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拉色菌病误诊为痤疮、湿疹2例分析

2022-10-25郝小康任立汆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色菌斑片马拉

郝小康 任立汆

(1.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咸阳 712082;2.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咸阳 712082)

1 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男,19岁,背部红色丘疹2个月就诊。患者2个月前背部出现红色丘疹,因无自觉症状未就诊;1个月后红色丘疹增多至双颌下、颈前,在市中心医院诊断为痤疮,给予米诺环素胶囊口服,50 mg,2次/d,疗程6周。外用阿达帕林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用药后症状未见好转,丘疹数量增多,于2021年3月5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者无糖尿病史,无服药史,无家族史。

体格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双颌下、颈、背部可见密集分布毛囊性红色丘疹,直径2~5 mm,间有脓疱、结痂,周围有红晕,界限清,不融合,无压痛(见图1A)。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选取局部新鲜红色丘疹毛囊角栓直接镜检,显微镜下可见酵母细胞(见图1B)。刮取局部红色丘疹表面皮屑置于含橄榄油的SDA培养基,培养菌种考虑为马拉色菌属(见图1C、D)。

图1 A.背部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间有脓疱、结痂;B.真菌免疫荧光染色后显微镜下:球形出芽酵母细胞;C.真菌培养7 d:散在的灰白色菌落;D.革兰染色后显微镜下:大小不等的球形出芽酵母细胞 图2 A.腹部淡红色斑片;B.伍德灯:腹部红斑显示出淡黄色荧光;C.10%KOH镜检:分支菌丝及大小不等椭圆形酵母细胞;D.真菌荧光镜检:酵母细胞及香蕉样菌丝

诊断 马拉色菌毛囊炎。

治疗及预后 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 g,2次/d;外用1%萘替芬-0.25%酮康唑乳膏和1%盐酸特比萘芬喷雾剂,2次/d;2%酮康唑洗剂,1次/d。6周后复查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病例2 患儿,女,13 岁,腹部淡红色斑片1个月就诊。1个月前腹部出现淡红色斑片,因无明显瘙痒等症状未就诊。3周后斑片增大,在当地医院就诊,按湿疹给予地奈德乳膏外用治疗1周后无效,于2021年3月20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患儿无动物接触史,无家族疾病史。

体格检查全身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检查:腹部可见单个椭圆形淡红色斑片,直径约2~3 cm,界限清,上覆薄层鳞屑(见图2A),伍德灯可见淡黄色荧光(见图2B)。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选取腹部及腹股沟红色斑疹皮屑进行镜检(见图2C);显微镜下可见酵母细胞及香蕉样菌丝(见图2D)。

诊断 花斑糠疹。

治疗及预后 外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和特比萘芬喷雾剂,2次/d;酮康唑洗剂,1次/d。6周后复查,红色斑片消退。

2 讨 论

马拉色菌病是马拉色菌引起的皮肤浅表角质层和毛囊感染,偶见系统性感染,常伴烧灼、刺痛感及不同程度瘙痒,多见于中青年[1]。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皮损弥漫或散在,多呈对称性分布[2]。红色小丘疹常被误诊为痤疮或湿疹[3]。孙祺琳等[4]报道1例按照病毒感染治疗无效,最终证实由斯洛菲马拉色菌所致乳房垢着病的病例。韦无边等[5]报道63例误诊误治的马拉色菌毛囊炎,误诊为痤疮28例,细菌性毛囊炎14例,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和临床医师忽视必要实验室检查等因素相关。本例1患者误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①临床表现不典型,初期皮损主要表现为颈部及背部的丘疹,类似痤疮毛囊炎的皮损表现;②本地区开展皮肤真菌镜检及培养的医院较少,医师对此类皮疹认识不足,未能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仅通过皮损诊断的误诊率大。本例2患者皮疹表现为孤立斑片样皮损,除了本例1患者误诊的第2点原因,还有患儿提及有湿疹病史,后经药物治疗后好转,既往病史可能误导了临床的诊断方向。

近些年,皮肤真菌荧光染色和真菌培养被临床医师用于协助诊断皮肤性疾病。然而,不同地区对皮肤真菌的检测研究水平参差不齐。真菌荧光染色液与细胞壁中的几丁质结合,发出亮蓝色荧光,所以相比于普通KOH 镜检,辨识度更高[6-7]。皮肤真菌荧光染色镜检及真菌培养是诊断皮肤真菌病重要的手段[8],对马拉色菌引起的感染,可明显提高其检出率。

猜你喜欢

色菌斑片马拉
谜地(小说)
行星偏爱未知的引力(诗歌)
布替萘芬乳膏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分析
马拉利的账单
康尼马拉国际马拉松·爱尔兰
伊曲康唑联合氯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200例临床效果分析
局限性掌跖角化减少症三例
硬化性脂膜炎1例
界线类偏瘤型麻风1例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