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本科导师制实践与探索
——以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为例

2022-10-26覃爱民

皖西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工科导师

夏 松,覃爱民,孔 敏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将导师制列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2];2019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再度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3]。

与此同时,为顺应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计划,应对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2017年教育部启动了“新工科”教育研究工作。新工科教育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以大工程观、绿色工程教育、全面工程教育等为“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4]。

应用型本科院校生师比相对来讲比较高,教师教学任务重,实行本科导师制,无疑会加重专业教师的负担,很难开展个性化培养,最后往往流于形式。加之目前职称晋升依然以科研为导向,缺少激励机制,影响导师的积极性。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为近20年刚升格的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与“985”“211”大学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内部差异也较大,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对导师制的期望不高,缺少参与热情。

基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如何立足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特点,推行本科导师制,就需要深入调研,在导师配备、学生选择、指导内容、双方考核等方面摸索更科学务实的实施方案。

1 本科导师制实施现状

本科导师制最早于1938年引入我国,在浙江大学实施了一段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导师制仅适用于研究生培养阶段。直到2002年,北京大学实施本科导师制,一些研究性大学开始根据自身特点相继试行。截止2020年底,我国试(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大学大约有190多所,涉及研究性大学、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1]。各高校由于学校定位、历史背景不同,本科导师制的实施目的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在调研国内100所高校本科导师制实施状况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维度对本科导师制进行了总结分类。

(1)根据导师配备方式分为:行政班级配备,学生与教师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与行政配备统筹,宿舍配备。

表1 导师制分类(按导师配备方式)

(2)按指导内容分为:综合型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思想政治导师。

表2 导师制分类(按指导内容)[6]

(3)按指导时间分为:全过程导师,年级导师。

表3 导师制分类(按指导周期)

(4)按导师制适用学生范围分为:学校层面所有本科生,院系层面所有本科生,特殊群体(实验班、创新班等),择优选拔的学生。

表4 导师制分类(按实施层面)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本科导师制实施案例

智能建造专业为教育部新批准的新工科专业,2018年同济大学在国内首届招生。皖西学院作为典型的地方应用型高校,2020年成功申报智能建造专业,立足于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根植于土木工程专业36年的办学历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学科融合,对传统土木工程进行改造升级,旨在培养能胜任一般土木工程项目特别是装配式建筑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为行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在新专业中配套试行本科导师制,进行务实创新的探索实践。其特色与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打造多学科背景交叉融合、校企联合的复合型导师组

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共有专业教师13人,其中土木工程专业6人,工程管理专业1人,建筑学专业(精通BIM技术)1人,计算机科学专业背景1人,自动化控制专业技术1人,测绘遥感专业技术背景2人,材料科学专业背景1人。基于专业师资的现状,立足于智能建造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特点,通过校企融合,打造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导师组。每组4人,其中至少有一位土木工程专业背景的老师和一位企业导师[[7],融合其他学科或科研背景的老师。团队有一位副高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担任组长,负责团队的组织协调,交流合作。企业导师必须具备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

2.2 确定了灵活动态的导师配备方式

图1 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导师制运行机制简图

基于四种导师配备方式的优缺点,结合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师资状况和学生人数,实行灵活务实的导师配备方式:大一大二以寝室为单位配置导师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大三以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及未来就业方向,经学生申请,导师同意后进行适当调整。

2.3 制定了五育并举的导师职责

第一届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专业发展尤为重要。根据皖西学院智能建造专业的生师比,新工科新专业特色,选择综合型导师模式,从思想引领、心理沟通、学业指导、科研训练、专业竞赛指导、就业指导、评优评奖建议等七个方面全过程、全方位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帮助学生确定专业目标,提高专业自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考研、就业帮助,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和专业竞赛,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2.4 明确了客观量化的考核标准

(1)导师考核。每学年对导师组进行考核,通过工作记录、所带学生成果(含论文、专利、竞赛获奖等)、突出事迹、全科及格率,成绩优秀率,考研比例,就业率等评选出优秀导师组,在优秀导师组内评定表现突出的优秀导师,在学校年度考核中优先考虑优秀等次。

(2)学生考核。导师组负责人每学期负责对该组学生进行学期末考核打分,主要体现在:主动和导师联系次数、科研成果、竞赛获奖、突出事迹、成绩优秀率(及格率)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评优评奖时可以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在科研、专业竞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私下谈话,了解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帮扶。

3 实施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实施效果

导师制推行一年以来,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智能建造专业学风明显改善,要优于未实行导师制的其他专业,大一考试课不及格率为零,专业竞赛获奖率全学院最高;学生和专业教师的沟通较多,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参与专业竞赛和导师课题的意愿要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图2 学院大一新生各专业学习效果图

图3 学院大一新生参加专业竞赛获奖情况

图4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1)

图5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2)

图6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3)

图7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4)

图8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5)

图9 学院大一新生调研结果(6)

3.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统计数据来看,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对新专业的信心不足,导师缺少引导;导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仍然有待提高,导师指导次数和指导力度都不够,指导方式单一;学生坐等导师指导的现象很普遍。

原因主要为:(1)导师组内没有明确分工,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确,指导学生时没有针对性,影响指导效率;(2)缺少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导师的育人成效没有在职称晋升和其他方面体现该有的价值,也没有对指导不力的老师有相应的约束;(3)没有从学院、学校层面上形成标准制度,推行起来阻力很大。

4 结论

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校企联合的复合型导师组,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低年级以寝室为单位,高年级根据学业兴趣进行调整的导师配备方式,以及全方位的指导和客观量化的考核标注,满足了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导师的不同需求,增强了导师制的可操作性和务实性,提升了导师制实施效果。当然,本科导师制的实施,更需要根据学校定位、师资队伍结构、专业特点、行业需求等综合因素,进行探索和创新,找出适合专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本科导师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导师制工科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工科概率统计教材中引入Matlab工具的探讨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