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刻板印象”到“文化形塑”: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河南省海外形象提升研究
2022-10-26刘冲亚海
刘冲亚海 霞
(南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中原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中心 河南 南阳 473000)
一 引言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人口最多、人口流动性最大的省份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目前,河南省作为国家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已经深层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河南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良好的海外形象对河南省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河南海外形象的塑造和提升仍面临着诸多困境:河南往往被贴上“贫穷”和“落后”的标签,河南人常被扣上“素质低”的帽子。河南形象被歪曲、河南人被污名化的现象不少,许多国外媒体对河南仍存在着刻板印象。尽管河南省一直致力于河南形象提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对河南的刻板印象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发展资源、确立竞争优势。
在国外媒体报道和形象传播活动中,国外民众对于河南的误读和偏见表现在语言中就形成了语言偏见,而语言偏见反过来又维护和再生了不同群体间的偏见,使得河南的负面形象在人们心中更加根深蒂固。各类新闻报道和文学影视作品中有关河南的各种显性和隐性的语言偏见大量存在。然而,隐性的语言偏见由于其表达的间接性、策略性、隐蔽性和微妙性,并且与意识形态和权力因素交织在一起,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态度和行为[1]。因此,河南海外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这种“自然化的”“习惯化的”语言偏见更值得关注和探索。
二 河南形象提升研究现状述评
按照河南形象传播、河南海外形象、河南话语偏见等关键词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发现现有关于河南形象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传播现状、负面形象、符号学以及国际形象等方面。在河南形象传播现状研究中,刻板印象和培养理论①培养理论是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大众传播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受众的世界观。是研究河南形象的主要理论切入点。部分学者建议河南通过纪录片、旅游广告和微博来宣传河南精神,通过品牌塑造、产业完形、文化建构的发展路径,实现内容特色化、推送智能化与推广全媒化的新趋向[2-3]。在河南负面形象的研究中,栗颂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呈现新媒体中河南人污名化形象,提出从完善地域传播、加大社会监督教育力度、媒体及从业人员自律三个方面解决河南人污名化形象的建议[4]。胡秋含通过对比我国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纸媒关于河南负面新闻的报道,发现河南域内媒体对河南的负面新闻报道比重相对较低[5]。在河南形象符号学研究领域,“少林、中原、吃苦耐劳”等成为代表河南、河南人、河南精神的符号。虽然河南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符号,但依然存在系统性差、影响力不足、持续性不够等问题,需要建立河南形象符号识别系统,拓宽传播渠道,打造河南品牌形象符号,提升河南形象符号水平[6-7]。在河南国际形象研究方面,有学者发现国外媒体如《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关注的是与其国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河南作为文化大省的形象几乎完全被忽略。河南虽然受到世界主流媒体关注,但其关注的重点并没有真实全面地反映河南[8-10]。
从目前对河南形象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可以看出,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的特点,对今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存在的不足主要在于:一是思辨性的探讨较多,量化和实证研究不足,存在说服力缺乏、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二是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部分文献只是对现象进行描述和讨论,或是个案研究,缺乏坚实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三是忽略了社会文化等因素与语言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对问题根源的追溯。
基于此,本文以中外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有关“河南”的英文文章为数据,建立国内河南形象语料库(CH-HENAN) 和国外河南形象语料库(ENHENAN),并开展实证研究。以费尔克拉夫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为分析基础对河南海外形象建构中的话语策略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描述与阐释,探讨话语偏见的产生、传播和接受机制,提出消减河南海外形象塑造和传播中的话语偏见的策略,以期为提升河南海外形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作为批评话语分析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费尔克劳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实践形式,而任何的社会实践都可以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据此,他提出了话语的三个维度,并将话语描述为一个包含文本实践、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完整统一体[11]。在这个三维模型中,文本实践是对内容的语言分析;话语实践是指文本生成、传播和接受的过程,其侧重于话语和流派的创作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社会文化实践强调话语权力关系、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辩证关系[12]。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来揭示那些隐含的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范式与本文的研究建构不谋而合,为本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研究所使用的中英文新闻语料分别来自于代表性较强的报刊网站,能够分别代表国内和国外媒体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如China Daily、People’s Daily Online、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Times、The Times 和The Guardian 等。本 研 究 使 用Python 选取以“Henan”和“Henan Province”为关键词的文章,剔除内容不相关的文章后,取自China Daily 和People’s Daily 官网上的文章共876 篇,取自The New York Times、The Washington Times、The Times 和The Guardian 等网站上的文章共286 篇,为了使两个语料库库容相近,故将China Daily 和People’s Daily 网站上的文章选取限定在2010-2020 年间,减少了因库容相差太大可能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最终CH-HENAN 语料库总形符数为88816,EN-HENAN 语料库总形符数为87687。
四 统计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使用语料库软件AntConc3.5.8 分别从高频词、主题词表、索引行3 个方面从批评话语分析的文本实践维度进行语言特征分析,结合框架理论对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维度进行心理归因、意识形态、权利利益因素分析,揭示中外媒体在河南海外形象建构中的话语策略。
(一)高频词表对比分析
重复的语言形式中通常都蕴含着特殊的话语含义,高频词的使用基本能够反映作者的态度倾向和意识观念,因此词频统计可帮助研究者观察到显著的语言特征,实现从最基本的词汇层面对话语策略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语料库分析软件AntConc3.5.8 对两个自建语料库进行高频词检索,加载词形还原表和GSL 通用英语词表,停用常用介词、冠词等只具有语法意义的功能词,得出前15 位高频实词,如表1 所示。
表1 高频词表
统计发现,中外新闻报道中除“Henan””China”和“province”外,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aids”和“hiv”,因为自上世纪90 年代艾滋病在中国出现,河南部分农村作为艾滋病的高发地区经常爆出卖血丑闻,国外媒体将这一新闻热点不断发酵反复报道,导致艾滋病这一话题经常出现在国外有关河南的新闻报道中。高频词列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还有“policy” “rural” “authority”和“peasant”,新闻中经常出现对河南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工业用地圈占耕地导致农民外出打工、经济以农业为主的相关报道。这些高频词将河南描绘为一个人口众多、素质较低、经济落后的省份。Asian Development Bank 网 站曾刊登了一篇有关中国空气质量调查的报告,报告第一段的内容为:
The proposed program aims to switch coal to cleaner fuel for residential,commercial,and industrial use for air pollution reduction in Henan Province,which is one of major pollutant provinces in the greater BTH Region.Henan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PRC.In 2018,the primary energy is highly dependent upon coal which accounts for around 77.6%as compared to 59.0% in the national average.While Henan Province has reduced the dependence on coal from 84.3% in 2010,the province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contributors of air pollution in the greater BTH region.(该计划旨在将河南省的生活、商业和工业使用的煤炭转换为更清洁的能源以减少空气污染。河南省是京津冀地区的主要污染省份之一,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2018 年,河南煤炭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约为7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0%。尽管河南省对煤炭的依赖程度与2010 年的84.3%相比有所下降,但该省仍然是京津冀地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从报告内容可以看出,该报告侧重渲染河南省的碳排放对中国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反观国内新闻报道中出现的高频词,并没有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取向,其中出现的“epidemic”和“coronavirus”也主要集中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以《中国日报》一篇名为Henan issues red alert for air pollution(河南发布空气污染红色预警)的报道为例,内容如下:
ZHENGZHOU-China’s Henan Province issued a red alert for heavy air pollution Friday,forecasting the pollution to persist for several days.The red alert is issued when the air quality index (AQI) will surpass 200 for four consecutive days,surpasses 300 for two days or the daily AQI reaches 500.As of 4 pm on Friday,AQI surpassed 300 in seven cities including Zhengzhou,Kaifen,Xuchang and Anyang.Local authorities have activated the highest level-I emergency response since Friday night in a total of 12 cities in the 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provincial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fice.Under China’s four-tier warning system,red is the most severe,followed by orange,yellow and blue.(郑州消息——周五,中国河南省发布重污染红色预警,预计污染将持续数天。当空气质量指数(AQI)连续4 天超过200、2 天超过300 或每天AQI 达到500 时,就会发出红色预警。截至周五下午4 点,郑州、开封、许昌、安阳等7 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超过了300。据该省空气污染防治办公室表示,自上周五晚上以来,该省共12 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启动了最高级别的一级应急响应。在中国的四级预警系统中,红色是最严重的,其次是橙色、黄色和蓝色。)新闻的前三句对河南的空气污染情况进行了如实报道,接下来公布了河南省政府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呈现出一个勇于承认事实,积极解决问题的正面形象。总体来说,国外有关河南的新闻报道表现出一种消极、否定甚至批判的态度,国内的报道则相对中肯。
(二)主题词表对比分析
主题词是指与参照语料库相比在统计意义上拥有特殊频率的词,一个词的Keyness 值越高,代表该词在两种语料库中的出现率差别越大,对语料库中主题词的分析在解读文本所表达的信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将两个自建语料库与Crown and Clob新闻字库进行对比,以显示河南新闻话语语料库中用词搭配与意义传达的特点。根据AntConc3.5.8对语料库中的主题词的统计分析,本研究选取主题词表中前15 位实词,如表2 所示。
表2 主题词表
统计结果显示主题词表和高频词表所涵盖的词大部分相同,正如上文讨论结果所示,国外新闻报道将河南塑造成落后、混乱、艾滋病横行的农村形象,而国内新闻报道较为中肯地展现河南的经济、农业和医疗等状况。然而通过对比CH-HENAN 和ENHENAN 新闻语料库的主题词表,研究发现China 一词仅出现在CH-HENAN 国内新闻语料库中,这说明China 一词在CH-HENAN 新闻语料库中和在Crown and Clob 新闻字库中的出现率差别较大,而在ENHENAN 语料库中和在Crown and CLOB 新闻字库中的出现率差别不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China Daily 和People’s Daily 作为中国对外传播的主流媒体,在报道河南时多是树立河南积极的正面形象,良好的区域形象在对外传播中有利于国家整体形象的塑造,因此在介绍河南时为了凸显河南是中国一个省份的事实,会加上China 作为强调,如Central China’s Henan Province;另一方面是因为在ENHENAN 语料库中的语料和在Crown and CLOB 新闻字库中的语料都取自国外新闻媒体,写作风格差别不大,因此EN-HENAN 语料库中的Keyness 值没有CH-HENAN 语料库中的高,通过梳理EN-HENAN语料库中的新闻语料,发现国外媒体在对河南进行负面报道的同时,经常以河南来影射中国,因此ENHENAN 语料库中并没有出现China 这一主题词。
以英国路透社的一篇报道为例,新闻题目为“Considered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the central province of Henan and its 100 million-strong population typifies China’s transformative yet often tumultuous economic ascent”(中部省份河南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这个拥有1 亿人口的大省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然而经济发展现状往往混乱不堪),这里使用了“typify”一词,表明河南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困境。另一篇报道的题目为“China’s heartland ‘sacrifice’for the war on pollution”(“中国腹地”为污染治理付出代价),题目中并未出现“Henan”一词,只用了“China’s heartland”,然而文章内容却是在讨论河南的工业污染问题。开篇第一段为“The squeeze is on in China’s industrial heartland as Beijing cracks down on polluting industries.Reuters’ David Stanway visited the steel town of Anyang in Henan province to see how the war on pollution,together with an economic slowdown and grinding trade war with the U.S.,is affecting factories and lives in one of China’s most populous regions.” (随着北京方面取缔污染行业,中国的工业腹地也开始进行污染治理。路透社记者大卫·斯坦威走访了河南省的钢铁重镇安阳,探究治理污染、经济放缓以及中美贸易战是如何影响中国人口最稠密地区之一的生产和生活。)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国外媒体看来,河南出现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问题,河南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中国。
(三)索引行对比分析
索引行分析能提供检索词的上下文信息,从而揭示被检索词的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规律。辛克莱于1991 年首次提出语义韵的概念,语义韵是一种评价意义,蕴涵了说话者对某一话题的态度,通 常 包 含 积 极、消 极 和 中 性 三 方 面[13]。“Henan”一词在EN-HENAN 和CH-HENAN 语料库中均属于高频词和主题词,本研究分析“Henan”索引行以观察新闻媒体在河南的报道中所使用的搭配词,通过分析其搭配词的语义韵进一步分析出新闻媒体对河南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EN-HENAN 语料库中以“Henan”为检索词的前30 位索引行的分析发现,EN-HENAN 语料库中“Henan”索引行共有检索项1026 项,CHHENAN 语料库中共有1133 项,通过对与“Henan”相关的搭配词以及句意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CHHENAN 语料库中与“Henan”搭配的实词大部分属于中性词,没有明显的消极语义倾向,甚至有部分属于积极词汇,例如:“establish”“focus on”“lead to”“wow”“launch”“shake off”等。这些与“Henan”相关的表达中,有陈述事实的“Henan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world-famous Shaolin Kungfu,and home to a number of UNESCO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ites”(河南是举世闻名的少林功夫的发祥地,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所在地),“Henan province announced a strict policy on Jan 20 to control the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河南省1 月20 日宣布了严格的政策来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也有表达观点的“Zhengzhou City in Henan province has taken a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河南省郑州市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也有作为地理区域的“The provinces of Shanxi,Henan and Anhui Province also plan to join the project”(陕西省、河南省和安徽省也计划加入该项目),“The team consists of 209 TCM experts from first tier hospitals in Tianjin,East China’s Jiangsu,Central China’s Henan and Hunan and North China’s Shanxi provinces”(该团队由209 名中医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来自天津、华东的江苏、华中的河南、湖南和华北的山西省的一线医院)。
然而,在EN-HENAN 语料库中,与“Henan”相关的表达所体现的含义与CH-HENAN 中的并不相同。国外新闻媒体对河南的消极和否定态度充斥在字里行间:在一篇题为“Henan Province,a Butt of Jokes in China,Gets a Champion in Court”(河南屡次被告上法庭,成为中国的笑柄)的报道中,开篇第一句话 就 是“A province of 100 million on the flat,brown expanse of central China,Henan suffers from a blighted reputation.” (河南省是一个拥有1 亿人口的省份,坐落在中国中部一片褐色平坦的区域,但它的名声一直不太好。)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将河南的负面声誉植入读者脑中。像这样直接体现新闻媒体观点态度的话语还有很多,例如:“Henan has so many people,and a lot go out to do migrant labor on low-end jobs.”(河南人口太多,很多人外出打工从事低端工作。)“But it is crowded,heavily rural and not as polished as coastal regions.The rough charms of the province are not for all travelers.”(但这里人口密集,农村气息浓厚,不像沿海地区那样漂亮。这个省的粗犷魅力并不适合所有的游客。)透过国内外新闻媒体的报道不难发现,国外媒体对“Henan”相关的表述多具有负面消极态度,国内媒体的表述则相对客观中肯,意在表现真实的河南。
(四)结果讨论
前文使用语料库技术对与“Henan”相关的新闻报道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属于文本实践层面的微观分析,而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层面的分析则从辩证关系视角探讨文本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折射出深层的意识形态。正如Fairclough 所指出的,话语符号的意义和其他社会元素存在对应关系,符号秩序体现了社会秩序[14]。本研究选取的国外新闻报刊都是各国的喉舌,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发声代言。China Daily 和People’s Daily Online是中国国家英文网站,代表中国国家立场,致力于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发出中国之声。“Henan”在国内外的新闻报道中被塑造成不同的形象,反映出国内外深层次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同的意识形态群体都倾向正面的自我呈现和负面的他者再现。“Henan”于国外和国内新闻媒体而言,就是“他者”和“自我”的不同身份。他者形象的再现必然以服务本群体意识形态为前提,河南出现的种种问题在国外新闻媒体眼中正是中国这一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丑化诋毁河南就是在抨击中国;国内新闻媒体对河南的正面自我呈现也是在为构建积极的中国形象服务,良好的区域形象是国家整体形象的一部分。河南省的海外形象的建构产生于“自我-他者”的辩证关系中,是不断协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结果。国外民众脑海中关于河南的形象很多时候并不是亲身经历后自我认知的结果,其认知往往由媒体、学者、政客等多重主体通过新闻、影像等话语展示间接塑造形成。因此,提升河南省海外形象需要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文化作品以及品牌重塑等自我建构手段来实现从“他塑”到“自塑”的改变。
五 提升河南海外形象的对策建议
河南海外形象一直处于“被定义”的囹圄之中,塑造形象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异域的“他者”,难免产生偏见和误读。转变和创新河南省海外形象塑造方式就是要针对话语偏见产生的原因,提出“反话语”策略来矫正偏见,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反话语”不是针对支配话语进行充满火药味的语言对抗,而是一种话语策略。即在主导的话语秩序内部,处于边缘的“他者”向中心权威发出逆向的声音,将积极意义注入到支配性表征体系的消极意义之中,以此来消减主导话语中的偏见认识[15]。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提升河南海外形象的对策建议。
(一)把握新闻舆论话语权,有效传播河南声音
本研究在梳理国外有关河南的新闻报道时发现仅有少数的报刊媒体坚持采用第一手新闻资源,例如以古典严肃著称的The New York Times,而多数媒体的新闻素材并非都是一手资源,大多转引自其他报刊,典型代表为英国的The Times,该报纸中有关河南的新闻素材多转引Global Times、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和CBS New 等的报道。以2020 年9 月数千只动物因滞留河南漯河物流园导致死亡的新闻为例,国外各大报刊媒体对此事件都有报道,不少媒体在转引的同时或多或少地添加自己的观点,或抨击河南的物流行业管理疏漏,或谴责动物买卖的不人道行为。而此事件并未出现在China Daily 和People’s DailyOnline 的报道中,也未得到官方回应。当前新闻舆论日益成为各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战场,河南省在提升海外形象的过程中应该快速出击、主动发声,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把握正向价值引导,讲好河南故事,向世界还原真实的河南,尤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需要迅速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发相关新闻报道。
讲好河南故事、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必须实现国内和国际话语导向结合,把握“自塑”和“他塑”的良性互补,占据话语主导权,放大正面声音,提高舆论话语传播能力,争取国际话语支持,切实做到“自己讲”和“别人讲”的有机融合。只有全面展示河南真实形象,改变西方刻板印象,切实扭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才能在国际新闻舆论战场占据主动,引导国内外人民全面客观地认识河南、解读河南、评价河南,为塑造河南海外形象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创新传播方式,采用多模态话语建构
多模态话语建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基础,认为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文字、色彩、静态图片、动态影像等多种社会符号系统[16]。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外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话语不再以单一文本模式呈现,而是与图像、颜色等符号一起构建意义。多模态话语建构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它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表现形式结合起来,破除单一文本的局限性,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资源,发挥文本、声音、图像等各种模态的优势,综合立体地呈现地区形象,进行多模态叙事,实现有效的话语传播。
河南省在塑造海外形象时应善用新媒体来积极设置议题,在国际社交平台改进传播方式,比如制作高质量多门类的区域形象宣传片或纪录片,以视觉冲击的方式传播河南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和美食文化等;制作AR/VR 数字导游平台,使国外民众足不出户就能饱览河南美景。在国际平台塑造和展示河南形象时,要加强与国际主流媒体的合作与互动,建立多媒体传播矩阵,增强公共外交的社群传播效果,让世界认识河南、感受河南,从而提高对外传播的受众到达率。例如利用新闻语篇中图片和文字的结合报道、电视宣传片中的镜头语言的运用以及网络平台上各种模态构成的超模态文本等形式较为全面地展现形状、声音、色彩交织的影像信息;借助于视觉语法,再结合语境、修辞结构等语言学理论,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挖掘和利用媒体文本多模态特征,进行语篇多模态呈现等。
(三)改变话语交际观念,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河南海外形象的塑造离不开跨文化传播和交际,国外民众对河南的正确解读离不开有效的话语交际模式。在实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输入到国际市场中的话语产品会发生不被其他地区受众认同或理解而致其价值减低的文化折扣现象。文化折扣现象对于河南海外形象的塑造而言也是一大困境。尤其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不同的语言环境、文化理念、教育背景等都会造成对河南的不同解读。
以华为公司在国外的广告宣传片为例,文化折扣现象就可见一斑:华为公司一条名为“Put your smartphone aside”的广告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圣诞夜家人纷纷使用电子产品忙工作忙社交不能陪伴他过圣诞节的故事,小男孩对圣诞树许愿,突然愿望实现,家人放下手机相互陪伴,过了一个温馨的圣诞节。这则广告运用亲情元素开展跨文化传播,在国内获得良好口碑,然而在国外并未得到积极反响,甚至有的观众表示不知所云。原因在于在重视集体主义的东方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家庭具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归属感;而在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更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主性。同样是华为公司在国外的广告宣传片,一则“It’s in your hand”的广告在YouTube 上收获超高点击率和好评。广告内容为一个男孩在森林中发现新物种时的两种选择,要么随手一拍分享到网上,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打破生物的平静生活;要么选择转身离开,还自然一份安宁。国外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心灵受到震撼,表示应该遵守网络道德要求,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会一直使用华为产品。
这两个案例表明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选取的内容应具有普适性,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找到不同文化和心理的共情契合点,把握不同受众的期待,最大限度地降低“文化折扣”。塑造和提升河南海外形象应该找准文化契合点,在目标文化的接受范围内选取符合国外受众文化背景的新闻素材,可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人权保障、文化多样性等国外民众关注的方面着手进行积极正面报道。
(四)重视文化话语传播,打造中原文化旅游品牌
通过分析国外河南新闻话语语料库和检索国外主流媒体对河南的相关报道,发现“tourism”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河南的旅游资源已经引起了国外民众的关注,但报道内容仅局限在考古、文物展览、少林寺等方面,而黄帝故里、老子故里、道教根源、根亲文化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外则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河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人文资源,建立河南文化旅游的话语传播体系对河南海外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中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加大河南文化旅游对外传播力度,塑造中原文化大省形象是提升河南海外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是充分利用中原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把以黄河、中岳嵩山、太行山、伏牛山为主体的自然旅游景观打造成河南旅游的物质基础。二是深度挖掘中原文化的人文资源优势,利用好先人留下的宝贵人文景观,例如黄帝故里、老子故里、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等。将中原的大好河山和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不断提升河南的海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