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创新之选

2022-11-11陆苏华

科技风 2022年28期
关键词:应用性应用型主体

陆苏华

盐城工学院 江苏盐城 224051

在国家高等教育政策和战略推动下,应用型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本科教育的主体。但在国内外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作为办学方向的类别化区分,应用型大学的概念仍然是模糊的,直接导致目标、形式与内容的错位化、游离化;政策的被动化、功利化;实践过程表层化、形式化等问题。对应用型大学的深度认识与反思建设,要以“类”与“型”的规则建构,明确出应用型大学的精细化范畴;要从大学灵魂深层的精神着笔,凝练出大学应用使命;借以组织创新,推进应用型大学实践建设。只有深刻理解应用型大学,才能突破建设的瓶颈,促进校内外主体的理解与认可,实现相互间资源融合,共同促进应用型大学建设,充分践行其社会应用的功效。

一、组织创新:应用型大学的实践首选

应用就是大学使命所在,这既不是大学的降格,也不是大学理念的异化,而是时代的必然和人的理性选择,更是大学精神的物竞天择。在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现实与理想,在历史的确定性与终极的指向性之间,既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又不断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体现为价值原则与历史原则的统一。不受功利的引诱,追求内在的意义,坚守住大学的超然,在此基础上,把握住理性的需求,以超然的理性引领与满足着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是大学应用使命的内在根基。应用型大学,更要把创新应用作为大学发展的主动力,以创新应用推动组织变革,围绕其形成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知识创新应用模式,提升社会共同体中大学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新建与转型是应用型大学的两条基本生成路径,对于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组织机构而言,转型是主要的路径。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组织创新是必然之路。应用型大学的组织创新,必须要从组织整体进行,从组织治理的框架构造出发,以大学职能为动能元素,变革和整合组织机构及治理方式,进行流程改造与机械重组,构造全新的、动态的、科学的新型组织模式,以此为牵引,全面推进大学内涵的质量提升,促进应用创新与实现。

一要深化认识生产链中大学的组织定位。纵观国际高等教育,一流高等教育是高成本与高收益的,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志,与之相关的财政收入已成为国际一流大学的主要的财政标准。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人才培养,都是生产力要素,大学通过生产力要素创新直接作用于社会生产,提高着社会生产效益。先行生产者的角色,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中大学的组织定位,并且是具有较低成本的生产者。应用型大学更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如此还直接融到社会生产链之中,体现了生产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深度,更加凸显出了其生产者的本色。

二是大学与社会组织的共生性。大学不再是孤零的“象牙塔”组织,源于社会、存于社会、用于社会,必定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历史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知识生产已经深度地融合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社会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以知识为集结点、不同层次的所有组织形成的联合体,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的联合体,是以竞合理论下的共同理念与发展逻辑推进的生态体系,作为生产力要素的人才培养,亦属此生产范畴。以创新为知识生产引领的大学,更是未来“智力城”的中心所在。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必须融入社会生态体系之中,通过社会广泛和深度参与,全面推进着大学的应用型产出。

三是组织创新的动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组织变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转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组织创新时刻发生,到目前为止,应用型大学的同一共识标准仍然欠缺,或许,大学的应用性知识创新生产更加贴合应用型大学的要求。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对固态模式的突破与创新,是通过组织创新的方式,推进应用性知识创新生产和社会生产的不断变化、持续的动态模式,是层次、内容、方式等的多位融合,以引领和符合着社会外在主体的需要。

四是应用型大学是脱于同质化的组织创新,是强调与地方社会紧密结合的个性化、特色化的大学,区域特色、校本特色、知识特色是应用型大学的组织特色。应用型大学充分体现着区域社会特色,受区域支持以作用于区域社会,校本特色、知识特色正是应用型大学区别其他教育机构的内涵所在,是个性优势的彰显。只有充分结合区域,充分发挥个性优势,应用型大学才能实现战略转型的成功和内涵建设的提升。

五是大学教育基本属性的回归。无论在何时,人才培养一直是大学的根本职能和属性,大学首先就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国家需要、社会需要、个体发展需要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方向,应用型大学提供等值但不同于高等教育,是以创新的应用性知识为工具,依托多样化的教学要素,培养着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性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大学工作的首位,是其组织创新的目标和落脚点。

二、现代产业学院:应用型大学的显性组织创新

社会分工推动下的教育职能剥离,已回归到社会创新的生态系统之中,大学依然进行着变革,以迎合着社会的需求。这其中,组织创新被视为有效的突破点,突出以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形态予以呈现,强调大学的社会功效和崇高地位,也是大学长盛不衰的因素与表现。

传统的产业学院更多被解读为职业院校的组织创新,行业学院是本科院校提法用以区别职业类产业学院,秉承为地方、产业、行业精准培养人才的机构使命,进行内外共建、共治的教育组织机构。胡文龙认为,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间存在三链融合的区域和高级组织形态,现代产业学院是三链融合的典型组织载体,它实现了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的高度集成,把人才培养、科技发明和产业发展等功能有效地综合起来,是集聚多方优势资源的组织载体。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号),指出了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校主管下,社会多主体参与、多方协同创新,凝聚和实现大学职能的载体组织,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组织产权与资源产权相分离。现代产业学院是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新型组织,明确了其组织产权属于高校,高校是建设、管理、协调、运行等工作的主体。它是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委托高校进行建设和治理,以此解决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难题,如人才引进方面,稳定的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弥补社会组织不稳定性、政府人员编制有限、高校成员收入不高等。从组织的具体资源元素上分析,现代产业学院是多主体的教研联合体,是多方优势资源汇聚共享中心与发展平台,通过各方优势资源的有效利用,输出强大的未来收益。但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权关系上明显是混合式的,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学院的运作及治理。

(2)中心拓扑式固定组织框架与流动性参与主体的结合。现代产业学院是组织间优势资源和功能的整合创新,是政府推动下,以高校为中心的,无差别、无层次、无方向的全方位组织及个体拓展组成。政府是主导和推动的主体,高校是组织间联合的中心和建设主体,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固定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组织、联盟与个人是现代产业学院庞大的参与主体,但参与的方式与目的呈现出多样化,全程参与同临时参与并存,呈现出了参与主体固定与流动性态势,对现代产业学院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官僚结构组织与现代企业治理的结合。以学科和专业为基层教学管理组织,是高校“系—院—校”的官僚科层制管理结构和方式及学科和专业的组织结构和治理经验,一定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础。知识生产已经突破了单学科限制,从学科互涉到学科交叉,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融合,组织合作从协同到融合,从简单到全方位,固态和多样的合作方式并存。学科专业的边界模糊,跨学科的生产模式与需求相结合,现代产业学院必定突破单一学科的空间,是多学科的融合。坚持学校办学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借鉴和采用现代企业的治理方式是现代产业学院组织及其治理方式的可行之选。

分散的发展性与多元化的考核并行。现代产业学院尽量实现单独的考核评估系统,充分考虑现代产业学院的需求导向。满足和实现着多主体的需求与目标的现代产业学院,时刻以发展性为引领,参与主体的发展、组织成员个体的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综合性发展;考核也必然与之相关,考核主体、方式等符合着多主体融合协商的要求,是分散的多样化与基础的一致性的综合。

三、群院创新: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之径

现代产业学院是应用型大学的显著标识,虽然是多主体的共建、共治的组织形态,但要充分突出高校的主体地位。它不仅是参与主体间的纽带,还是高校先进性的体现与实现,是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内涵建设的显著表现,也引领着应用型大学的转型建设与发展。

一是持续进行组织开发,量身打造科学的治理体系与有效的运行机制。针对不同的产业结构、运作方式,打造现代化的、科学规范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结构,推进扁平式组织设计,以多主体的理事会为管理中心,充分放权给具体的实施者。扩大现代产业学院的管理权限,提高现代产业学院的决策权。将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作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双核心,设立专项的职能机构,统一与分散相结合,广泛推进精度对接相关的产业企业、行政机构、研究中心,推进工作的现实化、具化、产业化的具体实践;提高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灵活地扩大决策与授权的范畴,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综合运用,权责一致,全程负责,强化工作实效性;提升现代化、信息化治理方式,推广线上办公与线下实施的结合,扩大现代产业学院的操作领域,有序推进其服务的广度。

二要坚持应用性改革深化,提升内涵质量。应用型大学转型是内涵式质量提升的建设,是结合国家、省市、区域战略需求,凸显校本特色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现代产业学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科技推广的典范,必须坚持应用型的建设理念,把应用型放在工作的首位,积极协同各方资源,共同推进每项工作。以知识的应用为契机,以知识创新的应用为牵引,推进知识的应用训练,提高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深化应用性教学变革,鼓励知识应用性的教材、课程以及教学方式,提高知识应用性实践,提升知识的实践价值;推进教师体系改革,以“科技副总”“产业教授”为标杆,打破原有师资体制,打造“双师双能”的应用型师资队伍;充分吸收人才理念,以“师”为目标,锻造“师”层队伍,培养工程师、管理师等为主的“师”类人才。

三是锻造优质现代产业学院,拓展形成现代产业学院的“航空母舰战斗队”。现代产业学院是依托学科专业的校内外联合机构。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有全部应用和局部应用之分,内部学科专业存在着优弱之别。现代产业学院必然要有所重点建设,以学校所在地与学校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进行专项建设,打造优质高质的现代产业学院。“孤木不成舟,独木不成林”,优质现代产业学院只是亮点,主要是以此为中心,带动其他学科专业的参与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形成现代产业学院的“航空母舰战斗队”,以群落的形态作为应用型大学类别化的特点,促进应用型大学的“另立山头”,甚至是“弯道超车”。

结语

当前,应用型大学建设已成为诸多院校转型发展方向和建设战略,现代产业学院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建设的组织创新抓手。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改革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应用型大学及其现代产业学院是一个长期建设的复杂工程,需要我们更多地开拓创新,使之更加完备、更具创新性引领。

猜你喜欢

应用性应用型主体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何谓“主体间性”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注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