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视角下《普洱茶》的汉译英研究
2022-10-27谢丽
谢 丽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01)
1 理论框架
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经验功能包括作格(ergativity)和及物性(transitivity)。经验纯理功能指人们用语言表达对世界的看法,即用语言表征世界。用经验视角的话来说,就是过程(process)和参与者(participants)在特定的环境(circumstances)下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种”going-on,所以需要对过程进行分类。过程是小句的核心,小句主要是关于参与者参与的事件和所处的状态。根据Halliday(1994)的划分,及物性系统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本文分为引言、理论框架、案例分析和结论四个部分。
2 案例分析
例1 原文:人们为了减轻茶树鲜叶的青苦气味,开始了对茶叶的简单加工,烧茶就是最简单的一种。
译文:In order to reduce the bitter smell of fresh leaves of the tea tree,people began to process tea in a simple way,and burning tea is the simplest one.
分析:原文目的状语从句“为了减轻茶树鲜叶的青苦气味”在译文中译为“In order to reduce the bitter smell of fresh leaves of the tea tree”放在句首,句式得到保留,体现了英文形式的小句复合体特征。功能语法视角下的小句复合体相当于句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构成,有并列式和复合式两种类型。并列式是两个简单小句,复合式包括环境类型,相当于状语从句。原文物质过程“简单加工”的副词修饰语“简单”没有保留词类,转换为方式类的环境成分“in a simple way”,符合英文句法特征。环境成分一般包括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他们是人际类型中的修饰成分(adjuncts)。注意连词和情态副词(conjunctive and modal adjuncts)并不构成小句的经验意义,不包括在及物性分析之中,靠近或包含在动词词组中的情态副词能简单地包含在过程中。环境成分通常是可选的,反应了小句的背景功能。在某些特定的过程中,小句或多或少有义务包含一个环境成分。原文物质过程“开始了加工”译为“began to process”的动词词组复合体。动词词组复合体的过程类型由最后一个动词 “process” 决定,而动词前面的 “began to”表示人际意义,如愿望、对事情的期待。
例2 原文:他们依托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用茶文化。
译文:Relying on the unique natural conditions here,they have created a rich and colorful tea culture
分析:原文有两个并列的“物质过程”,分别是“依托”和“创造”。译文形式与原文形式不完全一致,译文中第一个物质过程“依托”在译文中转换为环境成分,也就是非限定性动词。非限定性动词指没有时态变化的动词;限定性动词是有时态变化的动词,如英译文中的物质过程“have created”,将“create”变为完成时。从及物性视角分析,表示人际意义的情态动词不表达经验意义,但是将靠近动词的情态动词统称为物质过程。
例3 原文:将鲜叶放在火上略烤一下。
译文:The fresh leaves are slightly roasted above the fire.
分析:原文的物质过程在译文中得到保留,即“略烤”保留“are slightly roasted”。环境成分一般包括副词词组和介词词组,他们是人际类型中的修饰成分(adjuncts)。注意连词和情态副词(conjunctive and modal adjuncts)并不构成小句的经验意义,不包括在及物性分析之中,靠近或包含在动词词组中的情态副词能简单地包含在过程中,如原文中的“略”和译文中的“slightly”。环境成分通常是可选的,反映了小句的背景功能。原文有一个省略的泛化的人称动作者,即烤鲜叶的施动者,原文的文内语境(intratextual context) 没有明确交代动作者,但是在文外语境 (extratextual text) 有所暗含。译文并没有译出原文的泛化人称动作者,而是将原文物质过程的目标“鲜叶”译为“the fresh leaves”放在句首作主语。变主动语态为被动语态,主语是目标,因为过程跟参与者的语义关系没有改变。此种译法进行了叙事视角的转换,从文外的作者视角转换为文内的事件视角,非人称作动作者,符合信息型文本的特征,即客观性。
例4 原文:使茶叶隔着纸张在炭火上反复受到烤炙。
译文:The tea leaves are repeatedly roasted over a charcoal fire across the paper.
分析:如果通过文外语境补足汉语原文的范化主语“we”,那它应该被标记为“发起人”(initiator)。 “we”是引起“茶叶隔着纸张在炭火上反复受到烤炙”的原因 (causer),促进下一个行动者“茶叶”隔着纸张在炭火上反复受到烤炙,最能体现这种过程的是使役动词“让、使 (make)”。(Thompson,2012)如果是修饰型关系过程,行动者就应该是 “Attributor”,如果是识别类关系过程,行动者就是 “Assigner” 。原文的使役动词“make”并没有保留,而是省译了。
例5 原文:烧茶也就是杀青工艺的原型。
译文:Burning tea is also the prototype of fixation.
分析:原文“是”是包孕认同类关系过程分,“烧茶”为载体,“杀青工艺的原型”为属性成分,用来给载体指派特征。且小句可逆反,即载体和属性成分交换位置,依然可以成句,所以属于识别式而非归属式的小句。其中,关系过程是对参与者的评价,这与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相连。关系过程保留的动因是异化策略,保留原文的句型。Halliday和Matthiessen(2004:234)提到:在科技、商务、政治语篇中,标示-价值的结构在语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按照Halliday(同上: 119-120)的理论模式,关系过程有包孕类、属有类和环境类三种次类型,每种次类型又可分为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包孕类关系过程是指语言形式上体现为“x is a”的过程小句;属有类关系过程是指语言形式上体现为“x has a”的过程小句;环境类关系过程是指语言形式上体现为“x is at a”的过程小句。从语义上来讲,在归属式的三类关系过程小句中,“x是a类别中的一个成员”;在识别式的关系过程中,“a用来定义x的身份”。这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共可得到六种次类型的关系过程。
例6 原文:将依次向大家介绍十个少数民族的茶艺。
译文: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a art of ten Chinese national minorities is as follows:
分析:原文“介绍”是物质过程,转换为“the introduction”将物质过程名物化,符合汉语是动态语言,英语是静态语言的特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理论框架是,名物化是最明显的一种语法隐喻 (Halliday,1994:352)。名物化可以把大量概念意义浓缩在名词结构中,增加词汇的密度;隐藏动作的主体,表现语言建构经验世界的客观性;客观性降低了人际意义的可协商性;避免冗余的词汇表达,使语篇紧凑连贯(赵晶,2017)。
例7 原文:为了使茶叶烤炙受热均匀,交替使用“簸、翻、挪、颠”四种手法。
译文:There are four actions like “toss,turn,move,wallow” that are adopted to heat evenly,interchangeably.
分析:原文物质过程“交替使用”转换为“there are”,即存在类关系过程。存在过程中, “there” 是信息流的起点,随之后面的存在物出现。如果换成 “four actions like ‘toss,turn,move,wallow’ are adopted”,信息的输出就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