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学科的基本范畴梳理

2022-10-25孙振亚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湾分局通讯作者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0期
关键词:流线范畴逻辑

文/孙振亚 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龙湾分局 硕 士(通讯作者)

张裕贤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 硕 士

引言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一门学科的学科范畴,是概括和反映该门学科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解释该门学科现象的理论工具[1]。同理,建筑学科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建筑学科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建筑学科本质属性的体现,对建筑学科的各种现象具有普遍理论解释力。

范畴的精确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建筑学科作为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实践,但并未精确、清晰、科学地界定学科范畴。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观点,实践经验还必须经过总结、概括上升为理论,理论反过来又指导生产实践。这样反复多次得到验证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和联系的系统知识,才称得起是科学[2]。

范,界限,即学科的领域范围;畴,类别,即学科的特殊性质。只有兼具特殊矛盾性和本质规定性,才可成为学科的范畴。因此,对于学科范畴的概括和抽象,有以下要求:一是体现学科的特殊矛盾性,学科范畴涵盖学科的对象、方法、基本规律、核心问题,能反映和规定学科的特质;二是体现学科的本质规定性,学科范畴不能是对学科表面现象的感性描述,必须是经过高度的提炼、抽象,能概括和反映学科各种现象的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概念,从而体现学科的普遍本质和规律性。建筑学科的范畴也应反映和体现建筑学科的特殊矛盾性和本质规定性。此外,学科范畴的概括和抽象,还应当遵循一定的逻辑原则:范畴的定义要遵循唯一律,同时要区别范畴的类型;范畴的类型与层次变换遵循同一律和联系律;范畴与概念的推导要有层次性,不能颠倒[3]。

学科基本范畴的概括水平、包容性、稳定性,是表征学科研究水平的标志。通过依据特定的研究对象,从中抽象出一些基本范畴,把所有的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联结起来。如果范畴的组织体现了学习者的心理程序,就容易转化为学习者的认知结构[4]。

1 建筑学科中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实践主体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客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实践客体不是与客观事物相等同的概念,而是为主体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对立的东西,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主客体之间最根本、最基础的关系,主要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建筑活动作为人类最为古老、悠久的实践活动,也体现了马克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建筑活动中,人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实践主体,操纵运用着物质基础、智力技能、情感意志;建筑是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活动所指向的实践客体。人与建筑的关系包括设计、使用、建造、维护、运营,还包括体验、审美、认知等,在建筑学科中,设计是人和建筑这对主客体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关系(图1)。

通常意义上,“建筑”包含了三重意义:一是指古今中外所有类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即作为名词的“建筑物”或“建筑作品”;二是指建造、构筑、营建,即作为动词的“建筑”或“建筑产业”;三是指建筑学科,如学生所说“我是学建筑的”,即作为名词的“建筑学科”。建筑学科的实践客体——“建筑”,应当作为最具普遍、本质意义的概念,应当作为全面、抽象的范畴,所以既要包括“建筑作品”,又要包括“建筑产业”“建筑学科”的相关内容。

2 建筑学科的基本范畴

建筑学科的基本范畴可梳理为人、设计、建筑三个范畴:

(1)“人”的范畴。包括设计者、使用者、体验者、建造者、维护者、运营者、研究者等。通过对使用者、体验者个体层面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分析,社会层面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分析,准确把握建筑作品设计的要求和目标,使得建筑作品更好满足和服务人的需要。通过与建造者、维护者、运营者的沟通,明确建筑物在建造、维护、运营各个阶段的标准和要求,更好推进建筑物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维护。

(2)“设计”的范畴。如上文提到,设计是人和建筑这对主客体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实践关系,包括设计思维、设计逻辑、设计手法、设计规律及规则、设计流程、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及软件、图与模型等。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设计和创造活动本身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其复杂的思维机制正在被解释和探知。建筑设计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目标的“问题求解”活动,其目标指向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有关的实践与理论经过常年积累,成为人类共有的物质财富和思想资源,并显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类型[5]。通过对于设计思维、设计逻辑、设计手法、设计规律及规则的进一步理清,有助于建筑设计相关知识的外显呈现,提升学科的科学化水平,同时帮助教育者、学习者、设计者厘清思维,促进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建筑产业的发展。

(3)“建筑”的范畴。包括建筑学科、建筑作品、建筑产业、建筑智能化等。其中建筑学科又分为概念体系、学科方法、教育教学、知识理论四个方面(图2)。

3 建筑学科基本范畴的具体内涵

3.1“人”的范畴

设计者、使用者、体验者是建筑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在开展建筑设计前,设计者会和使用者即委托方进行长时间的访谈、问询、互动,了解使用者的情感倾向、审美喜好,了解使用者的行为特点、活动特征、生活方式、人体尺度,从而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结构、建筑装饰,形成功能合理、流线畅通、形式美观、空间体验丰富的建筑作品设计方案。20 世纪80 年代初,法国决定改建和扩建卢浮宫,最后选择贝聿铭的设计方案,建成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该建筑位于卢浮宫博物馆的新入口处,三角形的形式与卢浮宫的U 形结构相呼应,强化了博物馆入口的位置,游客可以通过金字塔直接进入自己喜欢的展厅,不必像过去那样为去一个展厅而穿过其他展厅;同时玻璃金字塔提供了足够的服务空间,设置有接待大厅、办公室、售票处及休息室等,成为卢浮宫博物馆重要的人流枢纽和服务空间。在人体尺度方面,幼儿园建筑大到房间长宽、建筑层高、整体造型,小到台阶高度、扶手直径、窗台高度、门把手高度,都要符合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特点,满足儿童视觉尺度的需求,做到安全无障碍;另外日本传统建筑物以榻榻米(日语“叠数”的音译)作为材料或面积规格化的尺寸,柱子与柱子之间的间隔以榻榻米为基准确定,天花板如果有其房间榻榻米数一定倍数的凸状弯曲,则无压迫感,而榻榻米是日本常用的铺地材料,承载着起居的重要功能,这也体现了建筑物的尺度适应人的尺度,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使用。

建造者、维护者、运营者是建筑物开发建设和管理维护的主要力量,一般具有相应资质。在建筑的建造、维护、运营过程中,有建造师、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设备工程师、消防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人员的参与,也有设计单位、招投标公司、施工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团体力量的参与。

研究者指的是研究作为实践客体的“建筑”的有关人员,如建筑理论家、批评家、教学工作者等(图3)。

3.2“设计”的范畴

3.2.1 设计思维

建筑设计思维与艺术作品设计思维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因为建筑物是人造的物质空间环境,是供人使用、三维立体的,因此建筑设计思维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建筑设计思维主要有:偏主体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与发散思维、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偏客体的——空间思维或立体思维、系统思维、复杂性思维,以及规划思维、模块化思维。

以抽象思维为例,常用到解构与建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设计者首先要了解使用者的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分析使用者的行为特点、活动特征、生活方式、人体尺度、情感倾向、审美喜好;其次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交流沟通等方式,分析该类型建筑常用的功能分区方式、平面组合方式、流线组织方式、形式体块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手法、结构选型设计,分析该类型建筑常用建筑材料、建筑色彩、建筑装饰,对于大型复杂的建筑工程,还要对整体规划设计流程进行分解,以协调各单位同步设计;然后综合使用者、建造者、运营者等各方诉求,综合上述建筑要素,充分运用建筑设计手法,协调各个流程和多种关系,形成较为合理、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

3.2.2 设计逻辑

设计逻辑是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和起点,称得上一座建筑的核心主旨思想,主导了建筑的整体风貌。建筑设计逻辑主要有:功能逻辑、流线逻辑、结构逻辑、形式逻辑、空间逻辑、材料逻辑、表皮逻辑、装饰逻辑、生态逻辑、经济逻辑以及复合逻辑。

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逻辑并不相同,运用的设计要素、设计手法不尽相同,遵循的设计规律及规则也各有侧重,但同一建筑类型与遵循的设计逻辑常常具有联系性。(1)功能逻辑:功能是所用类型建筑设计的基础,在部队营房、工业厂房的设计中,功能更是作为首要逻辑,并不强调形式的时髦。(2)流线逻辑:影剧院、会堂、火车站尤其注重组织人流的聚集与疏散,展览馆、陈列馆则更注重流线设计与参观展示相结合。(3)结构逻辑:一些公共建筑如体育馆、艺术馆,经常通过将结构作为外在形式的设计手段,将现代结构的科技感、力量感与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4)形式逻辑:随着时代进步与公众审美提高,形式越来越成为各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主导逻辑,特别是作为国家、城市展示自身形象名片的公共建筑。(5)空间逻辑:大型公共建筑如会堂、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不仅重视功能分区的合理、形式设计的美观,而且致力于打造体验丰富的空间,满足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6)材料逻辑、表皮逻辑、装饰逻辑:建筑的材料、表皮与装饰也是比较重要的设计逻辑,材料指建筑中各种各样的材质,表皮指围护建筑的表面,装饰指建筑的修饰、点缀,在实际建筑设计中三者经常互相包含,此处做合并讨论。(7)生态逻辑:一些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将绿色、生态、可持续作为重要的设计理念之一,在建筑中运用生态技术手段,实现建筑环境的高效、低耗、良性循环。(8)经济逻辑:在将功能作为首要逻辑的部队营房、工业厂房等类型建筑中,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9)复合逻辑:同时将上述中功能逻辑、流线逻辑、结构逻辑、形式逻辑、空间逻辑、材料逻辑、表皮逻辑、装饰逻辑、生态逻辑、经济逻辑的两种或多种作为主要设计线索的,如地域主义建筑、文脉主义建筑,就是吸收本地、民俗、历史、文化方面特征,并在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材料、表皮、装饰上体现和表达出来。

在满足功能使用的条件下,一些建筑的主导设计逻辑是比较明显的。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借鉴传统建筑中的斗拱符号,由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整体采用鲜亮的红色,传达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的意象,就是典型的通过建筑形式来展现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同样以形式逻辑为主导,拉维莱特公园的红色构筑物、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卢鲁沃脑健康中心却极力表达和渲染形式的新颖、怪异。

大多数建筑,特别是大型公共建筑,其设计逻辑并不是单一的,而是采用复合的逻辑。巴塞罗那德国馆突破传统砖石承重结构造成的封闭、孤立室内空间形式,采取开放、连续的空间划分方式,建筑形式上靠钢铁、玻璃等新型建筑材料表现精确的美、新颖的美、质感的美,以空间的流动、材料的对比而著称。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将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暴露在外观;代代木体育馆的游泳馆采用悬索结构,平面如两个错置的新月形;仙台媒体中心使用13 根螺旋状的管柱贯穿各个楼层;“鸟巢”门式钢架组成庞大的编织体,都充分展现了功能、结构与形式的结合。芝贝欧文化中心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由十座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建筑顺着地势展开;建筑形式犹如巨大尺度的“帆船”,外立面选用当地原生态的材料,与现代不锈钢结构组合,采用“编织”的构筑模式建造,同时巧妙地在外立面上设置双层结构,使得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弧形表面与垂直表面之间流通,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该建筑的设计体现了功能、形式、结构、材料、表皮、生态多条逻辑的综合。

3.2.3 设计手法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尽管类型多种多样,功能形式各异,设计手法也是变化万千,但是通过比较、归纳、抽象,还是能发现一定的规律性。建筑的设计手法既涉及不同的维度,即外部的建筑总体布局方式、内部的建筑要素的组合方式;又涉及不同的方面,即建筑内部的功能分区方式、平面组合方式、流线组织方式、形式体块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手法、结构选型设计。

建筑总体布局方式,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单元组合式、混合式。在总体布局中,常常运用统一的手法,如轴线、向心、对位、重复、渐变,以及对比的手法,如大小、高低、疏密、曲直、虚实、开阖,以实现建筑群体组合的整体性与艺术性。

功能分区,指将空间按照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分类,并根据它们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加以组合、划分,应分区明确、联系方便,处理好主与次、内与外、闹与静、洁与污的关系,还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按人流活动的顺序关系安排功能位置,实现功能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功能分区的方式有分散分区、集中水平分区、垂直分区。

平面组合方式,或称空间组合方式,根据使用功能特点及交通流线的组织,将不同房间组合起来,常见的组合方式有走道式组合、套间式组合、大厅式组合、单元式组合、混合式组合。走道式将使用房间和交通联系空间明确分开,适用于相同房间数量较多的建筑,如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建筑中的教室、病房、办公室、客房等使用房间;套间式是用穿套的方式按一定序列组织房间,适用于住宅、展览馆、商场等;大厅式是以公共活动的大厅为主穿插布置辅助空间,适用于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等;单元式是将关系密切的房间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如住宅建筑;混合式是指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组合方式将各房间连接起来,适用于功能复杂的建筑,如商场、展馆、美术馆、图书馆等。事实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采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组合方式。

流线组织方式,根据功能需求,对建筑的流线进行组织,分为走道式、串联式、发散式、混合式。流线组织方式与平面组织方式存在较强的一致性,走道式流线常用于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建筑中的教室、病房、办公室、客房等使用房间;串联式流线常用于住宅、展览馆、商场;发散式流线常用于公共活动的大厅与辅助空间的连接;混合式流线适用于功能复杂的建筑。

形式体块设计手法指对建筑的形式、体块的操作,有增加、削减、延伸、收缩、倾斜、弯折、扭转、挤压、分割、挖空、架空/悬挑、抬升、重复、滑移、穿插、咬合、连接、分离、并置、串联、搭接、叠加、围合、向心、对比、对称、呼应、包络等。随着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变异,对建筑形式、体块的操作还出现了诸如破碎、残缺、断裂、消解、拼贴、拼凑、杂糅、嫁接、扭曲、变形、夸张、倒置、错位、交错等手法,建筑外部形式与内部空间互相渗透,形体内外的界限更加模糊。

空间处理手法指对建筑空间的操作,可分为空间的限定、空间的形状与界面处理、空间的围与透、空间的穿插与贯通、空间的导向与序列,常见的空间处理手法有围合、覆盖、分隔、贯通、凹凸、架起、对比、序列、穿插、包含、邻接、连接、衔接、过渡、渗透、消解等。对应上面平面组合方式、流线组织方式,多个空间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序列关系、主从关系、综合关系。

结构选型设计,在满足把握结构体系的几何特点、构成方式、力学特性、空间特性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结构,并实现结构体系与功能使用、外观形式、空间形态、材料运用的最佳结合[6](图4)。

以上组合方式或处理手法并不是孤立的,针对某一类型的建筑设计,功能分区方式、平面组合方式、流线组织手法、形式体块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手法、结构选型设计,往往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国家大剧院采取分散的功能分区方式,音乐厅、歌剧院、戏剧场分别位于三幢独立的建筑物中,中间以连廊连接,其平面组合形式包括了穿套式、大厅式等,流线形式既有3 个主要场厅之间的串联式流线,又有场厅辅助空间的走道式流线;国家大剧院的屋顶采用对称的半椭球形钢结构壳体,玻璃幕墙与钛金属板既有对比又有协调统一,同时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开敞宏大。

3.2.4 设计规律及规则

数学、语言学、物理学、音乐学学科的概念和要素比较清晰,规律比较简洁,却形成复杂多样的学科世界;即便生物学、社会学、思维科学作为非线性系统,其基本要素、基本规律规则也并不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产生于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组合,以及要素基于规律规则的相互作用。古今中外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类型、风貌多种多样,但其设计规律及规则呈现出相对清晰的脉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层次:

(1)“空间或构件-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城市”的三维空间关系

犹如生物学中“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层次划分,建筑学中的空间可以分为空间或构件、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城市四个层次,多个空间或构件组合成建筑,多个建筑单体组合成建筑群体,多个建筑群体组合成城市。也如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科中,不同的系统层次间遵循不同的规律,建筑学中空间的四个层次——空间或构件、建筑单体、建筑群体、城市各个层次遵循的规律也不相同。城市层次上,不同的聚落、街区、地块之间存在着功能、交通、空间等方面的联系,遵循着城市规划的规律;建筑群体层次上,不同的建筑单体之间遵循着建筑组合的规律;空间或构件层次上,单一的空间或构件需满足人体尺度、视觉、心理、审美的规律及相关法律规范,遵循着空间组合或构件组合的规律。城市规划、建筑群体设计、空间或构件的设计虽然不直接作用于建筑单体的设计,但却对建筑设计产生间接影响(图5)。

(2)法规规范

法规规范包括通用性法规规范、专项性法规规范。通用性法规规范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专项性法规规范是针对不同功能类型建筑设计的,如《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加油站设计规范》等。

(3)建筑功能、流线、形式、空间、结构的设计规律

建筑功能、流线、形式、空间、结构的设计规律,一方面包括上文的功能分区方式、平面组合方式、流线组织方式、形式体块设计手法、空间处理手法、结构选型设计;另一方面,针对某一类型建筑物的设计,其功能、流线、形式、空间、结构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例如体育馆的功能主要为比赛功能、训练功能,在流线上要考虑运动员、观众、评委、记者、服务人员等,在结构上选用能满足大跨度的建筑结构,在形式上往往表现出科技感、新颖感,在室内空间设计上要考虑到交通疏散、观众视线、运动特点、机械运输等。

(4)人体尺度、视觉、心理、审美的规律

人体尺度,即人体在室内完成各种动作时的活动范围,是确定室内净高、门窗高宽度、家具尺寸及间距的依据。

人从视觉获取的信息量,约占获取信息总量的80%,视觉对形式、空间、色彩、材质、尺度的感知,极大影响着人们的主观感受。运用视觉规律,综合考虑视觉成像效果,是建筑设计中的必要环节。

人的心理规律、审美规律也对建筑设计具有影响,目前对于心理规律、审美规律有待进一步揭示。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形式来引发心理联想,实现象征、隐喻的心理和审美效果,是比较常见的设计手段。皇宫旅馆和餐饮综合体由意大利建筑师罗西设计,建筑坐落在日本都市的建设景象之中,正立面犹如一座巨大的屏障,由红色大理石砌筑,柱子林立,造型庄重,比例协调。看似简单纯净的几何形式,通过互相的组合表达了丰富的隐喻含义:立面粗大的柱式,可以理解为对于希腊神庙柱廊的回归;每层水平向的严格划分,通过出挑很大的水平檐口统一整个建筑的手法,无疑是文艺复兴时代府邸的缩影。整个建筑唤起了历史的记忆,体现了建筑早期的建造形式,这正是在西方千百年的建筑实践中,高台基与轴线、一层一层叠加组合的柱式、水平向的檐口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成为了“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在审美实践过程中,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逐渐得以形成,能够联想和感知这些“有意味的形式”。

(5)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六对关系:对称与均衡、齐一与参差、调和与对比、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美的建筑形式设计,包括空间、装饰、表皮的设计也遵循着形式美法则(图6)。

3.2.5 设计流程

设计流程总的可概括为调研、分析、设计三个大的阶段,具体又可分成项目立项、计划策划、场地分析、需求分析、编制任务书、初步设计(功能布局和总图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等流程(图7)。其中初步设计(功能布局和总图设计)、建筑方案设计流程可以细分为:出入口确认与交通流线组织、了解建筑大致规模和尺寸、泡泡图、功能分区与建筑形体、平面布局与结构形式、节点处理、立面处理、图纸表现。以现代型医院的设计为例,在需求分析这一流程中,不仅要调研病人和医护工作者的需求,还要做到对包括参观培训人员、探视人员、陪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人群的全方位关怀[7]。

3.2.6 设计理论

建筑设计理论按照其核心思想内容可以分为:功能论、形式论、空间论、装饰论、技术论、生态论、文脉论、地域论、方法论、综合性理论。(1)功能论,如建筑功能主义提出“形式追随功能”,认为建筑的形式不是预先设计,而是通过功能的完成自然形成的。(2)形式论,如“少即是多”,提倡以形式的简约精炼代替装饰的繁复奢华。(3)空间论,该类理论以“空间”为中心解读形式各异的建筑,认为建筑是“空间的艺术”。(4)装饰论,如历史上的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着重表现形式与装饰特征,运用较多的纹样、雕刻或抽象符号塑造建筑细部。(5)技术论,如“高技派”在建筑设计中积极运用最新的结构、材料、技术,突出展现当代工业的技术成就,崇尚“机械美”。(6)生态论,近些年兴起的生态建筑,采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节能系统,追求高效节约,并满足人们的健康舒适生活,反映了建筑设计的生态主义倾向。(7)文脉论,典型就是建筑文脉主义,认为城市在历史上形成的文脉应是建筑师设计的基础,通过建筑要素隐喻、象征、联想所在地段的历史和文化,将建筑和谐地安置在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人工环境中。(8)地域论,有地域主义、批判性地域主义、新地域主义等表述,其共性在于吸收本地的、民俗的特点,使建筑体现出地方的特定文化精神。(9)方法论,如建筑中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建筑以结构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探讨由构件单元构成的空间结构建造体系;解构主义建筑受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一些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要素的拼贴,形成了建筑形式上的断裂、破碎、消解、变形、错位。(10)综合性理论,综合功能论、形式论、空间论、装饰论、技术论、生态论、文脉论、地域论、方法论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提出的建筑设计理论。何镜堂提出建筑“两观三性”理论,即总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要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要素成为建筑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孟建民提出建筑设计应倡导以健康、高效、人文为三要素的“本原设计”思想,强调全方位人文关怀,最终实现建筑服务于人[7]。

此外与建筑设计有关的还有诸如语言、符号、图像、图式、类型、模式、原型等理论,主要有:建筑形式语言理论、建筑符号理论、建筑图式理论、建筑类型学理论、建筑模式语言理论、建筑原型思想等。

建筑设计理论乃至建筑学科的知识理论,长期以来各种主义、风格、派别、理论、学问、思想十分驳杂,充斥着描写、争辩、冲突。建筑学科的知识理论应追求揭示本质、普遍的规律和结构,而不应为过度演绎的个人想法、流于表面的建筑案例描写、五光十色的图像表达所迷惑。

3.2.7 设计技术及软件

建筑设计技术及软件可分为三类:(1)与建筑设计有关的技术,主要有人工智能,大数据、数据可视化、数据建模,三维可视化,虚拟现实,3D 打印、机器建造等。(2)与建筑设计有关的平台、系统,比如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3)与建筑设计有关的软件,一是绘图软件,如AutoCAD;二是建模软件,如SketchUp、3D Studio Max、Rhino、Revit、Grasshopper、Inventor,又可细分为基础建模软件、参数化建模软件;三是分析软件,包括对建筑日照、风环境的分析,如Ecotect、Fluent;四是美化软件,包括对建筑模型、图纸的美化,如VRay、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

3.2.8 图与模型

图与模型是表达建筑设计的重要工具。与“图”有关的概念,如图形、图像、构图、图示、图式、图纸、图集,需注意区分。根据设计阶段的不同,建筑图纸可分为方案设计草图、分析图(场地分析图、功能泡泡图、流线分析图、结构分析图、空间分析图、立面分析图)、方案设计图(平立剖面图、总平图、透视图、细节大样图)、效果图、施工图。建筑模型按照比例制作,能够直观形象地表现出建筑方案的空间效果。随着技术的进步,视频动画、VR 虚拟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建筑设计方案的创作与展示。

建筑的平、立、剖面图由于产生方法不同,分别表达建筑的不同层次。平面图是对建筑作水平剖切后,移去上面部分作剩余部分的正投影而得到的水平剖面图,侧重表达建筑的功能、流线;立面图是对建筑的不同表面,投影得到的正投影图,侧重表达建筑的形式,以及表皮、材料、装饰的特征;剖面图是依据平面图上标明的剖切位置和投影方向,假定用铅垂方向的切平面将建筑切开后得到的正投影图,侧重表达建筑的结构、空间。

3.3“建筑”的范畴

3.3.1 建筑学科

学科能否实现科学化和系统化,关键在于学科的定位、对象、概念、范畴、方法、基本规律、核心问题的梳理和揭示。建筑学科主要可从概念体系、学科方法、教育教学、知识理论四个方面厘清。(1)概念体系,运用聚类思维,将建筑本体范畴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概念汇总,按照“建筑影响要素、建筑本体要素、建筑构成要素”的逻辑,对所有概念进行分类、比较,形成较为系统化的概念和术语体系。(2)学科方法,包括学科的范畴边界、划分逻辑、细分程度、原理规律的普遍性评价、科学化水平等。(3)教育教学,主要指教学的内容、顺序、方式、目标、评价标准等。(4)知识理论,根据研究内容的不同,可将有关建筑学科的知识理论,划分为建筑物研究,建筑要素研究,如对建筑形态、建筑空间的研究,建筑设计研究,建筑环境研究,建筑历史研究,建筑文化学、社会学及美学研究,建筑哲学及方法论研究(图8)。其中,建筑设计研究,指对“设计”范畴的研究,包括设计思维、设计逻辑、设计手法、设计规律及规则、设计流程、设计理论、设计技术及软件、图与模型。

3.3.2 建筑作品

古往今来,各种类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数量众多、形式各样,需要宏观把握。(1)按地域划分,常从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南亚、西亚、澳洲、美洲(除美国外)、非洲的角度进行划分认知。(2)按功能划分,现代建筑分为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两大类,以下各有多个子类。(3)按风格划分,有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风格与地域、社会思潮,特别是时代紧密相关。在当今时代,建筑设计的思想更为多元、技术更加先进、形式更加新颖,为整个建筑作品系统不断贡献新的风格素材。

3.3.3 建筑产业,建筑智能化

建筑产业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范围的界定:狭义的建筑产业仅包括建筑产品整个过程的施工建造环节;广义的建筑产业则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8]。建筑智能化指以建筑项目作为基本支撑,积极地引入多元化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尤其通信领域、互联网领域、建筑设备管理领域,有效地融入到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服务中[9]。建筑产业的良好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最终实现,是以建筑学科的发展、建筑人才的培养,为基础和前提的。

结语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将建筑学科划分成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作为实践关系的“设计”、作为实践客体的“建筑”三个范畴,是对建筑学科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抽象,能够反映和体现建筑学科的特殊矛盾性和本质规定性。三个范畴构成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不仅揭示和反映出建筑学科的定位、对象、概念、方法、基本规律、核心问题,彰显了学科特点和本质,而且提炼出建筑学科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概念,互相关联交织,蕴含了丰富的学科关系。作为实践主体的“设计者”“使用者”“体验者”“建造者”“维护者”“运营者”“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建筑设计实践中,调动“设计思维”、遵循和参考“设计规律及规则”及“设计理论”、基于一定的“设计逻辑”、运用“设计手法”、按照“设计流程”开展建筑方案设计,并通过“设计技术及软件”“图与模型”表达建筑设计成果,这些“建筑作品”是“建筑学科”基础的研究对象和素材,成为“建筑产业”的开展前提,并追求实现“建筑智能化”的目标。正是这种本质的实践,形成了建筑学科三大范畴的有机统一,构建起建筑学科的基本范畴。

猜你喜欢

流线范畴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信息熵控制的流场动态间距流线放置算法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几何映射
浅谈大型商业的流线设计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大型客运站旅客流线设计及优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