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广西“三交”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广西民族大学讲座上的讲话

2022-10-25徐杰舜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交融汉族族群

徐杰舜

我今天有幸来这个熟悉的地方,给大家讲关于广西“三交”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我感到荣幸。

我做学问六十多年,对学术曾经有过两个梦想。其中一个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梦想有朝一日,要给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汉族写一本历史书。

说起来很奇怪的,人口最多,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专门的历史书。为什么没有呢?中国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把眼光投入到国家史中去了。所以郭沫若写《中国史稿》,翦伯赞写《中国史纲要》,范文澜写《中国通史简编》。这一切当然是需要的,但是,为什么会没有人写汉族史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原来当时的理念,把国家当作民族,把中国等同于汉族,把汉族等同于中国。恰恰在这个时候被我发现了这一块处女地,被我占领下来,这一占就是60年。我最后完成了九卷本的《汉民族史记》,523万字,是在我们学校和民社院的领导坚决支持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最后还拿到国家出版基金。我感到十分荣幸!

一个梦想实现了,还有另一个梦想,就是我很想写一本《广西民族关系史》。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因为我在广西37年了,深感广西民族关系的和谐,希望能够对广西的历史有一点贡献。1985年我来广西后发现,有人研究壮族,有人研究瑶族,以及广西其他少数民族,但是恰恰没有人研究广西的民族关系史。前些年我在知网搜索“广西民族关系”,只有51 篇文章,但是搜索“壮族研究”,有两万多篇文章,搜索“瑶族研究”有将近8000篇文章,这也是海量啊!51篇里面还有3篇是我写的。但是又说广西的民族团结是全国最好的,习近平总书记也讲过了,广西是民族团结示范区。所以我的第二个梦想,就是给广西写一本广西民族关系史。2017年2月,我写了一篇《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的稿子,由于种种原因压了4年,直到2021年《广西民族研究》发了。

广西“三交”史,实际上就是广西民族关系史,但广西“三交”史的站位,又大大高于广西民族关系史。我今天讲三个问题: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大”,哪三个“大”,且听下面分解;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清”,哪三个“清”,也是且听后面叙述;广西“三交”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大”

2010 年11 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提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2021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从而使之成为指导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新范式。迅速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广西“三交”史研究了三个“大”是哪三个“大”呢?

第一,要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视野;第二,要把握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第三,要有岭南地理的大概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研究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开口称某某族,闭口称某某族,边界清晰,区隔明显。当然,具体研究某个族,这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面是正常的,是必要的。但是长期的碎片化,就会使中国的民族研究南辕北辙,从而导致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忽视。当然,这种现象在今天已经成为历史了,我就不追述这一段争论的过程了。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了?因为2014年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提出,犹如一声惊雷,打开了中华民族认同的大门。因此,广西“三交”史的研究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的意识为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必须牢固地树立在整个的研究过程当中。

最近我们在柳州做了一个问卷调查,发放了三千多份问卷,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你认同不认同中华民族?”问卷上真有人讲:“不认同”。有九个人不认同。这是一般老百姓抽样调查的,这很正常啊,是吧?所以我们做民族研究的人,特别是做“三交”史研究的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只要树立了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我们的眼光及看到的历史事实,突然就会跟以前不同了。

以前我们讲秦始皇经略岭南,瓯骆人跟他拼了三年。派到岭南的士兵衣服破了没人补,就打报告给秦始皇,请求派3万妇女来补衣服。最终秦始皇派了1万5千名妇女来岭南——《史记》中对这个事情就是这样表述的。但实际上,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去看这件事情,他打开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大门。秦始皇不仅是中原地区统一的千古一帝,他也是整个中国统一的千古一帝。你们现在到兴安去看看,兴安的灵渠现在还在起作用。我1985年到广西来,首先要去看的就是灵渠,2021年我又去看过,仍然是那么漂亮,那么美丽,那么有用。我由此深感秦始皇的伟大,没有秦始皇的灵渠,岭南会怎么开拓呢?所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指导思想,所有的历史、所有的历史人物、所有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概念的提出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2014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元年。在这里我讲两点:

第一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概念;9月30日,他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又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步形成的概念。

第二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建构的完成。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铿锵有力地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段话非常重要,这是习近平从2014 年起,经过四年的思考和斟酌,最后确定的一个关键观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举旗定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槌定音。这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宣告正式形成。第一次写入党的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并且正式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之中。

2019 年9 月27 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再一次指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意这里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更重要的是,2019 年10 月2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这个文件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连用三个“之”字,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量有多重。我们有了这个主线意识,认识到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行动力就不一样了。

我们做学术研究有没有主线意识非常重要。之前有一个大学的教授写了一篇文章,研究1956年中央组织的少数民族调查。我一看就说,你这个稿子还是原来的站位,只研究了民族调查,但站位提升不起来。我说你如果把这个民族调查看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学田野基础”,那你的站位就高了。我这样一点拨,他就豁然开朗,马上把主题改了。主题一改,站位就高了,就有新意了。

所以,我们的学术研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做广西“三交”史研究也一定要牢牢地抓住这个主线,这是大视野所决定的。我们有了这个主线意识,有了这个大视野,所有的历史材料、所有的历史文献、所有的历史事件,在我们的眼中就会变成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系了。

在这个大视野下,我们要不断地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断地克服碎片化的认识,牢牢地、紧紧地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对广西“三交”史价值的认识。

中国历史悠久而起伏,民族关系的发展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动荡、大分化、大重构,形成了从多元分散走向多元一体的大趋势,这是在广西“三交”史研究当中必须把握的。那么,如何具体把握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呢?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根据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分三个大阶段。

1.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大家回忆一下历史,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民族和族群的崛起就是多源和多元的。那个时候,在中原大地上大致有五大超级族群集团:炎黄族群集团、东夷族群集团、苗蛮族群集团、百越族群集团、戎狄族群集团。公元前2070年,源于炎黄族群集团的夏族的形成,拉开了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大趋势的序幕。中原大地上的民族和族群在多元互动和融合中出现了新的组合。而由于发展的滞后性,此时广西还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距离桂林的甑皮岩人和柳州的白莲洞人出现的时期还相去不远,北方中原地区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博弈和融合,炎黄崛起了,苗蛮崛起了,还打得不亦乐乎!但是南方静悄悄,广西静悄悄,白莲洞人和甑皮岩人尚未交流融合。

大禹的时候,夏族的族群结构号称“万国”,商代的时候商族的族群已号称“万邦”“万方”了。周王朝是中国民族关系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发展的大趋势的关键平台。这个时候的族群除夏、商、周、楚、越以外,还有被称为夷、蛮、戎、狄的诸多族群。《礼记·明堂位》就讲有“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我曾经数过,实际上在五帝时代,有名有姓的族群是352个,包括《山海经》里面所讲到的。但是到了周王朝的时候呢,就逐渐集中为夏、商、周、楚、越,夷、蛮、戎、狄这些大族群了。

在中国民族关系大趋势的作用下,春秋之时,风云渐变,西周时壁垒深渊的民族和族群边界逐渐被打破,由民族或族群互动而激起的民族或族群多元融合的浪潮首先在夏、商、周三族之间兴起。这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譬如,秦晋联姻是春秋时期夏、商、周三族多元融合基本完成的标志。所以“秦晋”两个字,成了中国古代婚姻关系的代名词。

在整个周王朝之内,无论东西南北,所有的民族和族群,几乎全部被转入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和族群多元融合的激流之中,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民族和族群的多元融合的洪流。这个时候有一个名字出来了,一个标志,华夏一体的标志,就是被称为“诸华”或“诸夏”的华夏民族,横空出世,再不叫夏、商、周,楚、越,夷、蛮、戎、狄,出现了“诸华”或“诸夏”。而这个时候,曾经滞后的岭南族群,以西瓯(又称瓯骆)和骆越为代表,已经走进了文明的大门。

但是,曾几何时,千古一帝秦始皇雄才大略,从边缘走向中心,一举统一天下,实行“书同文字”“堕名城”“治驰道”“车同轨”“行同轮”的大一统政策。“治驰道”就跟我们广西有关系呢,潇贺古道就是秦始皇“治驰道”当中的新道。从北方到南方,从中原到岭南,必走的道路只有这一条路。秦统一六国后,华夏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于是,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一个大趋势,从公元前2070 年夏王朝的崛起,到公元前206 年秦的统一,历时两千余年,终于从多元起源,经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而告结束。在这个历史时期,广西的动静还是比较小的,广西还是静悄悄的,就是秦始皇经略岭南,才出现了中原民族与瓯骆、骆越这些族群的互动。

2.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第二个大趋势,从两汉到清代,中国民族关系大趋势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为民族融合的主流。

大家知道,在中国民族关系的第一个大趋势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而告结束之时,中国的民族关系结构并没有形成华夏一体一统天下的格局,而仍然是多民族或多族群共存的态势。形成了人口占多数的汉族与人口较少的其他少数民族共存的二元结构。所谓民族互化,就是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既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这个趋势很重要,这有助于我们去理解和认识广西的民族关系,广西的“三交”史的发展。

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的汉化趋势,就是孟子所说的“用夏变夷者”。在从两汉到清前期的1864年以前的2000余年中,有不胜枚举的例子。东汉末年,匈奴人迁入八郡之地,“同于编户”,所以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后,到了隋唐,没有匈奴了,文献里也没有了,而是出现了突厥等新的北方的少数民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魏孝文帝迁都洛阳,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服汉服,改鲜卑复姓为汉语单姓,禁说鲜卑话,改说汉语。这一系列的措施使鲜卑人迅速地汉化了。所以魏孝文帝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千古一帝”。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皇帝有三个:秦始皇、魏孝文帝、唐太宗。所以,魏孝文帝是了不起的。魏孝文帝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汉化成为主流。不是汉族强迫他汉化,而是他要顺应文明的发展汉化了,这是很值得深思的事情。

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化的趋势,即“夏变于夷者”的“夷化”,在从两汉到清前期(1864年前)的两千余年中也不胜枚举。好比说宋代,东北地区金初汉族移民的“夷化”就是一例。当时女真族的统治者强迫汉族移民穿女真人的衣服,有女真人的发型,甚至规定“髡发不如式者,杀之”。就像清代那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当然,这种夷化的状态,在广西也有很多。比如很多汉族融合成了仫佬族、毛南族、壮族,等。所以我们研究广西“三交”史,这是不可少的一个方向。

在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二个大趋势中,虽然民族互化是双向的,有“用夏变夷者”的汉化,也有“夷变于夏者”的夷化,但是历史是有选择的,在汉化与夷化的博弈中,由于人口、历史、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的种种因素所致,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第二个大趋势最终选择了以汉化为主流。所以汉族人越来越多。在广西来讲,宋代,甚至到明代的时候,广西的人口还有70%的是少数民族,只有30%是汉族,但现在汉族能占到60%以上。这就说明汉化的选择成为主流了。因此我们在研究广西“三交”史必须注意这个现象。

这个大趋势中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时期两次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的浪潮,就是在这两个民族大融合浪潮的席卷下,隋唐时期的汉族,已经不再是秦始皇和两汉时代的汉族。而是融合北方的匈奴、鲜卑、乌丸、氐、羌,以及南方部分蛮、俚、僚、傒等民族和族群的新汉族,人口也得到了极大的增长,从汉代的5900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了8000~9000万人。而到明清时候的汉族,也不是过去的汉族了,而是融合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的新汉族。第二次重构,汉族人口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人口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 达1.5亿,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已经达四个亿了。汉化,终于成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第二个大趋势的主流。这个对于我们把握广西的“三交”史是有指导意义的。

3.以汉化为主流转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开始,直到当下,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是以汉化为主流转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大趋势现在正在进行当中。

在这个过程当中,1911年以后,就是二十世纪初,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当时,何谓“中华民族”一直在争论之中。但习近平高瞻远瞩,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今天,我们站在世界民族发展史的高度,在一个长时段内去观察中国民族关系,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也应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当下认同中华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与前两个大趋势相比,这第三个大趋势虽然是刚刚开始,运行的时间也只有100 余年,但作为方向性运动,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每一个在座的人都能够亲历这样一个过程。秦始皇那时候统一,我们只能是文献上去看了,是不是?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可以亲身经历,我们可以亲身参与,我们可以亲自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添砖加瓦。这是何等的荣幸?!何等的伟大?!

为什么我要提出要有岭南地理的视域这个大概念?因为广西、广东本来都是属于唐代岭南的,我们研究广西,如果不把视角扩大到广东去,也很难研究明白。

我举个例子讲吧!岭南古都到底在哪里?广东人讲是在封开,广西人讲是在梧州,于是形成了“封开论”“梧州论”。实际上梧州和封开相距28.3 公里路。而历史上呢,广东、广西没有分的那么清楚。广东、广西什么时候分的?有的人说是唐朝,有的人说是宋朝,有的讲是明朝。但是最终广东、广西被分开来,是明代锁定的。那么在这么长的历史时段里面,我们研究广西的“三交”史,如果不把明以前广东的历史放进来思考,那是没办法研究清楚的。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大的岭南地理的概念,就没办法研究好广西“三交”史。广东广西如此复杂的变迁史,使我们研究广西“三交”史,必须跳出今广西的行政范围,明白唐代是怎么样分的?宋代是怎么样分的?明朝又是怎么分的?要以岭南地理的大概念来建构广西“三交”史,这样才不会受今广西行政区划的束缚而无法展开研究。

二、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清”

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大”。讲的是广西“三交”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广西“三交”史研究的三个“清”,我们要讲的是开展广西“三交”史研究的具体要求。第一个,认清广西的历史特点;第二个,讲清广西的融合脉络;第三个,弄清广西的世界意义。

广西的历史有三大特点,一是后发;二是羁縻;三是以和为主流。

1.后发。广西历史的发展大大滞后于中原地区。当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兴起之时,广西还处于蒙昧时代,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初,广西刚刚迈进文明的大门,瓯骆(又称西瓯)和骆越才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与中原地区相比,相差了近二千年。我们如今常说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较为落后,这就是后发。我们后发有后发的优势,不都是劣势,但是要承认这个后发的状态。中原的历史风云轰轰烈烈、金戈铁马的时候,我们这里还是静悄悄的。所以研究广西“三交”史,你怎么研究?你应该怎么去把握它?后发的特点就值得注意和认真把握。

2.羁縻。由于广西社会发展的严重滞后,民族发育程度较低,当碰到代表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和民族之时,中央王朝既要保证国家的统一,又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必然採取“以夷制夷”的治理政策——羁縻。所以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吃透羁縻的含义、羁縻的缘起、羁縻制度的变迁。中央对广西的羁縻分为两个阶段:1.0 版从秦汉到唐,为羁縻制度阶段;2.0 版从宋元到民国,为土司制度阶段。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羁縻与民族区域自治有本质上的不同。其一,羁縻制实行于封建王朝时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时代。其二,虽然从形式上看,两者貌似都是以少数民族管理少数民族,比如我们自治区的主席必须是壮族,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县长必须是瑶族,而我们回溯历史,封建时代所谓的“以夷制夷”,土官,也是让少数民族管理少数民族,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羁縻制和民族区域自治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羁縻制下,汉族和少数民族、具有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和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之间的地位并不平等。而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各少数民族平等地享有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实现当家做主的权利。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掌握羁縻这个特点,掌握羁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区别,我们就能掌握广西“三交”历史的大部分阶段的状态。

3.以和为主流。综观历史,自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广西各民族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短暂的,从来都没有成为广西民族关系的主流。秦开岭南对瓯骆、骆越的征服持续了3 年,汉武帝平南越时打了2 年,南北朝时广西发生的少数民族反抗南朝的零星起义时间持续最长的坚持了7年,但这在从秦灭六国到南北朝灭亡的八百多年中,只是弹指一挥间。

隋唐两代历时326年,在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黄洞蛮”起兵反抗,虽然黄乾曜与黄少卿父子的反抗从至德元年(756)到乾符四年(877),时断时续地进行了121 年,但在隋唐的历史上也只占三分之一多一点的时间。两宋共历319 年,其间爆发了壮族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反抗宋廷压迫的起义。这场始于庆历元年(l041)终于至和二年(1055)的大规模起义,只持续了14年。

在明代统治的276 年中,发生过广西历史上有名的大藤峡瑶族壮族大起义。这场爆发于正统七年(1442),直到隆庆五年(1571)才被镇压下去的起义,虽历时129年,仍不足明代统治时间的一半。清代统治的267年中,在清后期道光三十年(1851)爆发了源于广西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坚持了14年,影响了全国18个省份。然而,这14年在清代的历史上也只是短暂的一瞬。

所以,广西的历史的特点,一是后发,二是羁縻,三是以和为主。掌握这些历史的特点,我们研究广西“三交”史就可以把握好大方向,不会纠缠到细节、某些小的问题上去。

“三交”的关键是“交融”,“交融”是“三交”的过程,结果是“融合”。所以要讲清广西民族融合的脉络,要讲清这三个问题,第一个是移民态势;第二个是交融的范式;第三个是认同的归一。

1.移民态势。广西移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搞清楚汉族入桂的态势。汉族由秦朝开始入桂。广西的汉族族群结构也是很复杂的,光是贺州的汉族就有二十多个族群,例如“都人”就有七都、八都、九都三个都,还有“本地人”和“梧州人”,要注意,这个“梧州人”不是指如今梧州市行政区划的那个“梧州”。因此,贺州如今有二十多种方言。第二个要搞清楚苗、瑶入桂的态势,不只汉族是移民入桂的,苗、瑶也是移民入桂的。第三个要搞清楚回族入桂的态势。第四个要搞清楚京族入桂的态势。这汉、苗、瑶、回、京移民与广西原生的世居民族壮、侗、毛南、仫佬、仡佬、水、彝等族的民族关系发展,构成了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势图。

我们在研究广西“三交”史当中,能够把这些关系,这些民族入桂的态势搞清楚、描写清楚、叙述清楚,那么他们与世居民族构成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形势图就很清晰地摆在人们面前了。

2.交融范式。交融的范式有三个:第一个范式是汉族少数民族化的交融范式,如壮族、毛南族、仫佬族中的汉族成分。

第二个范式是少数民族汉化的交融范式。如“平话人”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一种交融范式。我们广西民族大学周围的那些人都是“平话人”。宋代的时候,狄青的军队在镇压侬智高起义以后留了下来,当地壮族妇女与他们通婚,从而形成了“平话人”,可以说壮族妇女以“平话人”的形式汉化了。对此,我们有三本书——《平话人图像》《平话人印象》《平话人素描》,书中对此有详细的研究。

第三个比较有特别意义的,化而未融的交融范式。广西三江的“六甲人”,富川的“本地人”,这些都是例子。“六甲人”,你说它是少数民族吧,它其实不是少数民族而是汉族,但是它有很多风俗习惯受到了侗族的影响。富川的“本地人”,你猛地一看,也以为它是少数民族。富川“本地人”很有意思,女子穿一样的衣服,包一样的头巾,连袜子、鞋子都要一样的,像一个方队。“六甲人”“本地人”其实都是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特点的汉族人。

其实,广西民族之间的交融范式是很复杂的,如平地瑶的形成很复杂,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汉族少数民族化的瑶族,另一个是汉化的瑶族。所以平地瑶是瑶族当中很特殊的一个族群。平话人也很复杂,大概是女性汉化,男性吸收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式叙述清楚,广西“三交”史的内容就可以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了。

3.认同归一。认同归一,就是从多元走向一体,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研究广西“三交”史,终极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广西各民族是怎么认同中华民族,怎么样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这个历史虽然不长,但是走进历史深处,内容就会很丰富。我们有了这个眼光,那很多事情都是属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件、行为、重要的政策等。

总之,族群的迁徙,交融的范式,认同的归一,这是我们广西“三交”史研究要讲清楚的融合脉络。

所谓世界意义,就是要弄清广西研究广西“三交”史的世界意义究竟是什么?

去年(2021年)12月1号,中国新闻社就《中国民族团结融合的“广西样本”对世界解决民族问题有何启示?》采访了我。我回答的要点是这样的:

第一点,在当今世界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民族问题的治理成了世界政治家绕不过的大难题。普京就讲过民族问题是俄罗斯国家的根本问题。

第二点,就现代国家的建构而言,中西方有巨大的差异,如西欧走的是民族与国家同构的道路,形成了基本上与民族同质的西欧国家。法国是法兰西民族国家;英国是英吉利民族国家;德国是德意志民族国家;西班牙是西班牙民族国家,等等。它们的国家和民族同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走的是则移民与国家同构的征服道路。他们通过征服当地的原居民,形成了移民国家。美国是从英吉利这些地方移民过去的,加拿大也是一样的,澳大利亚也是移民国家,他们把原居民赶走。最近不是曝光出来,加拿大那些教会学校旁边,有成百上千的儿童尸骨,那都是他们屠杀原居民的罪证。而中国从传统的“夷夏之辨”到“五族共和”,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才找到解决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走的是从民族多元走向国家一体的和合道路。我们的道路跟他不一样。

第三点,不同的道路所形成的民族问题治理思想和政策必然产生差异。西方民族问题治理思想和政策有两种,一种是单一民族政策,一国一族,欧洲基本上就是这样;另一种是“马赛克”式的多元文化主义,概括地说是“一国多元”,如北美和澳洲基本如此。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思想和政策是“大家庭”式的从多元走向一体,概括地说是“多元一体”。现在欧洲也遇到麻烦了,他们如今也有大量的移民,所以他们现在也奉行多元文化主义。

第四点,“广西样本”告诉了世界: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治理中,民族团结就是生命,就是力量,就是希望,就是胜利。全球一家,结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的生动体现,是世界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第五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变局,一个民族不团结,可能一盘散沙;一个国家不团结,可能分崩离析。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因此,民族团结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极重要的作用。(采访发表于《中国新闻》2021年12月1号第八版。)

最近,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4月20号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交融古今,通达天下:潇贺古道的历史与人文价值》这篇文章说:“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如果我们以潇贺古道为起点,将目光聚焦在南岭走廊的外部区域,就会发现中国三大民族走廊相互连通的脉络,即:南岭走廊沟通了中国的海路与陆路,河西民族走廊沟通了中亚和西亚地区,藏彝走廊沟通了南亚地区,勾勒出一个‘互联互通’的亚洲体系,推动了民族迁徙、经济融通、人文交流,记录着亚洲各国交往交流、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他这个思路打得很开,给我很多的启发。这个观念启发了我们讲广西的故事要有中国的视野,讲中国的故事要有世界的视野。所以我们讲广西“三交”史的故事,也要弄清广西“三交”史的世界意义。这样你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知道我们做的事情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中国自从2014年习近平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后,全国各族人民闻风而动,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后,广西率先提出了努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单位的目标。由此可见,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与中国的多元一体相比,形成鲜明的对照,中国理论的可行性、可靠性突显出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

广西“三交”史个案的世界意义,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有榜样的意义。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带来的和谐繁荣,无形中给世界树立了榜样;二是有桥梁的意义。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构成的坚实桥墩,架起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三是有合作的意义。广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综合实力构成了中国与世界合作的坚实基础。这样简单的概括,实际上背后包含着很深刻的含义,有很多的广西故事。所以,我们不要小瞧广西的故事,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

三、广西“三交”史研究的方法论

方法论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那广西“三交”史研究的方法论是什么呢?我提出八点建议。

写历史,研究历史不能够在短时段里去考虑。所以,如果广西“三交”史只研究改革开放,或者只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历史,那不行。你要放到上下五千年这一长时段中去考察广西“三交”的历史,这样你就可以看得清楚发展过程,看得明白走向和趋势。所以长时段的历史考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广西的历史社会发展是后发态势,比中原地区差不多晚了两千年。这两千年的历史差距,是何等的重要。柳宗元到柳州去的时候,他所看到的情景,和他在长安看到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连挖井都要柳宗元带头去告诉他们怎么挖,而中原地区从夏朝开始就用井了,可见广西社会发展之晚。所以,研究广西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掌握广西的后发态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够看得出我们的差距和看得出我们的特点,所以要注意和北方的“三交”史进行比较。

为什么壮族都要讲他们是从山东白马来的人,在壮族的一些家谱中都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东白马迁徙来的,还说是汉代韩信的后代,说韩信为了逃避官司,把“韩”字的边旁去掉,在广西就姓韦了。这样的故事说明什么?汉尊土卑。因为你汉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我是汉族的老祖宗中分出来的,我才光荣。这很容易造成民族源流的混淆。我们在研究三交史时要加以鉴别,并对不同范式的交融进行微观的描述,还原历史真实的面貌。

我们的特别要注意广西“三交”史在民族区域自治时代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要厚今薄古。

脑洞要大开,不要局限于民族学。脑洞大开,什么哲学的,什么管理学的,什么历史学的,什么社会学的,你都要吸收别人的好的成果。甚至医学的啊,神话学的、传说故事,你没有这些东西,你怎么建构传说时代、原始时代呀?是不是啊?跨学科的脑洞,这是方法论问题。

好的结构就是你要有好的框架。我们盖房子要有框架,首先把框架搭起来。侗族盖房子,他一个钉子都没有,也不挖地基。他就是先打框架木,然后很多人去帮忙,一下子拉起一排,一下子拉起一排,一下子再把横梁架起来。框架搞好了,就能盖好房子,还百年不倒。所以研究广西“三交”史要有一个好的结构。

我们研究广西“三交”史,就要像海绵一样,尽最大的可能把前人、把别人研究的所有成果都吸收进来。黄现璠的《壮族通史》、张声震主编的《壮族通史》三卷、钟文典主编的《广西通史》三卷、周长山等主编的《广西通史》十卷,俸恒高、张有隽主编的《瑶族通史》三册、潘琦主编的《仫佬族通史》、覃彩銮写的《广西开发史》,郑维宽写的《广西历史民族地理》、我和李辉写的《岭南民族源流史》,还有唐晓涛写的,还有刘志伟写的,还有广西各族简史,还有很多相关著作就不一一列举了。如今关于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论文比原来要多多了,原来是51篇,现在有一百多篇了,这几年增加了一倍。因此我们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成果,壮大自己。《永乐大典》为什么伟大?因为它把前朝的东西都收集起来了。广西“三交”史研究要把前人所有的研究成果、有用的部分都吸收到我们的框架里面,形成一部有分量的广西“三交”史。

猜你喜欢

交融汉族族群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真美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不要乱叫“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曝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交融的独特优雅
7 Craziest Extreme Sports七大最疯狂的极限运动
王秋杨:自然庭院和现代家居构建交融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