强化小区治理等。
——激活体制,实现“文明、法制、高效”。进一步夯实基础,优化机制、强化保障,助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央和省、市的正确领导下,城市建设与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工作成效,下一阶段,继续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准,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让城市生活更有温度、更加美好。”成亮表示。
自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长株潭城市群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总体方案》及《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年)》以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紧随其后制定出台“一规划一条例”,开全国先河。2021年11月,湖南省通过《关于深化长株潭金融改革的实施方案(2021-2023年)》,湖南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王韧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表示,这既是“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又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要进一步统筹推动长株潭地区改革创新,全面提升金融、保险服务高质量发展经济能力。
“要赋能业务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王韧建议,抓住“十四五”数字政府发展的黄金期,将数字智慧金融建设作为推动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加快抢占数字高地,充分利用金融机构科技赋能、资源整合、服务渠道等专业能力,发挥其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深度参与长株潭区域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民生建设,以数字化、平台化经营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参与城市治理、改善社会民生的能力。如利用银行平台优势,可为个人提供便民缴费、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住房服务、党群服务等丰富的综合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创业孵化、企业融资、海外投资、国际贸易、政务办理等全方位一站式支持。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以金融之力融通社会发展,以数字共建融通金融活水,力求全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用心呵护,绿色生态创新聚合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湖南保护好这个生态绿心,50年后将在全国、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考察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时对长株潭绿心的保护作出了殷切嘱托,提供了生态绿心建设的总原则、总方针。
守着一颗“心”,誓走生态“路”。目前,历经十多年的保护发展,植被覆盖率日益提升,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绿心地区初步形成了森林城市生态体系,长株潭绿心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个大型城市群绿心,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长株潭绿心中央公园建设是意义深远、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湖南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仲伯如是说。
细数长株潭,长沙市石燕湖省级森林公园、株洲市石峰区九郎山省级森林公园、湘潭市昭山省级森林公园错落其中,又有左宗棠墓、万古桥、嵩山古寺等历史古迹……走进绿心,感知自然和人文的气息交融,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环境的优美,又能体会到历史的厚重。长株潭绿心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交汇地区,涵盖面积528.32平方公里,是促进三市组团式发展的独特生态资源,被誉为“长株潭之肺”。
为了守护这片“绿”,湖南省建立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设立联席会议机制,组织企业全面退出绿心地区,建立审批准入制度,从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科技助力、提升监测水平,突出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保障权益、建立补偿机制等多个方面促进绿心地区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完善顶层设计。一是夯实法律保障。国内首创性通过地方立法保护绿地,发布《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建立常态化执法监管机制,持续开展专项执法活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二是强调规划引领。出台《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明确在主动保护第一、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形成“一心六组团”的空间结构,根据各区域情况布置相应功能,实现周边式、组团状的空间发展格局。
科技助力,提升监测水平。利用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构建全面覆盖绿心地区的“天眼系统”,开展“1+N”卫星监测工作,开发“绿心天眼”App,实现导航追踪和实时监测,设置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标志,接入“天眼系统”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监控模式,有效保护绿心区域的生态环境。
突出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实现绿心地区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必须解决绿心区域居民的发展问题,提升居民的获得感。为此,湖南省各级政府进行了多种尝试。利用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建成省级森林公园3处和风景名胜区2处。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促进康养、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成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一心两带八区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促进绿心区域产业发展提质转型。
保障权益,建立补偿机制。出台《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进行统一指导。长沙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建立了系统的生态补偿体系,保护城市生态绿心功能区。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监测制度和确权登记制度,注重与其他生态补偿制度的统筹衔接,提升生态补偿效能。
“处在长株潭都市圈核心区,管辖面积约45.45%位于绿心范围内的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积极践行‘两山’理念,锚定坐标创新发展重点发力,实现了从传统的工业园区向发展数字经济为主的都市型高新数字产业园区转型,上演了一场‘工业退位、数字上位’的华美蝶变。”长沙天心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曾红鹰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介绍。
曾红鹰说,长沙天心经开区位于长沙南部,长株潭三市融城“核心区”,园区批复面积7.62平方公里,管辖面积约11平方公里,目前土地开发率已超过90%,且管辖面积中约有5平方公里位于绿心范围内,占比约45.45%。为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绿心的保护要求,园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全面打响绿心工业企业退出攻坚战。
精准帮扶为企业解难。园区牵头制定“一企一策”,出台退出奖补政策,落实解决企业资金短缺、人才流失、搬迁安置等问题困难,为企业争取到授信贷款、新厂购房、子女入学等政策,并到全省各地帮助企业寻找新场地,为企业新厂建设和生产开辟“绿色通道”,让企业顺利恢复生产。
361家工业企业全面退出。园区通过开展摸排走访、实地调研、一对一联点上门服务等工作,成功退出绿心区域内361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涉及工业年产值170亿元,相关税收近10亿元,职工2万余人。
收储收购绿退土地。园区为进一步整合和盘活绿心地区土地、优化产业规划,按照收储一批、收购一批、转型一批、收回一批、拆除一批的处理方式,明确了收转结合的用地处理原则,通过收购、转型、收回、收储、拆除等五种方式,打造工业退出、产业更新的绿色发展新思路。
“目前,园区收储收购绿退土地1420.71亩、完成产权过户1011.08亩。签订绿心地区工业企业退出转型协议27家企业1190.7亩。”曾红鹰说,从生态绿心保护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出发,势在必行。这些不只是简单的置换或外迁几个工厂企业,而是整合并科学配置区域及相关资源,达成产业配置的最优化;对于调整和转型,既是适应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是产业园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觉选择。只有集聚了环境友好型、低能耗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才能实现生态产业与生活的真正一体化。
“要时刻把握长株潭绿心机遇,以创新质变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曾红鹰认为,必须发挥“生态绿心、融城核心、智慧天心”优势,天心经开区明确了发展以大数据、地理信息、软件信息、人工智能等为主的数字经济定位,并发展生物医疗、人力资源服务、文化广告、现代商贸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核心示范区。目前,正全力打造长沙第五谷“天心数谷”,围绕数字经济,建设了全国第五家、中部第一家“湖南大数据交易所”,拟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数据集聚、流通、应用的数据资源交易场所;引进了投资120亿元的中国电信天翼云中南数字产业园项目,这是湖南省网络层级最高、出口带宽最大、云计算能力最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算力中心。
“归根结底,要把绿色生态转变为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而不是仅仅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约束。从目前来看,把绿色生态作为生产要素,主要是三种形式,即,直接参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如农业、文旅产业,可直接带来增加值;促进其他生产要素的发展,如提高人的健康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以绿色生态为主要生产要素,推动形成新的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继峰总结道。他认为,湖南城市生态绿心的设计,覆盖以上三种方式,作为一种有益探索,效果值得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一级巡视员田杰棠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湖南大学联合调研组说:“绿色化和数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和方向。长株潭绿心保护区域以科技创新护航绿色发展,以绿色生态建设优化宜居环境,以数字园区培育促进产业转型,探索出了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建议下一步,要紧紧围绕绿色技术与数字技术创新,使绿色生态环境保护长期化、可持续发展,不断激发数字产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创新活力,争取成为国内产业园区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