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阳大调曲子的传承保护刍议

2022-04-08董鸣苑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调南阳曲子

董鸣苑

(西安音乐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00)

历史文化名城南阳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南阳大调曲是百姓文化取向、审美情趣的历史见证,且蕴含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和资源,是南阳赢得“曲艺之乡”这一美誉的重要元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南阳大调曲受现代传媒和传播方式的冲击,其传承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基于南阳大调曲所具有的珍贵艺术价值,在国家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探求保护传承和发展南阳大调曲的新路径,对于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提高本土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

一 南阳大调曲子的传承价值

(一)音乐艺术博采众长

南阳大调曲子是河南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因其传入和发展过程博采南北曲艺之众长而独具艺术魅力。

首先,南阳大调曲子因其渊源流变而曲牌丰富。大调曲在明清时期传入南阳,其中明皇子唐定王朱柽将鼓子派同南阳民间的鼓子派融合;清朝雍正年间,宫中鼓子派代表王翰林又将安徽的太湖曲、“北方胡人的马头曲、南方的蛮白曲、倒推船等”[1]多种曲牌、曲调之优点集于一体,与元曲、昆曲和民间小曲相结合,此为南阳大调曲子曲牌发展之关键;加之南阳自唐代以来水路发达,促进了文化交流,湖北、陕西两省的地方曲种不断为南阳大调曲子所采纳吸收,进一步丰富了南阳大调曲的曲牌。抗战时期,南阳成为全省政治文化中心,南阳大调曲获取了再次丰富发展的良好条件。至今,南阳大调曲子保存有曲牌200 多种、曲目1300 多个,曲目众多、内涵丰富的大调曲对研究明清时期的俗文学、地方戏曲以及曲艺音乐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其次,南阳大调曲子因渊源流变而表演形式多样,由只有“坐唱”发展为“站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并存,且同一种表现形式中还细分为单口唱、群口唱等类型。进入1950 年代,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南阳大调曲子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南阳县的王富贵在第一次全国汇演中由原来的坐唱改为“在舞台上站着唱,并大胆加上表演动作,受到了观众一致好评,并轰动一时”[2],此举给大调曲子的表演形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拓宽了大调曲子的唱腔领域和表演形式。

(二)唱腔语言极富地方特色

大调曲子在流变过程中最终形成南阳方言演绎,在依字行腔上显示出独特的方言韵味。邓县和石桥镇等地曾经涌现出群众性宣传和研究大调曲的民间艺人,他们不仅对大调曲子曲牌进行改编,还创编了大量反映本地群众生活的新唱段,在表演中大量使用方言俗语说唱,因乡土气息浓郁、语言活泼风趣、极富生活气息而大受观众喜爱,唱腔语言的地方特色使南阳大调曲的繁荣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演唱风格讲究礼义

南阳大调曲子的表演形式虽有很大的创新,但遵守传统礼俗环节却被很大程度地保留,演员在演唱演奏的风格上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意义上的君子风范。受儒家思想中的“礼乐观”的影响,大调曲艺人在演唱过程中遵守传统礼俗的仪式性,注重规矩、讲究礼义。“礼义”贯穿了大调曲子的演唱过程:在演唱大调曲子前,曲友们按照惯例先演奏“板头曲”,再奏“过门”或“十六板”,“过门”一停,演唱者手托檀板,起身向在座听众及乐手拱手以示谦让、以求包涵;演唱讲究顺序,在演奏中如遇外地来访曲友,让对方先唱以示尊客,如遇本地曲友,则年长者先唱,以示敬长。演唱过程中,曲友围坐一旁,不随意走动,以示相互尊重;演唱结束时,大伙齐声喝彩,相互捧场。此外,南阳大调曲传统曲目唱词内容上多为弘扬忠孝节义的伦理道德,如作品《苏武思乡》中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作品《赵五娘寻夫》中的赵五娘孝敬公婆的家庭美德和作品《渔丈人》的重义轻利的美好人格等,与讲求礼义的演唱形式配合,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器乐部分自成一家

南阳大调曲子的独特风格还在于器乐部分可脱离说唱,进而发展为独立的丝竹合奏乐,俗称板头曲。板头曲独立于南阳大调曲之外,于2006 年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筝是板头曲中最具特色的乐器,常用来独奏。以著名曲艺名家曹东扶为代表的演艺人员,在器乐演奏上创编了很多新曲目,突破了一些陈规,可走上舞台单独演出,对大调曲子器乐革新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南阳大调曲器乐部分的发展使其在演奏上与江浙一带在同一曲目的音乐风格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曹东扶先生创编的《高山流水》与浙江版的《高山流水》古筝曲在演奏时,其音乐情绪完全不同,与浙江版的婉转、细腻、抒情相比较,河南版则高亢激越、粗犷豪放,并于古筝音色中流淌出南阳方言的味道,其艺术风格之鲜明反差使人“过耳不忘”。“音色独特是构成南阳大调板头曲风格的因素之一”[3],南阳大调曲也因此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与传承价值。

二 南阳大调曲子传承保护面临的困境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化娱乐工具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加之电影、电视业的发展以及流行歌曲的盛行,极大冲击了曲艺文化的发展,曲艺团体组织几乎濒临崩溃,很多曲艺剧种都纷纷衰落,南阳大调曲的命运也在劫难逃。虽然南阳大调曲于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对其进行抢救、传承和创新却刻不容缓,大调曲面临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演员、团体减少

在我国曲艺繁荣发展时期,南阳涌现出了黄天锡、陈友兰、李玉兰和胡运荣等大批优秀大调曲子演唱演奏人员,这些老艺人们对大调曲子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然而,当代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在享受文娱带来的精神愉悦时有了更多的选择,传统曲艺的粉丝数量急剧减少而且所剩受众年龄增大,随之而来的是,演出团体也在逐渐消失,多数专业表演者被迫改行,曲艺艺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专业团体减少导致大调曲子的专业演唱演奏和专业研究人员都迅速减少。

(二)演出、交流场所萎缩

曾因各种曲艺演出而经营红火的大型礼堂等演出场所,如今生存艰难,都已关闭。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可用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场所建设也屡被忽视,除少量可供曲艺队伍在乡镇、农村地区的茶社等进行交流演出的场所外,曲艺艺术表演的场地被挤压到几乎不复存在。比如石桥镇的“田汉茶社”,曾经是曲友门切磋技艺“固定的活动场所”[4],因得到过前文化部长田汉的资助在曲艺界闻名遐迩,而今却因缺乏资金和人力投入处于常年关门状态。演出、交流场所的萎缩使得仅靠曲友之间的传播与传承方式难以达到有效保存大调曲子音乐本体的效果,形成了曲牌越唱越少、唱腔越唱越简单的现状,很多曲牌唱腔逐渐消失在曲友们的聚会中。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河南卷》中,共收录大调曲子的器乐曲牌 118 首[5]。“而如今在大调曲子曲友的聚会中,还能够较完整演奏的器乐曲牌不到 20 首,曲牌唱腔不过半百”[6]。大调曲子的传承所需要的文化空间萎缩,传承式微在所难免。

(三)传承人稀缺

曲艺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随着老一辈专业艺人们的离去,非遗保护的传承人也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比如,从前“以黄天锡、李长溪、陈友兰等人为代表的‘南阳大调曲子研究会’经常组织各县区曲友演唱大调曲子,以曲会友、相互学习、共同提高”[7],其中“大调曲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人黄天锡老师表演技艺精湛,热衷于将优秀作品传授于曲友,但很遗憾的是,他于2018年驾鹤西去,老艺术家的去世使人深感大调曲抢救保护形势之紧迫。笔者于近期调研走访南阳市说唱团时,巧遇来自南阳市某县的十二三岁左右的女孩,她们正在说唱团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习曲艺,这种情况令人欣慰,但从学艺人员数量之少来看,南阳大调曲传承人队伍的扩充迫在眉睫。

三 南阳大调曲子传承保护的路径举措

(一)政府要重视

首先,加强理论研究。政府需要做好曲艺文献、曲目资料的抢救工作,以便对南阳大调曲的传承和创新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基于许多南阳大调曲子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而后继无人的现实,政府应加紧成立相关研究机构。一方面,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和系统研究,充分发挥现有资料著述的研究价值。另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抓紧对南阳曲艺的原始资料进行抢救,以免这些珍贵资料因老艺人离世或经手图书资料的后人忽略其价值而造成流失。笔者在收集资料时,曾听闻有些宝贵传统曲艺资料被忽视而导致大量曲目和研究资料流失的鲜活实例,实在令人感到心痛惋惜。

其次,建立曲艺博物馆和学术机构。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非遗项目越是需要保护,相关资料越是不宜封闭,政府应使相关资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地对外展出和开放,这样不仅有利于曲艺资料的保存,更能引起公众对传统曲艺文化的关注,从而拓宽曲艺传承保护之路。

再次,大力鼓励民俗活动。民俗活动是曲艺传承上最眼见有效的载体之一,政府可借鉴外地经验,大力鼓励举办民俗活动。如平顶山市宝丰县的马街书会自元代以来历经700 余年延续至今,曲目丰富多彩,规模宏大壮观。书会举办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曲艺艺人汇集马街登台献艺,观众如潮。南阳大调曲《小寡妇上坟》《满江红》《李豁子离婚》《白蛇传》等是马街书会上的经典曲目,参演者接地气的现场表演深受群众欢迎。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今天,这种借助保留传统曲艺文化圣地以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做法,值得政府提倡和借鉴。

最后,保护好老艺人。一位知名学者曾说:“作为各类艺术现象的行为者,民间艺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也在社会文化构成中和种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是,在学术研究中,对于人的研究在很长时间一直受到漠视。”[8]资料保存是基础,而人是根本,保护好大调曲子的老艺人和传承人很关键。政府应成立专门小组,做好这些艺人和传承人的录音录像工作,抄录他们“肚子”中的曲目和唱腔,整理和探索他们在长期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风格和流派等遗产。人亡艺亡,要加强对老艺人和传承人的重视和关照,许多老艺人身居乡下,生活条件艰苦,政府应对他们适当给予生活补助,为他们能够发挥余热提供一定保障。

(二)将曲艺引入校园

曲艺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以及研究,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培养专业曲艺表演的接班人刻不容缓。一直以来,曲艺都是自编、自说、自唱,这种传统的老套做法,容易顾此失彼,从而导致整个作品不够精致。尤其是曲艺表演,唱中夹说、说中有唱,既需要扎实的台词功底和唱功,又需要良好的演技基础。完善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曲艺艺术教育必然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教育部于2021 年5 月发布通知,决定成立戏曲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于戏曲进校园、进课堂给予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首先,以培养年轻人兴趣为手段。可将老艺人请进高校校园,开展大调曲子演出活动以及讲座、交流活动。年轻的大学生们更有活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与老艺人们多互动交流,产生兴趣的萌芽,从而增进大学生们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以学曲艺、写论文、拍短视频等实际行动推动传统曲艺的传承发展。其次,创新课程设置。政府应加强与本地两所高校音乐学院的联络对接,提供曲艺理论和表演课程的师资力量等方面的支持,以便利用大学生的课堂教学来传承曲艺艺术。高校可适当提高传统曲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程的学分,激励学生们选择此门课程,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关注、了解和热爱包括大调曲在内的非遗项目。

(三)丰富和创新表演形式

首先,加强电视艺术与曲艺的联姻。影视剧兼具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如果一部电视剧根据剧情需要,恰当运用传统音乐配乐、切入剧情的话,能对传统音乐的传播起拉动作用,让观众在观剧的同时,对传统丝竹、拉弦乐燃起兴趣,推动濒临灭绝的“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以电视剧《都挺好》为例,该剧于2019 年一经播出便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收视率高达2.138%,各大影评网站评分高达8.5。《都挺好》的故事发生在苏州,剧中原汁原味地展现了苏州评弹的唱腔、唱词和完整演出,片头音乐和背景音乐均采用苏州评弹的主要乐器三弦、琵琶的合奏。苏州评弹与剧情完美结合,二者相得益彰,苏州评弹使得该剧的整体效果和收视率更上一层楼,该剧的爆红,也给苏州评弹这一传统音乐带来了更高的关注度。这一成功案例启发我们,南阳大调曲子的传承也可借鉴这一做法,将南阳当地传统曲艺、传统器乐合奏乐恰当地植入相关影视剧中,为自身的传播迎来契机。

其次,注重作品整体的综合创新。南阳大调曲需要创造性转化传统精髓,创新发展表演形式,这样,不仅能在整体演出的水平、质量和表演上取得进一步突破,同时对传承保护大调曲也有推动作用。例如,中国曲艺协会于2021 年将第16 届马街书会的优秀曲艺节目放在知名网络平台上展播,其中南阳大调曲子作品《走遍世界不忘家》,无论舞美设计、演员的颜值、妆容服饰,还是伴奏乐队,甚至作品题材的创新,都有很大提升。曲目在题材选择上保留了贴近群众生活、语言幽默风趣、使用方言等传统艺术特色,同时提升演员的颜值和演技,以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这些都属大胆突破和创新。更难得的是,伴奏人员在演员断词、断句的间隙,发出富有节奏的“嘿哈”喊声,与演员的演唱形成完美呼应,极大地增加了曲艺观赏的趣味性,收获了一致好评,一举摘得“书状元”桂冠,此作品由注重作品的综合创新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四)重视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广播、电影电视和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曲艺的生存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如果对这些新传播媒介正确对待并合理利用,便可以成为传承保护曲艺发展的良好载体。

首先,互联网新媒体可作为教学大调曲子的平台。互联网资源可满足学者对大调曲理论探索和观摩名家唱段的需要,还能为大调曲子研究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探讨研究学习的平台。其次,互联网更是一个展示大调曲子风采的平台。例如,在知名APP 学习强国“看曲艺”栏目中,可获取丰富的南阳大调曲子的曲目资源。优秀曲艺节目在此展播,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了解到包括南阳大调曲子在内的传统曲艺,感受曲艺的魅力。再次,互联网提供了促进曲友沟通交流的平台,网友戏迷们通过QQ 群,不仅可以交到曲友好友,而且通过相互切磋交流,有助于曲友学艺,拓展大调曲子的传承和发展空间。最后,手机短视频社交软件的上线,为大调曲子的传播和曲艺视频资料的保存带来了便利。比如,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可在“抖音”上注册官方视频账号,上传南阳大调曲等非遗项目的经典曲目视频,可大大提高南阳曲艺的普及度和关注度。总之,若能通过以上举措,做好传承中保护、创新中发展,相信南阳大调曲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

猜你喜欢

大调南阳曲子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G大调随想曲
有风吹过
吹曲子
一朵盛开在大美南阳的爱心之花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公园那边有人在吹萨克斯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