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对场所精神的营造作用探析
2022-10-25陈昶帆浙江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文/陈昶帆 浙江工业大学 硕士研究生
汪哲皞 浙江工业大学 副教授 硕 士(通讯作者)
引言
场所是人们行为和事件发生的空间环境,场所强调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它是在人的活动之下被赋予各种特定意义的空间,只有空间从历史文化、区域特征、人事变化获得某种独特的个性时,方能成为场所。场所精神是场所区别于其他环境的独特性格特征,是人的意识和行为在空间参与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感知[1]。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随之兴起的部分公共空间未能与地域文化、周围环境特征产生足够的联系,缺乏对人心理情感的关注,使人在其中无法找到情感归属。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对场所精神的营造作用可以帮助改善人与场所在情感层面的疏离,但是部分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与场所空间存在着割裂的现象,一些场所空间在设计过程中忽略导视系统的建设,或是在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无法使其融入场所空间中,甚至是对场所空间的环境和意象造成破坏。文章聚焦如何营造和增强空间中场所精神的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对场所精神的营造作用。
1 场所精神概述
场所精神根植于空间的自然特征上,在人与空间的互动过程中呈现出来,人的活动赋予空间以特性和意义,这些聚集的特性和意义同样会形成一种氛围作用于人,让人产生共鸣。场所精神与人的情感精神的连结主要表现在“方向感”(orientation)与“认同感”(identification)两个层面[2]。“方向感”指人在场所中首先需要知晓自身置于何处,以及自身同场所的关系。方向感的确立可以让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免于因丢失辨别方位的能力而产生失落感,在情感层面给予空间使用者以安全感。“认同感”是人对空间环境更深层次的认知,使人与场所中的物质世界产生意义上的关联,并对场所传达出的信息产生积极正向的情感。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知存在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空间的形态品质及其中空间设施的语义样态会直接地影响人们对场所精神的感受,其次个体自身的文化背景、习俗性情、心理经验差异也对场所精神的感知造成影响。场所精神也并非是恒定不变的,对场所本身的更新改建或是对场所中物质环境的改造都会对场所精神造成影响,可以说场所精神是可塑的,这也使得设计活动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介入其中,通过改造场所本身或场所中的物质世界来塑造场所精神。
2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帮助传达场所精神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已渗透在人们日常所触及的各种场所之中,它是人与场所进行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与场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场所中的环境空间为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会影响人在场所中对“方向感”和“认同感”的感知。依据挪威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观点,场所的结构包含“空间”和“特性”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影响着人们对“方向感”和“认同感”的感知。此处的空间要素是指场所中暗示人们感知“方向感”的空间结构,其中包括地形、边界、不同程度的延展和包被、存在物的组织关系等等。特性则是由场所的材料组织和造型组织所决定,是关于场所中具体存在物的本质,其暗示着一种综合性的气氛,影响着人们的“认同感”[3]。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实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理解空间结构,以及通过视觉表现手法优化整合空间特征,使固有的场所精神显现出来或是来营造新的场所精神[4]。具体来说,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可以组织起空间环境的相关信息并传达给空间使用者,帮助人们快速地抵达目的地,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以及人在空间中活动的质量。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基本的导向指引功能帮助下,人们在场所中的“方向感”得到了保障,使得人们不会因为在陌生环境中丢失自身与周遭环境的位置关系而产生失落感。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还是传播文化、展现场所内涵特色的载体。公共信息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可以融入与地域特征、文化意象相契合的象征元素,通过合适的表现手法建立起场所空间的形象认知,在情感认同上与人们达成共识。可以说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在场所中既能满足人的基本功能需求,又能在精神层面进行更高追求,传达场所精神。
3 以营造场所精神为目的的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
3.1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可读性是营造场所精神的基础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场所中有条理地进行活动,通过指示信息让人们建立起关于场所空间结构的概念,让场所中的人获得对“方向感”的感知。因此让场所中的人们准确地接收理解导视系统所传达的信息是营造场所精神的必要且先决的基础,这要求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保证其可读性。保证导视系统中信息的可读性是保证导视信息传达接收识别的流畅性的基础,避免给人以迷惑模糊的感觉,让人在场所中感受到便利和亲切。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在信息界面上的设计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可读性,文字、图形符号与色彩是其中最常见的构成要素。文字是最直截了当的信息传达方式之一,导视系统中文字的设计应该考虑人的正常阅读视野和阅读习惯,选取合适的字体来显示信息;图形符号具有简洁直观的特性,可以承载丰富的内涵意义,同时具有艺术张力,导视系统设计中可以选取人们熟悉易懂、约定俗成的图形符号来提高信息传达的速度和效率,而使用图形符号与文字的组合既让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又可以丰富信息的表现力;色彩是三者中最具识别度的视觉元素,色彩常常用作一种规划信息结构的工具以增强导视系统的可读性,即使用不同的色彩或是利用色彩的不同属性来区分不同区域、路线、功能[5]。合理规划组合文字、图形符号、色彩要素可以准确地传达出相关的导视信息,图1 中的涩谷车站导视项目就主要依靠信息界面上醒目的文字、清晰的版式、简洁的图形符号以及合理的色彩区分将信息进行层序上的分类处理,让车站中复杂的信息在逻辑上形成关联,帮助人们快速地理解场所中的空间结构。
3.2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人性化考量传达场所“温度”
场所的主体是人,围绕着人的生活,反映着人的活动,以场所精神为目标的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应始终围绕着场所中的人来展开。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中的人性化考量首先应体现在对场所空间安全性的考虑,保障场所中人们的行动的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在场所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设置安全标识,可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这些视觉符号可以有效地刺激预警心理,而人的心理警示预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6]。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人性化考量不但是关于场所中具体的、独特的个人,而且还是关于使用场所的群体和潜在群体,其中特别需要兼顾特殊人群(特别是肢体残障人士、视听觉障碍人士等)的行为、需求、感受。特殊人群在生理上的差异影响着他们对信息接收的效率,导视系统设计在尺度上应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确保特殊人群在体验时的可使用性;在导视系统的信息界面中通过文字、符号、色彩间的设计使得信息清晰且高效地呈现,同时考虑弱视群体的视觉感知能力,在字体大小、排列间距上进行优化,让特殊人群在阅读信息时也可以拥有合适的视野;导视系统还可以设置声音、可触摸装置帮助残障人士与信息进行互动。例如莱茵兰-法尔茨州城堡导视系统设计(图2)在色彩上使用了大胆显眼的橙黄色和浅玫瑰红强化视觉冲击力,突显信息,直接地发挥出空间导向作用。在景区中心区域设置有兼具视障人士使用体验的“导向石”。“导向石”由展现景区地形情况的立体地图和盲文信息构成,其在视觉上进一步帮助游客了解景区的空间布局和复杂地貌,视觉障碍人士也可以从触觉上感知关于景区的基本信息。该景区中导视系统既在功能使用层面实实在在地照顾到了特殊使用群体,其全面的设计考虑也会给一般使用者留下人文关怀的印象,体现出场所的“温度”。
3.3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的肌理样态契合场所的环境特性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作为场所空间的实体,必然会与场所中其他物质环境产生联系,对场所中的自然、文化环境进行解读,加以人为能动的加工创造出的“人造物”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认同[7]。诺伯格·舒尔兹就指出:“具备认同感的客体是带有环境特质的。”公共信息导视系统设计可以从色彩外观、材质肌理、造型形态方面契合场所的环境特性来营造场所精神。在色彩外观上要处理好导视系统与物质环境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关系;在材料上选择与场所中物质环境的纹路、色泽等相类似的材质;在形态上可以合理利用自然生态、人造景观,使导视系统融入环境空间。
图3 展现了萨里山图书馆与社区中心(Surry Hills Library & Community Centre)的导视系统依附在建筑本体之中,以建筑墙体本身的材质为导视系统的肌理,并有意将其置入墙体之中形成错落起伏的立体感。导视系统的造型样态被设计得像是被粗略堆叠在一起的书籍,同时这种形式还在功能性上有所考虑,每一块突出倾斜的面板上都包含着指示目的地的信息描述,目的地的方向位置决定倾斜角度。再如图4中绿泉城市空间(Green Springs)的导视系统在形态材质上充分结合场所中的人造景观,将地图雕刻在人造石上,将指示方向和信息镶嵌进路面,使得导视系统也成为一种人造景观融入场所之中。上述二例导视系统设计都呈现了一种导视系统参与构筑场所的姿态,使得其与场所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同时也更加强调导视系统与场所中的其他物质环境共同突出统一的场所精神。
3.4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在视觉层面体现场所的环境意象
环境意象是人从场所空间环境中归纳出的图像,是人们的直接感觉与经验知识的共同产物。环境意象可以在物质层面被表现出来,物质的形状、颜色、布局都可以唤起人们的强烈意象。一处清晰、独特的环境意象可以为人与场所建立起协调的关系,在精神层面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参与,让人产生安全感和认同感[8]。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可以在视知觉层面增强场所中环境的可意向性进而传达场所精神。这要求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中的视觉元素不应仅仅是简化的、通用性的元素,而应该深入发掘场所中环境空间的美感特点和代表性元素,将抽象的环境意象用具象的视觉语言转译出来。例如图5 悉尼水务公司(Sydney Water)在导视系统设计中将整个建筑立面看做一个整体,并在其中绘制穿越悉尼的主要河流——帕拉马塔河(Parramatta River)的图形。图形从建筑底层开始一直延伸至顶层,每个楼层都会出现局部的河流图形,并结合了相应的历史故事和功能房间指示标识。每个楼层还赋有亚克力制成的水滴状数字楼层标识,距离墙面一定的缝隙空间,营造出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效果。这种富有诗意的设计既有效地展示信息,还为整个场所注入了静谧流动的历史感,展现了悉尼水务公司的历史传承和社会责任,更易于唤起参观者的认同感。
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还可以从场所的地域文化背景中汲取养分,从传统风俗、名人典故、文物遗迹等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中提炼视觉元素。地域文化元素的视觉化表达可以使同一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容易拥有共同的环境意象,也可以帮助场所中的体验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场所的文化氛围。宽窄巷子的导视系统设计(图6)就从川西民间建筑的窗格上提取特征元素,色彩上汲取了乌门、青瓦、白墙的朴素色彩,形态上吸收了灯笼的元素,使用现代材料制作出模糊感,这些川西民居地域文化特征的视觉化呈现丰富了场所的文化内涵,强化了生活氛围,更容易激发起人们的认同感,表达场所精神。
结语
“方向感”和“认同感”是人感受场所精神的两个重要维度。公共空间导视系统可以帮助营造场所精神,其基本的指示引导、秩序维护的功能可以使人在场所中获得对“方向感”和“安全感”的感知,使这些基本的信息准确传达和被理解是场所精神形成的基础。其次以场所精神为目的的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还需要具有充分的人性化考量,包括充分考虑场所使用者的安全性,以及兼顾不同的场所使用人群,特别是照顾特殊人群的体验和感受。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不仅仅满足人们对方向定位的需求,还需要唤起人对场所的“认同感”,公共空间导视系统设计中融入环境特征,选择具有场所代表性的视觉元素,强调环境意象都有助于形成特定的氛围,推动人对场所的认同来营造场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