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价及障碍因子分析
——以北流市北部乡村为例

2022-10-26孟世玉杨芳绒时平凡张书文

中国园林 2022年9期
关键词:北流市方案设计障碍

孟世玉 杨芳绒 李 卓 时平凡 张书文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景观作为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被重视和保护。目前,广西北流市全域推进乡村振兴,北部已建成20km长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中南部每镇也均有1~2个示范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对其建成效果进行评估,故存在乡村景观与村民需求脱节、生态环境被破坏、乡村景观文化特色缺失等问题。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村民的满意度是衡量乡村建设效果的重要指标[1]。因此,从村民视角出发,运用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乡村景观品质的提升,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研究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作用。

1 基于村民参与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思考

1.1 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基础

乡村景观评价能科学地指导乡村景观的建设和优化,国内外学者以景观评价为切入点对乡村景观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乡村景观质量、乡村景观特征和乡村景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研究[2-4]。国内学者则更多地聚焦于景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5-8]、景观综合评价[9-11]、景观功能与价值评价[12-13]和景观美景度评价[14-17]等。乡村景观评价领域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如何构建更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如何更科学严谨地对景观进行评价,一直是风景园林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评价指标方面,刘滨谊等提出包括乡村景观可居度、可达度、相容度、敏感度和美景度的评价指标体系[5];谢花林等从乡村景观的功能出发,从目标层、项目层、因素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社会效应、生态质量和美感效果三方面[6];吕桂菊以乡村景观要素为基础,建立了乡村景观个性特质评价的指标体系[18]。学者多从乡村景观的要素、功能、特征等方面构建评价体系(表1),但村民是乡村景观的长久使用者和乡村持续发展的主力军,缺乏从村民参与角度评价乡村景观建设效果的研究。

在评价方法方面,国外学者通过构建期望差异模型、服务绩效模型、多元有序概率模型和度假满意度模型等进行研究[19-22]。国内学者则主要采用单一方法进行衡量,如AHP法、模糊评价法、IPA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23-25],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性。在对村民满意度评价的过程中,由于村民认知有限,更多的是依靠感觉进行打分,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法作为一种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估方法[26],能够对不完全、不确定的评价数据进行准确的综合评价,恰能弥补这一不足。此外,相较AHP法、SD法等传统评价方法,该方法的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已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评价研究[27-28]。

1.2 关注村民参与的评价

关于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都明确指出:“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一系列政策充分说明村民参与对乡村景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乡村景观的建设思路,本研究将村民参与分为3个阶段,即村民参与调研阶段、村民参与方案设计阶段,以及村民自行组织施工阶段。

1)村民参与调研阶段。村民参与前期调研可以更好地解答景观现状的成因及这种现象持续的可能性,避免专业人员仅从表面认识甚至曲解其成因。2)村民参与方案设计阶段。村民是空间的使用者、管理者和营运者,省功、省时、省钱、便捷是村民首先考虑的。空间的形式、尺度及组成要素必须符合村民意愿才具有活力,也就是说,有村民参与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是活态方案。3)村民自行组织施工阶段。乡村在设计师进驻之前已然存在,一代代村民对其进行智慧的整修、扩建和完善。村民更熟悉本土材料,有更适合的施工工艺,而这些只有在参与施工的过程中才能被激发出来。同时,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民间的自组织力量强大,村民参与施工既能保证其质量,还能增强村民爱村、爱民的意识。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真实的交流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参与调研解答现状原因、参与方案设计了解意图及目标、参与施工加强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村民参与的乡村景观建设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的。

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从乡村景观调研、设计、施工3个阶段出发,选取与其他人员一同调研、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以及自行组织施工3个指标来衡量村民参与方面的满意度[29-30],进而构建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表1)。

表1 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

本研究以北流市北部乡村为例,选取木棉村、田心村、河村、司马第、石塘村、会众村、中灵村和新村8个乡村建设示范点,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调研村民对各项指标的满意度,通过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乡村景观满意度进行测评,进而构建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找到短板和不足并提出建议,为北流市乃至岭南地区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北流市位于广西玉林市,辖2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278个行政村,总人口149.54万人。北流市按照“北部示范带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整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笔者对北部地区20km长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进行了广泛调研,覆盖河村、司马第、新村、田心村等23个村落。根据村落的建设过程、建设现状和新闻报道情况,将其分为4种建设类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生态保护型、环境整治型(表2)。

表2 北流市北部乡村建设类型及特点

从区位条件来看,所选的8个乡村建设示范点地理分布较为广泛,能覆盖北流市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图1)。从建设类型来看,河村、木棉村属于休闲旅游型,司马第、石塘村属于文化传承型,田心村、中灵村属于环境整治型,会众村、新村属于生态保护型。因此,以这些村落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

图1 实地调查的8个示范村区位(作者绘,底图引自91卫图)

2.2 数据收集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方便村民理解,将指标口语化。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法,将每个指标设为5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赋值5、4、3、2、1。问卷调查于2021年3月进行,分别向木棉村、田心村、河村、司马第、石塘村、会众村、中灵村、新村的村民发放问卷30份,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份,有效率为96.7%。通过SPSS软件对问卷信效度进行检验,得到克隆巴赫系数为0.952,KMO值为0.921,P值(Sig.)<0.05,信度和效度均很好,说明调研数据能够准确反映村民满意度的真实水平(表3)。

表3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

2.3 研究方法

2.3.1 AHP-熵权组合法确定指标权重

1)AHP法确定主观权重。

邀请风景园林专家、常住村民、有意愿归乡的村民各15人对评价指标进行主观赋权,构造判断矩阵,然后进行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当CR<0.1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否则要进行调整,最后得出各项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

[31]。计算公式为:

2)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采用熵权法[32]确定各指标客观权重,邀请上述人员再次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打分。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第i个评价类别,i=1,2,…,m;j为第j个评价指标,j=1,2,…,n;Hj为第j个指标的熵值;Xij为第i个类别下第j个指标所占的比重;为信息熵系数。

式中,βj为第j个指标的熵权。

3)评价指标的组合赋权。

求出主、客观权重后,利用如下公式得出组合权重[33]:

式中,θ为0.5;αj为主观权重;βj为客观权重。

2.3.2 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本研究通过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综合考虑评价对象间的贴近距离与关联程度,进而评估北流市北部8个乡村示范点乡村景观的村民满意度水平。

1)计算欧氏距离。

2)计算灰色关联度。

3)无量纲化处理。

4)计算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

式中,Si为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参考余亮亮等[34]的研究成果,对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进行标准划分,用以表征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水平(表4)。

表4 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判标准

2.3.3 障碍度模型

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明确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的不足和短板,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建议,本研究引入障碍度模型[35],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对障碍因子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式中,Oj为评价指标的障碍程度;Wj为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Yj为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n为评价指标总数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

运用AHP-熵权法组合赋权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计算,得出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由表5可知,准则层中权重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聚落景观、自然景观、道路景观、村民参与、非物质文化、公共空间。在方案层中,权重位于前3位的是街道环境整洁、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及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说明这3项指标对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评价较为重要。

表5 评价指标权重

从专家评价和村民评价的权重差异来看,准则层中,专家评价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聚落景观、自然景观、村民参与、道路景观、公共空间、非物质文化;村民评价的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聚落景观、道路景观、非物质文化、公共空间、自然景观、村民参与。2组评价中,聚落景观的重要性评价具有一致性,自然景观、非物质文化和村民参与3项指标的差异较大(表6)。在自然景观和村民参与方面,专家评价起主导作用,认为其更为重要。这可能是因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不强,保护和利用意识不足,例如,在鸭埌村“三清三拆”的过程中,竹林、歪脖子树、鬼针草等可利用的资源被破坏。村民则认为非物质文化更为重要,这与广西浓厚的宗族文化有关。方案层中,专家评价权重位于前3位的是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与城市空间区别明显、街道环境整洁;村民评价权重位于前3位的是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街道环境整洁、村落保护状况良好(表7)。可以看出,专家更为关注村民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参与情况,村民则更加关注村内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表6 专家评价和村民评价的权重差异(准则层)

表7 专家评价和村民评价的权重差异(方案层)

3.2 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分析

利用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可得出8个示范点及4种乡村建设类型的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水平(表8)。从单个乡村来看,满意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木棉村、河村、会众村、中灵村、新村、司马第、石塘村、田心村。其中,木棉村满意度水平为良好,田心村为较差,其余为一般。从建设类型来看,满意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其中,休闲旅游型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659 0,满意度水平良好;生态保护型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571 6,满意度水平一般;文化传承型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538 4,满意度水平一般;环境整治型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为0.407 9,满意度水平一般。

表8 各评价对象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

3.3 障碍因子分析

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的障碍因子进行诊断(表9),本研究以排序前5位的障碍因子为例。

表9 北流市北部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障碍因子及障碍度

对于休闲旅游型乡村,交通通畅、街道环境整洁、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公共空间种类丰富、宗祠建筑特色鲜明为主要障碍因子。游客有时会在村内野餐、烧烤,由此产生的废弃物可能会引起村民的不满,降低道路景观的满意度。对于文化传承型乡村,民间艺术的继承、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植物有遮阴、自行组织施工为主要障碍因子。广西村民的宗族意识较强,在“三清三拆”和景观改造设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文化产生冲击,致使村民对民间艺术发展和民俗文化传承满意度较低。除此之外,村民对方案设计阶段的参与度也不太满意,在此类乡村景观方案设计中,应注重与村民的沟通交流,协助村民绘制设计方案。对于环境整治型乡村,交通通畅、水质清洁、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宗祠建筑特色鲜明、居民建筑乡土气息浓厚为主要障碍因子。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北流市村庄的主干道大多已硬化,较畅通,但直接联系每一户的巷道和巷弄还未全部打通,直接影响了村民对交通的感受。另外,村内的池塘较多,污水处理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于生态保护型乡村,水质清洁、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公共空间种类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菜园整洁美观为主要障碍因子,意味着生态保护型乡村的水体质量仍是制约其建设水平的主要因子。此外,村民在设计阶段的参与度也有待提高。

在4种乡村建设类型中,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和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出现了3次,交通通畅、公共空间种类丰富、宗祠建筑特色鲜明、水质清洁各出现了2次,表明这6项指标是北流市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研究从村民视角出发,选取北流市北部8个乡建示范点为研究对象,以8个村庄的240位村民的问卷数据为基础,运用TOPSIS-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4种建设类型的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进行评价,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子进行诊断并提出建议。研究结论如下。

1)对于所选的8个村庄来说,木棉村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的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最高,为0.731 5,满意度水平为良好;田心村最低,为0.243 9,满意度水平为较差;其余村落灰色关联相对贴近度均为0.500 0~0.600 0,满意度水平一般,总体上有较大提升空间。对于4种建设类型来说,其满意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休闲旅游型(0.659 0)、生态保护型(0.571 6)、文化传承型(0.538 4)、环境整治型(0.407 9),只有休闲旅游型达到良好水平,其余均为一般。

2)从方案层的障碍度来看,4种乡村建设类型的障碍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休闲旅游型的障碍因子主要为交通通畅、街道环境整洁、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公共空间种类丰富和建筑风格统一;文化传承型为民间艺术的传承、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植物有遮阴和自行组织施工;环境整治型为交通通畅、水质清洁、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建筑风格统一和宗祠建筑特色鲜明;生态保护型则为水质清洁度、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公共空间种类丰富、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和菜园整洁美观。

3)从障碍因子出现的频次来看,直接或间接参与方案设计、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交通通畅、公共空间种类丰富、宗祠建筑特色鲜明和水质清洁是北流市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重点关注的障碍因子。

4.2 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提高北流市乡村景观村民满意度,提出如下建议。

4.2.1 共性建议

1)提高民俗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这就要求乡村建设者要深入挖掘村内的民俗文化资源,如宗祠建筑、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以及舞龙、舞狮、皮影戏、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提取文化符号并将其运用在景观设计中。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技艺的保护力度,建立保障机制,为乡村民俗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村民的主观感受,要积极引导和激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景观建设中来,特别是要提高村民在方案设计方面的参与度。对于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村民,可让其直接参与方案设计,用简单的符号在图纸上画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对于无法直接参与的村民,可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意愿,如空间的功能布局、方案设计及建造材料的选择等。

3)广西乡村道路无序化较严重,而巷道和巷弄对村民的出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意村落内巷道和巷弄的通畅。在疏通道路的同时,关注道路沿线公共空间的设置,尽量丰富公共空间的种类、加强宗祠建筑的保护。同时,还要推广物理法、生物法等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污水排放率,改善村内池塘的水质。

4.2.2 个性建议

1)休闲旅游型。

休闲旅游型乡村应特别关注街道环境的整洁度。游客在村内游玩时难免会产生各类生活垃圾,若得不到有效处理会对街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村民不满。可通过制作宣传栏、举办垃圾分类知识有奖问答等方式提高游客环保意识。积极推行垃圾兑换积分制度,使游客和村民可用积分兑换牙膏、肥皂、纸巾等生活用品。另外,村内垃圾分类设施应便捷化、高效化,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

2)文化传承型。

文化传承型乡村应特别关注民间艺术的传承、植物的遮阴效果和村民在施工过程中的参与度。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上,可增加与当地高校的交流,通过开展乡村技艺培训等活动鼓励老年人传艺、年轻人学艺。在村内植物配置上,多选用遮阴效果较好的树种。另外,注重考虑林下空间的设置,为村民提供更多有遮阴、可休闲的公共空间。在施工建造上,村民更了解村内文化,更懂得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可让有声望的村民带领大家参与到乡村景观的建设中。

3)环境整治型。

环境整治型乡村应特别关注保留宗祠建筑的特色及居民建筑的乡土气息。岭南祠堂较多,宗族文化氛围浓厚,在村内建设垃圾回收、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宗祠建筑的保护力度。在对村内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尽量保留原有布局,保护原有肌理,并对其建筑结构、浮雕壁画等进行调研,提取文化符号,应用到村内的景观设计中。

4)生态保护型。

生态保护型乡村应特别关注菜园景观的整洁、美观。植物种类由村民自行决定,以蔬菜为主,可搭配一些草本植物。在围栏的设计方面,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材、木材、红砖等材料,如竹材交叉编织出不同形式的竹篱笆;木桩排列组合成木栅栏;红砖砌筑成具有高低变化的矮墙等。围合方式有开敞式、半开敞式和四周围合式,可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景观小品的设计方面,可放置一些瓦、罐、石磨等,选用当地材料制作景观小品。

村民包括村干部、长久居住的村民及归乡人等,对乡村景观建设所持的态度也不尽相同。随着研究的深入,还需要对不同建设类型下不同群体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营建出更加符合村民意愿的乡村景观。

猜你喜欢

北流市方案设计障碍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设计
花衣服
跟踪导练(四)2
1987—2016年北流市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北流市花生的病虫害防治
方案设计我做主
用方程组解决方案设计问题
选择障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