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剥夺联合镇静剂对不同时段小儿辅助检查中应用效果比较*
2022-10-26黄斌萍乡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西萍乡337000
黄斌(萍乡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西 萍乡 337000)
许多患儿因自身疾病需要完善彩超、MRI、CT、脑电图、肺功能检查等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而患儿在辅助检查时的配合程度直接决定了辅助检查能否及时顺利完成[1]。儿童患者因年龄小,对医疗器械比较陌生,极易产生害怕、恐惧等不良情绪。单用镇静剂镇静往往不能达到深度镇静效果,患儿易被检查操作惊醒,使得辅助检查难以继续进行[2],很多情况下,需多次预约、多次使用镇静剂,常导致不能及时明确诊断病情。睡眠剥夺联合镇静剂该项技术能提高儿童患者辅助检查的配合度,从而提高辅助检查一次完成率并减少镇静剂给药次数,可降低辅助检查科室的重复预约、检查率,减少患儿及其家属不必要的奔波,同时减轻辅助检查科室医师劳动负荷。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儿科已开展睡眠剥夺联合镇静剂辅助检查并取得了良好镇静催眠效果[3],但因辅助检查预约时间不定,睡眠剥夺后不同时段的镇静催眠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国内尚未见报道,因此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本课题旨在找出睡眠剥夺后镇静催眠效果最佳的时段,从而指导辅助检查预约时间段的选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1 年12 月期间,我院因自身疾病需要完善CT 平扫辅助检查的儿童患者60 例。根据患儿家属在辅助检查科室随机预约时间进行分组,分为上午标本组和下午标本组各30 例。上午标本组中男13 例、女17 例;平均年龄(2.26±0.7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19.36±1.45)kg/m2;其中胸部CT 平扫21 例、腹部CT 平扫1 例、颅脑CT平扫6 例、胸部+副鼻窦CT 平扫2 例。下午标本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2.51±0.8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19.55±1.52)kg/m2;其中胸部CT 平扫22 例、颅脑CT 平扫3 例、副鼻窦CT 平扫2 例、鼻咽颅底CT 平扫1 例、颅脑+胸部CT 平扫2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患儿及家属对本研究项目知情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内容均遵循《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原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不超过7 周岁;(2)具有一定的配合能力以及良好的依从性;(3)有午睡习惯;(4)对研究所使用的镇静药物耐受良好且无过敏反应;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具有明显精神异常;(2)具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以及器官功能衰竭;(3)存在失眠等睡眠相关问题;(4)其他原因不适合接受相关检查。
1.3 方法 患儿均采用睡眠剥夺联合镇静剂进行辅助检查前的镇静催眠。(1)检查前睡眠剥夺:如患儿安排在上午进行检查,嘱咐患儿家属提前3 h 在早晨将患儿唤醒;如患儿安排在下午进行检查,则不能让患儿午睡,一直到检查之前都使患儿处于清醒状态。(2)辅助检查前2 h 给予镇静剂镇静催眠: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生产厂家:福建省闽东力捷讯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384),按5 mg/kg,静脉注射,仅检查前用药1 次。给药后,指导患儿家属将患儿斜抱在怀,慢慢诱导患儿入睡,直到睡熟后才开始接受检查。
1.4 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辅助检查一次完成率、患儿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辅助检查一次完成率比较 下午标本组患儿辅助检查一次完成率为66.67%,显著高于上午标本组的40.00%(P<0.05),两组的两次完成率、三次及以上完成率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辅助检查一次完成率比较[n(%)]
2.2 两组镇静催眠时间、总睡眠时间、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比较 下午标本组患儿入睡时间显著短于上午标本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总睡眠时间以及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比较()
表2 两组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睡眠剥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全部剥夺,另一种为部分剥夺,即取消受试者的全部或部分睡眠时间。该手段通过人为制造睡眠不足,促进受试者在检查过程中迅速进入深度睡眠,以便更好地配合检查[4]。一般专家认为,适度的部分睡眠剥夺不会对受试者产生较大影响[5],是一种安全的睡眠诱导手段。吴兴曲等动物实验研究示所有大鼠在剥夺睡眠后均出现睡眠增加,睡得更深时间也更长[6]。儿科患者在接受辅助检查的过程中,常因为恐惧陌生环境以及医疗生病从而产生抗拒心理。传统的检查方法主要通过单用镇静剂来促进患儿进入睡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同患儿的睡眠习惯以及睡眠质量有所不同,单纯使用镇静剂催眠效果并不理想[7]。睡眠剥夺联合镇静剂的使用已经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推广应用,然而就不同时间段的睡眠剥夺对辅助检查催眠效果的影响研究很少。本研究重点就这一课题展开分析探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下午标本组患儿的检查一次完成率显著高于上午标本组患儿,且上午标本组患儿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进入平稳睡眠状态。这表示,对于有午睡习惯的儿童,剥夺其午睡时间相比在清晨提前唤醒儿童,对于促进其辅助检查的深度睡眠时间效果更佳。且下午标本组患儿的入睡时间显著短于上午标本组患儿,从中医学角度上分析,“午时”这一时间段同晚上“子时”是相对应的[8],通常认为中午11:00~13:00 为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适当睡眠,能够调节体内平衡,苏醒后精力充沛[9]。午睡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睡眠,对于成年人来说,每日进行大约20 min 的午睡,即可对下午的学习以及工作效率发挥积极影响。对于习惯午睡的儿童而言,剥夺午睡时间后,患儿在下午的活动中极易产生嗜睡感。然而,在清晨将患儿提前3h 唤醒涉及的睡眠时间不具备午时优势,因此上午组的催眠效果并没有下午组理想。
另外,根据睡眠剥夺的作用原理上看,剥夺快速眼动睡眠更有利于患儿在后续辅助检查过程中迅速入睡[10]。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睡眠比较浅,此时,眼球会出现快速移动、脑电波频率加快,振幅降低[11]。研究表明,快速眼动睡眠被剥夺后,会出现反跳现象,具体表现为下一场睡眠期间快速眼动时间延长、频率增加,能够有效促进接受检查的患儿迅速进入平稳睡眠[12]。研究资料显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被唤醒者,更容易回忆其梦境[13]。在较长时间的睡眠过程中,快速眼动睡眠和慢波睡眠是交替进行的,对于正常时间段的午睡,大部分是处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14-15],而清晨提前3 h 唤醒的儿童则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出于这个缘故,直接剥夺儿童午睡时间并在下午接受辅助检查,更容易产生理想的催眠效果。然而,由于睡眠质量以及睡眠周期本身仍存在较多未解因素,因此辅助检查催眠效果的时间段选取的确切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两组患儿总入睡时间、治疗结束至苏醒时间以及苏醒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全部接受研究的患儿中,仅有6 例出现了轻度情绪低落、头晕嗜睡以及食欲不振现象,且短时间内均恢复了正常。因此两种睡眠剥夺方式对患儿身心均不会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样本病例数偏少,因此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更加深入研究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综上所述,下午标本组患儿辅助检查的一次性完成率显著高于上午标本组患儿,且不同时间段患儿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因此,取消儿童午睡时间,并将辅助检查安排在下午进行,有利于提升催眠效果,减少因多次使用镇静剂带来的负面效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