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观察
2022-10-26杨海涛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贵州遵义563000
杨海涛(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贵州 遵义 563000)
翼状胬肉位于睑裂部球结膜,并延伸到角膜表面,呈三角形,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因其形状与昆虫翅膀相似而得名[1]。目前,临床上认为翼状胬肉发病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外界因素可通过刺激结膜下组织的胶原纤维,使胶原纤维组织发生病变,造成角膜前弹力层损伤,进而使结缔组织长入角膜内形成胬肉[2]。因而在强烈的紫外线、沙尘、干燥气候等环境影响下,户外工作者及紫外线强烈地区的人群发生翼状胬肉的机率极高。临床上对于治疗翼状胬肉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其中翼状胬肉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治疗之一,该术式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方式将睑裂部胬肉切除,操作简便,对翼状胬肉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大部分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治疗时,容易对角膜上皮造成损伤,治疗效果便会大打折扣[3]。而近年有学者提出,翼状胬肉切除配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以更好地治疗翼状胬肉[4]。本文重点探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不同部位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6 月至2021 年6 月收治的74 例翼状胬肉患者为观察对象,据其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5 例;年龄23~82(54.44±6.24)岁;病程5~28(6.12±2.19)个月。观察组中男23 例、女14 例;年龄23~85(54.27±6.64)岁;病程6~28(6.40±2.07)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感染性眼病细菌学检查操作专家共识(2019)》[5]中的原发性翼状胬肉诊断标准相符合者;胬肉处于进行期,入侵角膜缘在2 mm 或2 mm 以上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青光眼、白内障者;有眼部外伤或眼部手术史者;伴发甲亢、结缔组织病者;患其他恶性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对麻药过敏及易过敏体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手术不耐受、术后不遵医嘱及依从性低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颞上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前对患者进行眼部常规检查,并使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中山万汉制药有限公司,国家准字H20203122),做好眼部护理、消毒工作,以预防感染。进入手术后,患者取仰卧位,平躺于显微镜下;待铺上无菌洞巾后,行局部麻醉,麻醉完成后,使用开眼睑器撑开眼睑,并选取2%利多卡因(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0020038)注射液0.5 ml 于球结膜下行浸润麻醉,然后用齿镊夹提起胬肉,从胬肉体部剪开球结膜,宽约2~3 cm,用剪刀钝性分离角膜组织与胬肉组织,将胬肉头部逆行撕下,并剪去胬肉头颈部及结膜下增生组织,对巩膜表面残留胬肉组织进行清除,使角巩膜面平整光滑。在完成翼状胬肉切除后,用利多卡因对患者颞上方球结膜下位置进行麻醉,在显微镜下摘取与胬肉缺损面积大小相似的颞上方角膜缘干细胞球结膜移植片,并将移植片移入胬肉切除创面,然后进行缝合处理。术后2 d 可开放术眼,并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Senju Pharmaceutical Co.Ltd.Fukusaki Plant,注册证号H20120231)及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桂林华诺威基因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4620016)滴眼,促进角膜上皮愈合。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颞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切除、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方法同对照组,角膜缘干细胞选自颞下方摘取。
1.3 临床观察指标(1)角膜散光情况:采用国际视力表、使用Pentacam 系统行角膜地形测量及日本Topcon 电脑验光仪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度进行检测,均检测2 次,最终结果取2 次平均值。(2)记录两组角膜上皮恢复时间。(3)复发及不良反应:记录两组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结膜充血,愈合不良、异物刺激)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高于治疗前,角膜散光度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度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表1 两组角膜散光情况比较()
2.2 两组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治疗后复发、结膜充血、愈合不良及异物刺激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复发及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角膜上皮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角膜上皮恢复时间为(2.12±0.76)d,短于对照组的(4.30±0.34)d,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t=15.927,P<0.001)。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眼部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使胶原纤维组织发生病变,造成角膜前弹力层损伤,进而使结缔组织长入角膜内形成胬肉。目前临床上对于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环境因素可能是引起翼状胬肉的主要原因,当患者长时间生活在风沙尘土环境中及长时间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均有可能引起翼状胬肉病变。翼状胬肉患者病症轻微时仅会影响眼部美观,出现眼红、眼干及异物感,对患者影响较小,而当翼状胬肉病变严重时,不仅会影响眼部美观,患者还会出现视力模糊、高度散光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6],因而翼状胬肉患者需积极进行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常规手段,其中翼状胬肉切除术可有效切除翼状胬肉,减少翼状胬肉对角膜的牵拉和压迫,进而改善患者视力。但据相关研究显示,单纯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治疗后容易遗留较大的角膜创面,常会使患者角膜上皮愈合受限,且结膜清除不完全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向角膜表面转移,治疗效果往往有限[7]。近年有学者提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主要通过摘取患者自身角膜干细胞移植至角膜损伤部位,对角膜损伤部位进行填补,减少排异反应,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8]。
研究显示,翼状胬肉对患者视力的影响主要是出现散光,当翼状胬肉入侵到角膜时,屈光会随翼状胬肉入侵的长度受到影响,可引起患者出现明显散光现象,因而用来评价患者角膜散光情况的主要参考标准是测量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度[9]。本研究中,手术治疗后,两组裸眼视力及角膜曲率高于治疗前,且角膜散光度低于治疗前(P<0.05),表明对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能明显提升临床治疗效果,积极改善患者视力,减少散光现象。主要原因为:(1)翼状胬肉切除术可有效切除翼状胬肉,减少对角膜产生的压迫及牵拉,进而帮助患者去除胬肉对瞳孔遮蔽,帮助患者恢复视力。(2)应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可在患者手术切除胬肉后摘取自身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移植,有效将病变的区域进行覆盖。同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时选取自身的干细胞,可利用自身角膜弹性恢复角膜,并减少排异反应,进而可在手术治疗后很好地维持修复后的角膜功能,避免出现高度角膜散光情况。(3)对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颞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能有效弥补单独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不足,缩小手术治疗创面,减少术后结膜向角膜表面转移。同时本研究也与杨俊臣等[10]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对翼状胬肉患者应用翼状胬肉切除配合颞上方或颞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及减少角膜散光现象。
有学者指出,为翼状胬肉患者受到损伤的角膜提供充足的营养及健康的干细胞,帮助其角膜缘结构恢复正常,能有效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和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的几率[11]。在本研究中,两组术后复发、愈合不良及出现异物刺激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不同位置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安全性都比较良好。主要原因为:进行颞下方、颞上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主要是摘取患者自身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移植,极大地避免了产生排斥反应对机体造成二次伤害[12],还可以为损伤角膜提供大量活性细胞,进而促使角膜细胞恢复及术后创面的愈合,使角膜功能得以维持,减少患者角膜曲率及散光度情况。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角膜上皮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主要原因为:对患者采用颞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式并不会影响移植片的质量。而与颞上方摘取术式相比,在颞下方摘取角膜缘干细胞相对简便,易操作。同时,下方结膜囊还可以为损伤角膜提供大量活性细胞,进而促使角膜细胞恢复及术后创面的愈合,使角膜功能得以维持,减少角膜曲率及散光度情况。此外,在患者颞下方摘取角膜缘干细胞,能为日后行青光眼滤过手术保留手术区域[12]。
综上所述,对翼状胬肉患者应用不同部位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可帮助患者恢复视力,减少角膜散光、术后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但采用颞下方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者角膜上皮恢复时间较短,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