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历史逻辑和经验启示
2022-10-25荆晓静
荆晓静 张 涛
一、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价值逻辑
二、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历史演进过程
纵观共青团的百年历史,经过了两次建立、两次改名和一次改造,共青团的政治性逐渐确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经历了探索、曲折、发展和成熟等4个阶段,呈现出清晰的历史演进逻辑。
(一)新民主义革命时期(解放战争前):共青团政治性的生成与弱化。伟大的党缔造了光荣的团,中国共产党一直有意识地将团作为助手和后备军,针对共青团政治性弱化、执行力不足等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党团关系的相关规定,为共青团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中国共青团按照少共国际的指示进行根本改造,鼓动青年积极参加反帝革命运动。以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国会一大为标志,共青团改造正式完成。然而,改造后的抗日救国青年团体在革命后期却出现向单纯的青年独立活动发展的倾向,削弱了其作为党的青年组织的政治性,这也使党认识到建立一个广泛联系青年群众组织的极端重要性。
(二)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青团重建并坚守政治性。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新的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亟需青年的加入。共青团重建并保证其政治性成为当时开展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共青团积极配合党开展工作。重建后的共青团积极配合党开展工作,带领广大青年成为推动社会改革运动和巩固新生政权的青春战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青年团及时部署广大青年提高觉悟、敢于斗争,组织几十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向广大农民宣传党的政策、带领组织斗争地主、分配土改运动的胜利成果。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青年团发布《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声明,在肃清国民党反革命残余势力、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完全统一等历史任务中,广大青年都奋战在最前列。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青年团动员广大青年保家卫国,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青年战士占80%以上。共青团在三大运动中通过实践展现了其对政治性的坚守。
共青团为党凝聚青春力量。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共青团向全国各族青年提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号召,带领广大团员青年“为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在工业战线上,共青团组织带领青年工人在实践中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找窍门、挖潜力,提高生产效率,开展爱国生产竞赛运动。在农业战线上,共青团带领和组织青年革新农村生产技术,许多青年团员在农村互助合作组织中成为了领导骨干,广大团员青年在战胜灾害以及兴修水利中勇当主力军。在文化战线上,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文盲半文盲80%的状况,共青团举办青年扫盲队,在全国掀起扫盲高潮。共青团还结合青年特点,组织青年垦荒队、青年突击队、青年监督岗、青年节约队等,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在各项任务中奋勇争先、勇当尖兵。
总体来看,从1949年至1966年间,共青团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对青年的动员工作效率高、效果好,牢牢坚守了政治性。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共青团的工作陷入僵局,直到1975年后才开始陆续恢复。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青团逐步走向政治自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召开的团十大具有里程碑的时代意义,由此团的各项工作开始迈入正轨,共青团的政治性建设不断深化,并逐步走向自觉。
共青团通过自身改革加强政治性自觉。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共青团通过自身改革加强政治性自觉。1987年,党中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后,共青团也开始了体制改革的探索。当时,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出现了诸多问题,如把党称为“领导关系”“伙伴关系”或“联盟关系”,甚至明确宣布放弃共产主义旗帜等。面对这种形势,在体制改革探索期间,团中央先后制定和印发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基层建设纲要(试行)》两个文件,明确团的社会职能,理顺党团关系。1993年,中共十四届二中全会提出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共青团积极响应,出台了《共青团机关机构改革方案》,将政治功能作为团开展工作的前提。2001年,共青团贯彻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21个群众团体机关机构改革意见〉的通知》,拉开新一轮机关机构改革,着力克服团内的行政化倾向。共青团在自我改革中坚持指导思想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在实践中坚守政治性、做好党的助手。
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青年政治认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青年群体迫切需要主流思想的引导,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势而发。共青团围绕党的要求,在团员教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对团员青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在“推优”工作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充分培养和考察,对团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好为党输送人才的任务;二是充分发挥实践的教育作用,以各种纪念日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党在我心中”“我与祖国共奋进”等,广大团员青年在活动参与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树立当代楷模,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青年学习雷锋、张海迪等模范团员,组织开展向“一山两湖”英雄集体学习活动,通过“奋斗者的足迹”报告团,对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进行教育,这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有效提升了青年的政治认同。共青团的政治性自觉已深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层面,并引导广大团员青年树立爱国爱党的政治意识,这是共青团的政治性落在实处的重要体现。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性被列为共青团的第一属性。党的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青团建设,并就共青团的本质属性、改革方向等进行了阐释,科学提炼出政治性是共青团的根本属性,为共青团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三、中国共青团坚持政治性的经验启示
(一)始终坚定跟党走,是共青团坚守政治性的内在要求。对党绝对忠诚是共青团存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共青团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予了政治性。共青团不能脱离党的领导而运行,大革命失败后,共青团建设中出现的“第二党”等错误倾向严重损害了党团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人认识出现偏差,对党的领导权问题认识不足。而共青团能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进行重建,也正是因为确立了政治性要求,紧跟党进行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积极履行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职能。进入新时代,共青团改革牢牢把握政治性边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共青团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在共青团的发展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引领着共青团的前进方向。因此,只有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立团之本,才能追随党走在时代前列。
(二)勇于自我革命,以改革精神加强团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共青团的发展完善中,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多次提出了推进共青团改革的基本方案,解决了共青团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理顺了党的领导与团的建设的关系,奠定了政治性要求在共青团改革中的引领地位。推动团的自我革命,一方面要加强团的制度建设使其与党中央的要求相统一。党中央为促进共青团更好适应新时代,以共青团制度、体制和机制变革为契机,探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案等,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性措施,在党建带团建、完善体制机制、明确权责关系等方面从整体上为团的改革确立了方针和基调。共青团强化自身建设要确保改革落到实处,力求在工作中加强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破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团干部和普通团员的思想认识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从而更好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团的改革要与时代发展相契合。从共青团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只要时代历史形势有变化,共青团不管是从名称、工作内容还是组织形式上都要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党的事业需要和青年运动的发展。共青团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坚定改革到底的决心,勇于冲破一切思维定势和顽瘴瘤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与时俱进中不断焕发出生机活力。同时,共青团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对标从严治党宝贵经验,严于管团治团,使团的组织在高标准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
(三)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特点,密切联系青年,永葆蓬勃朝气。党的奋斗主题就是团的行动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根据每一阶段的历史任务、时代要求和青年状况,组织和动员中国青年,使青年先锋力量的作用得以发挥,从而使中国共青团的使命得以有效履行。在建党百年纪念大会上,青年高喊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就是政治引领积极成效和强大力量的真实写照。李大钊先生曾说过:“青年者,国家之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共青团传统的组织样态和活动方式带来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共青团要紧紧结合时代发展变化特点,密切关注青年、从实际出发引领青年,解决青年的所思、所忧、所盼,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兴。进入新时代,青年承载着崇高的历史使命,共青团承担着培养、教导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目标旨归。由此,共青团要继续坚持扎根青年,永葆蓬勃朝气,把青年和党紧紧连接在一起,成为广大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贴心人。