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浙江高职院校为例
2022-10-25梁莹
梁 莹
[提 要]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时代的水利工匠精神培育具有继承和发展古代水利工匠精神、推进乡村水利建设的重要价值。目前水利工匠精神培育还存在理论研究有待深入、作用与认识有待加强、激励举措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培育成效。基于此,以水利类高职院校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主的浙江高职院校,从提升“政行企校”机制效能、优化专业教学、加强实践养成、营造浓厚氛围等方面入手,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探索,构建适应乡村振兴任务要求的水利工匠精神立体式培育体系,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利工匠人才支撑。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通过职业教育加强工匠精神培育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给予高度重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同时指出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强调职业教育改革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加强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和管理”,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培育“水利员”等专业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职业院校,尤其是水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当前农村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与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福建、湖北、四川、甘肃等省的县级基层都曾发布招聘水利类紧缺急需专业人员的公告。由此可见,培育具有水利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其积极投入乡村振兴事业,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紧迫任务。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新时代需求
(一)历史层面:我国古代水利工匠精神需要传承与发展
“治水如治国”。我国自古就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在悠久的治水历史中,我国古代水利工匠通过治水实践凝结形成了优秀的水利工匠精神。
第一是心怀天下、勇于担当精神。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视担当精神,并形成了非常有影响的儒家担当观。《论语·宪问》记录了孔子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天下为己任,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的事迹。《孟子·公孙丑下》载“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北宋儒学家张载言儒生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对儒家担当观的深入阐释。 这些品质也深刻融入古代水利工匠精神中。儒家经典《尚书》记载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最终大禹克服千难万险,带领众人平定水患,成为古代水利工匠精神的典范代表。历代水利工匠正是如大禹般以拯救水患中的百姓为己任,勇于担当治水之责,致力海清河晏的美好目标,才能数十年如一日攻坚克难、履职尽责,创造我国古代辉煌的治水业绩。
第二是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精神。儒家担当观作为我国古代“为政以德”要求的重要思想基础,促使古代士大夫阶层进一步形成“廉”的优秀品质。《周礼·天官冢宰》 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此“六廉”成为我国古代最早的官员考核体系,它既是对官员为官廉洁的专项考察,也是以廉为视角对其为官担当作为的综合考验。水利工程通常耗资巨大、工作繁重,涉及的人事物庞杂,极易滋生腐败。因此经过历代治水经验积累,“廉”成为水利行业从业者的重要职业道德。清代廉臣、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陈鹏年将“廉”作为选拔河官的重要标准,提出在有治河之才的人中,要优先选任家境殷实者,且此资质要经过地方官员严格审查,开具证明。晚清李鸿章亦言河官需是“熟悉河务、廉干耐劳之员”。河官与其他官员不同,要经常巡视河道堤坝,处理抢险救灾事务。明代儒臣、黄河治理专家潘季驯在治河的十余年间,在水利工地上亲力亲为、身先士卒,带病指挥黄河抢险,最后病逝于巡堤途中。潘季驯、陈鹏年等一大批古代水利技术官员,前赴后继,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六廉”要求。
第三是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精神。儒家担当观中忧国忧民、 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民贵君轻”的“以民为本”意识。水利因对农业、民生有重要影响,得到儒家学者的积极推行。《荀子·王制》认为“司空”的职责就是要兴修水利,预防水旱灾害,以保民平安,“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这间接推动了古代水利技术的发展, 促进古代水利工匠形成尊重规律、钻研技能、创新技术等优秀品质。中国古代社会将社会阶层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工匠属于社会较底层, 古代工匠鲜有单凭技术升任官员的, 但水利行业因其特殊性,时有破例。《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 记载齐国水利工匠徐伯表,因技术精湛获得政府任命,负责指挥数万人的大型水利工程,“令齐人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孟子·告子下》云“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指商代傅说发明版筑技术增强防洪堤坝的坚固度,解决了原先以土堵水易溃堤的问题,由此得到商王武丁重用,官至宰相。对技术的孜孜追求是水利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9年, 水利部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指引下,总结中华民族悠久治水史经验,概括新时代水利精神为“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2021年,人民日报刊发《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文,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发扬担当勇毅的奋斗精神”。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中国古代水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明确传承和发展的要求。
(二)现实层面:乡村振兴需要具有水利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
水利人才流动过于频繁, 将直接影响乡村水利建设的延续性、稳定性,继而延缓乡村振兴的进度。农村能否吸引水利高职生就业,并长期留住优秀水利工匠人才, 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利工匠服务乡村振兴的外部激励措施不足。 水利行业十分艰苦,水利工匠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更为辛苦。乡村水利整治往往都需要数年, 甚至数十年的建设期。与其他大型水利工程更高的薪资、大型水利企事业单位更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相比,乡村水利工匠的物质、精神待遇等都有待提高。二是水利高职生自身的内部驱动力有待加强。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宣传工匠精神, 树立不少大国工匠典型, 但是其社会地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工匠人才地位不够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问题,限制了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同时当前就业招聘和人才选拔中还有一定的唯学历论倾向,导致部分水利高职生存在学历自卑,更愿意选择升学或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就业选项。需要在水利工匠精神培育中, 强化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自觉性,鼓励学生以乡村振兴为己任, 把实现个人价值融入到推动乡村振兴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实践中。
从表3可以看出,在所有参试品系(种)中较对照增产的有4个,较对照减产的有3个。甘啤6号产量居所有参试品种(系)第一位,折合产量9093 kg/hm2,较对照甘啤3号增产832.5kg/hm2,达10.08%;玛俐居第二位,折合产量8695.5kg/hm2;垦啤6号第三位,折合产量8650.5kg/hm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甘啤6号、玛俐张、垦啤6号产量较对照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结果表明:甘啤6号、玛俐、垦啤6号等新品种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推广前景良好。
浙江乡村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全省积极推动水利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乡村振兴, 浙江高职院校多年探索如何通过乡村振兴加强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密不可分。目前,浙江高职院校中有两所学校开设水利类专业。 其中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水利高职院校,是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 全国优质水利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入选全国水利人才培养基地。该校水利工程学院建有8个专业,是浙江水利工匠的重要培育地。 另一所为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其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设有1个水利工程专业。因此,总结两校在水利工匠精神培育中的有效路径,可为水利、教育、农村等政府主管部门及各职业院校教育改革, 提供有价值的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首先,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界定,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共识。许多学者分别从“职业精神、道德伦理、 组织文化或价值取向等基本视角出发来界定工匠精神的内涵”,认为工匠精神内涵有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工作执著、崇尚精品、追求极致等等众多内容,几乎囊括了各种道德元素, 但未提炼出最具核心意义的元素内容。其次,对于工匠精神的结构维度,学者也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指匠能、匠艺、匠德、匠心四维;有学者认为是指“匠德、匠技、匠心”三维。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工匠精神还包括匠知、匠行、匠道、匠术等更多维。研究对象的模糊,一定程度阻碍了国内学界对工匠精神测量、培育评价、培育路径等外延方向的深入研究。再次,针对乡村振兴的需求,工匠精神培育,尤其是水利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利用哪些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加强交叉研究、专题研究,尚未引起学界重视。少部分学者已对“水利工匠精神”“新型职业农民工匠精神”内涵和培育路径等展开研究,但研究成果较少,尚未有代表性成果。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水利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针对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从具体实践看,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分别采取多种措施,在加大培养水利人才过程中强化水利工匠精神培育。一是扩大水利类专业招生规模,加强专业建设。2021年教育部新增“农业水利工程”等8个水利本科专业,2个水利专科专业。2022年继续新增1个水利本科专业,招生人数也呈逐年增长趋势。二是创新“订单式”等新型农村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模式。青海玉树、湖北郧阳等地委托水利类职业院校,采取“定向招生、专班培养、定向就业”方式培养农村基层水利人才。湖南省对此类水利特岗人员在校期间的学费、 住宿费等采取免缴等优惠政策。三是开展各类水利技能竞赛,弘扬水利工匠精神。 除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水利类赛项外,各省市都新增具有自身特色的水利技能比赛,如山东水务举办“工匠杯”职业技能竞赛,江苏省举办 “工匠杯” 水利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技能竞赛,浙江省举办杭州市2022“926工匠日杯”首届水工监测工职业技能竞赛等。 四是加强乡村水利员等基层水利技术人员培训。多年来,浙江省水利厅依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对乡村水利员、分管水利乡镇长等,针对性培训农村水利工作要点、农村水利基础知识、农村饮用水工程运行管理、农村水利新技术应用等知识技能,收到良好实效。 这些举措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村基层水利人才不足的问题, 为乡村振兴留住了一大批水利工匠。其中“订单式”农村基层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在世界银行、 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7家组织联合发起的“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中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二)对水利工匠精神在服务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作用与认识有待加强
另一方面, 积极推动浙江水利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丰富水利工匠精神培育载体。2018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搭建农业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公益性教育服务平台”,强调要培养一大批“乡村工匠”。2021年,《浙江省职业教育 “十四五” 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要求浙江现代职业教育要“支持山区26县做强职业教育中心”,每所职业院校要“加大对农业农村急需领域的职业教育供给”。浙江省《关于支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要求水利院校在26县设立实训基地,加大对基层水利人才的培训,并在农村供水、饮水、防洪、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水利院校应有作用。 这些政策为浙江水利高职院校培育水利工匠、完善水利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指明了方向, 为水利工匠搭建了积极作为的平台载体。近年来,浙江高职院校利用自身水利人才资源、专业技能等优势,重点参与美丽乡村水利规划设计、农村水质提高、农作物种植培训等各方面工作, 服务乡村振兴已成为浙江高职院校当前及未来的重点工作内容, 并有利促进了高职生水利工匠精神的形成。
Si表示匹配对wi根据邻域所计算得到评分也是运动统计值,即为在区域{a,b}及其邻域对{ak,bk}中的匹配对个数。
(三)鼓励水利工匠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措施有待丰富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水利工作紧密相关,要同时抓好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水利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高职院校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
浙江省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要求下, 作为全国唯一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 创新了许多举措有效加强浙江水利工匠精神培育, 如2021年从水利行业遴选5人入选首届浙江工匠等。水利工匠精神的强化大力促进了乡村水利建设。202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 “城乡同质饮水”目标,圆满完成本省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
从宏观政策看, 党和国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中, 对乡村水利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 都对乡村节水灌溉、节水农业、水价改革、水利基础、水生态产业、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及水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工作做了部署, 要求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2022年水利部发布《“十四五”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规划》, 提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乡村振兴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并在《2022年水利乡村振兴工作要点》中提出将全力“支持160个国家振兴重点帮扶县”。 这些高要求的重要任务,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水利工匠来实现。
(一)完善“浙江工匠”制度,推动高职院校加强水利工匠精神培育,促进乡村振兴
二是联合“政行校企”建立水利工匠乡村振兴服务机制,丰富水利工匠精神培育载体。乡村水利建设涉及主管部门、审批手续等较多,必须要联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四方力量形成有效工作机制,顺利开展建设服务工作,才能发挥乡村振兴实践对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正向效应。2005年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与浙江淳安丰家源村结对共建,开始探索“政行校企”乡村振兴服务机制,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学校与浙江丰家源村的结对帮扶工作获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批示肯定。2019年在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下,浙江省水利厅从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选拔优秀教师赴衢州市开化县马金镇洪村任农村指导员、驻村干部,学校以与洪村结对帮扶为试点,进一步完善建立“政行校企”水利工匠乡村振兴服务机制,深入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实践探索,并取得良好成效。洪村自古饱受洪水困扰,因此得名“洪村”。学校发挥牵头作用,在政府拨款、行业指导、企业建设、学校技术支持下,多方合作共同完成洪村古直畈溪综合治理工程, 解决了洪村洪涝灾害问题,提升了洪村生态环境的宜居度。学校还向洪村捐建“乡村振兴图书室”,与洪村共建学校社会实践基地,以此为载体开展农村水利技术培训等文化教育活动,帮助提升农民农业水利技能等。近期,学校进一步推进“政行企校”深度融合,联合多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浙江水利行业公共实训基地,为下一步做好对浙江省山区26县的专项水利发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提升水利工匠技术水平、引导水利高职生乡村就业建立新渠道。
乡村水利建设有一定的特殊性, 与普通水利工程相比,其所需的水利专业技能更难、更需要具备水利工匠精神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而一些来自浙江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生源, 或家庭较富裕的水利高职生对农村情况不太熟悉。 生活阅历的贫乏,影响了他们对水利技术服务乡村振兴的学习、理解和应用。笔者通过网络问卷对浙江、安徽、湖北等9个省共445名水利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较积极的一面是,75%的水利高职生对以水利技能服务乡村振兴展示出积极态度。但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乡村水利建设的认识不足,78%的学生对如何将新技能应用到乡村振兴具体工作中,还不是特别清楚,导致间接提高了学生学习难度。调查中,78%的学生认识到要服务乡村振兴, 需要学习更多水利行业、水利与其他行业交叉融合的高新技术,而66%学生表示与学习水利常规技能相比,明显感受到学习新技能的难度要更高,67%的学生评价自己当前的技能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担当起乡村水利重要建设工作, 与具体工作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生认为“实践”是加深他们相关认识,促进技能提升的有效渠道。37%学生认为最能快速提升技能的途径是技能竞赛。 在对有比赛经历的水利高职生作访谈调研时, 学生进一步解释技能竞赛备赛中的反复模拟和实战训练,对技能提高有重要作用。33%学生认为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亲身体会,自己对水利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有更直观、 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自己技能学习的主动性。这一问题提示高职院校要立足乡村振兴实际, 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乡村水利建设模拟场景, 如何实战化培育训练水利高职生专业技能等教学实践问题。
(二)提升机制效能,建立“政行校企”四方协同的乡村振兴水利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一是联合“政行校企”建立基层水利工匠培育机制,创新水利工匠精神培育模式。浙江温州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网密布,但易受台风、洪涝侵袭,同时干旱也时有发生,因此温州农村水利人才需求较大。但温州地区经济富庶, 创业文化、商业文化浓厚,一定程度影响了温州农村基层水利人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工作。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在农业科学研究院基础上创办的高职院校,以强农兴农为办学宗旨,关注乡村振兴需求。因此,为加强温州基层水利人才培育,助力浙南乡村水利建设,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实现“政行校企”多主体办学。2013年学校与温州市水利局联合共建水利工程专业,是浙南地区唯一的水利类专业。至今温州市水利局已连续投入近800万元建设校内水利实训基地和专业建设提升等。 在水利工匠培育过程中, 学校邀请温州市水利行业技术带头人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与温州市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等本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开展订单式培养等。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现已成为温州水利企事业单位水利人才重要输送来源, 一批水利高职毕业生进入温州下辖的乡镇水利管理部门,成为温州基层水利技术骨干。
当詹寻、关小怡、王小景一齐进入虚拟世界的时候,果然他们又回到了熟悉的紫禁城里。王小景下意识地去龙椅底下摸自己的蛐蛐罐,居然还在!
一方面, 浙江省探索建立工匠培育和管理制度,提高工匠人才地位。202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 《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工匠遴选行动,对未来工匠培育数量、质量提出具体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要求“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以激活技能人才、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随后《新时代浙江工匠遴选管理办法》公布,文件明确“浙江工匠”遴选总则、条件、程序、政策措施、考核管理等内容,落实支持经费。2022年,中共浙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12部门联合印发《高质量打造“浙派工匠” 金名片 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要“聚焦山区26县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通过引导“浙派工匠”返乡创业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并要求专门探索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确立要“提高‘浙派工匠’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目标。
除上述淮山加工产品外,目前已经开发的其它淮山加工食品还有淮山罐头[46]、淮山果脯[47]、淮山果冻[48]、淮山面条[49]、淮山醋[50]、淮山酒[51]、淮山咀嚼片[52]、淮山泡菜[53]和淮山鱼丸[54]等。
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BRM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实验组BRM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青山路北至S241,南至X002,全长5.3 km。其中S241至李家尖段水泥路面老化,路况较差;李家尖至X002段路况良好,且因为有校车通行,沿线设置有多处错车道供校车停靠、错车。但村庄内局部断面过窄,仅为2.7 m;沿路绿化植被较好,景观资源丰富。建议将青山路有余地处道路拓宽至7 m,保留现状优质景观资源,利用山林色叶、花海,体现山体自然群落绿化特色(图9)。
(三)优化专业教学,完善适应乡村振兴需求的水利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
学校课堂是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对学校水利工匠人才培养目的、方式、专业结构等进行优化, 将水利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全过程, 构建适应乡村振兴任务要求的水利工匠精神立体式培育体系, 推动水利工匠精神培育与乡村振兴实践有机融合, 从而充分保障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中水利工匠的人才资源支持,促进共同富裕。 一是在水利专业规划建设中聚焦乡村振兴需求。学校水利专业重点围绕水利扶贫、农饮水、水美乡村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及浙江水利海塘安澜、美丽山塘等涉农专项工程建设内容, 在建强原有水利工程专业基础上,2021年新增水生态修复技术专业,是全国第一批设立该专业的高职院校。 二是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定制乡村振兴场景化教学内容。 学校与水利行业、水利龙头企业合作,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实训中心等实训室,增强水利高职生在遥感、测绘、无人机等方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培训,专项培养水利专业学生未来在农村防洪抢险、 山塘水库巡查整治、 水美乡村规划建设等工作中的技能,并以乡村为场景,开发防汛抗旱、农村小水电等课程内容。大力推行课程思政,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的思政教育元素, 充分融入到水利专业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中, 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教学中做好水利工匠精神培育。
(四)加强实践养成,提高水利高职生对水利工匠精神的价值认同
儒家治学倡导“知行合一”。实践就是让主体通过亲身体验感悟, 形成认同机制的一种接受心理应用。要充分引导水利高职生认同水利工匠精神, 必须要让其真切认识到水利技能对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 深刻感受到自己所学技能的社会价值。首先,要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对水利工匠精神的认知自觉。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高职生组建 “小水滴” 志愿服务队, 多年来通过浙江 “剿灭劣五类水”“五水共治”工程、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等走进乡村,开展农饮水调查、无人机河道巡查,水利政策宣讲、节水知识宣传、农村水道设计、水利工程参观、乡村水利工匠访谈等活动。 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村对水利技术的渴求, 水利事业发展对当地农民生活和乡村经济带来的重要作用等, 促进学生形成强烈的职业荣誉感、获得感,进一步激发水利工匠精神,帮助其认清国家使命及个人担当。其次,通过以赛促训等方式进一步磨炼水利工匠技能。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及“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水利处理技术”“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水利专业比赛,在备赛训练、实战积累、同行交流中提升技能。学生在各类国家级、省级赛事中获得各项荣誉,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利技术技能明显提高。不少优秀的水利高职生还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下,开发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方案” 等适合农村的创业项目, 并在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多项大奖,展现出良好的水利工匠精神品质。
(五)营造浓厚氛围,大力弘扬崇尚工匠精神、致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文化
尊重技能人才、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是促使水利高职生投身乡村振兴的特殊激励形式。其一,水利高职院校要摒弃我国历史上“重士轻匠”的传统,在校园积极弘扬“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风尚。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专项开展大师工匠进校园活动,举办技能节、科技文化节、劳动文化节、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等;与全国劳动模范、 国际节水技能奖获得者奕永庆教授组建成立浙江省首个节水大师工作室, 由技能大师亲自教授学生技能;邀请优秀水利工匠、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等来校讲述先进事迹, 分享经验体会; 大力挖掘水利师生中服务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身边榜样示范作用。其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工匠精神的吸引力。 学校贯彻落实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时提出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以儒家孔氏南宗祖庭、“南孔文化”所在地浙江衢州为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志愿服务, 利用体现古代儒家担当观的历史故事、治水实践,引导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主动养成水利工匠精神的动力, 并向社会积极宣传水利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作用,努力打造兼具中国化、本土化、行业化的水利工匠精神培育“浙江模式”,激励水利工匠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