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探测技术在某倒虹管拱座基础中的应用
2022-10-26韦斯
韦斯
(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2)
1 地质概况
倒虹管进口岸拱座位于河岸陡壁上,地层岩性为永宁镇组第三段中至厚层灰岩,岩层平缓,倾向陡壁内侧偏下游,倾角10h 15h。现场勘查有两组裂隙:①N60h 80h / 8(SE)∠75h 80h,延伸长度10~20 m,浅部张开,有夹泥现象,深部逐渐闭合,裂面铁锰质侵染现象较明显,有溶蚀迹象,局部形成小规模空腔,发育密度1~2 m/条,为构造裂隙;②N20h 40h8 NE∠75h 80h,延伸长度2~5 m,浅部有夹泥现象,发育密度2~4 m/条,多发育于强风化带内,为卸荷裂隙。其中裂隙①最为发育,该组裂隙与拱座轴线夹角约35h,从左侧壁延伸至拱背部位。
2 工作方法和原理
2.1 地质雷达技术
地质雷达法是一种用于探测地下介质分布情况的高频电磁波技术,它通过一个发射天线发射高频率、宽频带、短脉冲电磁波,另一个接收天线接收来至地层分界面上的反射波信号。此次工作采用的仪器设备为美国地球物理探测公司生产的SIR20 型地质雷达仪,仪器现场工作频率可选用20、40、80、100、400 MHZ 天线,探测工作采用的是100 MHZ 工作频率。
2.2 电磁波CT技术
电磁波CT技术是通过对地下介质对电磁波吸收能力的差异,来探测地下不良地质体的一种电磁类物探方法。勘查仪器设备为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研制的EWCT-1型孔间电磁波CT成像仪。
3 成果解释
3.1 地质雷达成果解释分析
RD1 测线:根据地质雷达波形图(见图1),①测线上2.30~3.01 m 和9.80~11.00 m 处,出现双曲线绕射波异常,结合地面出露的地质情况,推测为浅表发育的溶沟溶槽,同时根据图像,双曲线底部无大的强反射,推测溶沟溶槽底部发育大规模溶洞的可能性不大;②测线上3.00~9.50 m,埋深在2.50~3.50 m 和测线上2.50~10.00 m,埋深在6~8 m 处,出现两个强反射面且向下游方向倾斜,推测为顺层发育的溶蚀破碎带;③测线上4~8 m,埋深在7.00~12.50 m 处区域,波形紊乱,多处反射强烈,推测该区域溶蚀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
RD2 测线:根据地质雷达波形图可知,①测线上2.20~3.40 m 和10.20~12.00 m 处,出现双曲线绕射波异常,结合地面出露的地质情况,推测为浅表发育的溶沟溶槽,同时,双曲线底部无大的强反射,推测溶沟溶槽底部发育大规模溶洞的可能性不大;②测线上4~10 m,埋深2.00~3.50 m 和测线上0.50~10.00 m,埋深7.00~8.40 m 处,出现两个强反射面且向下游方向倾斜,推测为顺层发育的溶蚀破碎带;③测线上3.50~8.50 m,埋深7.50~13.00 m 处区域,波形紊乱,多处反射强烈,推测溶蚀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
3.2 电磁波CT成果解释分析
①CT1—CT4 剖面:在电磁波CT 剖面上有两处异常区(见图2:A),其中一处位于CT1 钻孔一侧,深度7~11 m,另一处位于剖面中部,水平距2~6 m,深度11~14 m。这两处异常区内电磁波衰减较快,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②CT2—CT5 剖面:在电磁波CT 剖面上有一处异常区(见图2:B),主要位于剖面中部至CT5 钻孔一侧,水平距在3~9 m,深度1~7 m。该异常区内电磁波衰减较快,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③CT3—CT6 剖面:在电磁波CT 剖面上有两处异常区(见图2:C),其中一处位于CT3 钻孔一侧,深度1~3 m,另一处位于剖面中部至CT6 钻孔一侧,水平距4~10 m,深度3~7 m。这两处异常区电磁波衰减较快,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④CT6—CT4 剖面:电磁波CT 剖面上有一处异常区(见图2:D),位于CT4 钻孔一侧,深度1~2 m。该处异常区电磁波衰减较快,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⑤CT7—CT8 剖面:电磁波CT 剖面上有两处异常区(见图2:E),其中一处位于CT7 钻孔一侧,水平距在0~5 m,深度1~6 m,另一处位于CT8 钻孔一侧,水平距6~10 m,深度7~11 m。这两处异常区电磁波衰减较快,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
4 结语
①拱背边墙位置共布置了4 个电磁波CT 剖面,其中3 个剖面为相互平行的水平剖面,另一个为靠右侧的垂直剖面。最上部CT1—CT4 剖面,其异常区一处位于CT1 钻孔一侧,深度7~11 m,另一处位于剖面中部,水平距2~6 m,深度11~14 m;中部CT2—CT5 剖面,其异常区主要位于剖面中部至CT5 钻孔一侧,水平距3~9 m,深度1~7 m;最底部CT3—CT6 剖面,其异常区一处位于CT3 钻孔一侧,深度1~3 m,另一处位于剖面中部至CT6 钻孔一侧,水平距4~10 m,深度3~7 m;这些异常区内电磁波衰减较快,推测可能为岩溶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拱背边墙右侧的垂直剖面CT6—CT4剖面,电磁波衰减较快的区域主要位于CT4 钻孔浅部区域,深度1~2 m,结合地质资料,推测为岩溶裂隙发育区。②拱座底板共布置了1个电磁波CT 剖面和2 条地质雷达测线,从地质雷达反射波能量来看,底板左右两侧均有溶沟溶槽发育,底板以下2~13 m有多个顺层发育的溶蚀破碎带,局部区域形成溶蚀裂隙发育区,岩体较破碎;从电磁波透射的衰减系数来看,在底板左侧埋深1~6 m 区域和底板右侧埋深7~11 m 区域,推测可能为溶蚀裂隙发育区,局部泥质充填或空腔。③从地质雷达和电磁波CT 反映的成果来看,对异常体的反映总体是一致的,但局部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地质雷达和电磁波CT对异常体的反映机理会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地质雷达会对层状不良地质体反映灵敏一些,而电磁波CT 则对不良地质体相对敏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