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视域下的“活动·探究”单元阅读教学实践

2022-10-27甘肃赵吉刚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0期
关键词:群文文本探究

◎甘肃/赵吉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注重精读、自读、课文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模式,进行多元组合,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单篇阅读的教学方式,注重资源整合,设计具体任务,让学生全面参与、体验、探究,进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在教材中,编者创造性地设置了四个“活动·探究”主题单元,以单元任务为轴心,分别为新闻、演讲、现代诗歌、戏剧,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几类文体的特点,并进行有效活动和恰当表达。在文本选取上,“活动·探究”单元的文本彼此异质互补,形成了一组严谨的“互文”,内在的逻辑性更强,结构化组合更加明显。在教材编写上,编者注重提供知识短文、课文旁批两个有力的助读材料,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实现“活动”与“探究”的有效融合。

基于此,从有效组合文本、设置活动任务、过程性评价三个角度具体阐释群文视域下的“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实践。

一、立足“活动·探究”单元内容特质,有效组文

“活动·探究”单元是一个有机的学习整体,强调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单元的内容特质,进行有效的文本组合,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

首先,注重以“一”带“多”的组文形式。群文组合不是简单的文本叠加,也不是散点的篇章组合,而是强调完整的学习事件、学习单位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活动·探究”单元篇章逻辑性,依据讲授的轻重、主次、详略等进行有效组合,进而让大单元学习成为一个“学习故事”。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选取了三篇文本,其文体特质相似,内容互补互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1+X”的学习模式,以一篇为精读对象,多篇文本互读,从而实现以一篇带多篇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以《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单元教学范例,以“演说”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让学生展开“聚焦演讲——学习演讲词——模拟演讲”三个学习活动。该学习活动有效抓住本“活动·探究”单元“演讲”的内核,整合了相关的学习项目,实现了“阅读——实践——写作”三位一体的学习模式。

其次,立足单元文本内在逻辑,有效组文。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将“精读”“自读”二者结合在一起,有效帮助学生构建自主阅读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立足单元文本内在的关系,精心组合文本。比如,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选取了《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等六首现代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写作背景、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音韵等特点,进而掌握现代诗解读的策略。同时,教师可结合单篇文本的特点,发掘经典文本的价值。如《我爱这土地》意象的选取与《沁园春·雪》有鲜明的差异性。前者更加注重意象的铺排,而后者重在意象在意境营造上的作用。教师可以打破单元的文本组合,抓取每一篇经典文本的特质,进行重新组文。执教《我爱这土地》一文时,笔者加入《土地的誓言》《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两首现代诗歌,还有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从词到句、从句到段,探究“意象铺排”的效果。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维不断从浅层走向深层,从模糊走向清晰,进而得出: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在文字中密密地铺排各种状态的名词,恰当地选择修饰语,编织多样的语言形式,让情感更加丰沛。

在教材文本组合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跨媒介”阅读的方式,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群文阅读之中。比如,学习《我爱这土地》一文时,在学生借助文本了解意象铺排的文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影《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受审时的相关镜头,让学生感知物、人、景、事之间的联系,体悟词语铺排对画面渲染的效果。

可见,学习“活动·探究”单元时,教师需要依据单元内每一篇文本的体例,正确组文,形成比读、群读的关系。

二、依托项目双核,落实群文阅读“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强调语文学科的“实践”性。教学需要依托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形成完整的单元认知,实现“1+1>2”的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单元学习开发成项目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共同合作、探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首先,设置群文“大情境”,引领活动项目导向。“活动·探究”单元将“阅读”“实践”“写作”三大任务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真实的、实际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将阅读知识转化为交流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可以依据该单元的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文本,组成“新闻写作”的群文阅读核心学习任务。笔者以本单元相关文本为阅读内容,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新闻”读写采编这一核心活动项目,并创设以下学习情境: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来临,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学校举办了“走近我最爱的老师”的主题活动。请你走进老师的生活,踊跃对自己最喜爱的老师进行采访,组编一份“感恩老师”的新闻小报。

学习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要设计挑战性的学科情境,全面激发学生的思维,不断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其次,依据群文核心项目,设计有效的子任务。为了有效落实学习项目,教师需要依据情境,聚焦知识技能和概念理解,设计从读到写、从做到写的子任务。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为了有效落实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从新闻的“感知——体验——实践——运用”设计环环相扣的子任务,真正落实单元的“活动”与“探究”。具体为:(1)精读本单元的文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相关事迹,写写“新闻特写”的相关陈述性知识;(2)品读三篇文本,讨论人物通讯的材料的典型性、横纵式结构和新闻评论观点的鲜明性;(3)关注身边的一位劳动者,列提纲对其进行采访,完善采访记录;(4)请以人物通讯(新闻评论)的方式,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4)评选出最佳“新闻”特刊,并且为其制作腰封、封面。

可见,“活动·探究”单元阅读应该还原文本的文体思维,设计一定的交际语境和核心任务,不断驱动学生进行单元的群文阅读实践活动。

三、设计过程性评价,形成群文阅读成果

“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不是简单的活动实践课,最终要落实阅读与写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让群文阅读过程定量,形成显性的教学成果。比如,学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活动·探究”单元时,笔者设计了“鉴赏”“朗诵”“创作”过程性评价标准,开展了一系列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提升群文阅读下单元教学的效度。比如,在朗读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观看《经典咏相传》中的朗诵片段,从评价维度、评价要点等角度对学生朗读进行评选,并且将最优秀的作品推送到学校网站。

总而言之,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多元组文,创设真实情境和任务,建构学科知识体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

猜你喜欢

群文文本探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设问引导探究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