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玩越开心!
——访广告配乐师蒋粤萌
2022-10-25张明翰
文/张明翰
当我们一听说“搞音乐”的人,必定会联想到钢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而从事“音乐创作”的人士时常会被忽略,因为他们不走在台前,也经常隐藏在谱面上。当你走进音乐的世界,你会不禁发现,“音乐创作”其实是非常有意思的领域,不仅可以用旋律挥洒创意,更重要的是,搞创作的人都有些鬼才。他们能利用自己创作的才能,把音乐玩儿起来。所以,不要给他们机会,不然在众人之中,只要你给他们一架钢琴,他们就立刻能使人进入“情绪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音乐人,他叫蒋粤萌,他是一名广告配乐师、影视配乐师,更是一位好的创作指导老师。蒋粤萌早先求学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业,后在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学习并获得影视配乐硕士学位,是国内资深广告配乐师,于2019年获得丹佛大学举办的第一届丹尼音乐节影视配乐银奖。参与合作的作品包括“旧金山湾区公益组织”FCSN 25周年纪念主题曲《Friends with Dream》、影视剧《薄荷之夏》《忘忧酒馆》配乐、奥克斯宣传片《小奥故事之爱的乐章》《小奥故事之南极环游记》、短视频《治愈患者》、英雄联盟2021全球总决赛宣传片音乐、网易电竞x系列宣传片音乐。
蒋粤萌是一个谦逊、善良、热心,也极富耐心的人。如你没听过他的创作,你可能会忽略他,但听过他的创作后,你会被他的才华所折服,虽说他不能被称之为“伟大”,但他才华抖露的那一刻,却给人一种“伟岸”的感觉。下面,由笔者带大家走进与他的对话中,听听他学习音乐这一路走来的那些故事。
笔者:你学习音乐的起点是从什么开始的?
蒋粤萌:音乐的学习是从钢琴开始学起,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电子音乐,音乐创作上的影响也来自于一些流行歌曲。激起创作上的兴趣,源自于动漫音乐,比如《机械战警》《狮子王》《灌篮高手》,当时就是觉得很好听,心里有冲动,要把听到的旋律在钢琴上“复制”出来。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慢慢能开始即兴地弹奏一些旋律片段,这时心里开始有明确的目标,想深入去学习。
笔者:什么触发了你下定决心要在未来走上音乐专业的道路?
蒋粤萌: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这次活动上,一下打开了自己对音乐创作方面的眼界,发现音乐的创作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无调性类型的音乐、电影大片风格的配乐等。虽说这次活动是以一个观摩者的身份参与,但也正是这次参与找到了内心的归属,心想一定要考上“中央音乐学院”,站上人生梦想求索的殿堂。
笔者:我听过你的钢琴即兴演奏,非常棒,给一个旋律即可信手拈来,你是怎么学的?
蒋粤萌:即兴演奏在一开始其实是自学,准确来说就是“瞎玩儿”。因为从小一直学习钢琴,所以每当听到一段好听的旋律或是歌曲,自己都能把旋律几乎完整弹奏下来,但这样也仅限于右手单旋律的弹奏,一旦配上左手,就完全不行了。后来,随着钢琴学习的深入,偶然一天,同样是自己“瞎玩儿”,弹了一首林忆莲的《至少还有你》,当时只是无意识地用左手弹了一个和弦的根音,发现听起来还挺和谐的,心里觉得很兴奋。所以在接下来弹奏时,放慢了右手的速度,尝试根据自己的音感去找左手的和弦音,一点儿一点儿把整首歌曲给“配”了出来。
笔者:钢琴即兴演奏的学习有什么秘诀吗?自学和有老师带着学有什么不同?
蒋粤萌:即兴演奏能力的掌握,主要是享受,享受那种创造过程的快感,无论是有一个老师带着入门,还是自己的摸索,真正让自己能钻研下去,把即兴演奏变成一个手到擒来的技术的,还得是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经受住不断挫败的心理保障。我的感受是,音乐还是得多听,多有机会听,听得越多,感觉就越多,对于创作的憧憬和期待也就更大,更能让自己心里有一种欲望去创造。
笔者:你在美国的学习经历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吗?
蒋粤萌:到了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之后,对音乐的创作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毕竟自己所接受的这一套音乐教育是欧美文化的舶来品。在美研读阶段,我学习的专业是影视配乐,这跟本科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电子音乐专业完全不一样,基础的东西讲得更少了,反而是与音乐不太相关的内容占据了大量的功课,严格意义上讲,是与音乐艺术边界相关的知识和体验增多了。影视配乐专业,需要了解剧本、表演,甚至是电影的工业流程,旋律不仅是为听感和情感服务,更要与影片内容紧密结合,为每一个镜头、每一段表演提供气氛,最大的难度就是,创作要能体现出极强的准确性,如果不准确,音乐和影片就不能融合为一,让人感觉音乐和画面是“两张皮”。其实,这样一段学习经历,反倒是更纯粹地回到创作最基础的内容,像是调式、音阶、和声甚至是节奏都比以前学习得更多了,因为影视配乐会受到影片内容中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要求,因此就需要配乐师通过独有的音乐要素凸显出来。
笔者:通过在美国的留学生涯,你觉得中美音乐教育有什么不同?
蒋粤萌:对比自己两段不同的学习经历,其实中美的音乐教学各有所长。在国内学习音乐,会让基本功变得很扎实;在美国学习音乐没那么系统,更注重感觉。举个例子来说,在中国学习音乐创作像是盖房子,地基牢固,结构严整;在美国学习音乐创作像是挖宝,老师更注重挖掘学生作品的创作价值。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而现代音乐创作又更多是从欧美引入。反观自己的学习经历,其实是饱满有序的,毕竟中国音乐学习环境与欧美不同,基本功打得扎实,使我有能力在美国接受更纯粹的职业音乐教育,也正因为基本功扎实,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
笔者:音乐学习是一件枯燥的事,有很多孩子在学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困难、辛苦,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蒋粤萌:音乐学习的效率其实跟学习音乐的目的有关,不同的目的会形成不同的训练标准。就拿现在的考级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完成考级,可能学习起来会更吃力一些,因为考级作为一种考核,会给日常练习带来压力,演奏时候往往也会让人更注重完成(指演奏的“完整程度”),而不是完美(指演奏的“高质量”,而不是指整体演奏的“完整程度”)。其实,完成倒是一件不太难的事儿,但心里有了很大的外部压力之后,反倒是“完成”比“完美”做起来更困难。在美国学习的那段时间,也曾观察过那边的低龄段学生学习音乐的状况,普遍来说就是喜欢,少有一些功利性的目的,乐器更多是他们表达自己情感、彰显自己个人魅力的媒介。因此美国小朋友学习音乐心理压力较小,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如何演奏得好听、弹奏起来好玩这样的关注点上,虽说他们的技术水平在某一阶段并不太高,但音乐演奏起来的感觉和味道却很真切。其实这就是一种不一样的学习心态,带着玩儿的状态进入训练,让枯燥乏味的重复变成一次次追求完美的实验,这样看起来更像是做一件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履行着要完成的任务。如果说,在美国学习音乐的孩子完完全全没有功利性目标,这不太可能,因为每年仍然有大量的美国本地学子报考像“茱莉亚”“柯蒂斯”这样的世界顶尖音乐学院,但他们很早就养成了追求美、追求更充分的表达的思维习惯,因此训练所完成的效果也截然不同,音乐演奏出来也更加的真切,富有活力。
笔者:自从你回国以来,主要涉及的是广告方面的配乐,工作上会有音乐审美上的麻木感吗?
蒋粤萌:说实话,真的有。因为做广告配乐最开始拿到的只是一段样板音乐,或是一段文字描述,等到创作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广告的具体时长进行配合,条条框框限制,再加上不同导演有不同的想法,反复修改,推倒重来,这些都是家常便饭,创作审美也因大部分客户的审美趋同而受到影响。
笔者:如何保持自己的创作活力,这方面你是怎样做的?
蒋粤萌:平常我会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各种素材补充进大脑,除此之外,就是随时记录灵感,无论是听到的旋律,还是脑子里飘过的旋律,我都会用录音的方式记在手机里,有时闲来无事,我会拿出来听听,发现哪条录音让我有灵感,我会自己进行延展。这样一种方式,也算是一种对素材的累积,一方面可备不时之需,另一方面也让自己从审美疲劳的状态中走出来。
笔者:长期从事广告配乐工作,是否会感觉枯燥?创作热情会减退吗?是否对自己的创作充满着愿景?
蒋粤萌:肯定是有的,工作上虽说有时候会用上一些技巧和套路,少了一些灵感上的思考,但完成一段或是一首歌曲的创作,心里一直没有放下自己的追求。毕竟,从事现在这个职业,也是因为喜欢,还是很享受在旋律与和弦碰撞时所爆发的那种化学反应。
笔者:总结这么久的职业音乐经历,你收获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蒋粤萌:走到现在,一切都很幸运,音乐毕竟是我喜欢的事情,它给了我全部的生活,也塑造了我。音乐承载着我,划过时间长河,走进现实生活,体验无限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