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管理事件背景下肖邦音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2022-10-26王逸凡黄敏陈兰英虞芬
□王逸凡 黄敏 陈兰英 虞芬/文
探究肖邦音乐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为今后高校心理辅导等课程的统计数据分析和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研究资料。
选取我国四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共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分音乐干预组和无音乐干预组各60例,干预组给予为期1个月的肖邦音乐干预,无音乐干预组则不给予任何音乐干预。实施干预1个月后,分析两组SCL-90量表得分情况并进行比较。
干预后,音乐干预组SCL-90量表的躯体化得分(±S :1.21±0.42)显著低于无音乐干预组(±S :1.43±0.43),抑郁因子得分(±S :1.29±0.38)显著低于无音乐干预组(±S :1.55±0.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公共卫生事件下在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肖邦音乐可有效改善躯体化症状,缓解其抑郁和焦虑情绪。
自2019年12月,一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始在全球蔓延,我国对此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公共卫生事件在国内又提高了重视程度,防控的压力依然存在,各地各项管理措施仍然不能放松。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作息规律较以前有较大不同,以往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许多情况也会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下而得到放大[1]。对于部分地区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在经历或已经历过学校不得随意进出管理,这可能对还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们带来了潜在压力与心理不适[2]。所以持续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化情况,并提供必要、有效的心理疏导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如诗一般的歌唱、火一样的个性、贵族一般的优雅、热爱祖国土地等鲜明特征,被称作“花丛中的大炮”[3]。在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相对独处的时间变多,正是通过不断思考寻找方法提升自我认知缓解不良情绪的好时机。当前针对如何改进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心理情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从肖邦的音乐作为实验变量着手,验证分析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古典音乐作曲家肖邦的音乐创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有无正面干预影响,以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提出有效参考和预防措施,更好地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并抽取了南昌航空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这四所高校里的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2人,占35%;女生78人,占65%,样本的年龄基本相似),向他们发放研究调查问卷,于2020年9月28日~10月31日进行测试,总计收回有效问卷116份。受测者获得知情同意权后均自愿参加,所有测评流程均网络远程且匿名完成。
1.2 研究方法
笔者将肖邦的音乐(含代表性和一些普通作品)制作成时长四周的歌单,以每周日为开始,内容由浅至深,每周由肖邦的练习曲开始,给听者一个积极向上的情绪作为新工作日的开始,中间几天主要是肖邦的夜曲,圆舞曲和玛祖卡,旨在给干预者每天疲劳过后的休息,周六因为干预者休息的时间较多,都为篇幅大的作品。
在被试者知情同意均自愿参加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微信群的线上匿名问卷调查法。研究者通过问卷星制作电子问卷,生成二维码后,分别发送至建立好的干预组及对照组的微信群中,两组群各60人。实施音乐疗法前向两组发放一次问卷。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音乐聆听。干预组给予聆听肖邦音乐,由研究者每日在群内发送相应的聆听曲目,要求群内干预者在每晚8点以后利用5-15分钟时间,在没有人打扰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最好的播放器前端及耳机或音响等音频设备,放松心情抛开其他的念头,尽量不要在听的过程中睡着。按照歌单里写的曲目要求来进行实验,可以听当日及之前已听过的乐曲,但还没到听曲时间的暂时不要接触。
干预一个月后,再次向两组发放一次问卷,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水平。
首先,寻找现场光源。即便在弱光环境下依然会有些许高光区域,利用画面之中的最亮部分进行对焦。其次,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界进行对焦。当下不少数码相机依然使用对比检测方式进行对焦,所以在对焦时寻找对比度高的边界,可以发挥相机的优势。最后,利用相机的中心对焦点进行对焦。一般相机的中心对焦点都是对焦能力最强的地方,关闭自动选择对焦物体模式,而采用中心点的单点对焦模式,先对焦再构图,可以加大对焦的成功率。
1.3 测量工具
(1)一般资料: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量表,包括性别、年龄、专业、学历、所在地区等信息;
(2)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该量表共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敌意情绪、恐怖症状、妄想症状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维度,90个条目[4],是国际通用的标准化心理测试量表,信效度良好[5]。量表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统计总分及各因子分:1分为无精神症状;2分为轻度;3分为中度;4分为重度;5分为非常严重。任一因子分≥2分则为阳性结果,同时因子评分的均分代表总体评分,得分越高,说明身心健康水平越低[6]。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首先,为了分析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将各选择题项按平均得分予以排序,排名前10的题目及平均得分见表1。发现较普遍的问题为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忘记性大、容易烦恼与激动等。这些选项主要是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等因子及由此引起的情绪问题[7]。
2.2 音乐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各因子平均数和标准差上的差异比较
症状自评量表共包括10个因子,笔者将音乐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与进行比较(见图1),结果表明,在经过一个月的音乐干预后,整体上音乐干预组各项因子都低于未干预组,其中在躯体化、抑郁这2个因子上有差异或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P〈0.05,证明所采用的肖邦音乐对大学生躯体化与抑郁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表2 音乐干预组与无音乐干预组干预后得分比较
图1 音乐干预组与无音乐干预组干预后各因子比较
2.3 音乐干预组与未干预组在各因子平均数和标准差上的差异比较
在表3中笔者把无音乐干预组自身干预前后做了对比,可以看出在没有音乐变量的影响下,未干预组前后各因子分值基本上呈不变趋势(见图2),无P〈0.05的项目,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图2 无音乐干预组干预前后各因子比较
表3 无音乐干预组干预前后比较
3 结论与展望
3.1 实验结果显示
研究显示,未干预组最后总分平均得分为(1.3 7±0.4 2),干预组最后总分平均得分为(1.28±0.35),相对分值有所降低。分析最终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处于公共卫生事件时期中的本研究所选取的大学生样本中,经过为期一个月的肖邦音乐聆听,音乐干预组的分值明显比未干预组的分值低,由此可证明在实验后音乐干预组的情绪更加稳定,尤其是躯体化和抑郁这两个因子的数值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躯体化和抑郁这两个因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8-10],这两项说明干预组的学生身体上不舒服的情况和精神抑郁情况有所改善。而在无音乐干预组的自身对比中,各因子分值基本相同,无显著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肖邦音乐对公共卫生管理事件下当代大学生缓解抑郁、焦虑这几类心理有帮助。
3.2 建议解决方法
3.3 未来展望
公共卫生管理事件下的学生乃至人们都因外出的相对限制,而可能体会到了原来从未有过的孤独,即使互联网再发达,信息再方便,沟通交流之间还是隔了一层无形的距离,但要在当前问题基础上,分析互联网的优势性,构建基于新时代信息通信发展的中国教育理论体系。该方向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学理论建设与发展的历史性、战略性课题[11],得益于多媒体、智能课堂、VR等技术,辅以MOOC、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法,再加上当今我们所缺少的美育教育,也许也正是该学会用音乐文学这些艺术来弥补飞速发展的时代带来的新型教育问题的时候。在重大公共卫生管理事件时期,高校仍是防控重要场所,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努力给予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及时对大学生开展健康、防护意识的培育及健康信息的传播,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环境和心理情况状态[12],这也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进一步加强当今大学生对肖邦音乐甚至古典音乐的认知,同时丰富心理辅导的形式和内容,为高校音乐欣赏和心理辅导课程内容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参考的研究资料和实践范例。希望通过这四个星期的音乐干预,同时通过作曲家自身的音乐哲学观及他特有的诗性空间,初步懂得运用联觉的能力,将其审美体验进行深入[13],让这些音乐作品对自身心理产生治疗作用,尽可能减轻公共卫生管理事件下可能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引用
[1] 黄韵芝,张兴伟,肖颖,等.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知识、防护技能与压力应激反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9):1361-1366.
[2] 任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适应的影响因素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2,36(1):77-83.
[3] 钱仁康.肖邦叙事曲解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 宋安琪,王焕研,祖胥,等.基于SCL-90量表对本科护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20,54(3):338-343.
[5] 钱海明,李宏翰.SCL—90对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解、误用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2):27-30.
[6] 曾伟楠,全鹏,辜美惜,等.SCL-90的因素结构:传统因素模型与双因素模型[J].中国卫生统计,2016,33(5):742-745.
[7] 汪晶,丁杨,蒋茜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高校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266-271.
[8] 王赫,马红霞,罗红格,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22(6):478-481.
[9] 赵津京,须瑞,杨志丽,等.新冠肺炎期间几种常用心理测评量表的使用注意事项探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4):111-112.
[10] 陆畅,周淑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研究——积极心理学视角[J].西部学刊, 2020(22):107-110.
[11] 李仁莉,代俊,袁晓艳.翻转课堂在高校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20,37(1): 102-107.
[12] 杜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视角下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的调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0): 89-90.
[13] 张纯纲.利普斯移情美学思想浅论[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