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路径探索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重点实践支队为例

2022-10-25哈日桂布音敖其尔

科技风 2022年28期
关键词:支队成果内容

哈日桂 布音敖其尔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高等学校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高校通过专业化培养、产教融合、培训基层人才等多种手段,逐渐完善了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而其中,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各个高校正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模式。清华大学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引导学生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成长进步。同济大学创办“乡村振兴研习社”,致力于乡村振兴实践。各个高校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化态势。专业化的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为乡村地区提供更加有效实用的技术服务,还可以为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手段。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服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现实差距等原因,城市对乡村人口产生了虹吸效应。一方面,我国乡村地区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和低质化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尤其在乡村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乡村地区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高校有着专业化技术与信息相对集中等优势,利用自身优势,组织专业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为乡村地区的人才需求解决燃眉之急,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为我国的乡村地区培养专业化人才。

(二)服务专业

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广大青年通过躬身实践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可搭建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素养,尤其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对丰富大学生思想、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重要作用,是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所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基于具体社会实践工作与文献调研,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过程中所存在的困境与问题大体分为三大类:实践主体方面、实践内容方面与实践机制方面。

(一)实践主体方面

实践参加主体方面,主要有如下两类困境:一是缺乏专业教师主体的参与。由于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以校外为主,实践地点散落在全国各地,因时间及地理因素专业教师无法全程参与到其中。专业教师的缺位,导致了实践内容的质量较难把关的问题,同样也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工作落到二级学院团委辅导员身上,由辅导员全程跟踪完成学院的大量社会实践工作。因辅导员承担工作量巨大,难以一一把关,引起了实践内容质量上参差不齐的问题。二是学生主体的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对于不同的学生主体来说,因其专业及兴趣不同,自身发展方向多样,客观上需要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内容和形式去满足不同需求的高校学生。但目前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为单一化的问题,进而降低了实践主体的积极性。

(二)实践内容方面

实践内容方面,主要有如下问题:(1)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度较差。(2)实践内容未能充分把握实践地点的需求。(3)实践时间的不充分与不连贯等。

实践内容与专业结合度方面,部分学校的实践内容仍停留在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等初级阶段的社会实践,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专业与实践相互脱节,没有形成良好的效果。社会实践建立的初衷是能够让大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为社会服务,进而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需要要出实招、有实行、见实效。

实践内容与需求结合方面,部分支队未能将专业优势与当地需求相结合,寻求最佳实践点,导致实践事倍功半。更甚至有的实践活动重点产生偏移,重点并非是当地需要,而是出于自身需要,队员和指导教师注重于“取证”和“留痕”、收集佐证材料、撰写推文等。很显然,这些行动都不应该是实践重点。但不能否认的是,哪怕是再出彩的社会实践,做了再多的实事,没有被报道和相应的“包装”,也很难得到肯定。

最后是实践时间方面,有着不充分和不连贯等问题。以“三下乡”为例,有学者对河南省的“三下乡”的实践时间进行了统计发现:7.44%的社会实践时间低于三天,近六成的社会实践时间在4~7天。有限的时间或多或少影响了实践成果与效果,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扎根于实践基地的专业来说更是如此。除此之外,在学校及学院层面,因缺少长期规划,实践地点飘忽不定等原因,较难形成长期的实践成果,影响了实践效果。

(三)实践机制方面

实践机制方面,存在着实践保障机制待提升、实践成果的转化机制待提高、实践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多元化等三类困境与问题。

实践保障机制涉及资金保障、平台保障、基地保障等三方面的内容。目前经费问题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制约。学校运行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的投入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社会实践实际需求。除资金困境以外,学者们对社会实践平台的需求也较为强烈。有学者对本校的大学生和教师做SPSS多重响应分析后发现,社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三个必备要素之一。此外,实践基地保障也是重要保障之一。实践基地可提供长期稳定的场所保障,具有安全性高、实践内容成熟、沟通方便便利等特点。社会实践基地的缺乏,使学生花费较大的精力联系社会实践场所。此外,有研究显示,大约48%的企业、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持中立态度。因此,实践基地的建设也是实践保障机制的困境之一。

实践成果转化方面,实践成果的运用不仅可以为实践地点带来效益,也可在实践结束后,进一步对实践成果进行梳理和转化,取得外溢效益。低年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时,较难想到或提前策划实践成果的转化方面的内容。成果转化可分为研究型实践成果和活动型研究成果。研究型成果中可以包括学术论文、科技竞赛、专利申请等。活动型成果中包括一些展览、宣讲、成立相关社团等。通过实践成果的转化,实践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激励机制方面存在方法较为单一的困境。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校方会组织相应的社会实践总结表彰活动,对参与的实践支队起到的激励作用较为有限,时间周期较长。激励机制方面缺少实践前和实践中的相关激励机制。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路径探索

2021年7月,在学校及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八位同学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的同学们一起,成立“内工大—清华暑期社会实践联队”,对福建省福鼎市嵛山镇和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乌素图镇开展了暑期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以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为抓手,围绕共生计划,开展建筑与环境设计、社会调研、社群营造等工作,让学生真正亲身参与到了乡村振兴工作中。本次实践活动在实践主体、实践内容和实践平台保障方面有了新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和反响,多家媒体对本次实践进行了报道。实践支队荣获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支队称号。

(一)构建专业化团队,提供个性化实践

本次实践由专业教师带队并全程参与指导。在前期策划阶段,专业教师拟订意向计划,通过发布全院信息,招募对本次实践活动感兴趣的同学,以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社会实践,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保证实践学生主体的积极性。支队组建成功后,支队成员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研讨,并对实践内容进行深化修改,将实践主动权交付学生。

(二)加强专业针对性,实施专题运作

实践伊始,为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以实践地的具体需求为依托,开展了“共生计划”实践调研。“共生计划”对当地村民展开深入调研后,共总结了七大民生问题。基于七大民生问题与当地政府讨论结果,支队成员将本次实践的后续计划进行调整,依托支队成员各自专业背景,将实践支队共分为:空间设计组、视觉设计组、产业振兴组、社会调研组、媒体宣传组等多个专题小组。通过分组的形式明确目标,为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的结合打下基础。

空间设计组在原有两期建筑的基础上,对其附属场地开展了场地设计,同时对东角村仓库进行了改建设计。视觉设计组围绕当地创建文明城市的需求,完成了墙绘设计、指路标识系统设计等内容。产业振兴组致力于实践地产业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并最终凝练出两大重点方向:旅游民宿产业与食品文创产业。旅游民宿产业方面,完成了两次民宿论坛举办及样板民宿的设计。食品文创产业方面,结合食品专业同学,推出福瑶一口酥、嵛山海贝、芋泥白茶礼饼三款产品,并投入试营业。社会调研组形成多篇调研报告,并开展了保护环境宣讲会议。媒体宣传组开展“山海”主题曲与“变形记”的拍摄等多项活动。

图1 二期工作站场地设计(设计组队员绘制)

图2 嵛山镇东角村仓库改建设计(设计组组长陈同学绘制)

(三)加强基地建设与合作,注重成果转化机制

平台保障方面,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作为本次实践的依托平台,为本次实践给予了充足的保障。2017年清华大学首创“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设计改造闲置房屋、改善人居环境、挖掘特色产业、培养三农人才、传承地方文化等举措,打造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和模式,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实践基地保障方面,嵛山镇与乌素图镇为本次实践提供了实践基地保障。尤其是福建省福鼎工作站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25个站点其中之一,实践内容的丰硕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成熟模式。此外,本次社会实践的开展,进一步加深了内蒙古工业大学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实践合作,推动了内蒙古工业大学参与到乡村建设高校联盟的平台中,并且基于该平台,校方签约了三处校级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为后续的社会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成果转化方面,本次实践不仅形成了多篇调研报告、设计作品、音频作品,为当地的产业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实践队员还继续将成果整合汇总,参与了内蒙古自治区“三下乡”暑期实践评优、清华大学暑期实践校内评优、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获得了外溢效果。

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当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在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方面,从实践主体、内容、机制上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境与问题。本次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重点支队,在各高校和学院的帮助下,拟通过创新性尝试,探索一条解答路径,期望为后续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猜你喜欢

支队成果内容
黑龙江举行“蓝焰突击-2021”跨区域抗震救灾实战演练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浅析强化和改进交通执法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