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2022-10-26黄小芹
黄小芹
(广西工业技师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31)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创新性的发展,将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基于发展需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及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的发展。预计到2025 年,我国将新增技能人才4000 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将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 个百分点。最终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能够基本满足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
技师学院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育了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在支撑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2012 年起,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多次承办国家级、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形势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本文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分析学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成效,为切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借鉴经验。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缺乏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
长期以来,因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签约挂名、开展讲座、接收学生实习等单一和浅层次合作上。究其原因,首先政府缺乏保障机制,职能部门协调联动不足,产教融合缺乏明确的政策引导,职业院校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激发企业的热情。其次,企业因顾虑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担心投入回报有限,加之合作过程中存在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导致其缺乏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主动性及耐心。再次,职业院校没有建立起自身长效的运行机制,行业企业专家缺位,对产业发展的敏感度低,在专业设置、师资引入与培养、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及实施等方面滞后,造成毕业生专业学识及实践能力不足以胜任企业岗位需求。最终,导致企业缺乏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内在动力,产教融合广度深度不足。
(二)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模式,缺乏类型教育的独有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职业教育主要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依旧沿袭普通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出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人为分离,难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淡化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独有特征,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教学模式,积极创设与生产环境相似的教学环境,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由普通教育向类型教育的转变。
(三)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能力有待提升
“高师”才能带出“高徒”,要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一流的培训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在师资结构和教师能力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兼职教师占比不合理,企业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匮乏,企业兼职教师在培训工作中缺位,企业导师未经过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学习,缺乏教学经验,培训期间难以担当“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二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足,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虽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胜任企业培训工作。三是缺乏领军型的技能大师,引领教师队伍成长,教师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缺乏了解,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
(四)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与实际生产脱节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其主要职能包括技能(生产)实训、师资培训、技能人才评价与服务、技能竞赛训练模式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技能展示、技术交流与服务等,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因此,培训基地的规划与布局应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由于培训基地建设方案制定过程中行业企业缺位,导致基地建设与企业实际生产环境相脱节,外加学校建设资金有限,培训基地难免出现规划落后、功能局限、实训设备来源单一且更新缓慢等问题,难以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基本保障。
(五)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亟需完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能力测评逐步由技能测评向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方向发展。我国对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相关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职业能力测评模型。在现有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中,其评价标准及内容仍主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缺乏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需求的测评指标,无法全面反映被测评者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考评方式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考核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评价方式单一,缺少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以政府和职业院校为主,忽视了行业、企业、家长和学生方面的评价。
三、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深入分析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尤其是石化、汽车、机械、制糖等产业发展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把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合作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从育人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备、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入手改革,建立较为系统的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体系(见图1),对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图1 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四方协同”育人,促进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019 年,广西人社厅创新性地推出“双千结对”精准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在学院举办首届“双千结对”岗位培训现场签约活动。学院以此为发展契机,发挥专业委员会指导作用,依托国家级高技能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化工分析与检验等4 个重点建设专业为平台,实施“引厂入校”“送教进厂”“校企共建”“订单培训”相结合的“四合一”培训模式。同时,与中国—东盟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构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新格局,形成由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搭建多主体、多形态、多功能育人平台,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截至2021 年12 月,学院已与92 家企业签订订单培训协议,与16家企业携手开展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培训总人数4275 人,企业投入建设资金250.21 万元,校企合作共建32 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开发42 本教材,年均培训高技能人才能力达到1200 人以上(见图2)。
图2 高技能人才培训量数据统计图
(二)搭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育训双平台
1.创建基于英国BTEC 教育理念的学历教育平台
目前,在校学生以接受学历教育为主,职业培训为辅。学院借鉴英国BTEC(Business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教育理念,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兼顾培养学生的学术性与职业性素养,通过学业水平提升为学生提供继续深造或直接上岗所需的技能。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即三分之一课堂教学、三分之一实训教学、三分之一课外实践,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将岗位专业知识技能和技能等级考证知识点融入日常课堂教学,将核心素养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培训,使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紧密结合,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的一体化教学。
2.开发基于MES 培训模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包
职业培训以提升学员的岗位技能为主要目标,其特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目标明确、培训成效显著。职业培训运用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块式技能培训包)结合企业需求,选取源于真实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岗位能力需求和考证要求为依据,开发和定制技能培训包,紧密对接企业生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灵活组合调整,确保受训人员的职业技能与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需求相匹配,强化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三)构建“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综合育人模式,是国家倡导和强力支持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已形成了“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
图3 “岗课赛证研”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岗课融通
以满足职业岗位(群)能力需求为目标,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校、政、行、企共同研究制定专业建设方案,构建“六对接”课程体系,即课程结构对接典型工作任务和过程,课程目标对接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标准对接行业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教学内容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对接典型产品或项目,实践教学环境对接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以解决教学与生产脱离的“两张皮”问题,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实现“岗课融通”。
2.课证融通
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行业企业要求为依据,将标准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资源进行重构设计,推动课程模块化、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组织教师开发与一体化教学过程性评价标准相对接的多元化考核评价题库。建立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技术专家、技能大师、竞赛指导教师组成的结构化教师团队开展教学评价和考评活动,实现“课证融通”。
3.课赛融通
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工作实践的紧密衔接,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将大赛标准融入教学标准,大赛项目融入实践项目,大赛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大赛训练融入教学实践,发挥竞赛团队作用,带动教学团队能力提升,实现“课赛”融通。
4.课研融通
提升教师团队的教研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精品课程”。对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技术,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和企业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典型案例列入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对课程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和改革,实现“课研融通”。
(四)“四轴联动”建设“双师型”高素质高技能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时代,建设一支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技能双全双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技能大师引领、发展中心推动、海外交流促进、校企互通完善的“四轴联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见图4)。
图4 2021 年师资队伍结构饼式图
1.大师引领教师发展
选聘、推荐企业和学院内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领军人才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载体,实施“技能导师”、“名师带徒”工程和“内铸素质,外塑形象”师德教育工程,着重提高教师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充分发挥带徒传技、技艺传承、技能攻关的作用,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
2.中心推动教师发展
成立“教研教改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设立“六级递进”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完善教师培养制度,与政府、行业、企业、高校携手开展专项培训,强化“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研教改能力,提高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综合育人能力,实现“以培促教、以研促改、教研相长、提质增效”。通过树典型、搭台子、压担子等措施,努力为教师尤其是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技术能手的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培养既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一体化的新型教师。
3.交流促进教师发展
组织教师到国(境)外参加短期培训或交流学习,邀请国内外职业院校专家开设讲座,与东南亚国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与高水平选手同台竞技等多种形式,搭建研修及交流平台,拓宽教师视野,学习先进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课程设计与改革能力。
4.校企互通完善教师发展
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加强聘请企业“能工巧匠”兼职教师的聘用机制建设,建立双向专兼职教师培育机制,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训需要的专兼结合的优质师资队伍。
2019—2021 年,学院兼职教师人数已达到15%以上,校企互派骨干技术人员共计169 人次。现已建成2 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 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 名教师荣获广西突出贡献高级技师,6 名教师评为国家教学名师,23 名教师荣获广西技术能手、13 名教师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等,年师资培训量高达6380 人次。
(五)建设“四位一体”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二要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三要具备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将培训基地的规划建设、项目开发、运营研究三项工作并行推进,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学院秉持“高规划、高标准、高效能”的建设理念,围绕12 个重点专业,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和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需要”为导向,建立了集教学实训、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特色品牌专业(职业)实训基地。
1.携手企业,共建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相对接的培训基地
机械技术系与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第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携手,共建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文化氛围一致的焊接机器人实训中心、数控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在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教师团队积极承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以实际生产项目为载体,与企业共同开发典型工作任务,采用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实训的真实性,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提高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汽车技术系与车篁朝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引进企业维修技术、管理模式以及行业专家,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将教学与技术服务融为一体。
2.政府支持、专家指导,建设世赛实训、研究及成果转化基地
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代表了世界各领域技术技能发展的先进水平,以世赛集训场地建设标准为参照,规划和建设实训基地,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有利于竞赛指导、教学改革创新以及“四新技术”的研发。2016 年,在自治区人社厅支持下,学院邀请专家指导,建立广西首个机电一体化世赛实训基地,承办技能大赛、师资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及鉴定工作。2019—2020 年,设立自治区级电气装置和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世赛实训基地,获批3 个自治区级世赛研究项目,迈入世赛集训、成果研究及转化阶段。
3.增强社会服务,建设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融为一体的培训基地
学院现已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所、培训机构,配备实训中心18 个、专题实训实验室30个,其中石油化工、焊接、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机加工实训基地和中油广西田东石化总厂有限公司校外实训基地等5 个实训基地分别被确认为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技工院校师资培训基地等。培训场所和设施设备符合国家建设和安全标准,可开展27 个专业(工种)的技能鉴定与职业培训,满足年培训15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六)构建“三元对接”的综合职业技能评价体系
2010 年,学院首次代表广西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焊接项目选手成功入围全国集训基地,由此开启高技能人才多样化培养路径。通过一体化教学改革、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置、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职业资格考评题库开发、综合职业能力测评等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与行业企业要求对接”“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与竞赛标准对接”的“三对接”综合职业能力评价体系。
1.开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认证题库
2017 年起,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携手企业共同推动一体化课程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法。将“三对接”融入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涵盖测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考评题库。
2.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多元化测评模式
在测评过程中,参照世赛测评标准,将“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考核项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点考核学员在复杂的职业情境中解决职业综合性问题的能力,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评分标准测评学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职业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并运用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由政府、行业、企业、同行院校、学生多元参与评价,以确保考评的客观性、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对技师以上人才的评价增加了学员个人素质、工作实绩、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改革能力的考核,进一步完善了综合职业能力考评体系。
截至2021 年底,学院已主持开发电工、制冷等15 个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学院对近三年学员培训体验及企业用人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满意度86%以上,高技能人才考证通过率也在逐年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广西工业技师学院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采用的六项系列策略,即建立“四方协同”育人机制,在“双平台”下,构建“五项融合”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四轴联动”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创建“三元对接”评价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经验。高技能人才培养走的是内涵式发展道路,职业院校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深入研究世赛标准,借鉴其前沿技术和测评方式,开发基于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综合职业能力评价系统,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业绩为考核重点、注重职业道德的人才评价体系,以完善新形势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